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行善名言行善經典名言篇一
有位義工給我講了一個他認為值得深思的故事。
幾個月前,一個家住農村失去雙親的孩子與城里的一戶家庭結對,城里人開著車,將孩子接到了城里,給他理了發,買了新衣,還給了一千多元錢。最后,又帶他去了肯德基餐廳,美餐了一頓。
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對新衣、錢沒有什么概念,但對肯德基里的美味漢堡印象很深,回到家里與年邁的爺爺喋喋不休。
后來,他爺爺就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家里總是少錢,先是一元一角的零錢,后來是百元的大鈔。爺爺長了一個心眼,發現這些錢竟然是小孫子拿的,更讓他吃驚的是,小孫子買的東西是農村小店里的炸雞漢堡。
義工的邏輯,似乎有其道理。
看到不少義工論壇里的討論,一些城里人將農村的苦孩子接到了城里,讓他們住進裝修考究的家里,讓他們品嘗美味的食品,其實這些孩子不僅沒有感到快樂,反而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他們的內心更加痛苦。
不少義工的建議是,行善是需要技巧的,一次沒有技巧的行善,幾乎可以等同于一次傷害。許多義工堅持,當你無法徹底改變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的命運,那么,請你不要用他們根本得不到的東西去誘惑他們,或許這是害了他們。
更有意義的事情也許不是用車子帶他們進城,而是幫助他們有一天能夠臉上帶著微笑,自己一步一步走進城來,靠自己的能力,創造美好的生活。
我們的善往往出自于恩賜、憐憫,所以才有拙笨的善行。事實上,善遠非如此,真正的大善,該是平等、互助、友愛、共享,是不分彼此,是一視同仁,以己之心,待人之誠。
這才是大善、上善。上善往往若水。
行善名言行善經典名言篇二
2、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諺語〖18字〗
3、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掏惡更須努力。——托爾斯泰〖20字〗
4、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羅曼·羅蘭〖21字〗
5、應該多行善事,為了做一個幸福的人。——列夫托爾斯泰〖23字〗
行善名言行善經典名言篇三
1、真善——克己利人,心行一致;真善——心無邪思,形無欺詐。
2、弘揚慈善文化,構建大愛中華
3、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發展齊魯慈善事業
4、慈善之心人皆有之,雪中送炭人皆為之。
5、鳥美在雙翼,人美在善舉。
6、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亦遠矣。
7、慈善奉獻愛,情連你我他。
8、慈善獻愛心,真情暖人心
9、捐出一份愛心奉獻一片真情!
10、慈善吹遍千萬家,愛心溫馨你我他。
11、一點善心,一點善行,對人生的影響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12、他們對財富的追求,是要得到一種為善的工具。
13、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努力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14、讓我們用喜悅的心善待每一天。
15、憫濟人窮,雖分文半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語,皆為良藥。
16、陽光慈善聚人心,慈善陽光暖人心。
17、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18、慈善陽光耀斗城,扶貧濟困暖人心。
19、春風吹遍千萬家,慈善溫暖你我他
20、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
21、愛,是人心向上的力量,也是人的自我完善。
22、扶貧濟困呼喚義舉和愛心
23、慈心為人,善舉濟世。
24、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實踐——我要身體力行;我不但要寬恕,而且要愛人——我要忘卻得失;我不但要言傳,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眾人;我不但要關懷,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為樂;我不但要夢想,而且要實干——我要廣施善行;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務終生。
25、慈善公益大舞臺,有你參與更精彩。
26、結善緣廣交朋友,獻愛心扶貧濟世。
28、愛與善是幸福,也是真理,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幸福的真理。
29、以行動成就愛心,讓慈善走進生活
30、慈善奉獻愛,情連你我他
31、培育慈善之花,遍結慈善之果
32、樂善好施,功德無量。
33、言為心之聲,行為心之跡。善待,原諒,援助弱者,正是這種言和行最完美的統一結合。
34、無論走得多遠,都應該讓善念相伴,不要讓善念的火種熄滅,讓它留在心底,溫暖著你,你就會是一個好人。
35、弘揚扶貧濟困傳統美德,積極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36、人生無常,再不趕緊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
37、救濟窮人便可贖罪,正如水可以滅火一樣。任何以善行回答別人的人,都是為將來著想,如果他一旦陷入困境,他也會得到幫助。
38、你我多一份慈善,城市多一份和諧
39、行的`成績便是知,知的作用便是幫助行,指導行,改善行。
40、讓大地充滿慈愛,使人心共沐春風
41、積極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救助更多的困難群眾。
42、你我手牽手,共同開展“安老扶幼助學濟困”慈善活動
43、以善規人,如贈橄欖;以惡誘人,如饋毒脯。
44、全社會都要關心支持慈善事業
45、活人性命,完人骨肉,保全人名節,在一切善事中以三者為最,反之即為大惡。
46、人生的一切希望最終以至善為歸宿,是人類追尋的最終目標。
47、善如日月浮云豈能遮望眼,愛似江河頑石也要聽戀聲。
48、參與慈善事業,履行社會責任
49、人,多做好事,多行善,不僅僅是心靈高尚純潔的表演,同樣,也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安靜。
50、加強社會監督,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51、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與惡,使我們喜善恨惡。
52、把真、善、美留給人間的人,就是人類共同的天使。
53、愛心灑滿慈善之城,陽光溫暖愛心之都。
54、企業最大的善是承擔自身的責任,對社會盡義務。
55、陽光雨露雪中炭;真愛慈善人間情
56、我們要知恩報恩,要多為父母種福,多為父母行善事,就是在報父母恩。
57、人往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善事,帶給自己的也是一份踏實,一份美好。
58、支持慈善光榮,參與慈善高尚。
59、讓社會充滿慈善,使弱者得到幫助。
60、讓齊魯大地充滿慈善,使人民群眾共享溫暖。
行善名言行善經典名言篇四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
【意譯】
古時候的人用喬木和梓木來比喻父子關系,用花與萼來比喻兄弟關系,用芝蘭香草來比喻朋友關系,因此,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
【解讀】
事實證明,這世間唯有愛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學會愛父母,愛兄弟,愛他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間,自然包括你我的小家!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無庸徒事言詞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意譯】
父輩或兄長行為高尚,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父輩或兄長有不良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育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引導他們,這樣晚輩才能學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辭上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道德高尚的人行為稍有過失,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就必然不能相容。但是有德之人即使沒有過失,小人們也未必能容他。由此可知,情操高尚的君子和品行卑劣的小人相處時,應當心平氣和地對待他們,不能過于急切地責罵他們。
【解讀】
人的本性像流動的水,靠向高處困難,靠向低處容易。父兄優良的品行子弟不一定能很好地效仿,但是如果父兄有惡劣的行為,子弟一學就會。因此,想要子弟能成為優秀人才,除了我們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外,更重要的是先端正自己的品行。
【原文】
古之克孝者多矣,獨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難也;古之有才者眾矣,獨稱周公為美才,蓋能本于德也。
【意譯】
從古至今,能夠全力守孝道的人非常多,然而唯獨稱虞舜為大孝之人,這是由于他能在恪守孝道上做到別人很難做到的事。自古以來有才的人很多,然而單單稱贊周公美才,乃是因為周公的才以道德為根本。
【解讀】
春風可以破解被嚴寒冰凍的霜雪,而愛的春風同樣可以感動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親人。
兄弟相師友,天倫之樂莫大焉。
【意譯】
兄弟之間彼此可以互為師友,倫常給人帶來的快樂莫過于此。
【解讀】
古有“三綱五常”之說,孔穎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人間種種情意,以兄弟之情最為珍貴。兄長友愛,弟弟恭敬,家庭便會和睦,家人便可享受天倫之樂。如若在此基礎上,兄長以人生經驗為本,做弟弟的老師;弟弟則處處遵從兄長的教導,兩人便成穩固的師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
家之長幼,皆倚賴于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
【意譯】
【解讀】
《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有志之士為之奮斗的目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治國、平天下的機會與能力,而修身、齊家卻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作為一家之主,想要管理好整個家庭的事務,首先要修身養性,端正己身,才能樹立威信,為其他成員起到垂范的作用。
【原文】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意譯】
當孩子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給他們正確的教導并不難。因此,應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們,而不要過分溺愛,增長了他們自我放縱的心。當孩子已經養成壞的習氣,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管教他們,不可以輕易地放棄,使孩子失去改過自新的機會。
【解讀】
父母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真正懂得愛孩子的人,不是過于溺愛他們,而是教子有方。孩子在幼年時期性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非常強,父母要耐心引導,正確培養,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道德品性,為將來成為出色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就像幼小的樹苗,父母和長輩的教育如同澆灌、修剪,小樹如果長偏或出現過多的枝杈,父母就千萬不能放棄不管,而要耐心修正,使其成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意譯】
心中保有仁心和孝心,那么,天下任何惡劣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順是一切善行中首先應該做到的。
【解讀】
心中常懷孝心、仁愛之心的人,內心一定是善良的。有孝心的人懂得感父母之恩,不做不合道義的事,為的是不讓父母擔心和蒙羞,不懈地努力是想給父母安定的生活。所以孝心不但斷掉了惡念,還成為善行的源頭。
提倡多行善事,孝道為先,因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行善也會給子孫后代留恩澤和積福報。《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累善行的家庭,必定會有多余的恩惠被后人享用。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