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一
《聊齋志異》不僅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而且熱情地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聊齋志異》看來篇篇講的是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充滿了真情實感,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蒲老先生對人生、社會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在蒲老先生筆下,一個個狐仙鬼魅不再猙獰可怕,而是嘻笑嗔怒間情深義重,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浪漫溫馨、超塵絕俗的別樣世界。
我對《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記憶尤新:剛正不阿的'寧采臣不計前嫌拯救了聶小倩的鬼魂并接受她以至愛上她,寧母從“辭使歸寢,不為設床褥”到“心德之,日漸稔,親愛如己出,竟忘其為鬼,不忍晚令去,留與同臥起”直至“有納女意”,甚至乎那些在宴席中才認識聶小倩的親朋好友亦“反不疑其鬼,疑為仙”并且以得到小倩的畫作為榮耀,這些轉變不都體現了人們,至少是作者的慈悲為懷,追求真、贊美善、向往美心愿!
當然,《聶小倩》還是《聊齋志異》中的一朵奇葩。它對正義的宣揚和對貪欲的鞭笞仍不容忽略。這是一個善與惡、美與丑構成強烈的對比,而最終善戰勝了惡、美戰勝了丑的動人故事。
這本書里告訴了我許多道理。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人不可以貪財好色,要非常正直,才不會有悲慘的后果。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二
那時剛剛考完試,解除了壓力的我開始用閱讀來排遣生活。
我從小就害怕鬼神,我甚至不能想到他們,一想到他們,我便又會想出許多亂七八糟、令人恐懼的其他事。凡是與鬼神有關的我絕對不碰,哪怕是書。與西游記的第一次會面就把我嚇一大跳,當時我第一眼便看到了一個長得像豹子又像人的怪獸,我便馬上閉起了眼。
如今,媽媽居然要我看《聊齋志異》,我只知道這本書里面是講鬼的,別的再無了解,我也不愿去了解。又因為無聊打發時間,于是嚴肅地端起了書,仔細查看封面,看到了三行簡介:“《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內容十分廣泛,但是主要記述神仙鬼狐精魅故事。多數篇章借助狐、仙、鬼、妖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狀況的悲憤和喜悅。”
再看圖畫,是一扇古代的打開的窗子,里面有一男一女,分別身著紫色和紅色的古代衣服,背景的天空也是暗血紅色,旁邊還有粉色的桃花和荷花,整幅圖都是以紅色調為主,令人看了就想到了別的東西。
我懷著謹慎的心翻開了書,看了一篇,也沒那么可怕嘛,懷著僥幸的心理,接著又看了一篇,也不過如此,一下午就在書房度過了,一下子就看了半本書,我似乎進入了蒲松齡的世界,越看越對當時的`社會著迷,想了解17世紀的中國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可是由于看了一下午,眼睛疲勞,沒有接著看下去。第一次與蒲松齡和他的作品接觸,還不錯。
誰知再去翻開這本書就是一周以后了,我那一周在姐姐家,忘記帶書,這一周我幾乎一直惦記著那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命運,因為差一個結尾那一篇就看完了,一回到家我便拿起書把文章看完,于是來寫下了這篇讀后感,雖然還沒有看完整本書,但蒲松齡的書使我不再害怕鬼神,我把鬼神當成了蒲松齡寫現實社會狀況的虛構體,于是便不再害怕。
這是我的一次接觸鬼神之書,第一次接觸《聊齋志異》,第一次與蒲松齡來一個親密接觸,他讓我克服心中的恐懼,更然我了解17世紀中國的現實社會狀況。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閱讀。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三
山東聊城有位馬萬寶,妻子田氏,夫妻倆都很放誕風流。鄰居家有位女子借宿。這位女子針織縫紉樣樣精通,經常幫鄰居老婆婆的忙。除此之外,她還會按摩,能治療婦科病。有一天,這位馬萬寶在墻縫里看到女子,瞧她模樣挺好,心中就打起了主意。
于是,就跟妻子合謀,叫她裝病,把女子騙過來。
天黑的時候,老婆婆把女子帶到萬家。聽到田氏說丈夫晚上不回家后,女子喜上眉梢。三人閑聊幾句,老婆婆就回家睡覺去了。萬家就剩下她們倆了。田氏點燭鋪床,先讓女子上床,她再脫衣熄燈。還未爬上床,田氏忽然說,廚房門未關,怕狗來偷吃。于是就跑去關門。原來,馬萬寶還躲在家里。她去打開門,讓馬萬寶進屋。
馬萬寶偷偷摸摸地爬上床去。此時,女子顫聲說道,嫂子,我來給你治病了。聽得出來,她在極力地壓抑著自己的激動。馬萬寶不聲不響。于是,她的一雙手就伸向馬萬寶的肚子里。一頓操作后,女子突然驚駭大叫,她沒有想到床上躺著是位男人。馬萬寶也很驚駭,點燈一看,這才發現,眼前的.女子根本就是男人,正在跪地求饒。
馬萬寶怒火中燒,一責問,男子就全盤托出,原來這是一位慣犯,名叫王二喜,谷城人,以這種伎倆玷污了十幾位婦女。馬萬寶本來想把他扭送到衙門,可一看他模樣長得還行,心中舍不得。于是,就把閹了他,做了個變性手術。王二喜自從成為一位女子,與田氏共同服侍馬萬寶。過了一陣子,王二喜的同伙被官府抓住,七人被誅,只有王二喜成為漏網之魚。村里人也懷疑王二喜,叫老婦人去探其隱私,原來是位女子,大家的懷疑才消除了。王二喜因此非常感激馬萬寶,自此跟隨馬萬寶一生。死后,他還葬在馬萬寶墳墓旁邊。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四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在文學史上,它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篇《酒友》。
這篇《酒友》講述的是車生和狐貍夜中奇遇塑造了狐貍知恩圖報的形象。車生家庭貧窮卻酷愛喝酒,一天晚上,他偶遇狐仙并與狐仙結為知心的酒友。后來他通過狐仙的幫助發家致富,最終有了美滿的家庭。車生死后,狐仙也就不再出現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狐仙卻是長生不死的,狐仙等到車生死后便消失了,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厚。
人們常說狐貍性狡猾,只會禍害人類,而這則故事中的狐貍卻懂得報恩。因為車生的.幾缸子酒,報之以綿綿無盡的財富。然而,這對酒友之間的友誼也令我羨慕。雖然一個是人,一個是狐貍,但是他們之間的情誼也不亞于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在人看來,鬼狐是不及人的,但鬼狐也是可以與人類和諧相處的,那我們又為什么要帶上有色眼鏡看待鬼狐呢?平常,狐貍給人的印象就是"狡猾奸詐",但永遠不要在不了解它們之前,給它們叩上任何帽子。而有些人看上去和顏悅色,但實際上笑里藏刀。由此看來,有時候人是不及鬼狐的。
在《聊齋志異》中,鬼狐也是有情有義的。相反,有些人卻是阿諛奉承,陰險狡詐,這樣的人與鬼狐相比不是更加可怕嗎?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五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后,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姑妄言之故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給唱詩!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1000字篇六
《聊齋志異》,雖說已經是清代小說了,但本人讀起來還是有些吃力。故事大意雖能讀懂,但個中情節究竟怎樣迂回曲折,個中許多具體的詞語所指的人或物在如今的我看來也是不懂的。所以讀書的時候,讀完一遍文言,我不由得還得去看一看后人所寫下的注解。
《王六郎》,這是我看這本書以來,感到有意思的第一個故事。
因為之前的故事,大都十分短小,內容也十分簡單,或者是那種異常恐怖的描寫。雖說看的時候確實覺得蒲松齡描寫的恐怖場景和情節十分精彩,但讀來總是讓人感到戰栗和排斥。
這篇故事則不同,雖然也是寫人鬼之事,但卻少了恐怖,多了溫情,讓人不由得心生歡喜。
講的是一人一鬼之間的深厚友誼。
這個故事也改變了我之前對所謂溺死鬼的印象。往常看到的志怪小說或故事,總是把溺死鬼描述得十分可怖,它時時刻刻想要抓人償命的形象也十分鮮明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個故事中的溺死鬼卻不一樣,雖然已經沒有了生命,但仍有著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并且有情有義。諷刺的是,現實中活生生的許多人甚至都沒有王六郎這個鬼品德高尚,不說高尚吧,有些人的所作所為都讓人不愿稱之為一個“人”。
王六郎和主人公之前的情誼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剛看開頭我以為這會是個以悲劇收尾的故事,王六郎會因為慈悲之心而長久地被困河中。然而小說卻來了一個翻轉,讓仁慈之人得到他應有的善果——當官,或者是當神了。這就讓本來壓抑的讀者心情豁然開朗,從正面宣揚了善有善報的道理。
而王六郎在他鎮當神,主人公不遠千里前去探望的故事,更表明了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主人公的敦厚守信與王六郎的知恩圖報。
故事最后以美滿結局結束,也是給予了讀者一個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吧。
第二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則是《偷桃》。
這是一篇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使人讀來頗有一種回憶少時軼事的意味。看后人的注解,也有這么一說。但是當我閱讀這個故事時,我不由得感到驚奇,故事中對于“偷桃”幻術的描寫過于神奇了一些,以今人之眼光看來也是絕不可能發生之事。
其實之前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古時魔術——幻術中一個小把戲,但蒲松齡的描繪實在是讓人驚異,以至于讓我懷疑這不太可能是他年少時親眼所見的表演,如若他的確看過這個“偷桃”幻術,那書中的敘述恐怕也是平添了許多夸張的描寫吧。因為我之前也對魔術這一藝術有些興趣,也探得了一些魔術的基本原理,可書中的幻術表演在我看來還是那么的難以想象,有些不切實際了。
不過想想這本就是存在于《聊齋志異》這本志怪小說中的一篇小故事,不奇的話怎能對得起其“志怪”之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