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一
我們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課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時工作而不自責,行人的"中國式"過馬路,可以在公共場所噴云吐霧,城市內各式違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見于報端,變通、"潛規則"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流行詞匯。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么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于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鑒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于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于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仆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后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創造一個激活自由的機制。目前中國從上至下都在開展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活動,目的是更好地弘張揚優良傳統,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活動年年都在強調,隔幾年都要搞運動,這也許是適應中國當今社會的實際。調整單位負責人,作風建設會隨之改變,這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但要解決用調整負責人來改變作風,必須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環境,保障決策、執行、監督的順暢運行。
freedom is not free.用你的勇氣、拼搏及執著去爭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二
因為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么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云,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溫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并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里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欲綁架,于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嘆,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于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圣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圣誕節。這不過又是衛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么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里,家里、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說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為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么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沖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才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三
最近一直在讀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在即將掩卷的時候總在想,高處何在?低處如何?自由是人們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如果說自由在高處,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處》作為熊培云對先前力作《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不僅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而且充滿了對社會、對國家、對歷史與未來的深刻解讀和關注。作為七零后的年輕學者,熊培云能以這樣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筆調,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園的奇葩,以書暢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長思。熊培云是學歷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歷史鏡像,但他沒有像學究式的史學家那樣刻板冷峻,厚古薄今。相反,他像坐在我們身邊文采斐然、娓娓而談的弟兄,凡舉透徹,詩意盎然。
且聽他自己的敘述吧:以自由的名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義,誰也不要去鼓勵他人犧牲。勇敢也罷,懦弱也罷,背后都是個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絕望,并且“永不絕望”,是因為我對人生對世界有這樣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內心的力量、行動的力量,一點一滴地改變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沒改變,別人也在改變,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事實上,人類文明化的歷程,就是圍繞著自由與自救展開的。保持一點一滴做事的作風,既是讓自己在盡力做事,也是讓自己醒著。
相信中國因有社會而有未來;相信我們每天的付出都有報償;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萬物各成其美;相信陽光如此美好,壞人也會回頭。我同樣相信,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困頓中前行的人們,將來總有一天會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會師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當絕望,凡事還是看積極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圍很多朋友都在積極地做事;同時也給自己的視界多一點時間感:一百年前中國還有凌遲,五十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四十年前中國還在破“四舊”,三十年前中國還不許跳舞,二十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十五年前中國還沒有普及互聯網,十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五年前中國還沒有物權法,兩年前中國還沒有微博,一年前中國還沒有通過城鄉居民選舉同票同權……社會終究是在進步。退一步說,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你即你選擇。這些年,我一直堅持的一個信念是,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當《新京報》采訪熊培云:“自由在高處”這句話怎么理解,“高處”是一種隱喻嗎?
熊培云的回答是:這里的“高”是縱向的理解吧。我們有太多的橫向思維。中國歷史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和這個是有關系的。我說的“自由在高處”,實際上希望每個人能夠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我們應該在自我成長中獲得幸福與歡樂,而不是簡單地同別人的比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說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那么說幸福在低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有句話說:“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長大后,幸福是一個個目標,你實現了,就是幸福;再年長些,幸福是一種心態,你領悟了,就是幸福。”如果說自由作為全人類的追求,多數不能依靠自己實現,那么幸福可以相反,雖然相對,但似乎可以遍布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各個角落。所以說幸福在低處,不是阿q宣言,而是像流水,滲透在我們中間。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四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xx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xx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么什么教材,改變命運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么。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么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么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并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斗》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xx絲的逆襲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五
讀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很是感慨,書著重表達的理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云認為自由是兩層涵義,一種liberty強調自由選擇權,另一種freedom偏重個體自由,意志的自由。當今混沌的世界,我們常常限于思維的困境,人為物役,困頓于單位文化,社會輿論,抑或僵化的體制。在各種壓力誘惑接踵而至,我們常埋頭憂心忡忡忙于生計,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無奈承認,許多夢想一直只能隱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選擇的,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選擇。曾經瘋狂地著迷三毛,讀她寫過的每本書,為她與荷西大起大落的愛情故事嘆息不已。三毛瘋狂迷戀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視若珍寶的結婚禮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尋覓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撒哈拉,這是個平凡人無法接觸的世界,三毛卻帶著點嬉皮的筆觸道出一個不一樣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熱愛的,對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貧瘠艱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夠精彩勇敢地生活,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世界。并在這個世界里不斷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透視人生,洗滌心靈。反問平凡的我們,如果生處在如此環境,是否依能充滿樂觀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現在的中國,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常常說沒時間實現環球的夢,沒精力實現隱匿恬美田園,很多時候是自我施加的,我們沒勇氣克服惰性,害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罷了。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態度,即便生不逢時,我們仍可以堅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選擇!
自由在高處,想要做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跳脫于時代輿論的枷鎖,跳脫于只有左右狹隘思維方式,跳脫于單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張望,以內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觀摩史詩音樂大劇孤星淚(也叫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集贖罪、自由、革命、命運、顛沛、逃亡、愛情為深沉大劇,因為革命這個敏感的話題而與內地失之交臂,甚是遺憾。不斷自我救贖的冉阿讓,他總是給自己一個存在世上,有意義的理由,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像在法庭報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蹤自己多年的死對頭警察沙威,隱瞞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實。而一直勤勤懇懇的雷厲風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職,道德感極強,誓要緝拿犯人歸案,不論是否有罪,當冉阿讓救了他,放了他,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準則突然受到了沖擊,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沖擊,最終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殺。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人人無法在大環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讓平靜生活的愿望,沙威恪盡職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所強加給的種.種標準,我是不是個罪犯,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是不是個loser。
因而,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內心的小環境,那里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正如作者所說,小環境完全取決于你的覺悟,取決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著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臺灣、香港、日本已經走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衰老的社會,而大陸還在往前,窗口很大。我們需要的是,充滿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態,相信時代在前進,相信中國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說,一個人,既要守住自己心靈的邊界,同時又要有開放的思想。而我要說,一個人,既要有悲憫情懷,有所作為;同時又要聽從內心,默許自己一份自由。這是我的人生,我必須讓她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六
熊先生的文筆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做了選擇之后,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左右搖擺,學會了選擇,就學會了自由。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錮了一個人的思想,那么,就算他的身體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總是“被……”。被選擇、被就業、被失業,被……我們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占有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被選擇”,給孩子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伴侶。
這些建立在他們是長輩、他們有錢、有經驗的基礎上,好聽一點是避免孩子走彎路,但是實際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總是在沒管好自己的同時,侵犯別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給一個自然人絕對的自由。雖然說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遙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確的觀點,就大膽的行動沖出那些所謂的禁錮,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說道,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愿下的選擇才是自由的體現。喬布斯說:“你需尋得所愛。”找到自己的愛好之后,并為之奮斗,我想這就是自由的真諦了吧,縱然一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的挫折和挑戰,自由不是那么的輕易就能得到。但是堅持下去,堅持自己的所愛,總有一片天是屬于你的,供你自由飛翔。我們才剛剛開始,面對未來,我們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七
《自由在高處》一書是《重新發現社會》的續篇或重要的補充,著力厘清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于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受著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并非人們自愿,而在于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于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為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既有賴于個人的勇氣,也關系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臺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后記的題目,熊培云在后記中也闡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著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向著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八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沖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說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里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于你的覺悟,在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么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著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九
《自由在高處》是一本有思想的書,讀了這本書,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珍貴的思想,我們能夠用更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我們甚至能夠通過這本書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來解放自己。《自由在高處》不是簡單的社會評論,作者熊培云在評論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不斷地啟發讀者,讓讀者不得不懷著批判與質疑來閱讀這本充滿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快速地瀏覽這本書,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細細品讀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這本書就能給你帶來非凡的感受,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思考書中談及的自由與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那些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么成為自己,要么一無所成。"這是此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領導自己的人生"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學生能領導自己而不是被分數所領導呢?也許多數人會說沒有分數就沒有以后考學的保證,但如果我們一直只被分數所領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去走我們向往的那條路,那么我們無疑會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財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著。
社會上有太多希望帶領千軍萬馬的人,但他們往往連自己都無法帶領好,正如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腐敗官員,或許昨天他還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貪,希望帶領著大家堅定正確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卻因貪污被打下馬。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無形的枷鎖;但自由過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責任的邊界。
在這個圍繞自由的話題中,作者還談及了那位在瓦爾登湖離群索居的.梭羅。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羅這樣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害怕時間的不夠用,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偽裝自己,我們可以盡情思想,在這安靜的環境中獲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于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篇十
我們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課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時工作而不自責,行人的"中國式"過馬路,可以在公共場所噴云吐霧,城市內各式違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見于報端,變通、"潛規則"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流行詞匯.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么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于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鑒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于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于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仆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后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創造一個激活自由的機制.目前中國從上至下都在開展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活動,目的是更好地弘張揚優良傳統,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活動年年都在強調,隔幾年都要搞運動,這也許是適應中國當今社會的實際.調整單位負責人,作風建設會隨之改變,這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但要解決用調整負責人來改變作風,必須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環境,保障決策、執行、監督的順暢運行.
freedomisnotfree.用你的勇氣、拼搏及執著去爭取更多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