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趙州橋教學反思篇一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并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 “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后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后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一縷清風
在教學《爬天都峰》時,我作了一些嘗試。
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讓學生周末作了預習。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個人讀。從展示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少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會讀的還是平時那些同學。為了彌補這一點,我讓學生喜歡讀哪一段就站起來讀哪一段。
二、說。讀完課文后,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達的欲望,于是我給他們一個說的平臺。我先讓孩子們在小組內說說:你知道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之后進行小組反饋。第一小組說:“這篇課文主要我和老爺爺一起爬山。” 從這一小組反饋可以看出他們小組不會學習,沒有進行小組討論。緊接著,第二小組說:“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主要寫爸爸帶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爺爺,后來爬上了天都峰。”其他小組反饋的內容大致相同。這種現象屬于理解不到位,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非常正常,于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帶我去爬山,我和老爺爺互相汲取力量,終于爬上了天都峰。之后,我又讓學生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通常學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峰很高;我怎樣爬天都峰等淺顯的問題。
三、問。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藝術。這篇課文質疑的的地方比較多。雷亦凡提出:“為什么老爺爺要謝謝小朋友?”“小朋友為什么又說要謝謝老爺爺呢?”這兩個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解決課文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釋疑。要解決提出的以上兩個問題并非易事,于是,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可孩子們還是一臉的茫然。于是,我降低了難度,問:“小朋友做了什么事讓老爺爺覺得她有勇氣呢?老爺爺的什么事又讓小朋友覺得有勇氣呢?”帶著這個問題,很快孩子們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組展示讀、小組討論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但小組學習未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形式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強化訓練。
二、小組討論的問題難度不宜過大,教師可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
三、讓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隨后釋疑,更能體現生本教育。
四、在說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學,效果會更好。如,在說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說說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于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雖然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這個環節教師放手不夠,有硬拽著學生走的嫌疑。如果讓學生釋疑后,再讓學生說說課文大概內容,相信效果會更好。
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最后,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趙州橋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環節:
活動一:觀察土壤
1、在觀察土壤這個觀察實驗中,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土壤,再討論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學生的觀察結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實驗進一步進行觀察,簡單的管擦活動為學生起到了一個熱身的作用,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后面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對于學生的分組實驗,通過近幾年的'科學教學,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例如教師告訴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土壤用力握,觀察紙巾上出現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前兩步很簡單,而為什么會這樣則需要學生的思維。
2、腐殖質的概念說的不夠清昕,在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為有這種物質,使我們周圍的土壤更加的肥沃。說到“腐殖質”時,可以從圖文解字來講這個概念。說到“腐”你想到什么?說到“質”你又想到什么?說到“腐”這個字時,同學們一定想到了“腐爛”這個詞;說到“質”同學們一定想到“物質”這個詞。那么什么會在土壤中腐爛呢?同學們一定能想到植物的葉、根還有小動物的尸體。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質”呢?植物的葉、根和小動物的尸體腐爛后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
3、板書設計,應當將實驗與結果充分結合,讓學生有意識的將其發現與成分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在學生有了充分的切身體會后,幫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
餐巾紙濕了水分
出現小氣泡空氣
攪拌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動植物殘留物
水變渾濁了比較輕的粘土
水底有一層比較重的沙土
本課時間掌握不夠合理,課后練習的時間相對較多,而實驗操作時間相對留的不足,以后要合理安排時間,注意語言的過濾,不斷進步!
趙州橋教學反思篇三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土壤與生命》中的第3課。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首先播放錄像,茂密的森林、蔥綠的莊家、生機勃勃的草原……無不展示著土壤的魅力。本課通過觀看錄像、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成肥的全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時機,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錄像以它聲、像、色吸引著孩子,激發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本著“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本課,讓孩子多看多討論——發現問題;讓孩子多想多動腦——討論、預測、猜想;讓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里,教師要以靈活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趙州橋教學反思篇四
一、教材特點:
1.注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它在培
養學生養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冊教科書通過寓言故事、古典
詩詞、童話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遞熱愛祖國,實事求是,勤勞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實基礎。重視識字寫字,重視閱讀,重視習作,重視口語交際,從多個方
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在課堂上享受學語文的過程而不是學課文的
過程。
3.注意以生為本。中年級學段的語文學習呈現一種過渡性,本冊教科書準確把握學
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方向,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
式,讓學生享受學語文的樂趣。
4.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多種
多樣的活動為平臺,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進一步將自己
的學習收獲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
5.關注大量閱讀。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設計了資料袋供學生參考,還專
門設計了“快樂讀書吧”作為讀書專題活動,學生既能將習得的學習方法運用到閱讀
中,又能從閱讀中獲得新知識。
6.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
導下不斷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學習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主自動獲取。
本冊語文教材按照專題編排內容,安排了八個學習主題,分別是“感受多彩春天”、
“品味經典寓言”、“體會傳統文化”、“關注精彩發現”、“發揮無限想象”、“追
體裁多種多樣,內容生動,趣味性強,既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弘揚了中華優良
傳統,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熱
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口語交際,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交
際中的情境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語文園地,圍繞本單元進行整理
復習,每個語文園地包括以下版塊:交流平臺——回顧本單元知識,加以強化。詞句
段運用——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書寫提示——重視漢字書寫,強調寫好漢字。
日積月累——安排經典名句,集中學習傳統文化。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后還有快樂讀
書吧,這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連接的重要樞紐,以這個活動為平臺,將學生引向更
為廣闊的課外閱讀天地,享受閱讀,體現了大語文觀。第三單元第12課之后有一次
綜合性學習,主題為“中華傳統節日”,這與第三單元的學習主題相契合,考查學
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第五單元為作文單元,集中學寫想象作文。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認識常用漢字250個,會寫250個。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
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
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7.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
萬字。
(三)習作
1.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
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
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時間
2.9-.--2.14
2.17—3.21
2.24—2.29
3.3—3.7
教學內容
1.《古詩三首》。2。燕子
3.荷花。4.昆蟲備忘錄。口語交際。習作一
5.守株待兔。6.陶罐和鐵罐
7.鹿角和鹿腿。8.池子與河流。口語交際,
習作二
3.10—3.14快樂讀書吧。9古詩三首10.紙的發明
備注
3.17---3.2111.趙州橋。12.一副名揚中外的畫,綜合性
學習
3.24—3.28
3.31—4.4
4.7—--4.11
4.14—4.18
4.21—4.25
4.26—4.30
5.3—5.7
5.10—5.14
5.17—5.21
5.24—5.28
5.31—6.4
6.7—6.20
6.23--
習作三。13.花鐘。14.蜜蜂
15.小蝦。習作四,語文園地四
16.小真的長頭發。17.我變成了一棵樹
習作例文。習作五
18.童年的水墨畫。19.剃頭大師
20.肥皂泡。21.我不能失信。習作六
22.我們奇妙的世界。23.海底世界
24.火燒云。口語交際。習作七
25.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26.方帽子店
27.漏。28.棗核。口語交際。習作八
整理復習
整理復習
復習考試.總結
趙州橋教學反思篇五
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
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知道一些動植物的季節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性生活規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
四人小組討論。
秋天氣候的特征。
其他季節的氣候特征。
小組匯報。
師生小結。
在不同季節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小組討論后匯報。
教師小結。
課后作業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