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一
對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顯得不無特別之處。學生剛接觸這篇美文,雖然讀來滿口余香,但感情方面還是顯得陌生和遙遠。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此時,水到渠成地通過多媒體,展現拉薩天空藍的圖片,使得抽象的課文內容形象化了,靜態的課文內容動態化了,平面的課文內容立體化了,美侖美奐的畫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叫人不由得對拉薩產生喜愛情感,為課文的下一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課文中出現了2個比喻句,第一個出現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將湛藍、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在教學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讓學生通過畫面和美美地朗讀想象兩者的相似點,學生很自然地能夠說出天空藍得深、濃、純,從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藍”這個詞,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又體現了這天藍得沒有雜質,純凈至極。在多次品讀中,拉薩天空的主要特點“藍”不言而喻。最后通過美美地背誦,升華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接下來,仍然抓住比喻句,簡單過渡到最后一個自然段,將拉薩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簾,比喻貼切、生動。學生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想去拉開窗簾走進拉薩看一看。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在教學第2-4自然段時,通過讓學生找、劃自己喜歡的句子,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帶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通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讓他們學會感悟文本的語言。這種方式較好地實現了新課改中的教師角色轉換。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為學生學習創造了溫馨和諧的氛圍。
1、原想通過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過渡文本,實則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這種修辭手法,想要一下子找準確,確實不易。學生更容易與“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的夸張手法混淆,1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孩子這兒就是3-4分鐘,且效果并不明顯,達到了副作用。這不太明顯的比喻句其實可以放入學生找、劃的句子中,進一步感受拉薩天空的“藍”,教師可簡單告知,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將拉薩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簾,生動、形象。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讀優美語言的同時又升華了對拉薩天空獨特特點的理解。
2、通過找喜歡的句子,想使課堂生成更加靈活。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語言也很優美,孩子自然首選這些句子作為自己喜歡的句子。而這和我原本的預設相悖,本文重點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對于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于是在品讀到此句時,下課鈴就打響了。教學環節預設不夠細致,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把握失控,頭重腳輕,顯得很不和諧。若能緊扣住“藍”這一主線,讓學生去找一找,劃一劃具體描寫描寫拉薩天空藍的語句,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或許效果更佳。學生也很容易找到“純凈”、“明潔”這樣的關鍵詞。
文中有這么一句“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如果讓學生光從字里行間去理解含義,去體驗作者的情感,是比較困難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辭手法和找近義詞的方法讓學生記住了這一句,課后試想,這種記憶很有成效,但只是暫時的,還是應該通過語言本身來感悟記憶。通過圖片的展示,抓住兩個關鍵詞“純凈”、“明潔”,感受“湛藍”,再抓住“越發”和“更加”二詞,出示圖片,只見藍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邊就是一座雄偉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地,草地邊緣則有一條清亮亮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引導學生看圖進行對比,瞧,拉薩的藍天與白云、藍天與綠草,色調上產生的對比多么強烈,多么明朗,拉薩天空的純凈、明潔在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書本細細地讀文,孩子們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薩美麗的風景中,仿佛身臨其境,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通過范讀、指讀、評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邊聽邊體會,邊讀邊感悟,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的情節中去,我想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來也會是事半功倍的。
上課語言羅嗦,語言不夠精簡。雖然在課堂中,我已經有意識在改變,但效果不太明顯,仍需要繼續努力,通過一次次的磨練,盡可能的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輸。
關注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方面還做得不夠,這樣優美的文章,也應讓他們參與進來,通過優美地朗讀,展示孩子的特長和進步,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該調整好心態,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我想這樣的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攜手共創。
課堂教學藝術,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完美的藝術,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為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不斷迸發出蓬勃的活力與朝氣!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二
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它位于西藏高原中部,海拔3650米,四面環山,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全年日照時間約3000小時,故有日光城美譽。
在公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在這里建立了吐蕃王朝。唐朝時,文成公主進藏后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寺廟建成之后為紀念建寺和山羊的功勞,于是就將寺廟命名為惹薩,后來呢又成為了這座城的名字,并演化為拉薩,意為羊土城。
上千年來,這里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于是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神圣之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只是指布達拉宮,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角街。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游覽真正的拉薩把。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了,是不是感覺很震撼呢。
布達拉是藏語譯音,即普陀羅。相傳,藏傳佛教徒認為紅山可與觀世音的圣普陀羅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普陀羅山。
布達拉宮建于公元七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建的。修建殿室999間,連同原有建筑紅樓共1000間。它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筑群,海拔3700多米,占地36萬平方多平方米。
說了那么多,大家還不知道布達拉宮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布達拉宮城包括四大部分:紅宮、白宮、山后的龍王潭,還有山腳下的雪。
大家看這座建筑,有沒有覺得異常的光彩奪目呢,這就是著名的大昭寺了。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了。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647年,由松贊干布、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共同興建,經歷多次擴建,才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多平方米的宏偉規模。寺里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四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筑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筑的藝術特色。
關于大昭寺的來歷有這樣一段傳說。
那是1300年前,那時的拉薩還是一片荒原與湖沼。藏王為了供奉尼泊爾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釋迦牟尼等身像,想在這里建一座寺廟。相傳,寺廟是白天建起,夜里就倒塌。寺廟是一直建不起來。后來文成公主來到了這里,因為懂得陰陽八卦,就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著。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想建寺必須先填湖,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后她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廟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殿正中供奉著的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鍍金銅像。尼泊爾尺尊公主帶去的8歲釋迦牟尼等身像則在八世紀被轉奉在小昭寺里。
藏族人稱頭戴王冠的釋迦牟尼像為“覺臥”。朝圣者都用前額碰一下“覺臥”的膝蓋,認為可以為自己、為朋友、甚至為朋友的朋友祈禱。偏遠地區來的信徒替同村人給“覺臥”獻上捎來的哈達,就像給“覺臥”帶口信一樣。
大昭寺是藏傳佛教的信仰中心,寺廟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在叩拜,萬盞酥油燈長明,這些都記錄著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跡。
參觀完了大昭寺當然的看看我們古老又熱鬧的八角街了。現在大家是否已經感受到了濃郁的藏族生活氣息了呢?
八角街是帕廓街的音誤。帕廓的意思是圍繞大昭寺的街道。
八角街呈圓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時鐘,輝煌壯麗的大昭寺就是鐘軸。按西藏佛教徒的說法,以大昭寺為中心繞一周稱為“轉經”,以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的釋迦牟尼佛之朝拜。八角街還是藏傳佛教信徒轉經的最主要的線路,每天都有磕著三步等身長頭的人來到這里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這些朝圣者有些甚至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往往都是真正從幾千里外一步一長頭磕到拉薩來朝佛的。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又不能打零工掙錢,為了朝圣,他們在途中必須忍受十分清苦的生活。
八角街是西藏著名的商業中心,是西藏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八角街內有120多家手工藝品商店和200多家攤點。在這里可以淘到各式各樣的好東西,各類藏飾,尼泊爾首飾,小工藝品,地毯,唐卡等。當然這里也是美食的天堂。藏餐最富特色。全國各地各種口味的蔡也有。
好了我的講解呢就到這結束了,希望大家在拉薩玩的開心。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三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_,大家可以叫我小_。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西藏旅游圣地拉薩是一座具有1320__年歷史的古城,位于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 ,海拔3650多米。拉薩市轄七縣一區。全市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23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近37.3萬,其中市區人口近13萬,有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薩”在藏文中為“圣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兼并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后,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國家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相傳公元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后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寺廟建好后,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圍繞大昭寺周圍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舊城區雛形。同時松贊干布又在紅山擴建宮室(即今布達拉宮),于是,拉薩河谷平原上宮殿陸續興建,顯赫中外的高原名城從此形成。“惹薩”也逐漸變成了人們心中的“圣地”,成為當時西藏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應是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角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角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薩。如今拉薩城東一帶尚保持著古城拉薩的精髓。
以布達拉宮和八角街為中心的拉薩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推龍德慶縣。縱目眺望拉薩城,郵電大樓、 新聞大樓、拉薩飯店、西藏賓館及各色建筑物星羅棋布,互為參錯,連連綿綿,一片新輝。站在布達拉宮 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 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角街一帶飄揚著經幡,蕩漾著桑煙。在這里,密布著頗具民族風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著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那仿佛從不離手的轉經筒和念珠顯然表明佛教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拉薩市現轄城關區、當雄、堆龍德慶、曲水、墨竹工卡、達孜、尼木和林周縣七縣一區。拉薩北部當雄全縣和尼木、堆龍德慶、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區鄉屬藏北草原南沿,水草豐美,牧業興旺,盛產牛羊肉類、酥油和牛絨、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薩河谷,南部屬雅魯藏布江中游,為西藏較好的農業區之一,盛產青稞、小麥、油菜籽和豆類,“拉薩一號”蠶豆更是飲譽中外的良種。拉薩周圍具有經濟價值和醫療作用的地熱溫泉遍地,堆龍德慶縣的曲桑溫泉、墨竹工卡縣的德中溫泉享譽整個藏區。
拉薩市區地處海拔3650米的河谷沖積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稱。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4℃。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風。年無霜期100~120天。
高原古城拉薩以其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鮮的空氣和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給八方來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拉薩的水質和大氣非常干凈,是中國污染最少、環境最好的城市。拉薩地區的大氣環境,基本上沒有受到污染,市區上空大氣中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碳濃度每立方米少于0.1毫克,大大低于國家標準。市中心雖然人口密度較大,因宗教活動形成的煙塵較多,但大氣中的煙塵總含量仍保持在每立方米0.4毫克以下。拉薩河水不存在鉛、鋅、銅等金屬微量元素,沿岸村鎮對河流沒有造成污染。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四
課前思考: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第二組的第三篇課文,相比于同單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這篇文章篇幅稍短,生字詞較少,學生閱讀的障礙要少于前二篇課文,我想,能不能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發現課文中的問題呢?于是,我決定打破常規來作一次嘗試。
指名讀題后,我沒有讓學生對課題質疑,也沒有介紹拉薩的地理、區域,而是直奔主題:“小朋友預習了課文,現在誰來說一下拉薩的天空留給你什么印象?”學生用“很美、一碧如洗、一塵不染、純潔”以及本課中的“像藍寶石”等詞來形容,我把它們一一工整地寫在黑板上。
提出新的訓練要求:“小朋友還想讀課文嗎?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拉薩的天空的?用筆劃一劃。”在學生讀完后,我一邊通過指名分節讀課文的方法抽查和指導學生的讀準、讀通情況,一邊交流課文中的詞語。于是,黑板上又出現了“湛藍、透亮、純凈、明潔、讓人神往、藍晶晶”這幾個詞,然后指名和集體朗讀這些詞語,理解詞義。其中“湛藍”一詞重點指導讀音,用“透明”來啟發“透亮”的詞義,比較“純凈”、“明潔”與“純潔”的關系,用“藍水晶”來形象地理解“藍晶晶”,把“讓人神往”和游人聯系起來。 “黑板上的這些詞都可以來形容‘拉薩的天空’,我們可以說‘很美的天空’,也可以說‘拉薩的天空很美’,小朋友像老師一樣來說一說,好嗎?”由于這種方式前幾天已訓練過了,所以學生輕車熟駕,一個個漂亮的詞組和句子從一張張可愛的小嘴巴里飛出:“一碧如洗的天空;拉薩的天空一碧如洗。”“湛藍的天空;拉薩的天空是那么湛藍。”……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五
這是本組課文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一篇歌頌新疆建設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記敘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西部建設者們以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世界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修筑了青藏鐵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滿了昂揚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氣概,字里行間包含了對西部建設者們的歌頌與贊美。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既串連了全文,又體現了筑路大軍們的頑強意志,教學時可抓住這句話輻射全文。同時課文采用了側面描寫(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和正面描寫(如何克服困難)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時應讓學生了解并加以學習。
由于空間距離和教材文字張力的限制,教學本課時,容易造成學生只是了解西部建設者的事跡而很難感受到精神,并最終產生情感共鳴,樹立起對西藏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大團結的渴望。因此,教學本課時應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輔以補充課外的青藏鐵路知識,以情感的共振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
同時,五年級的學生觀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喜歡在探索中獲取知識。因此,對他們學習的指導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應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自主學習的平臺,創造真切感受西藏的'機會,增加實踐感,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自讀自悟和交流賞析為主。
1、認識并讀準“妖、嬈”等14個生字,能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廢寢忘食”、“杯水車薪”等詞語的意思。
2、能根據課文前的學習提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建設者們對修筑鐵路和西部大開發的滿腔熱情,體會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和建設者們勇克難關,頑強拼搏的英勇氣概。
了解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所遇到的困難,感受勇克難關的英勇氣概,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搜集、了解青藏鐵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相關資料
1、通過課前預習,你對青藏鐵路有哪些了解?
2、讀句:“一條長長的“鐵龍” ……到達雪域圣城--拉薩。”(配地圖了解)
3、知道為什么要修建這樣一條鐵路嗎(圖片)?然而要修筑這樣一條鐵路是何等不容易啊。
1、默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自然段在寫筑路大軍們遇到的困難?(4、5、8)
2、(大屏幕出示)讀讀遇到困難的這幾個自然段,說說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3、交流:讀出課文中句子,再用自己的話簡單介紹,再概括成一個詞。(難控溫度、天氣惡劣、極度缺氧)
4、風火山隧道只是整條鐵路的一部分,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它來寫呢?(帶讀第四自然段,理解“凍土”)由此可見,修筑鐵路面臨的困難是非常大。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困難,有感情地讀一讀。(練讀,隨機交流)
“風火山一帶經常……大大小小的冰雹劈頭蓋臉地砸下來。”
你在什么時候見過這樣的情景?結合理解:撕扯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飛 劈頭蓋臉
“盡管對缺氧已有準備……筑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
理解“杯水車薪”(從字面了解到在文章中的意思,想象缺氧所帶來的嚴重威脅)
資料介紹:風火山地區自然條件嚴酷,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氣溫-7℃,寒季最低氣溫達-41℃,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50%左右,被喻之為“生命禁區”。
4、根據題目,作者為什么不重點描寫修路的過程,卻要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遇到的困難呢?(學習寫法:側面描寫)
1、面對困難,筑路大軍們又是怎么克服的?在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同桌交流。
2、集體交流: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找到噴射的最佳溫度、奮勇作戰、建成高原制氧站)
3、選擇自己最想讀的一部分讀給大家聽。(練讀,隨機交流)
“科技人員晝夜在隧洞里……制服了逞兇一時的凍土。”
你體會到了什么?(抓住“晝夜”“反復”), 你能讀出自己的感受嗎?
戰風雪,斗嚴寒,在生命禁區的高原,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施工。
“指揮部的燈火徹夜通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
理解“廢寢忘食”,想象科技人員是怎樣廢寢忘食地工作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寫法指導:如果說剛才遇到的困難是側面描寫,那么現在的克服困難就是(正面描寫)。
1、而他們也僅是筑路大軍中的一分子。正是建設者們挑戰極限,勇創第一的精神,才有了一次次實驗,一次次攻關,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一次次呼喊出同一個心愿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有感情地朗讀)
2、“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個句子在課文中反復出現,請你找出一共有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修筑之前--滿懷信心;遇到困難--堅定有力,不懼怕不后退;戰勝困難--充滿信心,喜悅自豪)這句號就像是一條穿珠的彩線,把整篇課文給穿起來了,與文章的結尾“拉薩已經遙遙在望”形成首位呼應。(寫法滲透)這句樸素無華的話語體現了筑路大軍的強大決心,更是對我們所擁有的智慧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自豪。
5、如今,青藏鐵路早已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車(看圖片),鐵路的開通給西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歌手韓紅就曾嘗過這樣一首歌,歌名叫《天路》,看歌詞,你覺得這還是一條什么路?(幸福路、致富路、友誼路……)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長大后也能有機會踏上這條條路,去領略雪域高原的美景!
6、最后,一起來了解一下青藏鐵路的建設大事記。(圖片)
--------------
1、用“∨”選擇帶點字的讀音。
妖嬈(ráo náo) 隧﹙suì shuì﹚道 機械﹙jiè xiè﹚ 青藏﹙zàng zhàng﹚ 猙獰﹙níng líng﹚ 巍峨﹙wèiwēi﹚
2、根據句子意思寫成語。
用一杯水去營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幫助不大,無濟于事。( )
顧不得吃飯,忘了睡覺。形容非常專心努力。 ( )
3、寫出下面這句話的意思。
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多次在文中出現,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設計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凍土鐵路
重重困難 天氣惡劣 一一克服
極度缺氧
作為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按閱讀提示要求:“默讀課文,說說青藏鐵路是一條什么樣的鐵路,建設者在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自讀自悟,然后交流討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六
暑假里,我們一家來到了西藏拉薩。
拉薩的樹很美。
在拉薩森林公園漫步,游步道兩旁一棵棵叫不出名兒的樹木拔地而起,筆直挺立,它們的枝葉十分繁茂,將陽光遮得嚴嚴實實,走道上一個光斑也看不見。這些樹的根系很發達,根須從走道的木板冒出來,向外沿繁生,一條條垂掛在走道兩邊,如同流蘇一般。走近看,樹干上密布一個個旋渦,樹皮粗糙而堅硬,留著滄桑的歲月痕跡。風兒吹過,樹葉兒來回搖擺著,仿佛隨心所欲的樣子,在夏季的正午,走在這游步道上,一點也不覺炎熱。葉子隨風飄零,隨手撿起一片,葉脈清晰可見。
拉薩的牛很憨。
牦牛是藏民的守護者。它們身體勻稱健壯,肌肉線條粗獷,身上披著棕色的長毛,跑起來一甩一甩的,還時不時地低吼一聲,聲音渾厚。它們在草甸上,在水邊悠閑地踱步、吃草,與天上唱著婉轉歌兒的飛鳥互相映襯,一派無憂無慮的閑適景象,為寧靜的高原增添了活力。
拉薩的水很清。
拉薩的水純凈至清。這些雪山融化匯聚的河流,是那樣的清,清得連河底的沙石都歷歷在目;是那樣的藍,藍得可以與藍寶石媲美;是那樣的靜,靜得只有微風拂過才泛起絲絲漣漪。
拉薩的人很親。
第一次接觸藏民,發現他們都是親切又和藹的。我們去做客,一進門,他們就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對我們的歡迎。圍坐在大炕上,我們喝著酥油茶,欣賞著藏族同胞的歌舞表演,氣氛很熱烈,他們拉著我們載歌載舞,沒有因為不同民族而有拘束,真正讓人感受到藏漢民族一家親呢。
拉薩是美麗而又和諧的天堂,它是高原上一顆亮麗的明珠。
有關拉薩的導游詞范文七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空氣稀薄,塵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因而日照強烈,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3000小時,比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區多50%~100%,是全國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的地區,年輻射總量一般都在160×4184焦/厘米2以上。拉薩緯度偏南,太陽高度角大,海拔3700米,太陽輻射很強,其太陽輻射量高達202×4184焦/厘米2,而全國日照時數最多的青海冷湖,卻只有168×4184焦/厘米2。拉薩日照強度這樣高的城市在世界也是罕見的。同時,拉薩的日照時數可達3005小時,與同緯度相比,如寧波20xx小時,重慶1188小時,其日照之長,也是平原、沿海地區城市所遠遠不及的。拉薩每小時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當于1000瓦電爐1小時散發的熱量,是全國有名的“日光城”。
圣地
拉薩,藏語意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拉薩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開了它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薩是一片沼澤荒蕪之地,定都后,筑宮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市的雛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這一時期建造,山羊負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過程中的一段美麗傳說。藏語羊叫“惹”,土為“薩”,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們便以"惹薩"作為以大昭寺為中心的這一城市的名稱。漢文史籍把“惹薩”一般譯為“邏娑”、“邏些”。隨著佛教的興盛,人們把這個城市視為“圣地”,“拉薩”之名隨之興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稱。“拉薩”是藏語“圣地”或“佛地”的漢文音譯。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語文的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天空的描寫細致而且形象。如:對天空的藍,用“湛藍”、“透亮”、“清水洗過”、“純凈”、“明潔”等詞語描述,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將拉薩天空之藍再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題目“天空”入手,讓學生明白,本文主要寫的就是天空。然后開始教學文章中的生字新詞。接著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拉薩的天空的美,并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這個設計我自以為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后來發現學生們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完成到位,學生的讀書情況得到及時的反饋,效果非常的好。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我的預習和復習得策略。之前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扎扎實實地去完成,對于第一課時一定要做好相應的預習和復習。另外對于這一課,之前去過高原,對高原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感悟,就講給了學生聽,他們聽得很認真,也很享受,對于西藏的人文、宗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我想對于本課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吧。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朗朗的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但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分析課文怎樣寫出了拉薩天空的藍和美的層面上,那學生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這堂語文課里立足。那么這一課就會以程序化的教學極可能使孩子們的心靈失去想象,把“拉薩天空的美”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于是我就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認同和把握了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到,拉薩的天空最主要的特點是湛藍、透亮。再讓學生抓住這兩個詞,找找到底為什么要這樣說?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總結,感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但有一個地方:窗簾,對于這個詞,學生都知道,但為什么說天空是窗簾,與它相匹配的建筑物是什么?學生就有很多種說法了。因此,這一階段,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畫出描寫天空“藍”的句子,再與同桌交流感受。
另外,在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因此,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拉薩這個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賞了圖片,對于置身江南水鄉的孩童而言僅是淺顯的印象。“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后達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導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內在的意蘊和情感。我立足于“讓課堂書聲瑯瑯”,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感悟語言,引導他們在對“圣地的窗簾”的反復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凈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的過程中從心里頭悟出了:“圣地的窗簾”,你真美!。
本課時的重點是對于課文的背誦,在指導學生背誦這篇課文時,我抓住課文清晰的層次,讓學生通過讀、想、背的方式不斷感知課文內容,在背誦的過程中不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對課文的感知和領悟。所以,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朗讀感悟的訓練。
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因此在背誦上沒有什么大問題。只是在練習中,填空部分我還不夠滿意,有些學生有多字、漏字、錯字的現象,在這兒我著重提醒他們要注意,寫完后用手指點著寫的字,逐字逐句的朗讀一遍,相信持之以恒一定能改掉這個不好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