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一
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節課是讓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法和組成,在教讓學學設計時,我從學生,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識。
1、注意培養學生數感和估數意識
讓學生建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節課中,我利用3l頁的牧羊圖,學生數出的'100根小棒以及36頁練習中的“百球圖”等現實素材,創設一些培養學生建立數感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親身體驗出它比以前學過的數20大得多。同時。也讓他們了解體會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從而培養學生估計意識。
2、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數的概念
數的認識由20以內擴展到1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于是我在這節課中加強了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掌握這些概念。比如為了讓學生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我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充分操作學具,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法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明確100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在數小棒的過程中對計數單位“一”“十”“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小組合作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
整個課堂教學我以小組活動的形式為主,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練習可以出一些變式題。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二
《計算機系統組成》—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知識一課是七年級信息技術中《信息技術基礎》里的知識。在學習這之前,學生雖然都使用過計算機,但對于計算機的系統組成、主機內的硬件知識基本知之甚少。但是對這些知識學生又充滿了好奇,所以我想把主機的重要硬件給他們講清楚,讓他們在學完了計算機主要硬件設備的功能和特點之后,可以自己查看電腦的配置,想要自己去裝機。
一、教學設計。
本節課采用情境導入法、演示法、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學生在整節課表現得都很好,積極討論、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很融洽。只有最后的課堂總結和小組評價沒有完整實施。通過這節課,我主要獲得了以下幾個收獲:
3、課堂上更多地走入到學生中,深入學生,融入到課堂中;
4、應增加實踐環節——學生模擬裝機。
三、教學再設計。
1、新課講授:下次給學生展示主機內部硬件的實物,讓學生傳閱;
2、討論學習: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老師講的問題是什么;
3、實踐學習:展示教師配置單兩個配置單,給它們標注價格,明確價格合理的界限。
4、課堂總結:讓學生總結課堂所學的知識,教師對小組學習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小組合作學習。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三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五單元的內容,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如上課一開始引入時我讓學生翻翻書,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結果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后。學了20以內數的順序后,一下增快了翻書的速度。又如“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只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面均以出現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興奮,異口同聲說出20根。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欲望。然后通過擺小棒、說組成,在腦子中想小棒,說組成,看數說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四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建立數感,這是《新課標》中強調和重視的問題之一。數感是一種學習數學的基本素養,它是數的意義和有效計算等數學教學活動的基礎,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一座橋梁。《新課標》中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在不同學段中都有著明確的要求,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基于學生已學的2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的教學,而《數數、數的組成》這個內容是為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做好鋪墊,也是為了體現數與生活密切聯系。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從已學的20以內數為出發點,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分類、數數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數數,數的組成這一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并能熟練地說出數的組成,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字的含義,能將數字形象化。難點就在進位。
一、《數數、數的組成》教學過程
1、數數教學中,我借助小棒進行數數,出示圖片:19根小棒,讓學生說出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1個十9個一組成19。問:19添上1是多少?學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著帶著學生一起數20 以后的數,當遇到29時,問:29添上1是多少?······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到9添1是10,強調滿十進一的思想,注重學生學習數數的方法。從中讓學生發現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幾個十。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地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
2、當學生掌握了數數的方法后,我讓學生結合書本上的百羊圖數一數,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準的數出圖上有多少只羊,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數感。
3、口答大比拼,說一些數讓學生來數一數和猜一猜,通過這樣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數的順序和數的組成。在課堂上設置小組比賽搶答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鞏固練習,層層遞進。
(1)出示小棒,看看組成了數幾?進一步鞏固數的組成。
(2)數數:有兩個兩個的數,五個五個的數,十個十個的數,發揮多樣數的過程。
(3)判斷對錯。突出學生的學困點。
二、教學反思
整堂課難點進行了突破,但是重點并不突出。
1、在數百羊圖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學生對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這個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讓學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這樣對于學生的數感建立很有幫助。
2、數數的過程過于單一,在新授部分沒有進行多樣數,以至于在鞏固練習時,學生們遇到了困難,無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時:就可以進行小組競賽,一組一組的數,有一個一個數的,有兩個兩個數的,有五個五個數的,有十個十個數的,有倒著數的,有分段數的。通過這樣的過程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學習氣氛,并且重點進行了突破。
3、判斷題可以改成猜一猜,讓學生猜一猜這個數是多少。又把重難點進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課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課堂中還需要多思考每個教學環節的合理性,注意時間的分配,題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時間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消化當堂所學的內容。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五
本節課是100以內數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學2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并且對于100以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知。在學生充分展示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如課一開始我就請學生先說說20以內數的組成,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著又從學生感興趣的數小棒入手,先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著數100根小棒,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學生有數數的好方法時,再請學生上臺展示。在展示數數的過程中,我不時的指導,肯定了他們10根10根數的方法后,要求他們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學學著數小棒,再一次展現10捆小棒時,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教師的評價較少,應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表揚。
2、這節課我講得過多,留給學生動口動思維的空間不夠多,應盡情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積極地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氛圍。
3、學生的語言表達還需進一步加強訓練,讓學會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
4、拐彎處數數強調不夠,如49數到50的數數。對29個再加一個是多少?39個再加一個是多少應再多加強調。因為在課前的數數訓練中,學生基本都能數到100多,在課中忽視了這一點,而事實上,這正是學生的難點。
所以,今后的每一堂課,我都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起點,做到心中有數,并且要落到實處。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六
數的組成由20以內的擴展到100以內,數增大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因此,在《數的組成》這一課我注重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采用了情境式教學,加強學生的觀察、操作,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掌握這些概念,得到成功的體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導入部分創設了“為藍貓過生日,回答藍貓的提問”這一有趣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舊知識,還產生了新的疑問。
2、觀察操作,解決重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其掌握知識點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數的組成、實物之間的關系時,我通過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操作:數小棒、擺小棒、分小棒、說意義,觀察三者間的關系等活動,深刻理解組成與數、實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通過“搶答”、“對口令”等活動形式,在愉快的氛圍中解決重難點。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七
1、認識水的組成,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理解單質、化合物的概念。
1、認識水的組成。
2、電解水所得出的結論。
3、了解化合物,單質的區別。.
4、初步學會從微觀角度去分析問題。
難點:化合物,單質概念的理解.。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1.強化學生的“現象論證-結論推理”的能力。
2.加深單質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學生學會用微觀的角度去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是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薄弱環節,困此要加強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實驗的結論不能直接,牽強地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他們自已根據實驗的現象去分析總結.
2.學生明白水電解的生成物是氧氣和氫氣后,提示他們去看p50頁圖3-12,可以幫助他們較快地,較直觀理解水的元素組成.同時,幫助他們學會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3.要注意單質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個前提,都必須是純凈物,不少同學會以為空氣是一種化合物,因此,要加強在這方面的練習.
4.講課的過程中加入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實物練習,可以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
數的組成課后反思篇八
5以內的加減法可以說對孩子們來說不是難點,5以內各數的組成也比較好記,甚至很多孩子用數一數的辦法都能把加減法算對。但是6—10的認識和加減法,對一些孩子還說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并且還容易算錯。先學的6和7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不是難點,孩子對比大小,序數的含義掌握的還都不錯。為了給有關6和7的加減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關6和7的組成就是很關鍵的教學內容了。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請同學們拿出六根小棒,如果把這六根小棒分成兩部分,可以這么分?小組合作分一分,并記錄一下你們的分法。讓孩子自己先試著分一分,孩子對分小棒有一定的經驗,有5的組成做基礎,孩子倒是知道怎么分,但是大部分小組記錄的。不夠全面。讓孩子在匯報的時候,互相補充達到總結出所有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再引導大家如何有順序地進行分一分,先引導通過數數的方式知道數完5再數6,說明5再多1個,也就是5再加1個就是6,讓孩子先體會6可以分成5和1。然后通過移動黑板上的帶有磁性的1根小棒,來感受6可以分成4和2。再移動1根小棒,6可以分成3和3。這樣一直下去把6的組成再有順序地探究一遍。并且老師及時的板書在黑板上。
6的組成雖然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畢竟比較抽象,孩子還是不容易記住和理解。接著,我又采用涂一涂的辦法,讓學生把6個圓圈,通過涂顏色分成兩部分,再來體會數的組成,自己獨立完成課本上的涂一涂來體會6的組成,并能把所有情況自己再感受一遍。老師這是再問一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6的組成嗎?你發現有什么規律嗎?讓學生說一說,學生會提出有規律的背,先背6可以分成5和1,然后4和2,然后3和3,然后2和4,然后1和5,前面是5、4、3、2、1,而后面一個數就是1、2、3、4、5,這種方法總結為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背。還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背。還能體會看到6可以分成5和1,就能想到也可以分成1和5。通過看到6可以分成4和2就可以想到還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倒過來還是3和3,就一樣了。這樣一對一對的背也可以。然后,讓孩子讀一讀,背一背,讓孩子齊背,單獨背。還可以對口令背。
然后,再通過接著畫一畫的辦法,比如已經畫了4個圓,再畫幾個圓就是6個圓了,再次體會6的組成和應用。
這樣7的組成的教學和6的組成類似,讓孩子充分體會組成的.含義。7的組成可以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背,也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背,也可以一對一對的背。通過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不僅僅是學數學,其實是在做數學,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6和7的組成,為有關6和7的加減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