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抓知了篇一
作者:李金盛
知了猴是蟬的幼蟲,知了猴是我們老家夏天最常見的昆蟲,【可以食用】,它的肉質非常鮮美,它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我非常喜歡吃。這一天我在里沒事聽奶奶說:“今天晚上帶你們去捉知了猴”,我聽了非常高興。盼著天能快快黑下來,我心里非常著急等了幾個小時天終于黑下來了,我急忙拉著奶奶去捉知了猴,奶奶說:“還早呢”?吃過晚飯再去。那時,知了猴剛剛出洞上樹才是捉它的最佳時候,我催著奶奶趕快吃飯,奶奶把飯菜張羅好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吃起來,我不一會就吃飽了,奶奶讓我去拿兩個手電筒和一個小木桶,我和奶奶就出發了,我們來到一片小樹林,奶奶說“:知了猴是從地下爬出來的,要用手電筒從樹根向上照才能看到它”。
奶奶照了幾棵樹捉了好幾個,我一個也沒捉到,我非常著急,就問奶奶我怎么就捉不到,奶奶說那幾棵樹我都捉過了,你當然捉不到了。我們要分開來捉,于是我就跑到前面幾棵大樹哪里用手電筒開始照了,哇“這里有一個正在向上面爬我心里非常高興”。我就把它捉到我的小木桶里,這幾棵樹上真多啊!不一會我就捉了好多知了猴,我心里非常高興,我給奶奶說這晚我們的收獲不少啊!明天我可以美餐一頓了,我高興提著半桶知了猴回家了。
抓知了篇二
“知了……知了……知了”,池塘邊、門前的樹上、路邊的樹上,知了一直叫個不停。今天太熱,熱的人們不想出門,熱得螞蟻不想搬家,熱得小草不想鉆出地面,我想知了也是熱的叫個不停吧……當然,家里可比外面涼快,可那知了吵得人——心煩呀!
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我和弟弟拿著自制“捕知了網”來到外婆家門前的棗樹下,外婆家棗樹長的非常茂盛,很多枝枝椏椏交錯在一起——郁郁蔥蔥、嚴嚴實實,知了的藏身之處到底在哪呢?是在樹枝干上,還是在樹葉子上呢?我不知道,太陽也不知道。
我細細的觀察,虧我眼睛精,第一時間搜到了知了藏身之處,我和弟弟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將網靠近知了身邊,誰知由于我的.粗心大意,沒注意腳步下一塊大石頭,摔了一跤并大叫一聲,弟弟手一抖,竟捕錯了目標,把快要捉到手的知了給嚇跑了。“哎!都怪我不好”,弟弟也感到惋惜。
只有尋找下一個目標了,可是第一次簡單,第二次就難嘍!目標要么太高,要么在雜草叢生的地方,無立足之處,難啊!突然,弟弟輕聲叫了聲“姐”看電線桿上有一只知了哦。
我急忙奔過去,這次弟弟換了一個大網,把小網給我,現在兩面夾機,天網恢恢,那知了是不會再逃的了,我們小心翼翼的靠近、靠近……耶!成功了,一只大大的知了被我們成功捕獲。
剛捕的知了還不太樂意,扯著嗓子高歌那唐老鴨似地歌:“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哎真有點難聽,可它就這嗓門,能怎么辦了?再來看看這丑陋的面止,心里難受啊!真想給它做個變形手術,”長得丑、歌唱的難聽”真不知道剛才是什么促使我將它捕獲。
“知了、知了、知了、知……了”,雖然它歌唱的難聽,但我還是慶幸,第一次捉知了,竟然有收獲,此時地心情還是挺高興的哦。
抓知了篇三
我帶孩子到南部鄉下去玩,順道參訪南臺灣的寺廟,才發現臺灣的大佛愈來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樣,十幾層樓高的大佛到處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廟前面也蓋了大佛,在視覺上造成一種荒謬之感。
有一天,我帶孩子去參觀一座剛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層樓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著大佛像說:“爸爸,大佛的頭上有避雷針。”
“是嗎?”我順著孩子的手勢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來。
孩子問我:“大佛的頭上為什么要裝避雷針呢?”
我說:“因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說:“佛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觀世音菩薩自己已經是佛了,為什么還戴念珠,她是在念誰呢?”
佛印說:“她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
蘇東坡又問:“她自己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
佛印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當成避雷針;人如果開啟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針,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針,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針,是由于自我與貪婪大巨大了。
我們把佛像蓋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們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禮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實是好的,惟有自覺渺小的人,才能見及世界如此開闊而廣大。
把佛像蓋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權勢、名位、財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權。有名位、大富有的人還能自覺很渺小,那是“人化”。
因此,佛像把避雷針裝在頭上,人應該把避雷針裝在心中,時刻避免被利益與權力的引誘擊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銀針就已經裝上了。
抓知了篇四
知了又名蟬,在炎熱的夏天里,尤其是中午它們趴在樹皮上,無休無止地唱“知了,知了……”,知了因而得名。洪亮悠長的叫聲,也成就了它們音樂家的名聲。當有無數只知了在一起大合唱的時候,就變成了煩人的吵音。
蟬靠吸取樹的汁液為生,它雖然是害蟲,但是在脫皮前的.幼蟲肉很肥美,蛋白質含量豐富,可以炒著、炸著吃,不但味美,而且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蟬脫下來的皮還可以入藥。
蟬喜歡把卵產在離樹很近的泥土里,幼蟲在土里吃樹的根,成型以后的幼蟲會從土里爬出來,然后再爬到樹上進行脫皮,脫完皮以后背上就長出翅膀,就可以飛到任何樹上吸取汁液了。
蟬在吸取樹汁,發現有天敵想來吃它時,由于喝了太多的汁液飛不起來,但是它馬上會通過排尿來減輕自身的重量,以便飛起逃走。
蟬既是一位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煩人的破壞專家。
抓知了篇五
入暑七月,十天有九都漚熱得厲害。熱氣黏在身上,逼出一層又一層的涼汗。家門口種的三畦連豆角,葉子蜷曲著裹成了山東沒蔥的大餅。小侄女每每看見了,總會嚷嚷著豆角都死了,豆角都死了。小蓮與她說了好幾次,豆角沒死,只是該澆水了,她也還是記不住,還要嚷嚷。弄得小蓮煩躁得很,最后也就隨她去了。
小蓮是小東村西北角老陳家的小姑娘,二十五歲了,還沒有嫁出去。鄰里街坊但凡拉個家常,都要將她拉進去。說她死倔,不聽老人言。
這天小蓮躺在自個兒屋子里睡覺,空調沒有開,搖頭扇哼哼唧唧地做著半周運動,扇葉隨時都能從鐵網后面飛出來似的。小蓮不擔心,她每次睡覺前都會離風扇一段距離,更會拿上家里的那把老得生了銹的鐵鉗,將鐵網上的螺絲轉好幾個圈。就這樣,伴著搖頭扇的催眠曲,她很快就能進入睡眠。夢里,她可以做很多事情,還實現了自己的終極理想。這樣的美夢并不多,卻次次被打斷。惹得她想破口大罵,一想到自己被嘮叨得次數夠多,也就把不滿放進肚子里,自個兒慢慢消化。
她的屋子臨著門外的街道。這個時間里時不時會有三五個男女,散亂的坐在石板、自個兒從家里帶出的木凳子上。這些凳子大都是村東頭的老李一搓子一搓子打磨出來的。
“這凳子質量還行,就是難看了點。”一個男人的聲音,傳到小蓮的耳朵里。小蓮閉著眼眉峰聚了聚:要求還不少,質量好不就行了。“還不止這樣,前年我去他家做了兩扇門,你們猜怎么著?”只聽另一個聲音上坡地一樣停頓在高處。然而沒有回應。“根本就合不嚴實。”聲音到達了最高點,引得樹上的知了應和一聲,又偃旗息鼓了,接下來是片刻的寧靜。這樣的話題似乎沒什么嚼頭。“老李家的姑娘,你們知道嗎?都二十五了。”這話一出,立刻引來了女人們的興致,都想評價評價。而小蓮的耳朵也被這話題拉長了。“怎么不知道呀!她前兩天剛相過親,聽說是她姑給介紹的。”這個聲音小蓮最熟悉了,只要有人堆的地方,都能見到她——小學同學的媽,彩霞。她一開口,知了都得被從樹上震下來。她兒子四年前考上了某所重點大學,她說話的樣子,浮現在小蓮的眼前,“唉呀,眼高手低的,相了好幾個吧。這小妮子,她姑都說挑的很。我看也是,再過一半載還能找著好的?”小蓮的`心被提了起來。
小蓮有自己的原則:一個不自以為是的指責別人,尤其是后輩;二個不輕易談論他人的是非。殊不知,眼不見,還是會煩,總有這類話往耳朵里鉆。她自我按耐住心里慢慢浮起的急躁,只是眼睛睜開閉不上了,不知道焦點定在哪里。穿墻而入的刺耳論調,緊緊揪著她的注意力。
這年月,能呆在村里坐在家門口閑扯的人還真不多了。人們到城里工作省吃儉用拿到的工資比種一年莊稼的收入高出很多。可是門口的這些人怎么就不出去,反倒來打擾她陳小蓮睡覺,生一肚子的悶氣。偶爾,夾雜幾聲知了半死不活的吟唱,搞得小蓮真想往手里擱點兒什么,一下子摔到那堵墻上。一陣涼風吹過,一只大蝴蝶注滿了力量,飛向墻邊,在兩米之外摔到地上,她這才醒悟過來,自己剛才爆發了。忽又覺得好笑,自己也就敢摔個軟皮本罷了。低低的笑聲傳到耳邊,確實可笑。
墻外連著又換了幾個話題,什么李一去城里打工了,掙的錢還得給前夫;誰誰考上公務員,拿到鐵飯碗。小蓮再聽不下去,端著搖頭扇輕手輕腳換了個屋子,插上電源,重新躺下了。
抓知了篇六
我們用一個捕魚的小網來捉知了,由于柄太短了,所以我們拿衣棍綁住柄的最下方。可是知了放在哪兒呢?我又拿了一個帶把手的小塑料瓶,上面扎幾個洞,做知了的小屋。媽媽拿著一個塑料袋子,就出發了。
我們來到小區前面的第一棵樹,圍著樹轉來轉去,結果一只也沒找到,我們又找了幾棵,可惜太高了,爸爸抱著我,也捉不到,我們專心致志地觀察著每一棵樹,時不時路人也會幫我們看呢!
我們又在愛榕園前面一條路繞了一圈去尋找知了,可是知了都跑到榕樹的最高處了,怎么也抓不到。媽媽在半路撿了許多鐵絲,拿出塑料袋子,用鐵絲綁在魚網上面,這樣網深一點,就比較好抓,我們跑到四海公園里面去,只聽到好大一陣知了的叫聲,但沒有捉到一只知了。
回到家個個滿頭大汗,從早上捉到下午才捉到一只知了,真是不容易呀。
抓知了篇七
記得有一次,我回爺爺家,看見爺爺在竹竿上纏一些綠繩子,我走過去仔細一看,原來是用來抓知了的“小手”。那時候正是盛夏,天氣炎熱,知了也很多。爸爸準備中午帶我去消滅那些知了,可是爺爺說:“中午太熱了,別中暑。”我和爸爸只好聽從爺爺的話。
我們開始分工,爺爺和我負責抓,爸爸負責找。過了一會兒,爸爸突然停住,用手指給我們看,順著爸爸指的方向,有一只知了正在若無其事地唱著歌,但它卻不知道“死神”正慢慢地向它逼近……就在一會兒后,知——的叫聲打破了原來有節律的聲音,變得更加刺耳,成功抓獲。
該輪到我這個新手出馬了,不一會兒,爸爸在一棵茂密的桃樹上發現了一只知了,我小心翼翼地靠近,10厘米、8厘米、5厘米,隨著知了的叫聲,我松了一口氣,把桿子放下來一看,糟糕!原來我速度太快,把知了嚇跑了。后來爺爺一直成功,而我呢,卻一直失敗著。
天邊布滿紅彤彤的的晚霞,它們仿佛是時間的使者,告訴我們應該回家了。或許,你認為我的收獲只有這幾只知了,但我卻覺得,我最大的收獲是這些歡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