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寫九龍河導游詞范本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我是你們的導游。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省石家莊南部邢臺縣漿水鎮,盤桓于邢臺、沙河、和順、內丘四縣之間,東距邢臺市區62公里,距107國道、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62公里,宜沙國防公路和晉冀高等級省道由景區通過。九龍峽景區目前開發總面積64平方公里,從極峰俯瞰群峽,九峽蜿蜒匯向一球型山峰,“九龍戲珠”渾然天成,“九龍峽”因此而得名。
九龍峽分布有上百個景點,這些景點歸納起來有十大特點,這就是:罕見的幽谷奇峽,迷人的高山奇景,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姿百態的山石,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綠浪翻滾的林海,豐富的文化積淀,濃郁的民俗風情,令人神往的傳說。九龍峽被譽為“燕趙第一景”,人間仙境。
華北最大的石英砂紅砂巖峽谷集聚群 九龍峽以峰巒疊翠,雄奇峻秀而著稱。其間分布有形態各異的峰、巒、峽、瀑、潭、泉、澗、溪,九龍峽景色秀麗奇艷、十分罕見。九龍峽能保持如此完美的神奇天然夢幻景象,這與當地人的信仰、風俗有關,他們認為九龍峽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有神靈的,因而刻意加以保護。九龍峽為遠古冰川時期形成的峽谷,加上氣候和各種自然侵蝕,流水寒徹,共同創造出這一杰作;九龍峽加上各條支峽,共有60余條,其長度都在1—4公里之間,峽谷最寬不過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峽谷幽深,峰回路轉,并有“天井”形多處,形成巨大的石甕地貌形態,成排的長崖式的板山,如此峽貌實為罕見。
華北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九龍峽雨量充沛,泉水流量穩定永不枯竭,谷底流水潺潺,清幽涼爽,風景秀美。這里谷底潭深水碧,由于景區山體成臺階結構,瀑布眾多,具有落差大、姿態美的特點,落差超過100米的瀑布4處,成群出現30—50米瀑布30多處,是目前華北地區發現的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太行山最綠最美的地方 九龍峽的峰林、草原、云海、日出、彩虹,一幅幅雄偉壯觀、奇特迷人的景象,豐茂的植被和森林是九龍峽的又一大特點。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林和奇花異草種類達數百種。奇妙的自然景觀、變化多樣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環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動植物匯集成一種難于抗拒的誘人魅力。九龍峽的日出是那樣的美麗和壯觀,令人心曠神怡。
由于九龍峽的局部環境特殊,常見云霧飄游于山腰,流動于千峰萬壑之間,或成濤濤云海,浩瀚無際,或與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幽谷泉鳴,鳥語花香,整個景區猶如一幅幅立體的壯麗畫卷。春天,滿山桃花和上百種山花,競相爭艷,可使你領略高山春的氣息;夏日,泉水潺潺,清幽涼爽,高山飛瀑,九峽秀谷,一步一景;秋來,滿山樹上的碩果掛滿枝頭,黃櫨、五角楓將大山妝點得五彩繽紛,讓人感到豐收的喜悅和秀美大山的強烈誘惑;冬至,瑞雪飛舞,銀裝素裹,百丈懸崖上的冰掛令人驚嘆不已。
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佛教文化 支鍋嶺長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呈東南、西北走向。墩臺上尚存城樓遺址,在關門內側兩邊各存建筑殘垣,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兩千余米千年古夷儀棧道保存完好,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所在地,并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九龍峽位于古襄國的所在地,印度的高僧佛圖澄曾在此居住。中國《高僧傳》記載了襄國大旱,城中塹水源干枯,西域來幫助石勒打天下,居住在這里的高僧佛圖澄咒龍求水的故事。他料事如神,千里之外的事情,從手掌中皆可看到,無所不知,遇有強敵,收兵集在師傅寨古廟山寨,咒語讓龍宮的九龍噴水,以水淹沒敵兵,山寨可隨水位升高,幫助石勒在襄國這里建立了后趙國,石勒稱他為“大和尚”。這里還有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如“觀音度九龍”、“小白龍和小龍女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小龍女拜觀音”、“板栗的傳說”等。
豐富的地方農副土特產品和豐厚的地方民俗文化 這里山青水秀,氣候涼爽宜人,晝夜溫差6—10攝氏度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盛產綠色干鮮果品。蘋果、板栗、核桃、柿子、各種雜糧等品質優良,遠銷國內外市場。多種的山野菜,如:神仙韭、韭菜花、蘑菇、山金針、山薄荷等等,美味可口。這里盛產上千種中藥材,如靈芝、首烏、丹參、銀花、柴胡、遠志等。本地被省科委定為太行山開發示范區,“經濟溝”建設聞名全國,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目前,漿水鎮已建成雙萬畝優質蘋果、板栗基地,綠色農業開發干鮮果品曾被定為黨的xx大專用果品。
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的九龍峽人民,民風淳樸善良,吃、住、行、婚、喪、禮儀、節日等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來這里住舒適潔凈的農家院,享受豐富的農家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農家飯,領略濃郁的山鄉風情,樂購豐富的地方土特產。九龍峽是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科考研究于一體的游覽勝地。
好,游客朋友們,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如何寫九龍河導游詞范本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九龍峽自然風光游覽區,
我是這里的導游員,今天的游覽路程有我為大家講解,如果旅游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我將會盡我所能為大家解決,希望九龍峽(龍宮)的一景一色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位于古襄國國都邢臺縣漿水鎮,東距邢臺市區62公里,總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27平方公里,主峰王帽山由海拔1800米,自上而下,龍的蜿蜒,萬泉如涌,深潭清冽,飛瀑跌宕,宛若蛟龍,極峰俯瞰,九峽蜿蜒匯向一珠型山峰“九龍戲珠”渾然天成,“九龍峽”因此而得名。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山幽景奇,四季如畫,攀棧而上,依次為上龍宮、上龍宮群峽、原始次生林,草原、明長城、師傅寨古跡、大觀光游覽,上百余個景點。卓異的高山飛瀑,罕見的幽谷奇峽,豐厚的文化積淀,濃郁的民俗風情,理想的休閑場所是九龍峽自然生態風景區的五特點。兼有《盤古降九龍》、《觀音度九龍》、《佛圖澄與石勒》等古典神話傳說。九龍峽山高峽深,夏無暑氣,山地氣候顯著,年均氣溫10.5℃左右,加之構造特殊,地貌奇特,有九寨之美,黃山之秀,張家界之麗,華山之險,享有“太行自然風光明珠”之美譽,明朝著名的詩人宋儀望這樣描述九龍峽:
無題(明)
邢洲西云有重關,
亂疊芙蓉萬仞山。
野色遠連蒼藹外,
鐘聲遙入翠微間。
云歸洞口僧初定,
月上峰頭客到閑。
讀罷黃庭無一事,
恍疑身世隔塵環。
九龍峽已成為華北別具特色的一處游覽勝地。歡迎四海賓朋前來盡享最后一片凈土的自然生態妙趣、探尋龍族文化、抒發思古幽情、樂賞高原奇景,登“龍門”,飲“龍泉”,騎“龍馬”,攀龍扶鳳。
九龍峽又名龍宮,下分九條支溝,彎轉起伏,氣勢宏偉,猶如九條巨龍,山伴有清泉涌出,疊疊瀑布下注老龍潭,高百余米,猶如飛龍,故名“龍宮”。龍宮的名字從上古的夏商周時代叫起,延續至今有好幾千年了。相傳,龍便以上龍宮“龍泉”生出,并生九子,九條巨龍在此居住,九龍在一起經常打鬧,興風作雨,有時幾年洪水滔天,有時幾年干旱無雨,給當地人們造成嚴重災害,后來觀世音菩薩知道此事,駕祥云來到龍宮,度化九龍,他們棄惡從善,以后成道升仙,分往四海,各管一方。龍宮景區九道龍峽便是九龍成道后留下的軀殼。
據《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的形象的“蛇身”是龍的原始形,“龍”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的形象集中了許多動物的特點,鹿的角、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牛的頭、馬的耳,口角有須,頜下有蛛,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呼風喚雨,縱火施術,歷來就是英雄、權威和尊貴的象征。
龍形態各異,變化萬端,有鱗的為蛟龍,有翼的為應龍,有雨的為虬龍,末升天的為蟠龍,好戲水的為晴龍,喜火的為火龍,黃色的為金龍,白色的為玉龍。龍宮的各個龍峽,便是古人以龍的形態命名的。
九龍峽的特點
一、奇特的高山飛瀑
太行山雖然有瀑布景觀,但具有較大流量和較大落差的瀑布極為少見,而龍宮瀑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流量有一定規模并穩定;二是落差達百米以上;三是成群出現;四是造型奇特,音響、色彩多種多樣。從造型上看,老龍潭瀑布飛流直下百余米,猶如巨龍從天而降,圣水泉瀑布從半山崖上的石縫中噴溥而出,優美至極,南龍宮、金龍撒珠瀑布猶如卷簾,銀珠四濺,潭底石頭斑“點”猶如鮮血,世人罕見,潭、溪清澈,均從石底流過。山泉星羅棋布,水的來源全部來自山泉。
二、罕見的幽谷奇峽
龍宮景區進入上龍宮區域,全部為峽谷,北龍宮、南龍宮、中龍宮、蟠龍峽,總長都在1—2公里間,加上各條支峽有40余條,峽谷最寬不過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由于河北方面暖流與山西方面冷氣流在此會流通渠道,氣候和各種自然侵蝕,這里的峽谷均形成u字形直立,形上口小,下口谷底寬,峽谷延伸全部為之字型,能見度只有10—20米,都好象自然裂開一樣,步步都在屏障中,如此峽貌實為罕見,并具有一定的地質學研究價值。
三、優越的休閑場所
龍宮除了懸崖即為茂密的森林,整個山頂、棧道全被植被覆蓋,即使峽谷的石頭也被一層綠苔覆蓋,春天滿棧道野桃花盛開,夏日各種山花競放,秋來黃櫨 紅葉滿山,冬至處處玉樹盛妝,極具觀賞價值。
蟠龍峽、原始次生林,這里谷底有泉,氣候濕潤,峽谷兩側絕壁上樹木相互交叉,遮天蔽日,涼爽至極。唐朝詩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很能解答這里的景色。
四、豐富的文化積淀
龍宮據歷史記載:《管子》、《春秋經》、《邢臺縣志》載:“邢西有一百四十里有夷儀城,城西十里,山勢險峻,夏無暑氣,有兵防口……猶人伐邢,與車百乘,以千人,以防之……”營房 臺、古長城即為見證。古長城大門門首并刻有“保定巡撫、大明兵備”修復長城的記載。古長城 的雄姿仍不減當年威風,巍然聳立在林濤環抱之中。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從營方臺的“神仙洞”找出當年抗大藏下的文件和地雷,從古營墻挖出古幣和箭頭,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交兵留下的痕跡仍斑斑可見,
此外,這里還有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如“小白龍與小龍女的故事”、“小龍女拜觀音為徒的故事”、“觀音度九龍的傳說”、“師傅寨的傳說”、“板栗的傳說”等,都非常引人入勝。
龍宮山高峽深,地勢高亢,山地氣候比較顯著,比市區要低6—10度,年平均氣溫10.5℃左右,是邢臺氣溫最低的地方。夏季悶熱天氣且不很熱,而晚上更為涼爽,山上氣溫更低。年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是邢臺縣多雨區之一。常風云霧飄游于山腰,形成云海景觀,更可貴的是這里溪流長年不斷,有水使溝谷清幽,給避暑度假提供了優越環境,即可游山,也可玩水;即可觀賞廣闊的高原草地風光,又可以使你品賞北國的松濤景觀。站在草地邊緣遠眺,即可飽覽河北山川秀麗、一覽眾山小的氣派,回頭便可見山西高原景色,低頭可見山下龍宮南國小九寨的風光。
如何寫九龍河導游詞范本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到浮戲山雪花洞來參觀游覽。我姓 ,很高興為大家作導游服務,我會盡力為大家服務好,使大家游覽愉快,不虛此行。
雪花洞景區游覽面積是2.27平方公里,以雪花洞為中心,周圍的景點有仙女潭瀑布、黃龍潭、滑道、游船、國家重點保護樹種萬年櫟,還有自然風光香爐峰和金龜探月峰。
雪花洞位于海拔854.5米的金龜探月峰下,是大約5億7千萬年前大海中碳酸鹽巖層里面的一條地下暗河。現已開發1180米,面積為4600平方米,洞中布滿大面積奇特的鐘乳石和巖溶學上特殊類型的雪花石。雪花洞分為三個大廳和一個雪花長廊。洞內常年恒溫15.7℃。我們今天參觀雪花洞的時間大約是一個小時。
下面,我們要經過的是一段長達57米的人工引洞。這段引洞是1984年開鑿的。
碑林:首先我們看到的“井岡山碑林”五個燙金大字,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原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他是江西東鄉人,也是一位老紅軍。1998年去世。他的字體作為一種漢字字形己輸入電腦,全球通用。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雪花洞的第一個自然大廳——迎賓廳。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大廳的自然景觀都是鐘乳石構成的,表面看上去濕淋淋的,說明他們仍在生長(因為鐘乳石形成主要是依靠水分中的礦物質不斷沉淀而生長)。據研究,它們的生長速度是一百年長一厘米。我身邊的這塊鐘乳石形似磨菇,我們稱其為磨菇亭,這類鐘乳石是從地面向上生長的,巖溶學上稱它為石筍。還有的是從洞壁或洞頂往下生長的鐘乳石,被稱為石鐘乳;當石鐘乳和石筍連結在一塊的時候,就被稱為石柱,如廳中的擎天玉柱。下面請大家通過燈光的打射來觀賞迎賓廳內的自然景觀。
現在我們已進入白云古洞景區一華里。白云古洞,是一組天然洞群的總稱。景區內有九洞、三十六景。最大的巖洞是白云古洞,最小的是神蜂洞。三十六景有迎客峰、曲線天、蓮陰寨、十瀑潭、大、小月牙天等等。整座山的特點是“山青水秀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集“奇、險、幽、秀”于一身,僧、道、尼同居一山。這里距第一景觀迎客峰還有200米。白云古洞北有臥獅山、東有仙源山、西有蓮花山,南有邊墻山和筆架山。四面山峰環繞,面積八平方公里,全部景觀游完大約4小時(可征求客人游覽時間)。
首先,在大廳的帷幕之中,有一石筍形成的佛像。您看他一副主人公的姿態,好似在歡迎您的光臨,他正是迎賓廳的主人,被稱為迎賓佛。洞廳中央這根石柱直達洞頂,好似迎賓廳的頂梁柱,我們稱其為擎天玉柱,據專家講,這個石柱是經過二三十萬年形成的,它的前方是一位笑口常開、大肚容世的彌勒佛。彌勒佛還是那副坦胸露腹、大咧不拘的樣子,可能是因為他經常笑的緣故,竟把自己的嘴巴給笑歪了,據專家推測一百年以后,他的歪嘴吧在流水的作用下才有可能會被正過來。
九個景觀節點為:軸線上的景觀節點包括中俄友誼”、俄羅斯風情”、偉大中華”;而環線景點為華夏樂章”、萬里長城”、樂山大佛”、航天史話”、對俄貿易”、卡通世界”。
這個地方是雪花洞的第二個大廳,也是雪花洞內最寬敞的大廳,高46 米,長55米,寬35米。大家抬頭仰望,在大廳的頂部有一個天窗,它就是發現雪花洞的原始洞口。它的發現者是當地的一位姓沈的農民。一九六三年他家蓋房子挖地基的時候無意間挖開了這個洞口。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這期間,游客們都是腰系一根繩子從這個洞口進來探險的。正因為這個洞口的存在,這個大廳便被稱為通天大廳。(現在我們來觀賞通天大廳的自然景觀)。在通天洞口附近,由于常年流水,生長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鐘乳石,最為壯觀的就是這組懸天瀑布,你看它洋洋灑灑,直瀉而下,不由會讓你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來。在它的下方,有兩只層次分明的小螺號,其中比較大的螺號尖端好似一只小燈泡一樣閃閃發亮。那么它是什么寶貝呢?請大家注意觀賞我身邊的這幾塊鐘乳石,在我燈光的照射下,這幾塊鐘乳石好似一盞盞漂亮的冰燈一樣通體透亮,呈肉紅色。在巖溶學上,它屬于罕見的半透明狀的肉色鐘乳石。因為里面含有大量的玻璃晶體,所以表現出這個特性。在世界上所有開發的溶洞中,像這樣透明的鐘乳石非常少見。順著燈光的照射,再看這個自然景觀,它就是慈眉善目的百歲老壽星,老壽星的大駕光臨驚動了雪花洞中的各路神仙,仙人們紛紛起來跪地參見。就連洞主雪花觀音也慌忙起身相迎。而老壽星已經高興的忘乎所以,把自己的龍頭拐杖都扔到了一旁,這一組景觀被稱之為群仙拜壽。這都是意象形的,大家琢磨,是否有點神呢?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長達173米的雪花長廊區。
雨花臺屬丘陵地帶,最高海拔60米,占地面積113.7公頃。山崗頂部如平臺,布滿大大小小的礫石,它們都是在距今1200萬年到300萬年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由長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從安徽貴池以遠的中下游搬運而來的,途經磨擦水蝕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滾圓如卵,有的扁如圓餅。這些礫石主要由石英巖、石英砂巖、硅質灰巖等一類堅硬巖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類礦物質組成,由于所含礦物質成分不同,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黃、深黃、紅色、綠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狀,更顯晶瑩光澤,被稱為雨花瑪瑙。
我們來到雪花洞前,在燈光打射下,洞壁上好像堆積了片片鵝毛般的雪花,在巖溶學上,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類型,因形似雪花,所以被稱之為雪花石,雪花洞便由此而得名。雪花石主要是生長發育在含水相對均勻、透水性良好和富含孔隙水的母巖上。從雪花石的縱剖面特征來看,雪花石可分三個層次:一是緊貼母巖的具有圈層構造的松散皮層;二是長在皮殼之上的各式“雪花狀”方解石晶體;三是生長在石珊瑚和石葡萄的表面。其主要是通過毛細作用形成針狀、芝狀的文石晶體。文石是不穩定的礦物,它會轉化為方解石——即雪花石的第二種類型石葡萄。在1963年雪花洞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洞里所有的雪花都非常潔白,表面皆是毛絨絨的形似味精狀的透明體,燈光一照,閃閃發光。可是自從洞口打開以后,由于洞中大氣成份有所改變,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雪花石表面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碳化和風化,我們現在看到的雪花石表面已經起了變化,亮度有點減退,但仍不失雪花的風采。雪花石的自然形態是多樣性的,特別是這種葡萄狀的石花極為罕見。1992年10月28日,中國地質巖溶研究所長朱學穩教授考察雪花洞時說:“我已經參觀了西方二十二個國家的一百多個溶洞,像雪花洞這樣奇特的石葡萄還是第一次看到,經過化驗,發現石葡萄里面含有二十八種微量元素。”
現在,請大家繼續觀賞雪花石的第三種類型——石珊瑚。石珊瑚好似海底世界的珊瑚礁一樣,一團團、一簇簇堆積于洞壁之上,在一個龐大的海底世界組成這座美麗的珊瑚島。在珊瑚島上有一只兇猛的大鱷魚,這是由碳酸鈣化學沉積物鈣板構成的象形景觀。在鱷魚下方還有同一成分形成的另一幅自然景觀——一條活潑可愛的小帶魚,正搖頭擺尾地在溪流中游戲玩耍,此景名稱為帶魚戲瀑。更讓我們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恐怕是這只縮頭縮腦的小烏龜了。小烏龜也是由洞頂滴水形成,據專家研究,它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十幾萬年的時間了,我們稱它為萬年神龜。
在這長達173米的雪花長廊里,自然景觀千姿百態,造型各異,大家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認真觀看,可以說一步一景,景景不同,既有南方溶洞的特色,又具備自己獨特的魅力,不愧是中原大地的一大奇觀。
請大家抬頭觀看,這個意象很像一頂草帽。它在巖溶學上的名稱是天窩,天窩的形成是離不開水的,因此說雪花洞的前身是條地下暗河。
大家跟隨我燈光的打射可以看到這里自然形成的九條龍,雖然它沒有北京九龍壁那樣形象,但卻顯示了大自然的魅力。
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么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請觀賞我們右邊洞壁的壁流石。因為它的上部緊挨洞壁,下部懸空,形似布幔,所以被稱為石幔。石幔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往下滴水,形成一座石筍,有人說這個石筍像大象,有人說更像牦牛,那么它在您的審美觀中到底像個什么呢?
我們看到的這些鐘乳石晶瑩剔透,冰清玉潔,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它們的尖端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人為的破壞。這根比較粗壯的鐘乳石,專家們曾作了研究,它根部的年齡是十二萬九千年,尖端有九萬年。隨著燈光的打射,我們繼續來觀賞鐘乳石的另一種形態——鵝管。鵝管里面是空的。它有兩個特點:一、非常脆弱,手一碰即斷;二、生長速度驚人,如果洞內生態環境沒有破壞,一年可長3—4厘米。有的壁流石長勢好、下部懸空多,如果我們用手輕輕敲打,就會發出“空空”的響聲,這種壁流石我們稱其為回音石。
我們在地面上見過的塔可能很多,那都是人文景觀,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塔卻是滴水形成的一座透明石塔。請看,這座石塔玲瓏剔透、層次分明、冰清玉潔、美麗誘人,能在這里看到它,真是三生造化。
現在,請大家觀賞蛇化石。大家通過我燈光的打射可以看到這條蛇化石是斷斷續續,盤曲在石壁之上的,有1.5米長。那么這條蛇是怎么進來的呢?據專家推測,蛇是從雪花洞的原始洞口掉下來的,隨水流到這兒,死后,釋放出有機質,吸收礦物質,經過鈣化,形成化石。至今為止,在世界上已開發的溶洞中,尚未發現過動物化石,蛇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世界巖溶學上的一項空白。
這一部分是1996年對外開放的,破壞和污染程度比較小,雪花石看起來更加密集、潔白、完美。經過考查發現這部分雪花石現在生長的情況也是最好的,據研究,它們的生長速度大約是六十年生長一厘米,比鐘乳石快,但形成條件一是必須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下空間;二是巖石具有極高的透水性;三是有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因而,目前全世界只發現了兩個雪花洞,這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在遙遠的加拿大。
再往前行,我們看到雪花石不但布滿了兩邊的洞壁之上,還布滿了洞頂及洞底,使您仿佛步入了漫天飛絮的冰雪世界。這些光彩照人的雪花石,玲瓏剔透的石葡萄和肉紅色半透明狀的石鐘乳,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可謂是天下第一雪花洞。
各位游客,來到這里,雪花洞來路的自然景觀到此告一段落,再往里面是未開發部分,回程路中還有兩個景點,我們繼續參觀。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v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洞外的香客們等啊等啊,一直等了三天三夜,也沒見賣醋的和賣餅的出來。大家七言八語,都料定他們準是出了事。為了后人的安全,眾香客就七手八腳在洞里壘起一道磚墻。從此,人們只能游覽外洞,里洞再也進不去了。
首先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參天聳立的塔松,它的旁邊是一只獸中之王——雄獅。在雄獅的身后跟隨了一對可愛的小獅子,雄獅昂首眺望、欲登塔頂。現在請大家來拜見一下雪花洞中的最后一位仙人——送子觀音,她抱了個小孩,像是從天而降,給人間送貴子來了,我們能夠不期而遇送子觀音,可以說是緣分。
這個地方是雪花洞的最后一個大廳——洞天福地廳。我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這個大廳為什么叫洞天福地廳呢?請大家到這邊來參觀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大廳名字的由來就是根據這塊石碑而起的。傳說,參觀雪花洞的第一位游客是我國歷史上的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當年老君來到雪花洞中,被雪花洞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樂不思蜀,感到此景不該人間有,原是碧蓮玉筍宮,正迷戀于此間時,玉皇大帝召他回宮,他戀戀不舍,但又不能反抗,于是舉起自己的龍頭拐杖在這個石碑上面寫下了洞、天、福、地四個字后飄然而去。自從老君在這個石碑上寫下字以后,這塊石碑也就有了一定的靈氣。拍打石碑,就會聽到空空的響聲。許多人認為這塊石碑是空的,其實這個石碑,一點也不空,經地質專家鑒定為音樂石。我們通常叫它吉祥石、好運石。
如何寫九龍河導游詞范本四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九龍峽自然風光游覽區,
我是這里的導游員,今天的游覽路程有我為大家講解,如果旅游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我將會盡我所能為大家解決,希望九龍峽(龍宮)的一景一色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位于古襄國國都邢臺縣漿水鎮,東距邢臺市區62公里,總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27平方公里,主峰王帽山由海拔1800米,自上而下,龍的蜿蜒,萬泉如涌,深潭清冽,飛瀑跌宕,宛若蛟龍,極峰俯瞰,九峽蜿蜒匯向一珠型山峰“九龍戲珠”渾然天成,“九龍峽”因此而得名。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區,山幽景奇,四季如畫,攀棧而上,依次為上龍宮、上龍宮群峽、原始次生林,草原、明長城、師傅寨古跡、大觀光游覽,上百余個景點。卓異的高山飛瀑,罕見的幽谷奇峽,豐厚的文化積淀,濃郁的民俗風情,理想的休閑場所是九龍峽自然生態風景區的五特點。兼有《盤古降九龍》、《觀音度九龍》、《佛圖澄與石勒》等古典神話傳說。九龍峽山高峽深,夏無暑氣,山地氣候顯著,年均氣溫10.5℃左右,加之構造特殊,地貌奇特,有九寨之美,黃山之秀,張家界之麗,華山之險,享有“太行自然風光明珠”之美譽,明朝著名的詩人宋儀望這樣描述九龍峽:
無題(明)
邢洲西云有重關,
亂疊芙蓉萬仞山。
野色遠連蒼藹外,
鐘聲遙入翠微間。
云歸洞口僧初定,
月上峰頭客到閑。
讀罷黃庭無一事,
恍疑身世隔塵環。
九龍峽已成為華北別具特色的一處游覽勝地。歡迎四海賓朋前來盡享最后一片凈土的自然生態妙趣、探尋龍族文化、抒發思古幽情、樂賞高原奇景,登“龍門”,飲“龍泉”,騎“龍馬”,攀龍扶鳳。
九龍峽又名龍宮,下分九條支溝,彎轉起伏,氣勢宏偉,猶如九條巨龍,山伴有清泉涌出,疊疊瀑布下注老龍潭,高百余米,猶如飛龍,故名“龍宮”。龍宮的名字從上古的夏商周時代叫起,延續至今有好幾千年了。相傳,龍便以上龍宮“龍泉”生出,并生九子,九條巨龍在此居住,九龍在一起經常打鬧,興風作雨,有時幾年洪水滔天,有時幾年干旱無雨,給當地人們造成嚴重災害,后來觀世音菩薩知道此事,駕祥云來到龍宮,度化九龍,他們棄惡從善,以后成道升仙,分往四海,各管一方。龍宮景區九道龍峽便是九龍成道后留下的軀殼。
據《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的形象的“蛇身”是龍的原始形,“龍”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的形象集中了許多動物的特點,鹿的角、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牛的頭、馬的耳,口角有須,頜下有蛛,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呼風喚雨,縱火施術,歷來就是英雄、權威和尊貴的象征。
龍形態各異,變化萬端,有鱗的為蛟龍,有翼的為應龍,有雨的為虬龍,末升天的為蟠龍,好戲水的為晴龍,喜火的為火龍,黃色的為金龍,白色的為玉龍。龍宮的各個龍峽,便是古人以龍的形態命名的。
九龍峽的特點
一、奇特的高山飛瀑
太行山雖然有瀑布景觀,但具有較大流量和較大落差的瀑布極為少見,而龍宮瀑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流量有一定規模并穩定;二是落差達百米以上;三是成群出現;四是造型奇特,音響、色彩多種多樣。從造型上看,老龍潭瀑布飛流直下百余米,猶如巨龍從天而降,圣水泉瀑布從半山崖上的石縫中噴溥而出,優美至極,南龍宮、金龍撒珠瀑布猶如卷簾,銀珠四濺,潭底石頭斑“點”猶如鮮血,世人罕見,潭、溪清澈,均從石底流過。山泉星羅棋布,水的來源全部來自山泉。
二、罕見的幽谷奇峽
龍宮景區進入上龍宮區域,全部為峽谷,北龍宮、南龍宮、中龍宮、蟠龍峽,總長都在1—2公里間,加上各條支峽有40余條,峽谷最寬不過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由于河北方面暖流與山西方面冷氣流在此會流通渠道,氣候和各種自然侵蝕,這里的峽谷均形成u字形直立,形上口小,下口谷底寬,峽谷延伸全部為之字型,能見度只有10—20米,都好象自然裂開一樣,步步都在屏障中,如此峽貌實為罕見,并具有一定的地質學研究價值。
三、優越的休閑場所
龍宮除了懸崖即為茂密的森林,整個山頂、棧道全被植被覆蓋,即使峽谷的石頭也被一層綠苔覆蓋,春天滿棧道野桃花盛開,夏日各種山花競放,秋來黃櫨 紅葉滿山,冬至處處玉樹盛妝,極具觀賞價值。
蟠龍峽、原始次生林,這里谷底有泉,氣候濕潤,峽谷兩側絕壁上樹木相互交叉,遮天蔽日,涼爽至極。唐朝詩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很能解答這里的景色。
四、豐富的文化積淀
龍宮據歷史記載:《管子》、《春秋經》、《邢臺縣志》載:“邢西有一百四十里有夷儀城,城西十里,山勢險峻,夏無暑氣,有兵防口……猶人伐邢,與車百乘,以千人,以防之……”營房 臺、古長城即為見證。古長城大門門首并刻有“保定巡撫、大明兵備”修復長城的記載。古長城 的雄姿仍不減當年威風,巍然聳立在林濤環抱之中。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從營方臺的“神仙洞”找出當年抗大藏下的文件和地雷,從古營墻挖出古幣和箭頭,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交兵留下的痕跡仍斑斑可見,
此外,這里還有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如“小白龍與小龍女的故事”、“小龍女拜觀音為徒的故事”、“觀音度九龍的傳說”、“師傅寨的傳說”、“板栗的傳說”等,都非常引人入勝。
龍宮山高峽深,地勢高亢,山地氣候比較顯著,比市區要低6—10度,年平均氣溫10.5℃左右,是邢臺氣溫最低的地方。夏季悶熱天氣且不很熱,而晚上更為涼爽,山上氣溫更低。年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是邢臺縣多雨區之一。常風云霧飄游于山腰,形成云海景觀,更可貴的是這里溪流長年不斷,有水使溝谷清幽,給避暑度假提供了優越環境,即可游山,也可玩水;即可觀賞廣闊的高原草地風光,又可以使你品賞北國的松濤景觀。站在草地邊緣遠眺,即可飽覽河北山川秀麗、一覽眾山小的氣派,回頭便可見山西高原景色,低頭可見山下龍宮南國小九寨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