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百分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這篇《2023年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5篇)》及擴展資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百分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2023年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5篇)》。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篇一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 生:(自由應答)聽過。師:好聽嗎?
生:(自由應答)好聽。
師:看來,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歌詞)
師:好聽!不但聲音好聽,讀得更是好聽!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生1:睡不著,失眠。師:說得好!“睡不著”是大白話,“失眠”呢,是近義詞。一俗一雅,意思就說得明明白白了。其實,“無眠”還可以找出很多近義詞來,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2:不眠。
師:難以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3:難眠。
師:未曾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4:未眠。
師:因為發愁而無法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5:愁眠。
師:一口氣,找到了五個近義詞。無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難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話,就是睡不著覺啊!好的,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歌詞,感受感受“無眠”的滋味兒。生:(齊讀歌詞)
師:那么,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生1:鐘聲。生2:鐘聲。生3:鐘聲。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有了古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讀得好!那么,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宋】陸游《宿楓橋》
師: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生:(齊讀詩句)
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生1:楓橋寺。
師: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生1:鐘聲。
師: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生2:又到了寒山寺。師:又聽到了什么? 生2:鐘聲。
師:七年不變是鐘聲啊!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陸游的這番感慨。生:(齊讀詩句)
師: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生1:(朗讀)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生2:(朗讀)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師: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讀)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 生1: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寫鐘聲? 生2:鐘聲的魅力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呢? 生3:張繼是誰?
生4:鐘聲為什么能夠留傳這么長的時間?
二、承:張繼獨聽寒山鐘
師:問得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大屏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請大家打開課文,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為止。
生:(自由反復朗讀詩歌)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生:(朗讀全詩)師:讀得不錯!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讀得一絲不茍!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有味道!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師生:(合作朗讀完全詩,全場掌聲)
師: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詩)
師: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生:(齊讀詩歌)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生1:愁緒滿懷。
師:好!這是你的感覺,你可以把這個詞寫在課文邊上。生2:孤獨。
師:孤獨,寫下來。還有不一樣的感覺嗎? 生3:靜。
師:靜?與眾不同。什么“靜”? 生3:安靜。師:比安靜更準確的一種“靜”? 生4:寧靜。
師:我建議用“寂靜”,寂寞的“寂”。行嗎?好的,我們繼續用詞語捕捉自己的感覺。生5:凄涼。
師:肚里沒點東西的同學,是找不出“凄涼”這個詞語的。好了,孩子們,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凄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大家不妨對比著想一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我想也不會。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都不會!那么,為什么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凄涼呢?
生:(多數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注釋,看看插圖,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生:(默讀,圈點批注)
師:(在巡視中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動筆劃了,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師:(繼續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注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記錄。
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注)
師: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了。是吧?那么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就一個。注意聽!我們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張繼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 生:(自由應答)對。
師:但是,這個晚上,張繼睡著了嗎? 生:(自由應答)沒有。
師:沒有?你怎么知道的?詩中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著?哪個詞? 生1:愁眠。生2:愁眠。生3:愁眠。生4:愁眠。生5:愁眠。
師:都是愁眠。是嗎?來,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生:(動筆圈出“愁眠”)師:“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師:給“愁眠”找個近義詞,比如—— 生1:無眠。生2:失眠。生3:不眠。生4:難眠。生5:未眠。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愁眠”這個詞語。生:(齊讀)愁眠。師:再讀。
生:(齊讀)愁眠。師:把聲音壓低了,再讀。生:(齊讀)愁眠。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師:(板書:月落)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楓樹。
師:(板書:江楓)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生:紅紅的。師: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生:在瑟瑟搖動。生:落葉飄了下來。
師: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啊!那么,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漁火。
師:(板書: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生:忽明忽暗的。生:若隱若現的。生:一點一點的。
師:改成“星星點點”的也許會更好,這些是張繼因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師:(板書:烏啼)幾聲凄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
師:(板書:鐘聲)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請把“鐘聲”圈出來。生:(圈出“鐘聲”)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生:霜滿天。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系,是嗎? 生:是。
師: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很孤獨。生2: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為什么呢? 生3:因為他思念他的親人了。生4: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于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 生:(接答)霜滿天。師:哪里是霜滿天啊?分明是“冷滿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 生:(齊讀)愁眠。師:都伴隨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 生:(齊讀)愁眠。
師: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 生:(齊讀)對愁眠。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么是“對”?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對 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見《現代漢語小詞典》(第4版)第156頁
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下來的一些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生:(看屏幕,思考)師:有選第一個的嗎? 生:(無人舉手)
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 生:(部分舉手)
師:好,有十多個。你們為什么選第二個?
生:張繼因為睡不著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著這些景色的。師:有道理。那么,第三個有人選嗎? 生:(無人舉手)師:也沒有。第四個呢? 生:(部分舉手)
師:哦,有二十多個吧。為什么選第四個呢? 生1: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仿佛烏鴉也跟著他一起—— 生2:憂愁。
師:仿佛江楓也跟著他一起—— 生3:無眠。
師:仿佛漁火也跟著他一起—— 生4:孤獨。
師:說得好!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生1:寂寞。生2:孤獨。生3:憂愁。生4:凄涼。
師:于是,情動于中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音樂響起,教師范讀全詩)(掌聲)生:(隨著音樂,學生齊讀全詩)
師:(隨著音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 生:(隨著音樂,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師:(隨著音樂,高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隨著音樂,高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隨著音樂,低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音樂消失,輕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輕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掌聲)
三、升:夜半鐘聲化愁眠 師: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了。
師:(擦去“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凄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霜滿天”)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清。
師:(擦去“江楓”)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師: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師: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最后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師: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生:(隨著音樂,想象寫話)
師:好!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生1:(朗讀)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
師:好一個知冷知熱的鐘聲!(笑聲)
生2:(朗讀)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呀。(掌聲、笑聲)師:知足常樂,心平氣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鐘聲啊!
生3:(朗讀)張繼啊張繼,你的親人在等著你回家,趕緊回去吧,趕緊回去吧!(笑聲)
師: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家是你永遠的溫暖!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當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擦去“鐘聲”和“愁眠”)
四、轉:月落時分聽鐘聲 師: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李白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杜甫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張九齡的詩句)
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王安石的詩句)
師:還是因為愁眠,蘇軾蘇東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蘇軾的詩句)
師: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1:明月。生2:明月。生3:明月。生4:明月。生5:明月。生6:明月。
師: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托給了誰呢?(大屏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生:(齊讀《楓橋夜泊》)師: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鐘聲。
師: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五、合:鐘聲悠悠情滿天
師:于是,從張繼之后,從《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蕩。(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師:(大屏幕出示)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師:(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師:(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溫暖的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孩子們,這就是經典!(板書:經典)這就是文化!(板書:文化)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生:楓橋。
師: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生:(齊答)《楓橋夜泊》。師: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 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熱烈的掌聲)最后板書: 經典!文化!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篇二
王崧舟《楓橋夜泊》觀后感
聽完王崧舟老師的《楓橋夜泊》,感覺就像是欣賞了一場古詩的盛宴。王士禎、高啟、顧瑛、陸游、李白、杜甫、白居易、張九齡、王安石、蘇軾齊聚一堂,都因張繼而來,都因張繼的鐘聲而來,都因張繼的愁眠而來。每一次聆聽大師的課都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但又不可能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今日還是寫下兩點體會,然后慢慢學。
一、聽說讀寫看,面面俱到
一堂好的語文課,聽說讀寫看要面面俱到,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去體會文本的含義,去感悟文本的情感。王老師的這堂課,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
讀。在“楓橋鐘聲越千年”的導入過后,王老師引導孩子們自由讀、反復讀、個別讀、師生合作讀、齊讀、帶著感覺讀、靜靜地讀、配樂讀等等,短短的一首詩,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反反復復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讀著讀著,情緒就明朗了。此外,在指導朗讀上,王老師也是十分注重,十分到位。讀的要求明了,第一遍怎么讀,第二遍的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清清爽爽地讀”,“有板有眼地讀”,傳遞給學生的,層層深入清清楚楚。
看。“因為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引導學生走進詩中,去看詩中的月落、江楓、漁火。透過看去感受詩人的“愁眠”。
聽。“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去聽詩中的烏啼、鐘聲。通過聽去感受詩人的“愁眠”,去感受那漫天的寒氣,到處充滿著的凄冷。
說。王老師的詩意語言給了孩子們一個很好的引領,王老師的反復誦讀激起了孩子們說話的欲望。在王老師的課堂里,孩子們想說,敢說,樂說。
寫。課件視頻里憂愁難眠的張繼,恰到好處的出現,一聲又一聲的鐘聲,聲聲敲打著張繼的愁眠,也聲聲敲打在孩子們的心田。這個時候,王老師要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張繼啊張繼”開頭,寫一寫鐘聲里的語言。張繼的愁眠被人理解,被人感同。
二、豐厚底蘊,詩意課堂 底蘊是關鍵。王老師那優美的課堂語言,隨手拈來的古詩詞,張口即來的排比句,夠我這一輩子好好學。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陸游《宿楓橋》
以這幾句詩開場,又以這幾句詩結尾。伊始,選取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從“無眠”處展開,讓學生理解“無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難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感受“無眠”的滋味。從當代,到清代,到明代,到宋代,感發“愁眠”的鐘聲不絕于耳,刻骨銘心,令人遐思。結尾的部分,似乎是開場的重復,但看似重復的詩句,已然升華至“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超越之境。此時孩子們再讀,已然不是開始的感覺。同樣的詩人,同樣的詩句,不同的是鐘聲已由1200多年前響起,那鐘聲多么遙遠,又多么溫暖。短短一節課,學生感受到的更是經典的匯集,厚重的文化魅力的吸引,在這樣的氛圍中影響、分享、認同,進而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有人說:“別人是學不來王崧舟的,因為你不是王崧舟。” 王老師的激情澎湃,王老師的激揚文字,王老師的文化積淀,王老師的豐厚底蘊??不敢奢求做詩意的王崧舟,但求做一個孜孜不倦的語文教育夢想追逐者,追逐的腳步,跟隨大師,永不停歇。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篇三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執教: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王崧舟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 生:(自由應答)聽過。師:好聽嗎?
生:(自由應答)好聽。
師:看來,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歌詞)
師:好聽!不但聲音好聽,讀得更是好聽!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生1:睡不著,失眠。
師:說得好!“睡不著”是大白話,“失眠”呢,是近義詞。一俗一雅,意思就說得明明白白了。其實,“無眠”還可以找出很多近義詞來,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2:不眠。
師:難以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3:難眠。
師:未曾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4:未眠。師:因為發愁而無法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5:愁眠。
師:一口氣,找到了五個近義詞。無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難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話,就是睡不著覺啊!好的,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歌詞,感受感受“無眠”的滋味兒。生:(齊讀歌詞)
師:那么,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生1:鐘聲。生2:鐘聲。生3:鐘聲。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有了古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讀得好!那么,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運用問答法,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思想)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宋】陸游《宿楓橋》
師: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生:(齊讀詩句)
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生1:楓橋寺。
師: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生1:鐘聲。
師: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生2:又到了寒山寺。師:又聽到了什么? 生2:鐘聲。
師:七年不變是鐘聲啊!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陸游的這番感慨。生:(齊讀詩句)
師: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教學方法,通過改變詩中的時間,引導學生朗讀,既不會讓學生在多次朗讀中感到厭煩,又能在時間的變遷中,體會物是人非之感)生1:(朗讀)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生2:(朗讀)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師: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讀)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宋】陸游《宿楓橋》
(在啟的這一部分,引用大量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詩句,渲染氣氛,導入本課,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本人覺得導入的內容過于冗長,這樣會使學生缺乏耐心,而且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些詩句都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其實我覺得這些詩的難度不亞于《楓橋夜泊>,用這樣的內容導入,過高的估計了小學生的接受力,我本人建議導入環節應選一些,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以引起他們的共鳴,快速自然地聯系到本課的學習內容即可,不并對小學生講的這么深奧。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一個聽字,調動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朗讀詩句。學生的領悟與配合,也體現了師生間的默契,說明王老師善于營造和諧友好的課堂氛圍 多個聽字,使學生能多次朗讀,從而訓練學生的朗讀與感悟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學生朗讀,不僅不會讓學生厭煩,還有一種趣味性)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朗讀結束后,抓住時機,即時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旨在即時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生1: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寫鐘聲? 生2:鐘聲的魅力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呢? 生3:張繼是誰?
生4:鐘聲為什么能夠留傳這么長的時間?
二、承:張繼獨聽寒山鐘
師:問得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導入本課學習內容)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請大家打開課文,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為止。生:(自由反復朗讀詩歌)(重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與感悟能力)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注意鼓勵學生)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讀得不錯!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讀得一絲不茍!(夸獎學生有根有據,說明老師上課很用心)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有味道!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通過師生合作朗讀,不僅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會了這首詩朗讀的節奏和韻律,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營造了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合作朗讀完全詩,全場掌聲)
師: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詩)
師: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生:(齊讀詩歌)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通過清清爽爽的讀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情緒,說明老師在逐步指導學生朗讀,在教給學生一種閱讀方法,老師在引導過程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考慮到了學生對這首詩的熟悉程度與接受能力,)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用一個詞來表達,既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生1:愁緒滿懷。
師:好!這是你的感覺,你可以把這個詞寫在課文邊上。生2:孤獨。
師:孤獨,寫下來。還有不一樣的感覺嗎? 生3:靜。
師:靜?與眾不同。什么“靜”? 生3:安靜。
師:比安靜更準確的一種“靜”? 生4:寧靜。師:我建議用“寂靜”,寂寞的“寂”。行嗎?好的,我們繼續用詞語捕捉自己的感覺。生5:凄涼。
師:肚里沒點東西的同學,是找不出“凄涼”這個詞語的。好了,孩子們(親切,雖然只是一個稱呼,卻能從中感受到王老師對學生無限的愛),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凄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大家不妨對比著想一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師:我想也不會。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生:(自由應答)不會。(通過不同風格詩句比較,加深學生對本文的感悟,也是不錯的方法)
師:都不會!那么,為什么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凄涼呢?(再通過提問,探討本文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自然引入對本文語言的鑒賞品味,過渡的好)
生:(多數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注釋,看看插圖,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生:(默讀,圈點批注)
師:(在巡視中插話)(上課時,時刻關注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插話,能讓同學知道其他同學的進程,產生競爭意識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同學開始動筆劃了,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師:(繼續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注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記錄。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注)
師: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了。(讀寫結合,既能訓練學生的朗讀與領悟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教學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是吧?那么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就一個。注意聽!我們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張繼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提問的內容由簡入繁,層層深入,啟發引導得好)生:(自由應答)對。
師:但是,這個晚上,張繼睡著了嗎? 生:(自由應答)沒有。
師:沒有?你怎么知道的?詩中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著?哪個詞? 生1:愁眠。生2:愁眠。生3:愁眠。生4:愁眠。
生5:愁眠。(讓多個同學回答,既能最大限度的照顧到每位同學,又能在重復的說和聽中加深學生對答案的印象)
師:都是愁眠。是嗎?來,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王老師板書很好,讓人佩服,既顯示了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又是學生學習的楷模)生:(動筆圈出“愁眠”)師:“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師:給“愁眠”找個近義詞,比如—— 生1:無眠。生2:失眠。生3:不眠。生4:難眠。生5:未眠。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愁眠”這個詞語。生:(齊讀)愁眠。師:再讀。
生:(齊讀)愁眠。師:把聲音壓低了,再讀。(通過聲音的起伏變化來朗讀,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加強學生的感悟能力)生:(齊讀)愁眠。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么?(整體把握感情基調結束,開始逐句分析)生:月落。
師:(板書:月落)因為“愁眠”,(點出愁眠與詩人眼中之景的關系)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楓樹。師:(板書:江楓)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生:紅紅的。
師: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生:在瑟瑟搖動。生:落葉飄了下來。
師: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啊!那么,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漁火。
師:(板書: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語境教學法)生:忽明忽暗的。生:若隱若現的。生:一點一點的。
師:改成“星星點點”的也許會更好,這些是張繼因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點出詩人的心情與其所見所聞所感的關系)生:烏啼。
師:(板書:烏啼)幾聲凄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師:(板書:鐘聲)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請把“鐘聲”圈出來。生:(圈出“鐘聲”)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生:霜滿天。
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系,是嗎? 生:是。
師: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很孤獨。生2: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為什么呢? 生3:因為他思念他的親人了。生4: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于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 生:(接答)霜滿天。師:哪里是霜滿天啊?分明是“冷滿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 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板書與講課過程同步進行,課講完,板書也基本完成,此時,學生看到板書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自然會對老師的用意恍然大悟,驚嘆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 生:(齊讀)愁眠。師:都伴隨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 生:(齊讀)愁眠。
師: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 生:(齊讀)對愁眠。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么是“對”?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對 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見《現代漢語小詞典》(第4版)第156頁
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下來的一些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生:(看屏幕,思考)師:有選第一個的嗎? 生:(無人舉手)
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 生:(部分舉手)
師:好,有十多個。你們為什么選第二個?
生:張繼因為睡不著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著這些景色的。師:有道理。那么,第三個有人選嗎? 生:(無人舉手)師:也沒有。第四個呢? 生:(部分舉手)
師:哦,有二十多個吧。為什么選第四個呢? 生1: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仿佛烏鴉也跟著他一起—— 生2:憂愁。
師:仿佛江楓也跟著他一起——(師生配合,引導學生說出感受)生3:無眠。
師:仿佛漁火也跟著他一起—— 生4:孤獨。
師:說得好!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生1:寂寞。生2:孤獨。生3:憂愁。生4:凄涼。
師:于是,情動于中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音樂響起,教師范讀全詩)(掌聲)(教師利用了語境教學法,音樂響起的也很是時候,在老師逐句分析完課文,學生對課文已有整體感知,并已基本把握全文后,音樂響起,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伴隨著音樂朗讀,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真切感受詩人感情)生:(隨著音樂,學生齊讀全詩)
師:(隨著音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
生:(隨著音樂,學生再次齊讀全詩)(配合的好,默契)師:(隨著音樂,高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隨著音樂,教師與學生一唱一和,聲音高低起伏變化,配合的非常默契,朗讀的聲情并茂,讓聽者不由也融入其中,在這樣和諧的場景中,怎么會有學生調皮搗蛋,怎么會有老師無可奈何,怎么會有聽著百無聊賴)生:(隨著音樂,高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隨著音樂,低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音樂消失,輕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輕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掌聲)
三、升:夜半鐘聲化愁眠
師: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了。
師:(擦去“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凄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霜滿天”)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清。
師:(擦去“江楓”)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形成如下板書)(利用語境教學法,隨著板書將一個個景物擦去,學生心中想象的場景也在不斷變化縮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最后身下兩個詞語愁眠與鐘聲,這兩個詞一定會在學生的想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愁眠 鐘聲
師: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師: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最后形成如下板書)愁眠~~~~~~~~~(劃波浪線能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思考與想象,同時讓人感到思緒也如這層層波浪令人回味無窮)鐘聲~~~~~~~~~
師: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老師抓住學生感悟的瞬間,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悟,王老師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生:(隨著音樂,想象寫話)
師:好!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在提問時不直接讓學生回答他想象是話,而是委婉的陳述,讓學生領悟老師的用意,自己不由地說出答案,王老師提問水平之高可見一斑)
生1:(朗讀)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
師:好一個知冷知熱的鐘聲!(笑聲)
生2:(朗讀)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呀。(掌聲、笑聲)師:知足常樂,心平氣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鐘聲啊!
生3:(朗讀)張繼啊張繼,你的親人在等著你回家,趕緊回去吧,趕緊回去吧!(笑聲)師: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家是你永遠的溫暖!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當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擦去“鐘聲”和“愁眠”)
四、轉:月落時分聽鐘聲(舉一反三,由本文引導其他相關文章中,拓寬學生知識面)師: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李白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杜甫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張九齡的詩句)
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王安石的詩句)
師:還是因為愁眠,蘇軾蘇東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蘇軾的詩句)
師: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1:明月。生2:明月。生3:明月。生4:明月。生5:明月。生6:明月。師: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托給了誰呢?(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生:(齊讀《楓橋夜泊》)師: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鐘聲。(讓學生自己說出答案,啟發之高妙)
師: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五、合:鐘聲悠悠情滿天
師:于是,從張繼之后,從《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蕩。(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明】高啟《泊楓橋》 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溫暖的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通過鐘聲寄托愁情將古今串聯起來,是今人與古人有了共同的話題,雖然物是人非,但是我們的思想不變,因此我們心靈相通)
師:孩子們,這就是經典!(板書:經典)這就是文化!(板書:文化)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
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將對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引起學生的共鳴)生:楓橋。
師: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生:(齊答)《楓橋夜泊》。師: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 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熱烈的掌聲)最后板書:經典!文化!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篇四
《楓橋夜泊》課堂教學實錄
(一)師:把頭抬起來,把身子坐正,我們準備上課,可以嗎? 生:(齊聲)可以。師:好,上課。生:起立。師:孩子們好。生:(齊聲)老師好。
師:請坐。請大家看大屏幕,請朝同一個方向看。(大屏幕顯示:楓橋夜泊)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聽過這首歌嗎? 生:(齊聲)聽過。師:好聽嗎? 生:(齊聲)好聽。師:喜歡聽嗎? 生:(齊聲)喜歡。
師:老師也喜歡,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計你們的爸爸媽媽都聽過,這首歌不但曲譜得好聽,而且詞也寫得特別棒,我選了其中的兩句,我們來看一看。誰來讀一讀?高舉你自信的小手。大屏幕顯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師:好聽。不但聲音好聽,讀的感覺更好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齊讀)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師:你們一定注意到了,歌詞當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應該是晚上睡不著覺的意思。
師:沒錯,大白話,睡不著覺。誰能為無眠找一個近義詞? 生:無眠的近義詞應該是失眠。
師:失眠,沒錯,找到一個。繼續找,誰找到第二個? 生:愁眠。
師:愁眠,好極了!誰找到第三個?比如難以入眠,把它合成兩個字,誰會? 生:難眠。
師:好極了!找到3個。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兩個字,誰會? 生:不眠。
師:不眠,找到4個。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兩個字,誰會? 生:未眠。
師:未眠,找到5個。你聽,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難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話來說,就是—— 生:(齊聲)睡不著覺。
師:睡不著覺。想一想睡不著覺的那個滋味,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歌詞。大屏幕顯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師:是誰在敲打我的無眠? 生:是留連的鐘聲。師:是留連的鐘聲,這鐘聲從哪來的?我們繼續看,其實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個詩人,他叫王士禎,在他的詩中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我們一起看,誰來讀一讀? 大屏幕顯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師:讀得不錯,注意,這是古詩,你得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誰再來讀一讀? 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師:這味兒出來了,真好!(詢問其他學生)這是哪里的鐘聲? 生:應該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
師:沒錯,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而令人奇怪的是詩人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夢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異口同聲)十年。
師: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我們繼續看,其實還有比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個詩人,他叫高啟,他也寫過這樣的鐘聲,誰再來讀一讀? 大屏幕顯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高啟《泊楓橋》
生: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師:誰再來讀一讀?
生: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師:好極了!這是哪里的鐘聲? 生:這也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沒錯,這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而更讓人奇怪的是詩人高啟只要經過楓橋,只要經過寒山寺,只要聽到夜半鐘聲,他就會想到一個人,誰?一起說。生:(齊聲)張繼。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我們繼續看。其實還有比高啟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個詩人,那是誰?一起說。生:(齊聲)陸游。
師:他也寫過那里的鐘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大屏幕顯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陸游《宿楓橋》 生:(齊讀)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陸游曾經到過哪里? 生:寒山寺。
師:曾經聽到過什么? 生:寒山寺的鐘聲。
師:而七年之后,陸游又到了哪里? 生:又到了寒山寺。師:又聽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的鐘聲。
師:是的,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是七年……我們稍稍改變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變成了十年,又如何?注意聽,看看詩人還會怎么寫?我出上聯,你出下聯,注意聽。我說十年不到楓橋寺,誰來? 生: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好極了。如果不是十年,繼續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我說百年不到楓橋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如果不是十年,我說千年不到楓橋寺,一起來。生:(齊聲)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是還是—— 生:(齊聲)鐘聲。
師:所以,你看,當代詩人陳小奇的筆下有這樣的鐘聲。讀。大屏幕顯示: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陸游《宿楓橋》 生:(齊讀)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師:所以兩百多年前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讀。生:(齊讀)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師:所以五百多年人詩人高啟的筆下,還有鐘聲。讀。生:(齊讀)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師:所以八百多年人詩人陸游的筆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讀。生:(齊讀)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師:問題來了。什么問題?很自然的,一下子從你腦子里冒出來的,一個問號,又一個問號。大屏幕顯示: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陸游《宿楓橋》
生1:為什么這四個詩人都要寫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
師:對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為什么四位詩人會不約而同地寫到寒山寺的鐘聲呢?問得好!這是你的問題。繼續。(話筒指向一舉手學生)你的問題是—— 生2:為什么這四句詩里面都提到了鐘聲呢?
師:對啊,寒山寺楓橋邊上有那么多的鐘聲可以描寫,為什么詩人們都會寫到,都會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鐘聲之上呢?好極了,這是他的問題,繼續。生3:寒山寺的鐘聲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現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詩人都去寫他的鐘聲? 師:你問的正是我想要問的,這時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詩人都去寫寒山寺的鐘聲,這鐘聲到底有怎么樣的魅力呢?問得太好了!其實所有的問題他都跟一首詩有關,所有的問題都和一個人有關,這首就叫做《楓橋夜泊》,這個人就叫張繼。打開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反復讀,讀反復,一直把這首詩讀順口、讀清爽,好嗎? 大屏幕顯示: 楓 橋 夜 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生反復自由朗讀)
師:好的,停下,抬頭,挺胸,看大屏幕,誰來讀一讀這首詩。生:(有感情地朗讀)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師:(微笑)嗯,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愁眠”的“愁”翹舌的,她讀準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讀準了,讀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不但讀得字字落實,而且要讀出古詩特有的那種味道。生:(有感情地朗讀)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送你四個字,聲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讀,更用眼神在讀,用表情在讀,更用整個生命在讀,真好!我們一起來讀,怎么讀呢,聽清楚要求,每一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面三個字王老師來讀,明白嗎?好,準備。題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師來讀。把頭抬起來,深深吸上一口氣。楓橋夜泊,唐,張繼。生:(齊讀)月落烏啼—— 師:霜滿天。生:(齊讀)江楓漁火—— 師:對愁眠。生:(齊讀)姑蘇城外—— 師:寒山寺。生:(齊讀)夜半鐘聲—— 師:到客船。(微笑)這樣讀,會嗎?好,我們反過來,現在每句詩的前四個字老師讀,后面三個字你們來讀,明白嗎?好,準備。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 生:(齊讀)霜滿天。師:“天”這字讀得再長點,再來。月落烏啼—— 生:(齊讀)霜滿天。
師:好極了!就這個味道。月落烏啼—— 生:(齊讀)霜滿天。師:江楓漁火—— 生:(齊讀)對愁眠。師:姑蘇城外—— 生:(齊讀)寒山寺,師:夜半鐘聲—— 生:(齊讀)到客船。師:(和著學生讀“船”)船——好極了,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王老師讀題目和作者,你們來讀詩,好嗎?注意那個味道、那個節奏、那個韻律,準備,再深深地吸一口氣。楓橋夜泊,唐,張繼。生:(齊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師:好,這首詩,我們反反復復地已經讀了好幾遍,讀詩不但要讀出它的節奏和味道,更要去關注和體會它帶給我們的那一份情緒和那一種感覺。假如現在老師請你用一個詞,注意一個詞,來形容來表達你讀完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感受、感覺和情緒,你會選擇哪個詞? 生1:愁。
師:大大地寫下來,這是你的感覺,繼續。生2:憂愁。
師:多個一個字,愁,憂愁,也把它寫下來。生3:愁眠。
師:愁眠就是愁,因為愁而無法睡覺,是嗎?(生3點頭,教師詢問其他學生)還有沒有不一樣的感覺? 生4:神秘。
師:神秘?你怎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生:因為他說“霜滿天”,然后說“對愁眠”,這兩個詞就讓人感覺有那種恍恍惚惚的,隱隱約約好像透出一種氣氛,讓人感覺到很神秘。
師:那種氣氛隱隱約約地給你一種感覺——神秘。好,把神秘寫下來。那是你珍貴的感覺。(詢問其他學生)誰還有不一樣的感覺? 生5:我的感覺是“幻”。師:是什么?
生5:幻字。幻影的那個幻。
師:幻影的幻,幻覺的幻,幻想的幻,是嗎? 生5:因為上面寫著“夜半鐘聲到客船”,也就是說作者可能還沒有看到寒山寺,只是聽到隱隱約約的鐘聲從湖面傳出來,這個樣子就叫做“幻”,若有若無的幻。
師:多么空靈的一個幻字,多么傳神的一個幻字,把這個“幻”字寫下來,會寫嗎?不要加一撇,那要變成“幼”字。誰還有不一樣的感覺。生6:我的感覺是朦朧。師:朦朧?
生6:我也是從前兩句感受到的,從“江楓漁火”和“月落烏啼”感到了朦朧。師:好的,朦朧。把它寫下來。月朦朧,鳥朦朧,夜色更朦朧。好,把手放下。楓橋夜泊這首詩,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師朦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我們不妨對比著想一想,咱們讀過很多首詩,比如你讀李白的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神秘的感覺嗎?(生搖頭)不會,再比如你讀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生搖頭)不會,你讀白居易的詩“日出江花紅勝火……”一起來。生:(齊聲)春來江水綠如藍。師:你會感到憂愁嗎? 生:(異口同聲)不會。
師:那就奇怪了,同樣是詩,為什么楓橋夜泊偏偏帶給你的感覺是幻,是愁,是朦朧,是神秘呢?為什么?好的,不著急,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想一想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情緒,你在這些地方做一做記號,明白嗎?有些同學不用老師提示,已經把筆拿起來了,好習慣,一看就知道訓練有素。(生默讀,老師巡視)
(生邊默讀邊做記號,老師繼續巡視)(約3分鐘后)
師:好,停。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紙上做了記號,有的劃線,有的畫圈,有的打三角符號,是這樣嗎?(生點頭)好,把筆放下。你們記下的是符號,但又不僅僅是符號,因為符號的背后是你們的思考,你們的感覺和你們的發現,是這樣嗎?(生點頭)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發現,那王老師提一個問題,注意啊,就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注意聽,大家知道寫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張繼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嗎?是這樣嗎?請問這個晚上張繼睡了沒有? 生:(齊聲)沒有。
師:為什么?詩中哪個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他沒有睡,他根本就睡不著,哪個詞? 生1:愁眠。師:哪個詞? 生2:愁眠。師:哪個詞? 生4:愁眠。
師:把“愁眠”圈出來。(板書:愁眠)圈了嗎?看黑板,一起讀這個詞。生:(齊讀)愁眠。師:再來。生:(齊讀)愁眠。師:再來。生:(齊讀)愁眠。師:什么意思?
生: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
師:好極了,還是睡不著覺,找一個近義詞。生1:無眠。師:找到一個。生2:失眠。師:找到兩個。生3:不眠。
師:三個。第四個在哪? 生4:未眠。
師:第五個在哪? 生5:難眠。師:好極了,愁眠就是無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難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著覺,再讀這個詞,預備—— 生:(齊讀)愁眠。師:再來。生:(齊讀)愁眠。師:再來。生:(齊讀)愁眠。
王崧舟《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王崧舟楓橋夜泊教學目標篇五
《楓橋夜泊》教學實錄——王崧舟 視頻實錄整理:趙尚平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聽過嗎?(生答“沒有”)
師:沒聽過?有興趣去聽一聽。師:其中有這樣一句歌詞,誰來讀一讀。(大屏幕出示陳小奇《濤聲依舊》歌詞)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師:好的,有請。(生讀歌詞)師:哎呀,讀的真好,聲情并茂,請坐。詩中有一個詞“無眠”,什么意思? 師:好的,有請(學生回答)
生:應該是睡不著覺。
師:太對了,就是睡不著覺!能不能找個近意詞?(有請)
生:失眠。
師:對,失眠。無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著覺,就是難以入眠。
師:那么,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生1:流連的鐘聲。
生2:流連的鐘聲。生3:流連的鐘聲。生4:是鐘聲。
師:沒錯,是鐘聲,是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1、2起——
生:讀陳小奇的句子。
那么,這鐘聲是從哪里傳過來的呢?出示——(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詩人叫王士禎,他在這首詩中就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 來讀一讀,好的,有請(生讀)師:恩,有點味道。
師:誰再來讀一讀?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好的,有請。(生朗讀詩句,有了古詩的節奏和味道。)師:好極了,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這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沒錯,是寒山寺的鐘聲。同學們,看一看,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等啊盼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答“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3650個日日夜夜,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體會體會詩人的這種景色,意境。
1、2起——(生讀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我請問你,這寒山寺的半夜鐘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也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好的,你請。(生朗讀詩句)師:好一個月落烏啼又鐘聲,聽一聽,這是哪里的鐘聲? 生:這還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你哪知道這是寒山寺的鐘聲?你說的沒錯。
生:高啟說,幾度經過憶張繼,張繼曾經在寒山寺寫過一首《楓橋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哦,原來你知道這首詩的背景,見多識廣,請坐。
師:沒錯,這就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詩人就會想起一個人,誰? 生1:張繼。生2:張繼。生3:張繼。師:恩,張繼。我們來讀一讀。
奇怪啊?為什么詩人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這詩人和寒山寺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其實還有比著更早的,那是600多年前,元朝有一位詩人,誰?
生:(聽不清楚)
師:對,他寫過一首詩,在他的詩中,又寫到了寒山寺的鐘聲。誰來讀一讀。出示元朝詩人的詩句。
生:好的,你請。(讀詩句,不是很通順)師:好的,沒錯,再來一次。生:再來一次。
師:范讀(長送鐘聲少客眠),再來一次。生:再來一次。
師:你看,有是寒山寺的鐘聲,哎呀,這一年有一年,一代又一代,多少客人在寒山寺的鐘聲中無眠啊?失眠?難以入眠啊?
師:我們繼續看,還有一個更早——(大屏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那是距今八百多年前,這個詩人大家都熟悉,誰? 生:陸游。
師:好一個陸游,陸游也寫過寒山思的鐘聲。來,我們一起讀!預備,起(生齊讀)生:讀詩。
師:從詩中看,七年之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生:寒山寺。
師:沒錯,聽到過什么呢? 生:寒山寺的鐘聲。
師:七年之后的今天,陸游又到了哪兒?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師:又聽到了什么?(生答“鐘聲”)師:對,楓橋就是寒山寺,寒山寺就是楓橋。
師: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其實,這7年還可以變,比如,把他變成十年。大家想一想,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又會怎樣寫呢? 師: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又會怎么寫?一句詩。一句詩。
師:(沒人,終于有了一個人。)你想舉手,有欲言又止,好,你來。師:十年不到楓橋寺,你接下去。生:十年不到楓橋寺,夜半鐘聲到故蘇。
師:你自己編了一首詩,其實,沒這個必要。我讀上半句,我讀下半句,你試試看? 師:十年不到楓橋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鐘。師:為什么可用這一句?
生:因為許多人到過楓橋寺,可夜半鐘聲是不會變的。
師:好,你注意到沒有,詩句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字眼。誰讀出來了? 生:依然。
師:沒錯,十年不到瘋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是吧?再變一變。
師:“十年”變成“百年”,百年不到楓橋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千年不到楓橋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沒錯,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師:所以,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讀——(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師:所以,200多年前的詩人王士禎寫到——(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師: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啟寫到——(生齊讀高啟的詩句)師:所以,600多年前的古應寫到——(生讀句子)師:所以,800多年前的陸游寫到——(生齊讀陸游的詩句)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有什么問題? 生:我的問題是,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許多來到寒山寺的詩人都會寫到鐘聲? 師:問的好啊,聽到沒,她把鐘聲和這么長的時間聯系了起來。為什么這么長的時間,詩人都會不約而同的寫到寒山寺的鐘聲?好這是他的問題,你的呢?
生:為什么每次寫到鐘聲,都是在晚上寫到鐘聲?
師:對啊,對鐘聲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所有的鐘聲都是在夜半呢?這是他的問題。生:我的問題是,敲鐘的時候詩人就會失眠呢?
師:好,為什么鐘聲跟無眠、失眠,難眠連在一起呢?同學們問的好。你還有問題。生:為什么寒山寺的鐘聲這么有魅力,吸引這么多詩人來寫? 師:太好了,他把鐘聲跟這么多的詩人連在了一起,發現他自己的問題。我知道同學們還會有問題。
承:張繼獨聽寒山鐘
師: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
(大屏幕出示【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打開課本,讀一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注意,聽清楚要求。第一,自由讀,第二,反復讀,要求是把它讀清爽了、讀順口,明白嗎?好,開始。(生自由反復朗讀詩歌)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看你們讀書就是一種享受。誰來讀一讀這首詩?來,有請,注意清清爽爽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讀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讀到位了,真是讀得一絲不茍!再請一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注意聽。(生讀)
師:好一個到客船,真好,味道讀出來了。大家也一定聽清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師生合作朗讀完全詩,全場掌聲。)
師:我們反過來,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好嗎?預備——(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詩)師:好極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整首詩歌,預備——(生齊讀詩歌)
師:這首詩已經反反復復讀過好幾遍了,到底什么感覺?一個詞來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煩悶和凄涼。師:說了兩個,選一個。生:煩悶。
師:煩悶,好!(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憂慮。
師:孤獨,(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凄涼。
師:凄涼?你的感覺是? 生:幽靜。生:思鄉。生:憂愁。生:夜晚的寧靜。
師:來,把自己的感覺帶進去,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楓橋夜泊,讀。
生:讀詩歌。
師:好極了,大家不妨對比著想一想,比如,你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日還”,你會有煩悶的感覺嗎? 生:不會。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生:不會。
師: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凄涼的感覺嗎? 生:不會。師:也不會!那么,為什么讀《楓橋夜泊》,卻會有這樣的感覺?(多數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不著急,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讀《楓橋夜泊》,你可以看看注釋,看看雖然不怎么清楚的插圖,也可以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進入楓橋夜泊。(默讀,圈點批注。)
師:(在巡視中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動筆畫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師:9繼續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注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在轉化為語言。(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注。)
師:好!停,我發現有一部分同學都寫了批注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心得如何呢?那么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大家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生答“對”)
師:那么,這個晚上,張繼睡著了嗎? 生:沒有。
師:沒有?你怎么知道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著?
生l:愁眠。生2:愁眠。生3:愁眠。生4:愁眠。
師: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師:愁眠,一起讀,3遍,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師:給“愁眠”找個近義間,生1:憂愁。
師:給愁眠找個近意詞,愁眠!生2:憂眠。
師:你自各發明的?現成有啊。生3:失眠。師:對啊,還有—— 生:無眠。
師:對啊。愁眠就是失眠,就是無眠,那時因為憂愁而失眠,憂愁而無眠,因為憂愁而難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誰?一起說
生:張繼。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咱們一件一件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么? 生:殘月。
師: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說,看到了——
師:(板書:月落)“愁眠”啊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31’11”)
生:楓樹。
師:(板書:江楓)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生:紅紅的。
師: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生:在瑟瑟搖動,還有落葉飄了下來。
師:落叫飄零,江楓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啊!那么,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漁火。
師:(板書:漁火)找一個同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一點一點的。
師:改成“星星點點的”也許會更好,這些是張繼因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師:(板書:烏啼)幾聲凄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
師: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請把“鐘聲”圈出來。(生圈出“鐘聲”)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生:霜滿天。
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系,是嗎?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很孤獨、生: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為什么呢? 生:因為他思念他的親人了。
生: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于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
生:(接答)霜滿天。
師:哪里是霜滿天啊?分明是“冷滿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書)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 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伴隨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
生:(齊讀)愁眠。
師: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
生:(齊讀)對愁眠。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么是“對”?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的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生思考)師:有選第一個的嗎?(無人舉手)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部分舉手)師:好,有十多個。你們為什么選第二個? 生:張繼因為睡不著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著這些景色的。
師:有道理。那么,第三個有人選嗎?(無人舉手)也沒有。第四個呢?(部分舉手)師:哦,為什么選第四個呢? 生: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仿佛烏鴉也跟著他一起——
生:憂愁。
師:仿佛江楓也跟著他一起—— 生:無眠。
師:仿佛漁火也跟著他一起——
生:孤獨。
師:說得好!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生:寂寞。
生:孤獨。
生:憂愁。
生:凄涼。
師:于是,情動于中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音樂響起,教師范讀全詩。生隨著音樂,齊讀全詩。掌聲熱烈。)師:(隨著音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濤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隨著音樂,學生再次齊讀全詩。)師:(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鐘聲到客船。)師:(音樂消失輕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鐘聲到客船。)升:夜半鐘聲化愁眠。
師: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了。
師:(擦去“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凄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擦去“霜滿天”)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 生:看不清。
師:(擦去“江楓”)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若無。(擦去“漁火”)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形成如下板書)愁眠
鐘聲
師: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師: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師: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生想象寫話)師:好!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生:(讀)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師:好一個知冷知熱的鐘聲!(笑聲)生:(讀)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呀。(掌聲)師:知足常樂,心平氣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鐘聲啊!生:(讀)張繼啊張繼,你的親人在等著你回家,趕緊回去吧,趕緊回去吧!(笑聲)師: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家是你永遠的溫暖!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當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擦去“鐘聲”和“愁眠”)
轉:月落時分聽鐘聲
師: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們白船瓜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這樣寫道——(生齊讀李白的詩句)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寫道——(生齊讀杜甫的詩句)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這樣寫道——(生齊讀張九齡的詩句)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這樣寫道——(生齊讀工安石的詩句)師:還是因為愁眠,蘇軾蘇東坡曾經這樣寫道——(生齊讀蘇軾的詩句)師: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師: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托給了誰呢?(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生齊讀)師: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鐘聲。師: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生齊讀)合:鐘聲悠悠情滿天
師:于是,從張繼之后,從《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蕩。
(大屏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詩句)(大屏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詩句)(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詩句)(大屏幕出示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溫暖的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詩句)孩子們,這就是經典!(板書:經典)這就是文化!(板書:文化)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生:楓橋。
師: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生齊答:《楓橋夜泊》!師: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生背誦)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