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勇于擔當快速行動范文一
ok3w_ads("s005");[摘要]學校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挖掘個性潛能,教會學生學習,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教育觀念學生全面發展
一、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實行“填鴨式”教學,以應試為指揮棒,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之路。
分析我國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如何解釋我國至今還沒有造就獲諾貝爾獎的人才?原因很簡單。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為主的考試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復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動力,對于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多一點危機感的好,不認識到這一點,我國教育還將與發達國家拉開更大距離。而在歐美國家實行的啟發式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思維、想象力的發揮,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除具備優秀的品格、過硬的業務水平和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教師更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是要有創新型的教師
創新教育從形式方面來說,創新教育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格局,對傳統教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挖掘人的內在潛能為宗旨,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從教育內容方面來說,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教育觀念,其次教師必須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師本身要有創造性的素質。創造型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往往喜歡使用靈活,更有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傾向于采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各學科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教師采取“建設性的行為”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其實施空間很大。如在實驗設計的教學中,教師除提出問題,做出適當引導外,主要給學生創設研究問題的情景(如實驗現象、問題思考、討論形式、理論分析、歸納小結等),使學生親自去感受、探索、查明問題的關鍵所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的實踐能力,應培養學生從想說、想問、想做,發展到敢說、敢問、敢做,最后達到會說、會問、會做。這個過程要求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三、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老師樹立“發揮潛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它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素質教育的性質不是一種選擇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然而學生是富有個性的人。教師應樹立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潛力,都得以發展的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學生的差異性。過去很多一段時間,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憑語、數、外、理、化、成績來給孩子排隊,搞得學生壓力很大,也使他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這樣就束縛了能力的發展。現代科學表明,人有巨大潛能,現已開發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這些潛能若能全部發揮出來,人類就可達到比現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設寬松的可表現自我的環境,挖掘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潛能優勢。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距離,使每個學生特長都能得到發揮,真正體現發揮潛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教師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教學氣氛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教育的過程本是教師和學生不同生命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信息不僅有知識的內容,更有情感的蘊涵,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因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努力學習他的課,這說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教師關愛學生,滿腔熱忱,耐心細致地對待每個學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的關鍵,特別是對傳統教育中被稱作“后進生”的學生,教師更應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竭力地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表揚。“愛人者人恒愛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學習,在課堂上也才能踴躍思考,勇于爭辯,勤于動手。
五、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培養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飛速發展和個人領會吸收之間存在矛盾,學校教育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一輩子夠用。因此,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思想,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所以,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學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狠下功夫,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的。
六、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對其進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是成長的必要前提。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在《晁錯論》中精辟地指出“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才者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這點。
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而艱苦的腦力勞動,它往往要求人有堅強的意志參與,才能真正達成教學目標。同時意志與情感也是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意志在情感激勵上產生,高尚的情感是意志行動的推動力。另一方面,意志對情感又有調控作用。意志越堅強,越能使積極的情感持續下去,而使消極的情感得到克制。因此,要成為二十一世紀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教師一定要不失時機的抓住素材對學生進行意志培養和鍛煉,更要以身作則,身先垂范地對學生進行意志訓練的身心影響,如孜孜不倦的求知,科學嚴謹的治學,持之以恒的耐心輔導與教誨,自始而終的高標準,嚴要求,要對培養學生具備堅韌的學習態度;集中精神投入學習,克服自己浮躁的情緒,克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壞習慣,能面對并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各種困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因遭受挫折而灰心喪氣,認定目標而堅持不懈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在行動中克服內心矛盾和外部困難的過程,都屬于意志過程,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關鍵。加強學生的意志教育,可謂意義深遠,《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學德育大綱》對中學生意志品格的培養和訓練都有規定。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切實做好學生的意志教育工作,使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就上我們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不斷探索教改的新思路吧。
相關熱詞搜索: 全面發展 轉變觀念 教師 學生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2023年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勇于擔當快速行動范文二
“轉變作風,坐實結果”專題組織生活會
班子對照檢查材料
根據上級要求,認真對照省委書記、省長劉奇在全省作風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中提出的“怕、慢、假、庸、散”五個方面和蘇榮案及涉案人員違紀教訓,查找班子中存在的問題,并廣泛征求黨員群眾的意見,進行了認真對照檢查,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存在問題
1、在“怕”的問題方面。一是班子成員存在怕擔責、怕負責的問題,屬于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情,仍然向上請示匯報,把責任往外推,缺少擔當負責的精神;二是班子成員工作中存在老好人思想,有的遇到干部無故完不成任務,只要上級不通報,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怕得罪人,萬事都以和為貴。
2、在“慢”的問題方面。一是工作標準要求不高,如:在抓黨建與中心工作時找不到有效的結合載體,對新形勢下如何抓好社區黨建工作思路不清,辦法不多,缺少特色亮點。二是班子成員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落實工作中拖拖拉拉現象,經常在規定時間末尾才能完成相應任務。
3、在“假”的問題方面。一是班子工作作風不夠踏實,有時候干工作總是浮在表面,沒有沉下心把工作做細致,完善每一個細節,導致工作雖然完成了,但效果卻不理想。如,一些工作重形式輕內容,還有搞花架子思想;一些工作有布置沒檢查,或
1 / 4
者檢查把關不嚴,有老好人思想;工作中被動應付多,缺乏系統性創造性。
4、在“庸”的問題方面。一是有些班子成員存在工作經驗不足,業務知識老化,現代管理知識缺乏,憑老經驗做新工作,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進取精神不足,創新能力不夠。
5、在“散”的問題方面。一是工作執行力不夠,黨總支是管黨治黨的主體,社區的書記和組織員,都能夠盡力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如:有些干部還是有依靠上級的指示安排去工作的“等、靠、要”思想。二是領導班子管理不嚴,還是存在工作紀律散漫的問題,部分干部上班有遲到、早退、玩手機等問題,工作效率不高。
6、在“堅定不移肅清蘇榮案余毒”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具體表現方面。對蘇榮案的認識和反思不夠深入,沒有做到警鐘長鳴,引以為戒,對黨員干部的監督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是理論學習不深入,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淡化,是產生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從學習上講,忽視了理論學習,學習的自覺性不高、主動性不夠,沒有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創新意識不強,黨性鍛煉不夠。在工作中勇于創新的精神不夠,在思想和工作上安于現狀按部就班的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三是自律意識不夠強,管理不到位。班子成員缺乏自我約束、2 / 4
自我監督的自律意識,沒有真正在思想上筑起防線。對干部職工的教育、管理、監督以及日常制度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干部職工自律意識不強,自身建設方面要求不高。
四是機制制度有所欠缺。一些制度執行不堅決、不到位,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考核考評等機制需要進一步強化,在已有制度中,有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有的存在針對性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堅決把作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責任,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樹立“勇、快、實、進、聚”新氣象。
1、努力提高學習自覺性。學習無止境,帶頭做“學習型”工作者,做學習型班子成員,增強學習的自我約束,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在工作實踐中接受鍛煉和考驗,以提高自身的科學決策水平和組織協調能力。自我加壓,強化學習,做到與時俱進。
2、積極加強黨性鍛煉。要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甘作人民公仆的思想。要嚴格執行各項廉政規定,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實際行動做表率、帶好頭。
3、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要以中心大局為重,對上級的決策和部署堅決貫徹落實。在面對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時,堅決予以執行,謀事實,做事實,態度好,不愧于心,給人民群眾交一
3 / 4
份滿意的答卷。
4、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解決認識上的偏差,明確敢擔當就是不怕困難,遇到問題不回避,敢于直面、用心解決。動真動硬,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工作落來不力、完不成任務,造成不良后果的,心須追責問責。
5、堅持身體力行,廉潔自律。身為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加強《黨章》、《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激勵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等學習,勤政廉政,以實際行動做表率、帶好頭,做到政治堅定、精通業務,堅持原則,清正廉潔,樹立黨員干部勤政廉政的形象。
中共xx支部委員會 2018年8月14日
4 / 4
2023年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勇于擔當快速行動范文三
ok3w_ads("s005");摘要:由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及市民階層的壯大,繼宋元話本與傳奇之后,明代通俗小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長篇巨帙,又有短小精悍之作,形成了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高潮。從大量序跋來看,明代通俗小說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開始向俚俗化、平民化轉變,小說的地位逐步提高,對小說功能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小說的創作傾向開始改變,小說不僅具有娛樂功能,
還具有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關鍵詞:通俗小說;序跋;小說觀念;轉變
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從明代通俗小說序跋看小說社會功能
為了維護小說的生存和發展,進一步提高小說的地位,以求得更大的繁榮,明代小說序跋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小說潛在的社會功能及小說藝術本身的審美價值。筆者從“勸懲”的目的、效果及與因果報應的關系方面加以闡述。
(一)“勸懲”說
“勸懲”,即“勸善懲惡”,明代小說序跋認為這是小說的主要功能之一,無疑它含有進步、合理因素,但也羼雜不少封建迷信的說教。
1.“勸懲”之目的
簡單的說就是按照儒家的思想尺度凈化人的道德觀念,維護社會風氣、穩定社會秩序,即所謂要維系世道人心。勸善懲惡標準,主要是儒家的道德原則和人格理想。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觀序》中說:“仁義禮智,謂之常心;忠孝節烈,謂之常行;善惡果報,謂之常理;圣賢豪杰,謂之常人。然常心不多葆,常行不多修,常理不多顯,常人不多見。則相與驚而道之。聞者或悲或嘆,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勸,而不善者亦有所慚恧悚惕,以共成風化之美。”[1]這里提出勸善懲惡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獲得啟示,趨善避惡。酉陽野史在《新刻續編三國志引》中也認識到:“突會劉淵,亦借秦為諭,以警后世奸雄,不過勸懲來世戒叱兇頑爾。”[2]即空觀主人在《拍案驚奇序》中表示自己的著作,“文不足征,意殊有屬”,并要讀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3]“勸懲”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讀者規范自己的言行。這也是明代小說理論在闡述小說社會功能時的出發點和歸宿。
2.“勸懲”的效果
欣欣子在《金瓶梅詞話序》中說,該詞話“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知盛衰消長之機,取報應輪回之事,如在目前始終,如脈絡貫通,如萬系迎風而不亂,使觀者庶幾可以一哂而忘憂也”,[4]1078勸懲之功用明顯,加上其語言的俚俗,起到很好的效果,“使三尺童子聞之,如飫天漿而拔鯨牙,洞洞然易曉”。[4]1078明白曉暢,連三尺童子都能讀懂。綠天館主人在《古今小說敘》指出:小說能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雖小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5]對于小說勸懲達到的效果,認為比《孝經》、《論語》還好,并非夸張。無礙居士《警士通言敘》中,就里中兒代庖創指不呼痛,是由于聽《三國》故事,受到關云長刮骨療毒的影響一事,闡發說:“夫能使里中兒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義而節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6]這是從理論上揭示了小說在思想感情、道德倫理領域能給予人們多么巨大的教育力量。
3.“勸懲”說與因果報應的密切聯系
明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說“禍因惡積,福緣善慶,種種皆不出循環之機。” [4]1078并從天時唯心論出發,認為“合天時者,遠則子孫悠久,近則安享終身;逆天時者,身名罹喪,禍不旋踵”。[4]1078前文已述,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觀序》中指出“善惡果報,謂之常理”。[1]他們都是把勸善懲惡和因果報應結合在一起闡述的。
因果報應與勸善懲惡說關系密切,都是為了協調人倫關系,但前者給后者帶來的主要是消極影響,是“勸懲”說中消極因素的突出表現。少數序跋把因果報應和勸善懲惡混為一說,這是明代小說社會功能理論的局限性。盡管如此,“勸懲”說能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形象特征,分析小說的社會后果,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積極意義。
(二)“教化”說
“教化”說與“勸懲”說都有維護社會風氣、穩定社會秩序等作用,但“教化”不僅包含勸善懲惡的功用,還含有自省的意味,是“勸懲”說的延伸和深化。
蔣大器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中高度贊揚該書,“則三國之盛衰,人物之出處臧否,一開卷,千百載之事豁然于心胸矣”。[7]他認為:“若讀到古人忠處,便思自己忠與不忠,孝處,便思自己孝與不孝。至于善惡可否,皆當如此,方是有益。”[7]讀書,要不斷對照,自我反省,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修養,“遺芳遺臭,在人賢于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7]直接指出了遺芳遺臭,君子小人之間的區別。而這種認識,實是蘊于潛移默化之中的小說的教化作用。林瀚在《隋唐志傳通俗演義序》中提到在自己書中“所載英君名將忠臣義士凡有關于風化者悉為編入”,[8]而其目的則是“使兩朝事實愚夫愚婦一覽可概見耳”。[8]語言通俗曉暢,最終還是為了倫理教育的需要。張尚德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引》中認為通俗小說能讓更多讀者不用認真思索,“知正統必當扶,竊位必當誅,忠孝節義必當師,好貪諛佞當必去,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風教,廣且大焉”。[9]在通俗演義小說中包含很多封建禮教的因素,而這就在無形中影響讀者。
二、從明代通俗小說序跋看小說創作傾向的改變
明代的小說創作傾向較明之前有很明顯的改變,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從明代的序跋及現存的作品可以歸納出明代小說創作傾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變。
(一)創作傾向由外部向內部轉移
馮夢龍《古今小說敘》:“大抵唐人選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諧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則小說之資于選言者少,而資于通俗者多。”[5]凌濛初《拍案驚奇序》:“今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為奇,而不知耳目之內日用起居,其為詭譎幻怪,非可以常理測者固多也。”[3]
從這些序跋中不難看出,當時小說的創作傾向已經由對外部的關注轉向對內部的關注。明代之前小說創作的關注點多在鬼神、圣賢、奇聞軼事上,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轉向對平民百姓、普通人的生活的關注。對普通人的日用起居、家長里短進行了重點關注,并細細描繪到文學作品中,以小說的形式反映出來。明代小說不僅關注人、重視人,而且內化到對人心的關注,對人物的描寫不再局限于外貌、言語描寫,而是加強了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使人物更豐滿,更立體,使小說人物更具有張力。
(二)表現對象中商人異軍突起,煥發異彩
隨著明中葉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和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壯大的市民階層中的販夫走卒逐步引起小說家們的關注,加上龐大的商人群體也有發聲的需求,商戶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商人群體的不斷增長,自然而然,市井商人也就成了關注尋常百姓的作家筆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上述諸多因素使得明清小說中商人故事比較多,商人的精神品格、商人道德觀念、商人的經營方式等都有很詳細地描述。特別是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故事占了很大的篇幅,塑造了一批誠實守信、艱苦創業、勤扒苦做、樂善好施的正面商人形象,當然也偶有奸商形象產生,但是他們多數得到了報應。
(三)出現了以家庭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表現形式
《金瓶梅》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此著作在描寫對象方面,涉及的不是王侯將相,英雄人物,而是常人瑣事、閨閣淫猥,雖然也會牽涉官場,但表現的主要還是西門慶一家人的生活場景。謝肇淛在《金瓶梅跋》中高度贊揚作品通過家庭這一特定環境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現象和各色各樣的生活畫面:“其中朝野之政務,官私之晉接,閨闥之媟語,與夫勢交利合之態,心輸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語,駔儈之機械意智,粉黛之自媚爭妍,狎客之從臾逢迎,奴佁之稽唇淬語。”[4]1080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瑣瑣碎碎,日用起居,方方面面,自 《金瓶梅》始,開創了以家庭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表現形式,此后一路發展壯大,至清《紅樓夢》達到頂峰。
三、從明代通俗小說序跋看小說審美功能
小說藝術,作為藝術的本質來說,就在于它具有審美功能,讓讀者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享受藝術之美。明代小說序跋在或隱或顯的語句中,揭示了小說的某些審美特征。
(一)典型說
小說具有審美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是否具有典型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通俗小說,審美素質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它們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是因為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以及情節等具有典型性,能夠讓人增長知識,獲得美的感受。李卓吾在《三國志敘》中說:“乃吾所喜《三國》人物,則高雅若孔北海,狂肆若禰正平,清隱若龐德公,以至卓行之崔州平,心漢之徐元直,玄鑒之司馬德操……”,[4]895“皆足當一面,敵萬夫,機權往來,變化若神…… ”[4]894人物性格非常鮮明,就如同看到畫像一樣。睡鄉居士在《二刻拍案驚奇序》中極力推崇《西游記》:“即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讀者皆知其謬。然據其所載,師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動止,試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摩索,亦知其出自何人…… ”[10]人物形象之典型,如同實有其人。隨著世情小說《金瓶梅》的出現,審美對象不斷豐富和擴展,審美開始觸及生活中非美的乃至丑惡現象,從而出現了前代長篇小說所未有的典型藝術形象——西門慶、潘金蓮。謝肇淛在《金瓶梅跋》中概括了西門慶的典型形象:“相傳永陵中有金吾戚里,憑怙奢汰,淫縱無度,而其門客病之,采摭日逐行事,匯以成編,而托之西門慶也。”[4]1080淡淡之筆,勾畫出驕奢淫逸之紈褲形象。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對潘金蓮、西門慶的典型性也作了分析:“如諸婦多矣,而獨以潘金蓮、李瓶兒、春梅命名者,亦楚《梼杌》之意也。蓋金蓮以奸死、瓶兒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較諸婦為更慘耳。借西門慶以描畫世之大凈,應伯爵以描畫世之小丑,諸淫婦以描畫世之丑婆、凈婆,令人讀之汗下。”[4]1079從中可看出,此時的人物性格比較豐滿,作品創作視角轉向世俗,這是世情小說審美素質重大發展的結果。
(二)真實說
反映現實之真實不僅僅是對優秀作品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美學問題。傳統寫實手法漸趨消隱,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野史中得以延續,顯示出真實之審美素質的獨有價值。五湖老人在《忠義水滸全傳序》中直接提出真實之可貴的觀點:“夫天地間真人不易得,而真書亦不易數覯。有真人而后一時有真面目,真知己也;有真書而后千載有真事業,真文章。”[11]認為世事變幻莫測,而孩提之性是最真實的,“故真莫真于孩提,乃不轉瞬而真已變,惟終不失此孩提之性則真矣。”[11]并指斥一些小說如《西洋》、《平妖》、《浪史》之類的書濫竽充數,起著不良的導向作用。極為贊賞《水滸》血性之真:“茲余于《水滸》一編,而深賞其血性,總血性有忠義名,而其傳亦足不朽。”[11]憨憨子在《繡榻野史序》中認為正史因不敢譏刺時政,真實性值得斟酌:“蓋以正史所載,或以避權貴當時,不敢刺譏,孰知草莽不識忌諱,得抒實錄。”[4]1340對野史敢于實錄的真實性的贊賞溢于言表。
(三)形象說
形象說也是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明代小說序跋中,不少提到形象性對小說敘述的重要價值。袁于令對這個問題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他在《隋史遺文序》中,首先對正史和遺史作用作了說明:“正史”要“傳信”,要“貴真”;“遺史”要“傳奇”,要“貴幻”。他花了很多筆墨說明“幻”的意義,主張歷史演義小說要運用藝術虛構以及夸張、想象等手法,創作出“忽焉怒發、忽焉嬉笑、英雄本色,如陽羨書生,恍惚不可方物”[12]之形象。通過這些藝術手法,使“俠烈之腸,骯臟之骨,坎壈之遇,感恩知己之報,料敵致勝之奇,催堅陷陣之壯”[12]得到最佳刻畫,達到“凜凜生氣,溢贊毫楮”[12]的效果,使歷史小說更加生動、形象。
綠天館主人在《古今小說敘》中對小說的形象性效果作了延伸闡發,贊揚話本小說的通俗,具有感染力,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頓者汗下。雖小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5]可見,小說的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對讀者的影響頗大。
從大量序跋來看,明代通俗小說觀念、創作傾向發生了重大改變,開始向俚俗化、平民化轉變,小說的地位逐步提高,當時的理論家們對小說功能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和進一步細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明)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明)酉陽野史.新刻續編三國志引[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明)即空觀主人.拍案驚奇序[a]//古本小說叢刊[m].中華書局,1991.
[4]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5](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敘[a]//古本小說叢刊[m].中華書局,1991.
[6](明)無礙居士.警世通言敘[a]//古本小說叢刊[m].中華書局,1991.
[7](明)庸愚子.全像三國志通俗演義序[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8](明)林瀚.隋唐志傳序[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明)修髯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引[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0](明)睡鄉居士.二刻拍案驚奇序[a]//古本小說叢刊[m].中華書局,1991.
[11](明)五湖老人.忠義水滸全傳序[a]//古本小說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2](明)袁于令.隋史遺文序[a]//古本小說叢刊[m].中華書局,1991.
作者簡介:陳丹丹,女,湖北宜昌人,文學碩士,廣東開放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直)
相關熱詞搜索: 序跋 明代 通俗 看小說 觀念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2023年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勇于擔當快速行動范文四
學校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挖掘個性潛能,教會學生學習,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通過本書學習,使我成長了不少。現將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實行“填鴨式”教學,以應試為指揮棒,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之路。
過去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為主的考試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復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動力,對于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多一點危機感的好,更應該多一些啟發式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思維、想象力的發揮,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除具備優秀的品格、過硬的業務水平和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教師更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從形式方面來說,創新教育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格局,對傳統教育要取其精華,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挖掘人的內在潛能為宗旨,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從教育內容方面來說,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教育觀念,其次教師必須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師本身要有創造性的素質。創造型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往往喜歡使用靈活,更有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傾向于采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各學科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教師采取“建設性的行為”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其實施空間很大。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的實踐能力,應培養學生從想說、想問、想做,發展到敢說、敢問、敢做,最后達到會說、會問、會做。這個過程要求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它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素質教育的性質不是一種選擇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距離,使每個學生特長都能得到發揮,真正體現發揮潛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教育的過程本是教師和學生不同生命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信息不僅有知識的內容,更有情感的蘊涵,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因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努力學習他的課,這說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正如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教學氣氛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教師關愛學生,滿腔熱忱,耐心細致地對待每個學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的關鍵,特別是對傳統教育中被稱作“后進生”的學生,教師更應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竭力地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表揚。“愛人者人恒愛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學習,在課堂上也才能踴躍思考,勇于爭辯,勤于動手。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飛速發展和個人領會吸收之間存在矛盾,學校教育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一輩子夠用。因此,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學中“完善,造就自己”,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狠下功夫,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的。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