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要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五月槐鄉的清香、甜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剛才老師聞到一股清香,不知你們有沒有聞到,好香呀!這是槐鄉的槐花開了,此時,整個槐鄉都沉浸在香海之中。這美麗芳香的洋槐之花,給槐鄉孩子帶來了甜蜜和歡樂,你們想不想也去享受一番。那我們去看看五月洋槐開花了板書:(槐花)開得怎樣?
二、學習第一段
1、看圖
師:現在我們來欣賞下這美麗的槐花。點擊課件
2、自由讀。
師:讀了課文,看了圖你喜歡讀哪幾句話?為什么?
點擊課件
(相機出示句子:槐鄉的山山哇哇,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小辮。)
3、指名讀。讀了這句你能說說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導朗讀。
你們喜歡槐花嗎?誰來讀讀。
從這句花里讀懂了什么?
板書:花多色白花形可愛
5、師:從你們的朗讀中可以聽出你們槐花,難怪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劈啪啪
點擊課件(相機出示)
(孩子們跑來了,滿足。)
6、師:誰喜歡讀這句話。指名讀。
你體會到了什么?(白生生、喜盈盈、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喜悅之情,滿足之感。孩子們勤勞可愛。)
板書:勤勞可愛
7、這白白的花兒像小辮一樣掛在枝頭,這難怪蜜蜂喜歡,孩子們滿足,槐花還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點擊課件出示句子
(桌上濃香浸在香海中。)
8、師:誰喜歡讀這句話。
這里有個省略號,它表示什么?從這句話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板書:花香
9、填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有的槐花(),近看()。
10、誰喜歡讀這一小節。
師:從你的朗讀中聽到了槐鄉孩子勤勞可愛,槐花又白、又香、又美。是呀!槐鄉還有比槐花更美的呢?
我們來自由讀第二小節。
三、學習第二小節。
1、自由讀第二小節。
2、你讀懂了什么?(槐花香氣醉人)
那些詞中體會到的?(傻乎乎、臥在、不想回家)
3、課文那些句子寫了槐鄉孩子熱情好客?
板書:熱情好客
4、指名讀。
師:誰知道槐花飯是怎樣做的?(指們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節里,槐鄉孩子熱情好客,我們是魚米之鄉,旅游勝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來到我們這里,你會怎樣招待他們。
6、四人小組討論。
7、交流。
師:槐鄉孩子熱情好客,我們江南的孩子們也是非常熱情好客?;编l孩子還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
四、學習第三小節。
1、看圖點擊課件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幅圖的內容。
2、自由讀第三小節。
3、槐鄉的孩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書:味甜純樸可愛
4、指導朗讀
你能讀出他們純樸可愛嗎?
五、學習第四小節。
師:槐鄉的五月是怎么樣呢?我們來齊讀最后一小節。
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因為,五月的槐花盛開了,形態可愛,香味誘人,這時候孩子們非常高興,他們采花做飯,享受花香,用槐花飯來招待客人,裝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們的季節。)
課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總結課文
槐鄉是潔白無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裝孩子并讓孩子大飽口福的花,槐鄉的孩子是勤勞能干的孩子,是熱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與槐鄉孩子融為一體,寫花又寫人,自然地抒發出作者對槐鄉的喜愛之情。
教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二
《孟母教子》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部分生字,會正確書寫“呆和沾”,理解新詞“沾沾自喜、憂心忡忡、慢條斯理”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并通過小孟軻行為的轉變,懂得學習要戒驕戒躁,刻苦磨練,謙虛謹慎,才能不斷進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大意,積累好詞佳句,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懂得學無止境,刻苦磨練的道理。只有謙虛謹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斷進步。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談談自己的母親。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們一輩子去記住。說一說,現在你的腦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誰?
2、讀題質疑。(孟母為什么教?怎樣教?教得結果怎樣?)
二、讀文,初步感知人物
1、要解決這些疑問并不難,我相信只要認真讀書就可以解決了。先來看一看,讀書前有什么小提示。
出示要求:
(1)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劃出文中喜歡的人物,與同桌交流互享。
2、交流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孟軻
(1)不同方式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適機評價)
(2)用上一兩個詞語,來說一說文中的人物。
三、品讀,學習孟母為什么要教子。
出示句子:“小孟軻天資聰穎,受到先生和長輩的寵愛,不禁沾沾自喜。這使孟母憂心忡忡?!敝该x。
1、結合學生對的發言,導入課文第一段學習。
2、讀一讀,說一說,孟母為什么要教子?
3、指導理解沾沾自喜,憂心忡忡
4、說話訓練:孟軻會怎樣沾沾自喜?孟母又會怎樣憂心忡忡?
5、指導有感情朗讀:帶上他們此時的心情讀。(多練習)
四、感知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
◆孟母看到孟軻沾沾自喜,僅僅是憂心忡忡嗎?她還在干什么?(想方法)出示句子:孟母思來想去,終于有了辦法。
讀一讀,說一說:從這句話里讀感受到了什么?(板書:日思夜想、終于)
◆孟母終于想出方法來了,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方法呢?請同學們趕緊到文章里找一找,讀一讀吧!
交流學習:
1、說一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這個方法?
2、出示課文的4-5自然段,自由讀一讀,說一說,從這兩段話里讀出了什么?
3、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外公箭法高超?(兩方面引導)
●外公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一樣嗎?文中是怎么寫的?劃一劃相關的詞語讀一讀。
●孟軻看呆了(指導書寫呆)
說話練習。此時此刻,你覺得孟軻心里在想什么?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有感情朗讀。
◆學習第6自然段
孟軻感受到了母親的這一番良苦用心,所以這一夜(師出示句子),(生讀)小孟軻沒有睡好,他沒想到上山來,母親讓他明白了那么多道理。
(1)是呀,這一夜小孟軻是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他在想什么呢?你又在想什么呢?同學們,拿出筆,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2)學生交流從中悟到的道理,并寫在稿紙上。
五、情感升華
母親用一生的時間都在教育孟軻,她成功了嗎?(補充介紹孟子相關資料)
孟母教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出示幻燈)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多去讀讀這些優美的故事。
最后,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出我們的教室,走進我們的生活。(播放樂曲《感恩的心》樂曲中結束)
教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三
《每逢佳節倍思親》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錄音機、磁帶、卡片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直奔中心
1、師: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這首詩)。課文用最膾炙人口的一句作為課題。
2、齊讀課題,找出課文圍繞課題的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3、學生圍繞“思親”質疑。(①為什么思親?②怎樣思親?)
二、詩文對照,讀中解疑
(一)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思考問題:為什么思親?讀后討論
(因為詩人獨自一人,少小離家,離家之遠—在長安離家之久—已兩年,所以思親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詩文對照,說說詩句的意思。
3、指導感情朗讀。(“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讀得稍緩,帶些傷感。)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師引讀: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陽節又到了(生接讀第二自然段)。
2、文題對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戶戶)
4、用上這些好詞說說詩人為什么“倍思親”??凑l用的好詞多。
5、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詩文對照,說說詩句的意思。
6、指導感情朗讀。(一、二、三句讀出人們歡度佳節的熱鬧、愉快氣氛;第四句聲音放低,速度放緩,讀出王維的孤獨與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配樂范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2、自由讀,討論問題:王維是怎樣思親的?(前半段:王維思念以前與兄弟們歡度重陽節的情景。后半段:王維遙想此時兄弟們是怎樣思念他的。)
3、學習前半段。(1、一邊配樂,一邊讓學生默讀,啟發學生想象:“總要”、“頭插茱萸”、“手挽著手”、“登高遠眺”的情境,體會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的遺憾。2、指導感情朗讀。)
4、學習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無限深情地說……”反復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人內心的激動與神往。
5、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細讀第四自然段
1、王維此時的心情可用書上的哪句話表達?(王維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2、指導感情朗讀第一句
3、聯系上文,體會王維的思緒萬千。(兩個省略號)
4、師:他提起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5、出示古詩,配上樂曲,讓學生扮演詩人,上臺誦讀。
設計意圖:
一、繞課題質疑
課題常常是課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課文題目質疑問難往往是打開理解課文的“窗戶”。抓住課題中重點詞語—“思親”質疑問難,是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為什么思親?”和“怎樣思親?”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教師只要抓住這兩個問題,就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
二、抓好詞練說
“運用從模仿開始”。針對第二段好詞多的特點,讓學生多讀后找出好詞,引導學生練說。這樣,課文規范的語言就會逐漸成為學生的語言的一部分,學生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加深了對詞的理解。同時還能使學生體會出詩人思念親人的感情在此佳節更加濃烈了。
三、創情境激情
1、在教學第三段前,先讓學生靜聽一分鐘音樂,能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再聲情并茂地范讀,能引生入境,使學生與詩人共鳴:共思、共憂、共吟,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時,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天地,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一種學習的激情,產生主動參與的愿望,從而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
四、扣文解詩意
在整堂課的設計中,我總把詩與文有機結合,相互對照。讓學生在文的環境中解詩意,降低了學詩的難度,有助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使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教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四
《放飛蜻蜓》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對資料的合理運用,了解有關蜻蜓的有關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教學重、難點重點: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教學難點: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
教學步驟
導入課文
1、繼續學習放飛蜻蜓,請同學們回憶,課文圍繞蜻蜓只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教師介紹陶行知
(1)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法。
(2)學生了解陶行知語文閱讀教學要走兩個來回: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這個環節的設計,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概述,既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對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同時介紹陶行知先生,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
指導精讀,感悟知情:
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學習重點詞語,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關愛和尊重。
反復練讀,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業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實物圖)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請同學們打開書,在課文中找一找,畫一畫)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還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
3、媒體出示:陶行知說:據說,在它這個說法正確嗎?據說這個詞語說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誰查找了資料?請你為大家作介紹。
4、引讀:它的眼睛很,結構是由可以6、指導朗讀蜻蜓的眼睛很特別,那讀的時候要注意哪些詞語,才能讀出它的特點呢?
作業2:活用資料,走近蜻蜓
1、關于蜻蜓,同學們手中還有一份資料,大家都讀過了吧?你能借助資料把蜻蜓介紹得更加具體嗎?
2、如說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方面來作補充。課文介紹了蜻蜓吃蒼蠅、蚊子、孑孓,但沒講吃多少,資料上是怎樣說的?
3、看看介紹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還有沒有補充?
4、創設情境,在言語交際中走近蜻蜓。同學們介紹了這么多蜻蜓的知識,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也喜愛上蜻蜓了。瞧,這位同學也很喜愛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網兜捉蜻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5、交際訓練。(注意教師角色的轉換)現在老師就是這位同學捕捉蜻蜓的同學,你想對我說什么?
過渡:蜻蜓是飛行家,是捕蟲能手,是我們的朋友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6、讀了課文,你對陶先生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7、再讀一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陶先生說話時的神態、動作的詞語畫出來,體會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樣的教育家?
教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五
《孫中山破陋習》
【教學要求】
⒈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⒉學會默讀,講述故事。
⒊掌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教具準備】
孫中山掛圖、插圖、投影片、詞卡。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孫中山先生嗎?他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從小就反對封建習慣勢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講他的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課題:
⒈板書課題:
孫中山破陋習
⒉解釋課題:
⑴出示孫中山先生像。
⑵簡介孫中山。
⑶陋習: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習俗。
三、初讀指導
⒈學習生字詞。
⑴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⑵會讀生字。
⑶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空閑
廢除
纏足
痛苦
⒉檢查自學情況。
⑴出示詞語。
孫中山
挑柴
罪
纏足
空閑
⑵指名讀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⑶了解詞語掌握情況,重點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纏足
廢除
⑷讀生字詞。
四、寫字指導:
⒈指導要點:
孫:偏旁最后一筆是提不是橫。
閑:外部的門各筆之間均不連筆。
纏:右部上端不能少寫一點。
⒉各人用鋼筆描紅。
五、布置作業:
⒈讀、抄詞語。
⒉練讀課文。
⒊思考:課文主要說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幾個自然段寫了這件事?試著從事前、事件經過、事后這三方面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二、學習課文:
⒈指名讀課文。
⒉指名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⒊分部分講讀。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讀
⑵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么?
你們看,孫中山的姐姐事怎樣的一個女孩兒?(能干、活潑的女孩子)
⑶小結:
第一部分主要講孫中山有一個能干、活潑的姐姐。
⑷齊讀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讀。
⑵這七個自然段講的事一件什么事?(講的是孫中山反對媽媽給姐姐纏足的事)
⑶這件事事怎么發生的?齊讀第二自然段。(板書:痛苦、流淚)想象一下當時的境界。
為什么姐姐這么痛苦、流淚?請比較下面兩句話。
出示:媽媽正用一根布條,給姐姐纏足。
媽媽正用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給姐姐纏足。
比較:這兩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導看圖。
①分析圖片。
畫面上哪兩個人?屋子里坐著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著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態度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
②小結圖意。
⑸孫中山看到姐姐纏足痛苦流淚,感覺怎樣?他向媽媽提出什么意見,媽媽是怎么說的?請齊讀第3、4自然段。
①從第三自然段看,孫中山反對給姐姐纏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媽媽提出反對意見,媽媽是怎么說的?
③媽媽為什么嘆氣?可是媽媽又不能不這么做,為什么?說明了什么?
⑹孫中山聽了媽媽的話以后又是這么同媽媽爭辯的?有用嗎?
齊讀第5、6、7三個自然段。
⑺孫中山同媽媽爭辯沒有用?那么結果怎么樣?這件事使孫中山感到怎么樣?請齊讀第8自然段。
結果姐姐變得這么樣了?
⑻小結:
這一部分講的是孫中山反對給姐姐纏足的事。
⑼齊讀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業:
⒈讀課文,練習講述整個故事。
⒉復習。
第三課時
一、講述課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讀。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這么回事?(教師介紹:辛亥革命)
⒊首先廢除纏足陋習,表現了孫中山怎么樣的精神?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義?
⒋看書上的插圖。
教師講述:孫中山先生_了清政府,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勞偉大。人民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銅像。
⒌小結。
這一部分講的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廢除了纏足陋習。
⒍齊讀第3部分。
二、總結:
這篇文章寫的是孫中山小時候看到姐姐被纏足帶來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廢除了纏足陋習的事,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三、作業:
⒈默讀全文:練習講說這個故事。
⒉指名說這個故事,師生評議。
⒊同座二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