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一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xx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拔甯!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說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參觀游覽,我是景點導游__×。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復建杏花村是池州幾代人的夢想,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復建的一個重要標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個字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題寫的。
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旭日照池州出墻紅杏引春風四時飄綠雨,曉鐘驚世界耀眼瓊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池州優美的生態環境引來無數外商來池州投資興業,也才有了杏花村復建的開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古井文化園就是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的,下面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參觀,一起探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我們正前方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詩,是大書法家啟功的手跡,讓我們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書寫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詩進行排列的,其實古時候人寫字很多都是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書法家用此詩為人題寫紙扇,持扇者不知扇上為杜牧之詩,便把它讀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樣一讀便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藝術家的共同靈感,我們啟功老先生寫這首詩也是這樣的。有關《清明》詩的有趣話題很多,相傳清代大文人紀曉嵐,就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覺得該詩不夠精煉,便每句刪去兩字,成了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焙髞硪灿胁簧偃烁倪^此詩,但真正流傳到現在的還是杜牧的這首《清明》詩。(關于《清明》詩的傳說還有很多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我們公司編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來我們看山的另一側,是公園的園記和杜牧的生平簡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簡單介紹:
杜牧,陜西人,靠近現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后人為區別杜甫稱其為“小杜”。公元844年開始杜牧在池州做了兩年的州官,當時叫刺史,足跡遍布池州美麗的山水。留下詩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詩。杜牧在池州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減輕賦稅、抓社會治安、造計時器、修建一些頗有影響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關的還是保護九華山的寺廟,當時在84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活動,杜牧對九華山剛興起的寺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為后來九華山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九華山可能就是兩樣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遠地記著他,現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關,如杜湖、杜塢大橋等。我們在規劃中準備在公園的東側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過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寫《建杜公祠記》,現在遺址早廢。)
現在我們向前走,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顆古老的樹,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樹嗎?是樟樹,樟樹是我們池州市的市樹,那你們知道我們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嗎?是杏花(池州市樹市花是20__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項會議通過的)。
大家請隨我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遺址所在地,這座頗具唐朝風格的建筑就是黃公井院,(指著對聯)“紅杏花開泉香一井,黃壚酒熟詩醉千秋”,很有氣勢吧?,F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口井吧,這口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井的內壁四周都是青磚砌成的,深有9米,據文物部門考證確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家再看一下井邊“杜刺史行春處”這塊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陽題寫的。(指著雕像)這是黃公的雕像,旁邊一副對聯:“幸得仙人傳絕技,欣將名酒醉奇葩。”傳說當年黃公釀得一手好酒,供不應求,仙人鐵拐李路過此處,看到黃公夫婦忠誠勤懇,就暗中點化井水幫助他,后來在酒供不應求時井水都可以當酒賣,黃廣潤的夫人說:“酒雖好,豬無糟?!?/p>
現在我們從后邊走,去實地看看酒是怎樣釀出來的,酒糟又是什么樣的。(手指酒壇)這塊空地上的大酒壇,有4米多高,是貯藏黃公酒用的,黃公酒是我們公司注冊的商標,那個小井樣的標志是我們公司的徽標?,F在我們可以聞到酒香了,(走進釀酒坊)這位就是黃公的后代黃師傅,這是發酵池,這是煮熟的飯,釀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兌20斤糠呢,現在我把工藝流程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將大米隔鍋蒸熟,待熟飯冷卻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發酵材料,再入發酵池發酵,10天后起池再上鍋蒸,利用循環水加熱后出酒。
這黃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嘗一下,當年杜牧就是喝了黃公酒才詩意大發寫下那首《清明》詩的,現在請我們現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黃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說一遍,愿意品嘗的就動手吧。(杏花女敘說這個典故)在清明這一天,杜牧一人私離刺史府,他久聞黃公酒的名氣,于是慕名而來,到了黃公酒壚,當時沒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讓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覺得酒不好,不夠香醇,說:“有沒有好酒呀”,杏花女說:“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個上聯,你若能對上來,就給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個上聯:“白錫壺腰中出咀”,杜牧沒對上來非常后悔,當看到杏花女鎖門,突然靈光一閃,對出了下聯:“黃銅鎖腹內生須”,杏花女就給他喝了黃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這幅對聯寫下來紀念,不過杜牧在題名的時候沒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題上去,而是用了“半畝山林半畝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驚,慌忙跪下,說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還望大人海涵?!逼渲小鞍氘€山林半畝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這銅鎖,還有杜牧喝酒的酒壺,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館里。
(繼續向前走)這是貯藏黃公酒用的酒窖,這里面的黃公酒有幾十年的歷史。大家請這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吟詩臺,過去村里有個小亭子,專為文人吟詩作賦用的,自從當年杜牧留下《清明》詩后,杏花村名聲大振,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詩作賦,賞花沽酒。據《杏花村志》記載,共有300多位詩人留下詩詞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詩村”。現在的吟詩臺不但定期舉辦詩會,還舉行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主要以我們家鄉黃梅戲、儺戲、儺舞、民歌為特色。
這匹石馬傳說是鐵拐李的座騎,相傳當年酒仙鐵拐李,一天酒癮大發,于是便騎馬來到杏花村,大過酒癮,喝了三天三夜,終于醉倒在一個小池邊,后人稱這個池子為“醉仙池”,大家看這個池子象不象個酒葫蘆。
前面的這個亭,我們稱它為“杏花亭”,這個亭子呢,就是當年為一些文人墨客來這里會友觀景而特別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張邦教興建的,并撰聯“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焙髞泶送び钟诔绲澞觊g由時任池州知府的顧元鏡重修。亭內書有杜牧《清明》詩中的石碑而成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粉墻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陸舫,據歷史記載最初是一座小橋,由于風景優美引得無數才子佳人來此賞景敘情,到明朝時貴池縣令成都人張燦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陸舫”。
相傳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經常帶著他的官妓程氏到這一帶飲酒作詩,程氏能歌善舞,懂詩作詞,深得杜牧的喜愛。在唐代,縣令、縣尉都在全國范圍內調動,不能帶家屬,杜牧當時四十多歲,許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長期服侍,這樣,就成了他的次妾,當時唐代明文規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間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將已懷孕的`程氏嫁給了石埭縣長林鄉鄉紳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兒子杜荀鶴,后來人們改稱程氏為鶴娘。
現在在我們池州市石臺縣長林鄉和貴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古建筑呢是村志館,大家請看這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村在池陽杜詩物候能為證”,下聯是“志存館內趙客圖文足釋疑”。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們的“杏花村”,“池陽”就是貴池的別名,“杜詩”指的就是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景致。“志存館內”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這本書,“趙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圖文”指的就是我們《杏花村志》里的圖文介紹,《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現在就讓我們進去看看,這里有一塊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圖,另外我們準備把杏花村志共12萬多字,全部刻在墻上。雖然杏花村的爭論由來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陽和安徽貴池為最,多數人也認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貴池的真”,但我們還是希望通過史料讓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們貴池。
各位游客,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煥園,據記載,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為官,到杏花村隱居,建數間房屋,郎氏家族逐漸成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為紀念先祖在遺址上復建了煥園,今天我們又重新修建了這座名宅。大家請看這門上的對聯“煥珠還異彩,盛世擴名園?!睙▓@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貴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學家、詩人??滴鯐r上過太學,從20歲開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現在就讓我們進去參觀一下。(介紹屋內陳設、郎遂的掛像、對聯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園的游覽到此就全部結束了,歡迎下次有機會再來杏花村。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三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xx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拔甯!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說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四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xx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ぁぁぁぁぁふf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圣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回腸!
基于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說,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志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說,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里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說,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脫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說,這些顏色各異、成分復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臺。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著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說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后方總指揮部。據說,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F在,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游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游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沖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愿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著“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杰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鐘。將這兩塊石頭合并取名,叫做“鐘鼓石”?!扮姟迸c“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所以,游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著“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于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于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ò咨身斏鷪A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并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制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宮
這里有一個迷宮,里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沖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游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說,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么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于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說,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間的勞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拐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庇肋h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后來,由于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干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說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于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墻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著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墻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志》上有關于“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于外地的游客來說,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說,“西風”就是石臺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五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__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__年底。20__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拔甯!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說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六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xx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拔甯!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ぁぁぁぁぁふf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圣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回腸!
基于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說,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志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說,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里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說,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脫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說,這些顏色各異、成分復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臺。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著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說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后方總指揮部。據說,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F在,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游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游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沖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愿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著“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杰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鐘。將這兩塊石頭合并取名,叫做“鐘鼓石”?!扮姟迸c“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所以,游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著“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于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于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ò咨?,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并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制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宮
這里有一個迷宮,里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沖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游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說,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么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于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說,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間的勞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拐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庇肋h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后來,由于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干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說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于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墻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著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墻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志》上有關于“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于外地的游客來說,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說,“西風”就是石臺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七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__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__年底。20__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拔甯!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ぁぁぁぁぁふf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圣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回腸!
基于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說,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志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說,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里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說,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脫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說,這些顏色各異、成分復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臺。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著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說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后方總指揮部。據說,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F在,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游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游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沖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愿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著“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杰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鐘。將這兩塊石頭合并取名,叫做“鐘鼓石”?!扮姟迸c“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所以,游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著“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于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于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并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制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宮
這里有一個迷宮,里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沖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游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說,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么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于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說,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間的勞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拐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牛”永遠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后來,由于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干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說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于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墻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著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墻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志》上有關于“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于外地的游客來說,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說,“西風”就是石臺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八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__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__年底。20__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庇冒自捨谋硎鲆簿褪牵簶嫵尚腋M昝廊松奈宕笠厥牵洪L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ぁぁぁぁぁふf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圣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回腸!
基于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說,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志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說,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里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說,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脫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說,這些顏色各異、成分復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臺。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著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說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后方總指揮部。據說,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現在,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游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游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沖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愿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著“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杰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鐘。將這兩塊石頭合并取名,叫做“鐘鼓石”。“鐘”與“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所以,游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著“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于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于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ò咨?,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并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制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宮
這里有一個迷宮,里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沖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游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說,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么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于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說,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間的勞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拐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庇肋h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后來,由于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干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說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于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墻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著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墻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志》上有關于“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于外地的游客來說,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說,“西風”就是石臺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推薦池州牯牛降導游詞(精)九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于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后,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謚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筑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于20__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復建后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志著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志牌有關于這座橋梁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__年底。20__年初因撤鄉并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里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于此。
三 石公橋: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歷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復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后緊追不舍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著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币辉~,典出《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巨制《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后遺癥,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借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并且接著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跡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ぁぁぁぁぁふf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著“五福泉”之后,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后,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游客,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游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凈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著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后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著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歷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于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局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后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著詳細的論述,這里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5篇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游詞范文(四)
牯牛降位于祁門與石臺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峰、牯牛降)之一,最高峰海拔1727.6米。因其峰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臥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與黃山有相似的山石結構和地貌地況。境內群山起伏,峰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尤為難得的是,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保留著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內地層古老,溝谷縱橫,氣候優越,植被繁茂,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立,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群山雄崎,奇峰迭出,主峰海拔都在1727.6米。境內地質特征明顯,集花崗巖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跡、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為一體,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和諧統一、內涵豐富的天然地學博物館,因此,20__年3月牯牛降被授于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由于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加上地形復雜,人為影響極少,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奇花瑞草遍布山上坡邊,珍禽異獸往來其間,當地傳有民諺:“三xx大峰,七十二小峰,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峰峰汊汊都有寶,只剩一處,還出靈芝草”。保護區內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屬539種,占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