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一、選擇。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五言律詩,語言樸素,意境恬淡,體現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頷聯描寫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這種生活雖然辛苦,但卻充實愉快。
c.帶月荷鋤、夕露沾衣的農耕生活,實情實景,生動感人,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園生活中,樂于做一個隱士而忘卻一切的世俗的煩惱。詩的最后兩句表現了作者無欲無愿的心境。
二、按要求默寫。
1、表明隱居之地和勞動結果的詩句是:
2、本詩點睛之筆的詩句是:
反映勞作艱辛,但躬耕田園的志向不改,表達作者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詩句是:
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沒有改變的詩句是:
《歸園田居》中能體現詩人要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詩句是:
3、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最能突現詩人摒棄塵俗,躬耕自食,歸返自然志愿的詩句是:
三、賞析。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對比說明了什么?
2、“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兩句詩描寫的是一種生活。這種生活在陶淵明的其他詩中也有表現,例如: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喜愛之情。
4、詩人躬耕田畝,將田間勞動寫得富有詩意,其中你最欣賞哪一句,為什么?
5、從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來看,你認為“但使愿無違”中的“愿”是什么?
6、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7、“帶月荷鋤歸”一句常為后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一句的妙處。
參考答案:
一、選擇。
1、d
二、按要求默寫。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三、賞析。
1、作者辭官歸田,雖耕作不佳卻樂在其中,可見其本意在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安適。
2、辛苦而美好的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其一)。
3、田園
4、“種豆南山下”,語言親切樸素,明白如話,以平淡的口吻寫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及自己閑適寡欲的心境。“帶月荷鋤歸”,描寫勞動歸來的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鋤頭,構成了一幅月夜歸耕圖。
5、從詩的內容看,可理解為辛勤耕種期待收獲——多收些豆子。從詩的主題看,是指希望能隱居田園,遠離官場的污濁,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6、這首詩描寫詩人歸隱后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了詩人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對官場黑暗生活的厭棄。
7、“帶月荷鋤歸”這一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二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個"深"字,讓人_________________。雖是寫景,但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15.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2分)
14.破滿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5.描畫出了詩人蒼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詩人悲涼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三
一、文體知識
(1)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山水詩人(),字()。《使至塞上》描繪了()風光,反映了()生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2)李白,唐代詩人,字(),號(),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
(3)陶淵明,名(),字(),()時期詩人。《歸園田居》敘述了詩人的(),詩中()、()、()達到了有機統一。
(4)陳與義,字(),號(),()著名詩人。
二、基礎知識
(1)注音
征蓬()候騎()漢塞()燕然()荊門()荷鋤()荒穢()簾旌()徙倚()草木長()
(2)解釋詞語
晨興荷鋤歸但使使至塞上欲問邊大荒流仍憐
夕陽遲徙倚憑危
(3)默寫
(1)晨興理荒穢,()。
(2)()都護在燕然。
(3)月下飛天鏡,()。
(4)《歸園田居(其三)》中,表明作者不擅農事的詩句是(,)。
辛勤勞作的詩句(,)。
表明作者熱愛田園生活,不愿在污濁的現實中迷失自我(點睛之筆)的詩句(,)。
(5)《使之塞上》中,運用借代修辭方法的詩句是(,)。
以比喻詩人惆悵抑郁的詩句是(,)。
以傳神之筆勾畫出塞外雄渾景象的詩句是(,)。
(6)《渡荊門送別》中點明出發地和目的地的詩句(,)。
化靜為動,表明過荊門入楚地的壯闊景象和朝氣蓬勃的句子(,)。
借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詩句(,)。
與“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一句相似的詩句是(,)。
三、閱讀鑒賞
(1)作者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作中,寄予了怎樣的人生情懷?
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黑暗的現實和混濁的官場中失去自我。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征蓬”“歸雁”與作者的境遇有何聯系?
詩人是一個富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卻以沒有根莖,四處漂泊“征蓬”“歸雁”自比,暗寫自己的內心飄零。
(3)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廣袤的沙漠上,看到一縷輕煙在向上飄,沒有一絲的風,煙也顯得孤獨無依。長長的黃河上方,是一輪圓圓的落日;運用了對偶、渲染的手法;寫出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4)欣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移步換景,極力渲染,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躍然紙上。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四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練習題(名著閱讀)
1.在__________ 的啟發和教育下,保爾懂得了許多關于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道理。
2.保爾救出了朱赫來后,被貴族的兒子________出賣,被白匪關押起來。
3.紅軍攻下了小城謝佩托夫卡,保爾的好朋友________參軍了,當了團區委書記。
4.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________,敬佩主人公的斗爭精神。
5.“這些人是無價之寶,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是________到修鐵路的工地視察視察時說的。6.“難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個比挖土強一點的差事嗎?我還以為你當上了委員或委 員一類的首長呢”這是________對保爾說的。
7.“可現在呢,你渾身都是樟腦味兒”是保爾對________說的。
8.在鐵路就要修完時,無情的________和________最終奪去了保爾的戰斗力。
9.《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實的________,保爾是 ________的“良師益友”,他的________對廣大讀者有極深的教育意義。
10.保爾在發電廠工作時結識了紅軍撤退時留下的老水手________,正是在這位老水手 的教育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1.保爾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戀情人________,在鐵路總工廠任共青 團書記時認識的__________,以及他的妻子__________。
12.保爾因__________ 而被校長開除。
13.保爾最后的著作是__________。
14.保爾在黑海療養所企圖自殺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他要靠________回到隊伍 中去,他把寫的小說寄往柯托夫斯基師征求意見,但________,他不氣餒,重新開 始創作,小說最終獲得了成功。
國內戰爭到經濟恢復時期廣闊的社會畫面,被譽為“生活教科書”。
16.人們提出“在新時代,要做保爾還是比爾”的新命題。與比爾?蓋茨相提并論的保 爾,就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________》中的主人公________,他受等人影響很大,經過艱苦的鍛煉,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17.保爾以自己的畢生精力,實踐了自己的生活原則: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________,________,;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 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________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保爾戰斗一生的 真實寫照,也是他革命樂觀主義的深刻概括。
18.你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題目的含義嗎?
19.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年代,可以從保爾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20.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中寫了幾部文學作品?其主題的共同點是什么?
2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2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嗎?
23.用一句話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五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中實詞的掌握情況。
2.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稱________。文學主張上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________;蘇軾稱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稱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可根據書中注釋完成。
3.“說”是一種文體,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為了說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說”這個古文體。
4.《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韓愈《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考查關于韓愈的文學知識。
《龍說》 《醫說》 《崔山君傳》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于課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駢死于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提示:c項中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余都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
c
2.對《馬說》一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馬喻人才,以伯樂喻識才之人。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千里馬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于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提示:b項,文中沒有強調“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b
3.文章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那么你認為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系,后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接著的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所以說先有馬而后有伯樂。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
4.《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作者的意圖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5.你讀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感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來說。
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
不亦說乎( ) 人不知而不慍( )
傳不習乎( ) 死而后已( )
【小題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內容的相應代號填寫在括號里
(1)人不知而不慍 ( ) (2)溫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題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文中兩個其、兩個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小題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小題5】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傳說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還放射出奪目的光芒,你還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請你舉出一個)
【小題1】通悅,高興 生氣 老師傳授的知識 停止
【小題2】(1) b (2)c (3) a
【小題3】c
【小題5】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因材施教、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等
【小題1】說是通假字,傳為活用字,應譯為傳授的知識。已、慍均是用法較固定的詞。
【小題2】人不知而不慍、溫故而知新中的知分辨時要用心一些,前一個為了解,的一個知道、學到。
【小題3】其都指前面所說的我師,但之前者指善者,后者指不善者。所以應選c。
【小題4】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罔殆,都是課本注解中的重點字,分別譯為迷惑而無所得有害。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5】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如文中提到的溫故知新、舉一反三、擇善而從等,但這些不可以寫出來,因為題干中的還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寫如:因材施教、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等。
考點: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點評:對于字詞句子的相關內容應有識記,并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還要由課內走向課外,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大積累的力度。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七
1、天安門廣場等七個紅色旅游景點是否收門票的問題,國家旅游局新聞發言人已在記者招待會上予以否認。
2、來這里聚會的無論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及堅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3、漫步桃園,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樹樹的桃林讓人流連忘返;中國后還可去自費采摘,那柔軟多汁的大桃更讓你大快朵頤。
4、某些商家違背商業道德,利用中小學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試作弊并不鮮見的情況下,為“隱形筆”大做廣告。
5、六年間,我國航天技術完成了從單艙到三艙,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兩人五天”的進步。
6、上海音樂廳精心打造的“五一”晚會,奉獻給觀眾的儼然是一桌名家薈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
7、工廠實行了生產責任制以后,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每月廢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廢品率下降了九倍。
8、奧運吉祥物福娃以其憨態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著友誼、和平、積極進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9、如何避免比賽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現象,已經成為困擾本屆組委會的首要問題。
10、對調整工資、發放獎金、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等問題,文章從理論上和政策上作了詳細的規定和深刻的說明,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法。
1、“是否”兩面對“否認”一面,不搭配,“否認”的內容不明確。
2、“清晰的思路”與“感染了”不搭配。
3、搭配不當,“一排排、一行行、一樹樹“不能”修飾“桃林”。
4、“利用”與“在考試作弊并不鮮見的情況下”不能搭配,刪去“在……下”。
5、“完成”與“進步”不搭配,“完成”宜改為“實現”。
6、“名曲云集”搭配不當,可改為“名曲薈萃、名家云集”。
7、“下降”后面不能接“倍數”。
8、動賓搭配不當,在“積極進取”后加“的精神”。
9、“如何避免……現象”與“成為……問題”不搭配,去掉“如何避免”。
10、屬于前后照應不周,應改為“從理論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說明和詳細的規定”。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八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與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說乎( )
(2)三省吾身( )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4)見賢思齊焉(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你是否贊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處世之道?為什么?
4.談談來自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這句話給你的啟示。
2.(1)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2)(遇到)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3)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示例:
答案一:我贊同,因為做人要多為他人著想,推己及人,多尊重他人的愿望,以仁愛之心待人。
答案二:我不贊同,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集體意志就無法統一,社會的秩序就無法維持。
4. 這句話啟示我們,讀書應該學以致用,要理論聯系實際,“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九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題。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私擬作群鶴舞空
2.解釋文中加粗詞語。
(1)項為之強( )
(2)為之怡然稱快( )
(3)以蟲蟻為獸( )
3.用自己的`話說說“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找出這篇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為什么會對捉到的癩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私擬作/群鶴舞空
2.(1)同“僵”,僵硬
(2)安適、愉快的樣子
(3)當作
3.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似的沖過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意對即可)
4.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5.因為這只癩蛤蟆吞掉了我觀興正濃的二蟲。
歸園田居練習題及答案篇十
一、看一看想一想下面哪些人類行為遵循自然之道,哪些違背自然之道:
1.我國漁業部門規定,我國各大海域在魚類產卵季實行伏季休漁,并規定漁網網眼不能過小。
2.在青海湖下游水壩修建湟魚洄游水道保護湟魚在產卵季節洄游產卵。
3.我國實行退耕還林政策。
4.把草原開墾成農田。
5.人類在18世紀大規模捕殺渡渡鳥造成渡渡鳥滅絕。
6.英國人把兔子帶到澳大利亞,造成兔子繁殖泛濫成災,破壞草場,為保護草場,又用狗大規模捕獵兔子,造成野狗泛濫。
7.美國人為了保護自己牧場用巨型仙人掌做天然籬笆,造成仙人掌大量繁殖。
二、找一找我國古代關于遵循自然之道的成語:如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