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計劃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現狀,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礎上進行的,是依據什么來制定這個計劃的。那關于計劃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計劃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計劃書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一
一、學生現狀分析:
樹立班集體榮譽感。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知識,并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自己的家鄉與校園,了解家鄉與校園,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意識。用模范的行動指導自己的言行。
2、教育學生了解自己的組織(少先隊)。培養學生的榮譽感。
3、引導學生看課文說內容,聯系實際能說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些生活故事。
4、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本學期教學進度:
每課目一課時,復習考試3課時。
四、改進措施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育方法多樣化,發揮骨干帶頭作用。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二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面臨著畢業,他們大部分活潑聰明,有禮貌,尊敬師長,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但由于大多數學生勞動觀念不強,不知道珍惜勞動成果,同學之間斤斤計較,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課上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有幾位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上得過且過,不懂得珍惜時間,更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因此,學習成績很不理想。本學期我們將以勤儉、禮貌、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自尊自愛等為教育重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培養學生德、智、體、勞全面的發展,使每個學生能健康、生動、活潑的成長,現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二、教學內容
第一課至第四課為學校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第五課至第八課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第九課至十三課為國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三、教學目標
第一課至第四課:懂得在學校生活,首要的一條道德規范就是必須熱愛學校、班級集體。要尊敬老師,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與同學團結友愛,熱愛科學,勤奮好學,勇于創新。
第五課至第八課:懂得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知道注意公共安全是有公德心的表現,是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之一。懂得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第九課至第十三課:懂得沒有祖國的興旺發達,也就沒有個人的前途和幸福。知道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引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知道中國革命的勝利和興旺發達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們友好相處,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平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主動關心國內外大事。為發展與各國人民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教學措施:
(一) 備課環節;
備好課,是思品課堂教學優化的前提條件,因此,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去補充一些學習材料,學文名理,落實到行動上,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講解課文時,要找準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上課環節:
1、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有了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理觀點,談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在相互探討的同時,達到共事,有理論上落實于行動上。
2、在教學語言上,力求凝練簡潔,啟發學生去讀、思、說、辯,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形式,提倡學生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重點,通過教師指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
3、注意及時反饋,圍繞課后練習題進行判斷辨析,強化導行,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4、要重視課后實踐活動,教師要有計劃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力求活動精心設計,講求實效。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 第一課 我是學校的小主人
第二周 第二課 尊敬老師
第三周 第四課 真正的友誼
第四周 第五課 熱愛科學 勤奮學習
第五周 單元小結
第六周 第五課 講公德 守秩序
第七周 第六課 注意公共安全
第八周 第七課 保護公共財物
第九周 第八課 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
第十周 單元小結
第十一周 第九課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第十二周 第十課 改革開放 國強民富
第十三周 第十一課 祖國要統一
第十四周 第十二課 民族團結一家人
第十五周 第十三課 我們愛和平
第十六周 單元小結
第十七周 實踐活動
第十八---二十周 復習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三
三年級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上冊共安排了主題,即:“我的家”,“我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我在生活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這四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采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本班學生思想素質比較高,上進心比較強,人人熱愛班集體,個個能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學習的勁頭足,互助精神強,差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好轉,成績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責任心強,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衛生意識比較強,良好的衛生習慣已經養成。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優差懸殊較大,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上課聽講走神,愛擺弄小東西,思想開“小車”,作業態度不端正,書寫質量差,拖拉現象嚴重。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盡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四
三年級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上冊共安排了主題,即:“我的家”,“我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我在生活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這四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采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思想素質比較高,上進心比較強,人人熱愛班集體,個個能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學習的勁頭足,互助精神強,差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好轉,成績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責任心強,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衛生意識比較強,良好的衛生習慣已經養成。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優差懸殊較大,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上課聽講走神,愛擺弄小東西,思想開“小車”,作業態度不端正,書寫質量差,拖拉現象嚴重。
六、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盡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五
本冊教材根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編排了三個單元,共12課主題活動,約30課時,每周上3課時。
第一單元第1—4課 我的家人與伙伴
第二單元第5—8課 走進大自然
第三單元第9—12課 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教學目標
1、在介紹家庭成員,回憶甜蜜往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與幸福,激發學生愛生敬長、熱愛家庭生活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通過開展生活小故事的講述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初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逐步培養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著做,不依賴父母, 并掌握正確的保健常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使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熱愛勞動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學會一些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5、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樂于愛,不僅愛人,還要去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
6、通過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歡樂、有意義活動內容的安排和選擇,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增強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調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護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適應社會的常識的技能。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爭取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
3、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人教版篇六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規范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生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采用的,也被稱為“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同學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為學習的目標。
3、依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出現課程內容。為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規范的各局部和各條均不是依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出現的。每一條規范中,都盡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養成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議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同學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同學為主體的改革思想。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規范基本上采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并以行為化的表述出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生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系。其核心是兒童,偏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征,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沛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于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和建議
(一)全面掌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協助同學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同學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學習主題,不時豐富和發展同學的生活經驗,使同學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同學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同學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同學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同學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同學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和時鼓勵同學的各種嘗試和有發明性的考慮,引導同學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空虛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同學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同學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和時豐富、空虛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同學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同學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同學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發明條件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生長: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身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身的學習時間表。2、結合實例,舉行把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收入自身的錦囊的活動。3、試著每天把自身的新發現記下來。4、建立自身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辛苦勞累,選擇一些自身可以承當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2、學會認識平安標志,維護自身。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看誰反應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與同學:1、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抵觸,設置情景,討論解決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里。
我的家鄉:1、想方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了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2、協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3、家鄉的打工者帶著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打算,試著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4、采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身的采訪記錄。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們的事跡,自身制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1、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同學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議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同學進行充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同學鞏固進步,修正缺乏,繼續努力。
3、同學自評。教師引導和協助同學對自身在學習中的表示與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同學互評。同學依據一定的規范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協助同學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同學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發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一起進行研討。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同學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