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八年級語文新教材 新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自主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常用詞語。
2、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3、體會作者情感,認識我國微雕藝術的卓越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教學創意:本教學設計是以活動為中心,在學習《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的基礎之上,自學《核舟記》,把握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生動性,感受我國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
教學步驟
一、自主感知,援疑質理
(一)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通譯全文,把不懂得字、詞、句提出來,其他同學幫助解答,較難的由教師引導學生來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在此基礎上同桌互譯。
要求:1、一人譯,一人聽,聽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輪流進行。
2、翻譯時能落實字詞,可增刪調補,要求句意通順。
3、兩人都不能譯通的句子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答。
(三)標題為《核舟記》,其“記”的文體是否與前兩篇課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的文體一樣?
明確:雖然都屬于“記”的范疇,但是本文的體裁是說明,不同前兩者的記敘。
二、活動體驗,把握順序
(一)動手做【這一活動宜作為課前作業,要求學生提前完成】
①每兩人發一張8k白紙按照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畫”上“題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粘膠等擺好位置,他人指正(請注意方位)
(二)動口說
①根據譯文將課文內容的主體部分改成“解說詞”,要求語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組推薦一名學生手拿核舟上臺解說,其他同學質疑指瑕。(要按照課文的說明順序進行解說)
三、刪減添補,品析細節
(一)找關鍵句,文中統領全文并集中表現核舟藝術特點的關鍵詞是什么?
明確:奇巧。(如果學生在這里不能思考出來,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對之前的知識進行勾連。《口技》也選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統領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關鍵詞應當是“巧”字。)
(二)王叔遠如何表現核舟之巧?請大家速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說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課文第 6 自然段對核舟上雕刻的內容作了統計。“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來看,總計九個種類,即五十三個物件。說明雕刻內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內容,實在是“巧”。
②有紅有綠,色彩對比鮮明,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魏學洢如何再現核舟之巧?
①請大家聽老師讀三四段的縮寫,思考哪種表述更好。
教師讀文本——船頭坐三人,中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絕類彌勒。船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②縮寫時去掉的內容,分別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比如,從動作來看,“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動作描寫很具體,讓人覺得東坡和魯直的關系很親密。又如,從神態來看“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寫出了佛印很瀟灑。從細節來看,“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這說明刻得細,寫得更細,還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本身已經很小,作者卻還要寫童子的右手和右腳趾,這自然是寫得很細。
四、再讀《核舟》,回味藝術
請大家選擇你覺得最能表現作者贊嘆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讀給同桌聽。
例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奇巧”一詞直接表達對王叔遠技藝的贊美。
又如: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王叔遠雕刻那么多東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長的桃核,作者為他這種高超精湛的技藝表達出欽佩的感情。
其實,整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是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贊嘆,都表現了微雕藝術之美,沒有一句不是夸獎,沒有一處不是贊嘆!
五、小結
正是因為王叔遠細致的雕刻“表現”,才為魏學洢生動傳神的雕刻“再現”提供了契機,反過來,魏學洢細膩的“再現”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了王叔遠記憶的精湛,兩人均是“奇巧大師”,當之無愧!
八年級語文新教材 新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二
《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看ppt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2、字詞正音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詣太守yì
3、朗讀感知
范讀課文,清楚、流暢。
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明確: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第一節:發現桃花源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明確:有山有水,人杰地靈。或,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進入桃花源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2、這里的人生活的好嗎?何以見得?
3、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嗎?
第三節:訪問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明確:大驚——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
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2、桃花源人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
3、討論: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何“皆嘆惋”?
明確:a.陶淵明所處時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會。
4、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確:怕世人找到,破壞他們安寧的生活。
第四、五節: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1、漁人離開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為何沒有答應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確: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3、結果如何?作者為何這樣寫?
明確:遂迷,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討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麗與神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
3、寫一寫或者畫一畫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八年級語文新教材 新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三
《小石潭記》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以反復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游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游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游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游記以游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游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么先是快樂的后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著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悅耳”。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后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蔥,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凈。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么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凄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凄”。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凄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么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郁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凄”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于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記的獨特魅力。
八年級語文新教材 新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四
《時間的腳印》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八年級語文新教材 新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五
《浪之歌》
1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讀欣賞,在欣賞中把握詩文的節奏與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4、模仿寫作,在仿寫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5、學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愛的真諦以及對祖國的深情厚愛。
2重點難點
1. 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之歌》詩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讀欣賞,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3.通過模仿寫作,鍛煉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導入】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刮起的第一次風暴,席卷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嘆(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溫柔善良\癡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舍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
b、傍晚,她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說些什么?
(4)、俗話說:“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于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吁民間疾苦、被認為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后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為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并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后再次返美,并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于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為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里,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