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精選《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本一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為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為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于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征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為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沖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沖動,然后才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沖動,是來自于自主系統,冷靜之后的抉擇才是來自于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仿佛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盡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么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于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著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個任務,那么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里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愿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著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著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為當虧損實現之后會產生后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么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
精選《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本二
讀《思考,快與慢》有感
《思考,快與慢》的基礎是作者提出的人類思考框架: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代指人類的非受控或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統1思考或判斷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觀點。但有時系統1可能得不到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人類也經常求助系統2進行更為復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但是,上述說法不等于系統1是感性的、系統2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系統2很懶惰,經常疏于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形成的錯誤。系統1快速,是因為我們從長期記憶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結論或印象,而它的錯誤則直接來源于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系統2懶惰,是因為使用工作記憶確實非常費力。至于思考錯誤,長期記憶本身就是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見,當然也很容易讓工作記憶的結論跑偏。但是,通過有意識的、大量的練習,人們可以形成正確的觀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見,也就是說,更為準確、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的。這當然就是作者寫書的前提。他在書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們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類頭腦中的偏見,以及何種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偏見。
書中提到:利用閑談來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對比分析自己的錯誤更容易。所以這本書都在分析別人的錯誤,我們聽一聽別人分析別人的錯誤,再對照一下自己,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通過征詢被試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在思考和評價事物時的偏好。當偏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時,它就成為了需要克服的偏見。關于“球和球拍”這個簡單精煉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系統1給我們的估值是10美分,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快速得到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似乎與生俱來,用不著我們思考,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這個結果。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結果產生了懷疑,系統2就要嘗試工作了,只要稍稍動腦想一下,就會否定這個直覺性的答案,我們知道球拍實際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這個案例清晰的介紹了我們思考模式的特點,類似的思考模式已經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和所構成的社會會存在大量的謬誤和偏見。對于人類而言,對于系統1和系統2的切換往往是無意識的。決策時人類最為復雜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們覺得控制了決策時,在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卻出現了不理性的行為,這是因為人無法長期性的按一種系統來運作。數據的累積和方法的引進是容易的,但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卻很緩慢,這同時也是決策的難度所在。有關“回歸性”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在商業中,我們常常要做計劃,比如上一個季度各地區銷售額有好有壞,對于未來一個季度業績的預測,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壞的更壞,通常來說,這些區域會向均值回歸。正如一個小孩子,擁有早熟的智力和閱讀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這些都是一種社會正常的均值回歸的現象。書中提到的以色列空軍對于飛行員的評價。教官
說處罰比獎勵更能提高飛行員的技巧和成績,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訓練中,給予表現好的嘉獎后,后幾次反而表現下滑,而對于處罰過表現不好的飛行員再之后的幾次飛行中反而表現更好。實際上,飛行員在一定時期的表現,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較大的相關性。這些飛行員的成績無非是再做均值回歸。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雜志的體育運動員在之后一段時間表現可能會下滑,這不過是他們再向平均值靠攏。當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們偏見和誤解的重要來源。我們通常通過我們頭腦已有的數據或者印象來做判斷,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范圍和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人們常常根據他們的階層、能力圈、知識結構等限制來描述問題。另外就是錨定現象。這個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意思的抉擇。在自由市場,當我們不知道菜價的時候,對方給予的價錢就是一種錨定,我們如果在對方給的報價基礎上變化,基本是偏向對方的報價有利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給出一個獨立的價格,那么這個時候相當于我們再給對方一個錨定值。同樣在產品或服務報價等方面,我們都在給對方一個錨定的定價范圍,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價值。關于作者對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在面對風險時,系統1還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這樣講到:“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的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想到不同風險的輕松程度與其對這些風險的情感
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總是特別容易想起那些駭人的想法和畫面,而那些流暢生動的駭人印象又會加深我們的恐懼。”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龍卷風的20倍,我們在面對政策失誤導致的風險時,會恐懼更會憤怒。專家常常通過判斷死亡人數(或壽命)來測定風險,而公眾的區分則更加細致。例如,善終和非善終,是意外死亡還是在類似滑雪這樣的自愿活動中死亡。”專家說的也許是客觀事實,卻無力疏導公眾的憤怒,甚至會點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著引用斯洛維克的觀點,“風險”并不是脫離我們的思想和文化而獨立存在的,不會老老實實等著我們去測量。人類發明“風險”這個概念是為了幫助自己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情況。因此,風險的界定亦是一種權力運作。每個政策問題都應包括對人性的假設,尤其是人們可能做出的抉擇和他們為自己和社會作出抉擇所帶來的后果。桑斯坦認為美國現行的監管體系暴露出優先處理事件不明確的糟糕狀況,這一體
系更多的是對公眾施壓做出反應,而不是謹慎客觀的分析具體情況。面對越來越成熟的公眾,決策者的善后之舉只能疲于應付,且難以得到好評。一旦公眾的成見形成之后,再想通過種種善后之舉改變其成見,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決策者的委屈之處又在于: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那我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制定者,而對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確看出是正確的決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會因此而得到什么贊揚。不難發現,協調個體內部系統1與系統2的爭斗已非易事,而在群體層面的系統1和2的爭戰則更是一場曠日持久、不容閃失的戰役。但是前景應該是樂觀的,正如作者在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一章的結尾寫到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懼情緒,即使這些情緒是毫無緣由的也不該忽略。不管理性與否,恐懼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努力保護公眾不受恐懼情緒的影響,而不是只保護其不受真實存在的危險的傷害。” 上述這些都是卡尼曼在傳統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正是這樣的研究讓他認識到,經濟學中經紀人的假設是有缺陷的。人們在選擇進行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效用,是拿未來的預期與現在的擁有進行比較,來做出判斷。人在選擇的時候,并不是經濟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個人現狀的得失來進行判斷。系統1和系統2讓人生有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射。第二種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就是系統1給了人一個指令,然后思考這個指令是不是最好的,還有別的選擇嗎?之后再選擇性的行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大多數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統2,當他在情緒下做商業決定時,可能會聽信直覺,但更多時候他會停下來,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而有所反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為,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為。
班文
精選《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本三
淺析“快”“慢”思考的不同
《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揭示了有兩個系統在主宰著人們的思考與決策。“快”的叫做系統1,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自動化的進行思考;“慢”的叫做系統2,是依賴邏輯、數理和概率運用專注的注意力進行的思考。書中通過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一、兩個系統的介紹
系統1代指人類的非受控或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統1思考或判斷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觀點。但有時系統1可能得不到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人類也經常求助系統2進行更為復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但是,上述說法不等于系統1是感性的、系統2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系統2很懶惰,經常疏于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形成的錯誤。
系統1快速,是因為我們從長期記憶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結論或印象,而它的錯誤則直接來源于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系統2懶惰,是因為使用工作記憶確實非常費力。至于思考錯誤,長期記憶本身就是 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見,當然也很容易讓工作記憶的結論跑偏。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通過征詢被試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在思考和評價事物時的偏好。當偏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時,它就成為了需要克服的偏見。例如關于“球和球拍”這個簡單精煉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系統1給我們的估值是10美分,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快速得到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似乎與生俱來,用不著我們思考,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這個結果。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結果產生了懷疑,系統2就要嘗試工作了,只要稍稍動腦想一下,就會否定這個直覺性的答案,我們知道球拍實際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這個案例清晰的介紹了我們思考模式的特點,類似的思考模式已經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和所構成的社會會存在大量的謬誤和偏見。對于人類而言,對于系統1和系統2的切換往往是無意識的。決策時人類最為復雜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們覺得控制了決策時,在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卻出現了不理性的行為,這是因為人無法長期性的按一種系統來運作。數據的累積和方法的引進是容易的,但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卻很緩慢,這同時也是決策的難度所在。
二、如何相信思考的結果
本書指出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直覺是需要歷經長時間訓 練才能培養形成的。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復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于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麻醉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并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復雜緊急,可采用專家的直覺判斷。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
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里,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說謊。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三、慢思考比快思考更靠譜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很懶惰的直接用系統1來解決問題,但其實仔細用系統2一想就會發現怎么會被這么簡單的問題給騙了。凡事憑經驗、慣例依靠“系統1”獲得結論,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確的,也是一種懶惰。應該充分調動“系統2”的引用、判定等邏輯思考能力,多問“是什么、為什么”進而獲得“怎么辦”的成果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有豐富的詞匯去準確清晰的描述,需要動腦子去換位思考,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傳遞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閱讀可以做技術儲備,勤動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藝,熟能生巧。
201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