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山西旅游景點推薦,希望對大家的旅行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一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烈。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動。家里,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子。異常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置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勵。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云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布。
花燈,此刻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高。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必須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幾天后,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篼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歸。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后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厚。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人。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親。這一天,能夠說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午時七點左右。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日。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究。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笠。此刻,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表,項鏈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傳說,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后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會有好運氣。
異常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只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籌。
我們家鄉的風土人情你了解了?還有很多的鄉情待下次告之,好嗎?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二
按照山西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三
撥爛子,山西特產,流行于晉中地區,是一種粗糧食品。種類較多,有土豆、豆角、圓白菜等等。多經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紅柿辣醬攪拌后食用。
羊雜割。
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于元朝,雜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賜。羊雜最開始是懷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帶小有名氣。過去懷仁和內蒙人吃羊肉的習慣不一樣,內蒙人只吃肉,而懷仁人卻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創造了一種美食叫“羊雜”。把羊的心,肺、肝、腸、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湯,做成“羊雜”,加上粉條一起吃。現在發展成為山西地方美食。
蕎面河撈。
蕎面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奇特,遠近聞名。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四
每個人都有自己美麗的家鄉,而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種各樣的風俗,樣樣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別有一番風味。就例如我的家鄉,保證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在臨岐新華村,有一個愛做美食的奶奶,樣樣都會做。她懂得也很多,知道哪個節日要做哪個美食來給我們吃。
就比如大年三十那天,我們村并不會很忙,只不過是貼下對聯,掃一下墓,下午才會很忙,因為我們村的人更注重團聚。那天,我們都會叫來自己的親朋好友,擺出十幾張桌子,讓那些做菜好吃的人來燒菜,我奶奶也是其中一員,她要做暖鍋,因為她在村里算是暖鍋燒的最好吃的人。
快到傍晚,那一陣一陣的菜香撲鼻而來,一個個暖鍋冒著熱氣,幾位大人把分好的酒菜放在每個桌上面,從高處看,可以用人山人海這詞來形容,就像有人結婚時婚禮的樣子。
開始吃飯了,只見每桌的人打開暖鍋的蓋子,那正在沸騰著冒著香味的暖鍋,看看就夠讓人口水直流了,何況是大口大口地吃著,大匙大匙的盛著呢!
吃完了暖鍋,我們來到人民大會堂里面,坐在椅子上摸著那吃飽喝足的肚子,看著那一出又一出精彩的表演,獲得電玩具呢。這表演一結束,熱鬧才開始了,成群的小孩子們拿著火炮,噼里啪啦響個不停,直到晚上深夜才逐漸變小。
怎么樣,這就是我們老家過春節時與眾不同的分俗,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天為什么要做這些,但是我很喜歡我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五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并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六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七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特有的民風民俗,我在中國地圖上選定了一個我不大熟悉,不大了解的地方——山西。山西與北京是近鄰,在我們湖南省北部。
我在網上查找了一系列有關山西的民風民俗,有趣的`是,山西也有與我們相同的一些民俗習慣,例如:成婚時,雙方家門前都必須貼雙喜(囍),意味著雙喜臨門;大年初一忌掃地,且不能從里往外掃;吃飯時不能敲碗碟,這是乞丐的行為;山西民俗不光與我們的民俗有相同之處,不同的是:男女結婚要吃歲數餃子,通常要吃歲數+2個餃子,男女競賽,誰先吃完就意味著以后誰管家,呵呵!
山西通常以面食為主,很少有葷菜,即使有葷菜,也少不了面食的搭配,什么古交油面兒、陽曲折餅,聽著名字都讓人垂涎三尺,雖然我不太愛吃面食,但這些食物還是吸引了我,真是抵擋不住吃的誘惑啊!不僅是吃,晉戲、等民間工藝和戲劇也在山西廣為流傳。
通過這次收集山西的民風民俗資料,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義。我也希望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傳統文化能永遠的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八
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晉中。
太原市下轄的婁煩縣等地,臘八節習慣“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當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制“臘八蒜”的習俗,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
晉北。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里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
晉南。
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民間有“吃五豆飯,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八節的別稱是什么: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宗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的臘八粥里放什么食材。
臘八粥,在用料上非常豐富,要用大米、糯米、黃米、小米、菱角米、大麥米、紅小豆、蕓豆、核桃仁、蓮子、栗子、棗、青絲、紅絲等。各個地區熬粥的選材是不完全一樣的,但其中以米和豆類為主是一致的。
十余種食材,所需要的火候是不同的,有的一煮就熟,有的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煮透,所以不能同時下鍋。把食材洗干凈后,分別放在器皿中,鍋中放足了水,中間不得再添水,否則煮出的粥不黏稠。把費火的豆類和棗、栗子先用文火慢煮,待到八成熟,再放入大米、糯米,最后放入容易熟的小米、黃米。這時粥越來越稠,水分蒸發了一部分,大部分被食料吸收了。這時最怕巴底糊鍋。這時手攥長把勺子,不停地在鍋底來回攪動。黏稠的粥,在火力催動下,不斷地向上迸發出濃熱粥汁,碰到手上會燙傷,記得用蒸鍋布把手裹起來。熬成一鍋臘八粥,怎么也得要一個多小時。粥煮好后先要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最后全家食用。家里人按自己的口味,往粥碗里放入黑糖、白糖、青絲紅絲等配料。寒冬中喝上這么一碗濃稠滾燙的臘八粥,渾身上下都暖透了。吃剩的粥,保存起來慢慢熱著吃,卻也是有好兆頭的,取其“年年有余”的說法。
臘八節的由來。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九
說到山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醋。山西人善釀醋、愛吃醋,素有“老醯"之稱。人說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人愛吃醋可稱為全國之 最,在山西民間有無醋不成味之說。由于山西人對酸醋的特殊貢獻,再加山 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稱山西 人為“山西老醯”了。
山西做醋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之久。北魏賈思總在其名著《齊民要 術》中總結的22種制醋法,有人考證認為就是山西人的釀造法。其中“作米 酢法”便是“山西老陳醋”的釀制方法。到了清初順治年間,出了一位“醋仙” 王來福,在清徐城關開辦了“美和居”醋坊,在白醋的基礎上增加了熏醋工 藝,大膽改革、創新,“冬榜冰,夏伏曬”,終于創出了山西“老陳醋”名牌。
作為醋的故鄉,在山西民間至今有做醋的遺風。如果到山西的鄉村僻 壤,你會發現,老鄉們在烈日之下,放一 口麻紙悶著的大缸,在用“老醯兒” (制醋的醴子)曬醋,而且醋缸需不斷地搬動,因為醋缸要跟著“爺爺”(太 陽)走。看到此情此景,過去山西“家家有醋虹,人人當醋匠”的場景定會躍 然眼前。
關于吃醋還另有說法。唐太宗要為宰相房玄齡納妾,房玄齡之妻橫加 干涉。太宗無奈,只得令房妻在喝毒酒和納妾中選擇其一。房妻也確有幾 分剛烈,拿起毒鴆之酒一飲而盡。當她含淚喝完后,才發現杯中是醋,從此便留下了這段“吃醋”佳話。
山西人除了愛吃醋,在吃的方面山西還有聞名全國的刀削面。這里的`“刀削面,像腰帶;三輪車,倒著採……,,在南北風味面食中,它確系獨樹一枝,即使 意大利通心粉品種繁多,但如此寬厚的刀削面也是絕無僅有。
在住的習俗方面,山西農村較有特色的民宅是蜜洞。窯洞是人們充分 利用fl然條件而建造住宅的一種方式。在山西很多黃土層較厚實的地方,費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每過一村,自遠視之,短垣疏糖,歷歷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驅後,少婦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為苦。平均亦多全磚為窗,山木難購,且窗中夏涼冬暖也”(《隰州志》)?。窗洞是農民的創造。它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利用黃土質地堅硬的特點’不易漏水和倒塌,最大的特點是節省原料,很多貧寒之家以此 為居。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
阜新是遼寧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沒有像哈爾濱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風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開門迎財神。年夜飯里要有魚和丸子,有魚是因為“年年有魚”,丸子是因為希望家人團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煙花,放完了煙花才能回家吃飯,還有除夕當天只能吃兩頓飯。
說了一些除夕的風俗,初五的風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煙花還有我認為最好玩的一項活動,還要吃一樣東西。
吃的東西是一個小朋友很愛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東北人們才做的習俗,但大家也就吃一兩根。好多人都會去冰場滑冰,因為阜新是一個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凍一層結實的冰。
爺爺告訴我,好多老年人從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現在,他們還有很多人來到冰場上堅持滑冰呢!
關于初五吃冰的這個習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網上查到,據說以前沒有錢去買冰棍吃,人們就在井邊上挖冰塊去吃。這樣吃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好多人都認為初五吃冰就可以讓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渾身有勁!到現在為止,東北人一直沒有忘記這個習俗,我們家一直遵循這些習俗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每個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希望你的家鄉里也一樣有很有趣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一
“說到中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月餅。現在的月餅五花八門,其實在傳統習俗中,月餅是非常講究的。”民俗專家《山西省志·民俗志》主編聶元龍介紹,山西人的傳統是將月餅分為祭月月餅(也稱團圓月餅)和普通的食用月餅。祭月月餅講究四個一斤,包含著“四平八穩,對稱和諧”的意愿。晉西北的祭月月餅稍有不同,由大到小,壘起來像座寶塔,頂尖為桃形月餅。
普通的食用月餅大小不同,以圓為主,也有葫蘆形、桃形等。專門送給小孩子的月餅特別講究,一般是一些兔子形狀的小月餅,取意“蟾宮折桂”,表示大人對孩子的祝福。繁峙縣的月餅比較獨特,是球形月餅。
山西的月餅多以油和面,餡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種類。月餅上的傳統圖案為廣寒宮、玉兔等花紋。
除了吃月餅,山西人還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在中秋之夜,家家團聚,在院落東面擺上供桌,上置月光馬兒(月神圖像)、月餅、西瓜、毛豆、水果等,講究的人家還要擺香爐、燭臺等,香爐中點燃一種盤曲的線香,稱為蕓香。月亮出來后,全家仰望明月,主拜者叩頭敬獻,嘴里還要誦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等到月光照在桌上供品后,便表示月光菩薩已領受了這份情意,于是燒香焚紙,皆大歡喜。
舊社會姑娘們拜月別有情趣,單獨設一幅月光圖,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個美好的未來。過去山西有些地方講究“男不拜月”,可能因為月亮屬陰;但在晉東南一些地方則素有“女不望月”的風俗,祭月則全由男子進行,不過后來這些講究都不那么嚴格了。
山西中秋節拜月祭品。
祭月物品除月餅外,還有西瓜、葡萄、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圓,取瓤于紅,取子于多,意喻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存放到中秋節,必須在收獲時便精心操作,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保存下來,專為祭月。晉南一帶民間傳說西瓜是一種野獸的頭,它兇猛強悍,每年八月十五夜總要出來傷人,晉南人借吃西瓜(獸頭)以解氣。葡萄是山西晉中、太原一帶的特產,歷史悠久,恰在中秋時分前成熟。葡萄以其蔓枝多子和晶瑩圓潤的特征,很早就成為民間風俗中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征物,用葡萄祭月也是山西人久遠的風俗傳承。毛豆選摘嫩黃豆角連枝煮熟,色金黃,味清香,據說兔子最愛吃,祭月的毛豆是專門為月中玉兔準備的。晉西北許多農村習慣祭供煮熟的玉米棒,用意與毛豆相似,也是兔子喜愛之物。此外,祭月時還供些蘋果、梨、柿子等時令水果。晉中一些地方把西瓜去瓤雕鏤出各種圖案,中間置一油燈,燈光從鏤空的瓜皮間透射出來,柔和美觀。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二
我的家鄉是福建,向海而生,四處討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園。走南闖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鄉風俗就是那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種各樣的小吃店,小挑餛飩的名稱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別具風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餛飩店都成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聲依然不改曾經的經典。每次回家鄉,只要能吃到餛飩,聽到那地道的家鄉吆喝聲我就心滿意足了。
餛飩是一種湯食,湯食中的餡兒滿足了口感和味覺的需求,而湯流進了我們的胃里,溫暖了我們的整個身體。人們常說,福建的餛飩就有那一種鮮美味,在不知不覺間,這也成了我們的地理標簽,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鄉的餛飩也就演化成了家鄉的習俗。
記得我第一次吃餛飩還是幾年前跟爸爸回家鄉,一路上風塵仆仆,回到老家已經是黃昏了,可我們一家人還沒吃晚飯,早已是饑腸咕嚕了。于是爸爸就帶著我們到了一個餛飩店,他說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吃呢!不知道老店還在不在。但讓父親眼前一亮的是,幾十年的老店不僅還在,門簾也越發的威武了。爸爸點了幾碗餛飩,幾分鐘后,餛飩終于上來了,看著冒著熱氣同時又散發著香氣的餛飩,我想起來父親多次給我形容的家鄉美味,就有點期待。
只見餛飩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臉,吹彈得破。而且每個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狀,這就有了一種體型美。我把它吹了幾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當一口咬下,那一口餛飩,一股肉香頓時彌漫了整個口腔,它的餡肉質鮮嫩,口感爽嫩。而餛飩湯是原本單調的面湯,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湯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湯就變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個底朝天,那味道,簡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餛飩。
走過很多地方的路,品過很多鮮美的食物,唯獨帶著家鄉味的餛飩,讓我回味悠長,長大后慢慢明白,那餛飩里包的不僅是美味,還有。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三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說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里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制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征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后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戶地沿村游行。在送燈游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戶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為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著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周后,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后接著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后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閑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為一種村里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這就是我的,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于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四
誰沒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家鄉雖然不一樣,但對家鄉的熱愛卻是相同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一些風俗吧!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葉。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紅棗,咸的要加香菇、肉絲和鹽巴等。首先用兩片竹葉卷成錐形,然后放入米和餡,用筷子插幾下,使米和包餡更結實,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繩把它梱緊。蒸好的粽子香氣撲鼻,可好吃了!端午節時,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艾草,可以驅趕蚊蟲,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還可以驅邪。劃龍舟是端午節才有的比賽。幾條龍舟一字排開,哨聲一響,幾條龍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沖去,先劃到終點,并奪到旗子的隊伍就獲勝了。那是多么精彩的比賽呀!
除了端午節以外,我家鄉的春節也很讓人喜愛。每到春節前,人們會絡繹不絕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都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鵝、魚、豬肉等,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在家里,大家忙個不停,手拿掃把,腳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掃得干干凈凈。新年新景象,大家都為新的一年有個好開始而忙碌著、快樂著。不用說我們小朋友是多么喜歡春節的到來了。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五
我們家鄉的民俗風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撈”、“燒大炮”等等。在我的親眼所見中,“燒大炮”是一件最讓我難忘、最可喜可賀的事。
在天堂墟這一帶地方燒大炮的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各村莊及墟鎮街道可熱鬧了。這一風俗盛事在蓮塘村和朱所村尤為特別隆重。
我們小孩子終于盼到了這一天。
燒大炮活動開始啦!有人把燈籠掛起來了,那火點在燈籠中閃爍著,仿佛在跟現場的人們說:燒大炮正式開始。
“轟隆!”一聲炮響,別緊張,現在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圍在現場的人立即爭先恐后跟著花炮,只要撿到了花炮,就會有利是領的喲。當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個,還有很多在后邊爭著要上場呢。
燒完大炮后,會有舞獅來助興,還有八音為人們演奏,還有趣味濃郁的曲藝表演來獻給人們欣賞……總之,節目繁多,熱鬧非凡,令人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家鄉的燒大炮活動雖然規模不大,但人們已經是喜悅滿懷,精神抖擻。這項民間風俗同時會帶給大家美好的祝福,人們祈禱村子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事事順利。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六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于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說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歷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征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并且會對長輩說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里,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面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
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都要記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七
家鄉的春節按習慣:“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從農歷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著過春節。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大家仍冒著嚴寒忙著打掃衛生,希望掃去一年的穢氣。遠在天涯海角工作的親人,也陸續趕回家和家人團渡新春佳節。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為除夕。除夕這一天,我們家鄉稱為過大年,家家戶戶貼對聯,大人們準備了滿桌吃的,吃完晚飯,大家團聚一堂,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直到十二點結束。鳴鞭炮關大門,這就叫辭歲。接著守歲到黎明前開門,又是鞭炮齊鳴,這就是象征開門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正月初一,小孩子們穿上新衣服給家里的長輩拜年“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哈哈,又輪到我拿壓歲錢了。每年長輩紅包時,總會說幾句祝福的話語,比如好好學習,鍵鍵康康之類的話,兒孫們都說幾句吉祥話。那時壓歲錢不只是給孩子們快樂,也賦予了老人們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和家庭興旺的美好希望。
最后,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廟會,雄獅起舞,長龍游街,一片熱熱鬧鬧,這是春節的最后一天,元宵節。也是把過年剩余的東西吃完,再吃一些湯圓,像征今年團團圓圓,生活紅紅火火,家鄉的春節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八
春節即將來臨,很多人的家里都熱熱鬧鬧的,但是,因為地區的不同,習俗也就不同,我們非常“好吃”,因為它就是——包餃子。
包餃子看起來很簡單,但自己操作起來可不容易呢!如果你的餃子皮不是從超市買來的話,光靠搟餃子皮就夠累得你動也不想動了,餃子餡還算簡單,如果喜歡吃肉,那就用刀把一塊豬肉來回剁,直到它已經變成了肉泥的樣子就行,里面還可以再適當加一點別的,比如說韭菜、玉米、香菇、蝦仁等等好多配料。包餃子時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能舀的太多了,不然在包的時候很難保證餡料不會從縫隙中“溜”出來,好像在對你抗議:里面太擠了,還是外面更舒服點。輕輕的捏好縫隙,一個完美的餃子就誕生啦!
餃子不但美味,而且還有非常好的寓意:因為它的樣子很像一個元寶,所以它又代表著招財進寶的'意思,說不定吃了它呀,你就能發財哦!
而且,水餃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吃法:在包餃子時,往一個餃子餡里塞一個硬幣,不但硬幣歸你了,還能讓你在這一年過得很幸福,更幸運。不過,千萬不要不小心把那個硬幣吞到肚子里,那可就不好了。你就反而把“幸福”變成:“倒霉”了。
這就是我們,希望它能一直傳承下去,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過個美好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十九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后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二十
每逢臨近春節的那幾天,村里熱鬧得很,婦女們忙著打掃房屋,男兒們則忙著殺雞宰羊,置辦年貨,最高興的莫過于孩子們了,他們都變成了“牛皮糖”粘得很,圍著母親要這要那。我的家鄉包的水餃與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用圓形的面皮包,而我的家鄉則用梯形的面皮包,包出來像一個個“金元寶”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母親做的飯菜,看春節聯歡晚會,我不知道別人家是怎么樣,反正我們家是一定會看完的,這個習慣可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吧,午夜十二點還會放美麗的煙花,美麗極了。
第二天一般凌晨五點鐘就要起床,先給灶王老爺供上香甜可口的飯菜在吃早飯。然后去給爺爺奶奶拜年,他們會給壓歲錢,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哦。我回家后會先找爸爸給我的壓歲錢,我有一點不明白,別人家都是直接給孩子,而我父親非要藏起來,他還會給我指定范圍,其實不用指我也知道,一定夾在書里,可是我的書太多了找起來很麻煩,但找到后會有一種成就感。
忙完這些事后,新的一年便真的開始了。
家鄉的風俗山西(模板21篇)篇二十一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餃子,吃餃子時還要鳴放鞭炮;廈門的人們元旦出門前還要用素果祭神;蘇州的人們元旦一早開門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級”。而我,還是最喜歡我們家鄉的習俗——搗年糕。
還記得幾年前,我就體驗過一次搗年糕。那天過年,我與爺爺奶奶一起去了鄉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問爺爺:“爺爺,我們這里要去哪里呀?”
爺爺笑著告訴我:“我們去搗年糕!”
當時我全然不知搗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懷著疑惑和好奇,跟著爺爺奶奶來到了一個跟寺廟似的地方,爺爺告訴我這是祠堂。
看到這場景,我生怕他們配合不好那個大錘子打到另一個人手上。
爺爺告訴我,這就是搗年糕。于是我與幾個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們力氣小極了,連那錘子也拿不起來。
終于到了我最喜歡的環節,吃年糕。年糕端上來,冒著熱氣,我拿了一個,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軟糯,香氣在口中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