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一
1.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理念,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形式新穎、富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
2.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3.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4.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最后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學生對練習題的掌握情況較好,正確率達到95%,但拓展練習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嗎”有一半學生不會寫,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不靈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二
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后都需要反思思考自己的對與錯,這樣子才能方便知道自己的表現,以下是“”,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1、自主探究部分:學生先自己觀察兒童樂園插圖,然后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一部分學生完成的比較好,因為之前的知識鋪墊,學生大多能夠找出數學信息,并且能夠根據現有的數學信息提問和解答。
2、合作交流部分:通過提出問題的鋪墊,老師適時提出讓學生合作討論,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計算:有多少人坐飛機?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啟發,取長補短,從自己的一個方法,和同伴交流和分享方法后,知道很多種方法,有之前預習過的孩子更能提出用乘法計算。然后我讓學生自己先和同伴說一說自己對乘法的理解,孩子們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但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于是,便向孩子們詳細講解為什么可以寫成乘法算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3、課堂檢測部分:講解完乘法,剩下的時間馬上完成活動單練習,后匯報對批。由于對批是靈動課堂活動的一種,學生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名小老師,所以,學習性質高,完成作業的態度也比以前積極。在匯報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后及時解決。
本節課讓學生感受到了參與到學習中學習數學的樂趣。當然,在教學的具體過程當中,還有很多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如:有的學生有蒙混過關的想法,有的學生遇到困難有退宿,討論不積極等,我會努力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更要向做得好的老師們多學習。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三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理念。
創設學生熟悉的“發練習本”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用連加算式解決這類問題相對煩瑣,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愿望,進而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之后,讓他們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表示,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把解決問題與學習乘法運算意義的過程結合起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用連加算式解決問題的經驗,進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從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在列乘法算式時,“4個2”中的4,“6個4”中的6和“3個3”中的第一個3是教學的關鍵,而對此學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列式過程中的想法,特別是從哪兒找到“4”“6”和“3”的,由學生講給學生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引發對“1+2+3=6(人)”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討論,進一步強化對乘法運算意義的體驗。
3.自評表現,總結全課。
學生學會自評是“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目的是鼓勵學生樹立自信,不斷進步。對于那些認為自己表現不好的學生,應肯定其優點,并提出希望。對那位本節課自評表現欠佳的學生,老師要求他課后給同學們講講他在兒童公園發現的乘法問題,以彌補其在課內的損失。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能自始至終給學生創造出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體會、感悟和發現,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愿望。
〖案例點評
1.除了“教學反思”中提到的優點之外,本節課還有一個很突出的優點,就是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比較充分,主要表現在:(1)給學生比較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或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如每個學生都在草稿本上獨立列式計算,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向同桌介紹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人人都選擇一個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與同伴交流等等。
(2)學生互動中,智慧的火花時有閃現,如“我發現了如果兩個乘數不一樣時,可以寫出另一個乘法算式,如果兩個乘數一樣時,只能寫出一個乘法算式”;觀察具體情境,把“1+2+3=6”改寫成乘法算式時,學生發現了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移多補少”把3個加數都變成2,另外一種是不用移,前后兩排椅子都坐著3個人,這兩種辦法都可以列出3×2=6或2×3=6。
(3)學生有一定的發展。學生小結說“我學會了將一個很長的連加算式用簡短的乘法來表示,真奇妙。”“我知道了有些連加算式能用乘法表示,有些就不能。”這是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他們才這樣自信。
2.在描述數學問題方面,也存在著與前一個案例同樣的缺陷,需要改進。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四
條約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因此,教學本課如果局限在文字內容上,是很難實現教學目標的。
戰爭與動亂給人民帶來的傷害,對于身處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孩子們來說,感受是模糊的.,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必須適當以事例、圖片、影像資料來充實條約內容,幫助學生來感受戰爭、恐怖活動給人民尤其是是兒童帶來的痛苦,只有體會到戰爭的可怕,才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貴,才能激發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
本課教學,我有選擇性的利用了南京大屠殺和伊拉克戰爭兩個事例,讓學生來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戰爭中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感受到了戰爭給人們造成的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給孩子們帶來的恐怖和痛苦;戰爭所帶來的疾病、饑餓、死亡……對“消滅這一切”的渴望在孩子們心中升騰,對和平的呼喚從孩子們心中響起。在此基礎上體會朗讀,讓學生將美好愿望與現實相結合,設想自己如果是只和平鴿,我會飛到哪?做些什么?這節課,課堂氛圍活躍,學生交流積極,在讀中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五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
1、情境引入,發現數學現象;
2、提出數學問題,引入乘法;
3、教學加法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
4、體會乘法與生活的聯系;
5、學生練習反饋這五部分來進行。
教學過程總體流暢,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練習反饋情況良好。
1、在針對2+2+2+2=8這個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后,對乘法算式中各數所表達的意義進行講解時所花費的時間過多,沒把重心放在乘法算式各數字與問題的聯系上。
2、鼓勵語言較少,以至于到后半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3、教學過程單一,應有些變化。
1、通過激勵的語言或方法,維持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比如:比一比哪一組最積極舉手發言,課后可以得到小紅花等等。
2、在進行乘法算式講解時,多運用兒童化語言,使學生易于理解。
3、可以把“一共有多少人劃船?”與“一共有多少人在椅子上休息?”這兩道題作為學生的反饋練習,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并請學生講解給學生聽,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六
創設學生熟悉的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用連加算式解決這類問題相對煩瑣,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愿望,進而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之后,讓他們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表示,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列乘法算式時,“4個2”中的4,“6個4”中的6和“3個3”中的第一個3是教學的關鍵,而對此學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列式過程中的想法,特別是從哪兒找到“4”“6”和“3”的,由學生講給學生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引發對“1+2+3=6(人)”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討論,進一步強化對乘法運算意義的體驗。
總之,這節課,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的循環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啟發,取長補短,實現由不會到會、由模糊到清晰。在討論、交流中,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氣氛中。這種放松的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于學生再創造的狀態,更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讓學生獲得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情感體驗。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七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理念,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形式新穎、富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
2.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3.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4.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最后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在于:
學生對練習題的掌握情況較好,正確率達到95%,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不靈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能自始至終給學生創造出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體會、感悟和發現,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愿望。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八
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法的初步認識。有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我從生活經驗出發,層層深入地逐步完成對乘法意義的體驗教學過程,從學生喜愛的謎語為切入點,抓住學生的心理年齡的特點及心理需求,因此從課堂一開始孩子們就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也存在以下幾個不足:學生的觀察不夠仔細,表述上感覺也有些欠缺;有個別學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幼兒園詩歌我想教案反思篇九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
1.情境引入,發現數學現象;
2.提出數學問題,引入乘法;
3.教學加法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
4.體會乘法與生活的聯系;
5.學生練習反饋這五部分來進行。
1.在針對2+2+2+2=8這個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后,對乘法算式中各數所表達的意義進行講解時所花費的時間過多,沒把重心放在乘法算式各數字與問題的聯系上。
2.鼓勵語言較少,以至于到后半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3.教學過程單一,應有些變化。
1.通過激勵的語言或方法,維持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比如:比一比哪一組最積極舉手發言,課后可以得到小紅花等等。
2.在進行乘法算式講解時,多運用兒童化語言,使學生易于理解。
3.可以把“一共有多少人劃船?”與“一共有多少人在椅子上休息?”這兩道題作為學生的反饋練習,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并請學生講解給學生聽,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