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蠟燭課文教案篇一
《半截蠟燭》課文生動記敘了二戰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法國女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門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性強,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要積極創設情境,通過反復、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的斗爭中感受人物品質,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中豐富人物形象。
導入課文后,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請同學們細細讀讀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與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誰?為什么?以這個問題作為突破口,展開重點部分的教學。在交流時,引導學生通過文中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勇敢機智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德國軍官的蠻橫、兇殘。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換位創設學習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然后通過角色朗讀,加深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想要抓住兩條線,即蠟燭的變化和人物心理的變化。教學完重點部分,再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明知傳遞情報的工作如此危險,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什么還要義不容辭地參加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一家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同時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
蠟燭課文教案篇二
幾十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里,已經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征。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通過不斷的培訓和業務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以前鑒于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干癟。
于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么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盡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借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痹大意,他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構建生命化課堂,同時也提升課文的厚重。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并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托,挖掘下去,生發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文檔為doc格式
蠟燭課文教案篇三
《紅蠟燭》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猴子在山下撿到一個像花炮一樣的東西,準備晚上點花炮。烏龜和黃鼠狼都不敢點,只有野豬最勇敢,把花炮點著了。原來,它不是花炮,而是一支紅蠟燭。
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思路:通過出示花炮和紅蠟燭的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創設故事中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童話描述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生字,采用多種方法自主合作識記生字,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在指導學生朗讀感悟時,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發表見解,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利用人物的語言進行朗讀感悟。
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比較好。這可能得益教學過程中,使孩子們置身其中,仿佛和小動物們一起揭密紅蠟燭的真實身份;我把本節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原因,小猴子的小心翼翼——小烏龜的縮頭縮腦——黃鼠狼的繞著花炮轉悠——野豬點燃花炮——蠟燭發出柔和的光,學生在讀中逐步感受事件的發展及小動物們的心情變化;利用教學課件和貼圖輔助教學,渲演氣氛,活躍課堂也是教學成功的一個原因。但這節課還有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如,第二自然段中猴子的兩段話:“危險!危險!不能離它太近,會炸的1“花炮就是煙花。用火一點,轟!哧溜一下飛上天,在空中散開,變成美麗的火花。晚上點花炮才好看呢1可以對比著讀,前一段話,重點讀好前后兩個“危險”,要讀出小猴子擔心同伴們安全的急切心情;后一段話,要讀出猴子發現花炮的自豪,斷定是花炮的自信,了解花炮的得意。這樣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蠟燭課文教案篇四
一、要重視預習課,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學習任務,那么學習任務必須事先設計好,用紙條發給學生,這一點在講讀課的預習中顯得尤為重要。我想,學習任務的內容應該包括:預習目標、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反饋、預習小節等。我上的這堂課沒有完成設計內容,這跟我沒有編寫學習任務有著重要的關系。
二.教會學生“自主思維”。“教會學生思維”的前提是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和諧的氛圍中,自主質疑、合作交流、大膽探究。還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自主思維”的積極性。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不要懷疑學生自主質疑的質量,應該充分相信青春的思想往往會迸射出讓人驚嘆的火花,因此教師應該還給學生足夠的自信,讓他們帶著“我行,我一定行”的自信走進課堂,教學反思《2《蠟燭》教學反思》。
四.教師要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在學生合作討論出結果后,教師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語言來明確主體思路是值得反思的。怎樣才能既不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保證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自主思維激情奔放,而不是一味的為學生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扼殺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只起到對方法和規律的引導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之師。這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五、教師要注意語言和態度。語言要精煉,語速不能太慢。因為這也是教師素質的一部分。學生出錯時,老師要和顏悅色給出正確答案,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才能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力爭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課堂力臻完美,形成獨特的風格。
蠟燭課文教案篇五
在經過一番準備之后,我在六年級二班上了《蠟燭的變化》。一課下來,有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說一二。
首先,從教學的形式說起,因為這是一節公開課,我對教材的內容反反復復的專研了好幾遍,特別是對學生的實驗項目進行了反復的推敲。我將學生的動手實驗放在重點進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上好這節課,事先做了大量準備,從備課設計教案,到找實驗材料,一樣一樣的去落實,去分組、去配給。但是現在想起來,我雖然為學生們準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但是課上卻并不盡如人意,沒有設想中的效果,特別是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有點亂。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還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個就是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還缺少深刻的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還估計不足。比如,我在教學中進行的猜想環節和制定方案的環節,沒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討論思考,沒能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觀的認為學生應該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我在巡視學生的活動中和在聽取學生的發言中,明顯的感覺到學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正確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數學生卻手足無措,隨大流。之后,我深深感覺到我們備課中,必須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做到備課的同時也要“備人”,備課時要盡最大范圍的、全方位的考慮我們的學生的知識結構、承受能力。我們要充分做好“第二手”準備,課堂上要靈活機動,適時調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課。更不能讓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樣下去師生之間是不會有長足發展的,教學的收益也很微淺。
蠟燭課文教案篇六
(1)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松。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于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基于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托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后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丹陽市實驗小學徐留軍)
(2)《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后“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為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了解了人物的特點。
蠟燭課文教案篇七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后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復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還學生自主權。如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讓學生自己考慮應該強調什么字眼。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盡管你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這種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使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讀寫結合,依托文本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后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但在有些環節上,設計還可以更優化。如情境的渲染還不夠到位,在指導學生讀“杰克”這一段內容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心理等有關詞句多讀,體會杰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