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能夠讓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情感的共鳴,產生共鳴。小編特意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令人贊嘆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一
禮觀音圣像,覽洛河風情。”
香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中原第一古剎---宜陽靈山寺。靈山寺又名報恩寺,報忠寺,玉泉寺、懸泉寺等。坐落于靈山主峰山腰,全寺因山而建,背依靈山,面臨洛河,不僅以山清水秀、建筑精美遐邇,還以其歷史久遠、香火鼎盛和白馬寺東西呼應,稱為姊妹寺。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而作為其小妹的靈山寺,其始建年代卻是個謎。據《宜陽縣志》和現存碑刻所記:靈山寺擴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而始建年代,則不應晚于唐武周時期,距今至少1300余年的歷史。亦可能在漢魏間,為白馬寺創建后向周邊輻射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18左右。
杜牧《阿房宮賦》中描繪阿房宮時說:“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五臺山南山寺,有著同樣的氣勢和風姿。步入寺內,回欄曲徑、亭臺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筑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游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在寺廟中,象這樣宏觀浩大、微觀精細的群體建筑是很少見的。
關于“靈山”的來由,民間相傳是周靈王葬于此的緣故。也因為此山跟當時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靈鷲山非常的相似。因而得名。靈山又名“鳳凰山”,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四靈獸(鳳凰、麒麟、龜、龍)之首。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羽毛美麗,雄的叫鳳,雌的叫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在佛經中,被稱為“涅”。靈山主峰兩側與次峰之間的嶺脊自然下凹,形成優美的弧線,狀如鳳凰展翅,翩翩欲飛。
木牌樓前。
穿過寒山別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橋就是江楓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山門前的照壁,黃墻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字體古樸蒼勁,給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剎增添了莊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一個小時和我們集合,請大家注意時間,注意安全,謝謝配合。
我們眼前的這條公路是安虎公路,這里距宜陽縣城7公里,洛陽市30多公里。這座牌坊是一個三門四柱七頂的木牌樓,它的等級僅次于北京故宮。大家知道,只有在皇宮才能是九頂,寺廟即使等級再高也只能是七頂。木牌樓上“靈山圣境”這四個字是由我們中國當代藝術大師歐陽中石先生所寫。
廣場東邊為佛香街,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佛教文化一條街。總面積10050平米,共兩條街,四排房子,近400套店面,主要經營佛事用品、旅游紀念品、特色風味小吃等項目。等會出來有時間大家可以進去逛逛。
這座山門位于景區中軸線上,大門采用清代仿古建筑,黃瓦覆蓋,在古代,黃色的琉璃瓦有在皇宮和皇家寺廟才能使用,說明此門等級之高。設有三門,中間大兩邊小,象征佛教“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何為“三解脫門”,就是告誡世人放下功名、利祿、情欲三種非分之想,進入佛門凈地,學習佛法,慈航普渡,解脫世間困厄。
觀音廣場。
我們通常講“入鄉隨俗”,當然,寺廟也有寺廟的講究。到了這里,我們也要遵循佛教上的一些禮儀。首先,我們要做到三戒:戒口、戒心、戒行為。戒口是我們到了這里,就不要講一些粗話、臟話和一些對佛菩薩不敬的話。戒心是我們要將來此之前一些工作上、生活上的瑣事暫且擱置下來。保持一顆清凈之心,靜靜地跟佛菩薩對話。戒行為是我們來到寺廟里,三尺頭上有神靈,大家不要去吸煙,因為佛菩薩接受的是香火,而不是人間“煙火”。另外,我們也不要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進大殿的時候,男士先跨左腳,女士先跨右腳。千萬不要去踏門檻,因為門檻相當于佛祖的肩膀。此外,墨鏡要摘掉,希望我們能正視佛菩薩,而不要帶有色眼鏡去觀望。帽子、傘也要合起來。寺廟向來是清凈之地,所以我們也不要大聲喧嘩。
容:一層是化身,展現觀音三十三應身,是游客體驗朝拜的場所;二層是楊柳、千手、送子、豐財四觀音;三層是大悲咒觀音八十八像,四周供奉觀音。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信仰在中華民族可謂婦孺皆知,影響深遠。洛陽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莊嚴菩薩道場,弘揚大士圣德,乃廣納群言,發起建造靈山送子觀音露天立像,供諸眾瞻禮或福,得大吉祥。
自古以來,靈山以“靈山八景”和“靈山六絕(轉自:千池锝:菩薩頂導游詞)”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香客。靈山被人稱頌的八大圣景,即:懸崖垂繡,仙掌石棲,慶去洞布,翠停息機,孤峰遠眺,山擬鷲嶺,洛溪眾環,澗號泉鳴。“靈山六絕”:寺門向北開,山門城樓狀,碑刻墻上掛,僧尼同院住,彩胡臉上現,鳥柏滿山見。請大家同我一起,慢慢的揭開靈山的神秘面紗。
由于政府重視和海外僑胞的資助,靈光寺現在已經修整一新,除大雄寶殿外,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觀音閣等,近來還修建了“三柏軒”、“觀音閣”,等像,又重建了山門、歇石亭、陶茶亭、古銀橋,使古跡又添了新風采,靈光寺在梅州人的心中是非常被看重的,當年許多梅州人飄洋過海外出經商,出門前都要到這里來燒炷香,特別是到那棵生樹腳下放一大串鞭炮,希望遠遷的家族像這棵千年古樹一樣生機盎然。如今這樣的活動都常有進行,那鞭炮長得足有十幾米。下面給大家細細瀏覽。
山門。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也就是梁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園”由于歷經元、明、清三朝的火燒,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作后保存下來的遺跡,當然蘇州市政府近年大力地整修之下才得到了今天渙然一新的外貌。到這里,有游客可能會問:“寒山寺的寒山在哪里?寒山寺很冷嗎?”讓我來為你解答吧1其實寒山寺并非因山而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在唐代,有兩為僧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尤其是寒山,他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后人為了紀念寒山,將此寺改名為寒山寺。
度下,這才是雨時行的真正意義。里面供奉四面觀音,她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時時保護著世人。墻壁的四周有16幅壁畫,是她的各種化身,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據說圍著慈悲閣順時針走三圈,代表時來運轉,可以消災去難。
鐘樓、鼓樓。
山門兩邊是新建的鐘樓,鼓樓。大家都知道“晨鐘暮鼓”,認為白天敲鐘晚上擊鼓,其實不然,不論早晚,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后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后敲鐘。常規的是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復兩遍,共108下。中間各念兩句經文。之所以是108下,就像我們的念珠是108顆,臺階108級,是因為,佛家講,人有108種煩惱,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貪、嗔、癡。敲擊108下相當于是走過了佛教中所講的108個法門,從此以后,人的煩惱都拋之腦后。
朋友們,大東海距三亞市中心3公里,位于榆林港和鹿回頭嶺之間,是三亞市的著名海灣之一。月牙形的海灣長約2公里。陽光、海水、沙灘、綠樹構成美麗而典型的熱帶風光。冬季水溫18-22℃,是進行海水浴、陽光浴的理想之地。在傳說中,大東海是三亞落筆峰落筆洞黑龍戲水的地方。相傳黑龍看中了大東海晴空麗日,碧波萬頃,風平浪靜,央求南海龍王將大東海借給他戲水解悶。南海龍王同意了。誰知黑龍一來便帶來臺風,弄得大東海浪高流急,影響人們打魚和生活。南海龍王看著太不像話,采取了限制措施,只準黑龍偶爾來大東海活動筋骨。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二
正月初五的大清早,我們開著自己家的小汽車,一路上看著山清水秀的風景,歡聲笑語地來到了靈山大佛。
首先,我們走進了金碧輝煌的梵宮。一進門,就有一位服務員送給我一只紅色的福包。張望一下四周,發現墻上用木頭雕了許多精美的佛像,向上看,層層疊疊的屋頂不停地變換著許多不同的星座圖案,真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再上一層樓上是素餐館,餐館門口還有一個請景德鎮大師精心制作的大花瓶,沒想到,花瓶上還雕刻了一些佛像,餐廳墻上的壁畫是一些尼姑和和尚在念經。看來,這里的一切都和佛教有關!
游玩了梵宮,我們就到了靈山大佛腳下。高88米的如來大佛展現在眼前,他的手微微抬起,好像在向我們打招呼;他的雙眼下垂,俯視著蕓蕓眾生,看起來很有慈悲心。俗話說,“臨時抱佛腳”,到這里來的人自然都想去抱抱佛腳,討個吉利,但是抱佛腳需要排隊坐電梯上去,參觀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等不及所以沒去。不過,我們在大佛腳下的佛腳博物館里學到了不少關于佛教的知識,也算不虛此行。
夕陽西下,我們開車回了家,總的說來,今天玩得還是很充實。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到古靈山景區參觀游覽,我是導游xxx,相信我會陪您度過一個美好愉快的靈山之旅,靈山導游詞。
古靈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佳文化旅游景區,古靈山風景區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發生地,是殷紂王降香、女媧修真處,文化悠遠,景色逸人。主要由一像、一宮、一洞、一花、一湖、一谷、五泉、五峰構成。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開篇第一章“殷紂王女媧宮降香”指的就是古靈山女媧宮。古靈山風景區位于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處,游覽面積18平方公里,因殷商時期建寺而古,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據明代《淇縣志》記載,南北朝梁普通年間,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達40余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也曾在此修行主持。《尚書》、《淮南子》等作品中記載,古靈山是遠古時代傳說人物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修真地,而在西山峭壁,還巍然矗立著一尊自然形成、鬼斧神工的女媧峰,另外還有女媧宮、古佛洞、醒目泉、祖師銅頂、靈光閣等景點,景致獨特,耐人尋味,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接下來我們可逐一參觀游覽,需要時間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女媧廣場,眼前這尊高十三米的花崗巖雕塑,就是女媧托石補天的形象,她分為前后兩部分,咱們現在看到的正面部分是女媧補天的形象,背面也就是后面那部分則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女媧雕塑的底座由三層平臺構成,第一層平臺是石雕十二生肖,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被稱作是人類的始祖、共同的母親,這十二生肖便代表了華夏億萬有情兒女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踏上第二層平臺,大家看到的是玄妙無比的八卦,象征著女媧法力無邊,神秘莫測。向東走,我們可以看到這里有一幅浮雕,上邊生動描述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個遠古時代的人物場景:盤古開天劈地、隧人氏鉆木取火、女媧托石補天、后羿射日。來到北邊,您抬頭看到的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相傳女媧在捏土造人時感覺用手捏的速度太慢,便急中生智,折斷了身旁的一根柳枝蘸著泥漿往外甩人,但在甩的過程中難免用力不勻、磕磕碰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世界上的殘疾人,而女媧先前用手捏的那部分人便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貴族階層,柳枝甩出來的則成為了平民百姓。是啊,女媧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眾生,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親,而古靈山主要突出的又是女媧文化,所以古靈山又被稱作是“母親山”。再向西走,大家請看這幅浮雕:紂王降香女媧宮。提到紂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在這部作品中,很多章節您都可以看到“朝歌”這個名字,這里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淇縣,它是殷紂王早年執政時期的都城。而這幅浮雕上,便生動再現了紂王當年慕名女媧之靈氣,親率文武百官以及八百御林軍、三千鐵騎前來古靈山女媧宮降香的盛況。關于當時降香的具體情節,呆會兒女媧宮咱們再細說端詳。這邊請。
一直以來,古靈山以“古、靈、美”而著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到此觀光游覽。提起“古”,主要是創建年代古老久遠,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提起“靈”,則是由于這里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來此是求財必發、求官必升、求子必靈、求福必驗,可以說是求啥應啥;而提到“美”,咱們的眼睛也可以逐一發現體會,是啊,這里群峰聳翠、山水相映,的確可稱為“人間仙境”,所以也難怪女媧也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修行呢!而且,明嘉靖年間縣令于慧游覽到此,總結出了著名的“靈山十景”,像“危巖少進、群峰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也無不描繪出了這里引人入勝的景致。
的確,這里不僅有人文景觀女媧雕塑,自然景觀也令人贊不絕口。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接下來,站在這個特定的位置,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看對面西山峭壁上突出來的部分,就是古靈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女媧峰。這是一自然形成的景觀,高70余米,與現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漢代女媧神像極為相似。大家可以看到,她的鼻子向外突出,下巴微微上翹,臉部輪廓非常形象,胸前長著一棵草,好像胸花一樣非常別致。而且,她高高挽起的發髻后邊,還背著一個小背簍,好像在背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親切,而頭上那把保護傘,也在日復一日地甘心情愿為女媧遮風擋雨。只不過,盡管如此,女媧的面部表情依然是那么的端莊肅穆,沒有咱們想象中的母性的慈祥和和藹可親,為什么呢?這還得從殷紂王說起了。咱們邊走邊聊。
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第一集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為全劇中的紂王形象定下了一個基調:紂王到女媧宮降香,見到女媧雕像姿容俏麗、栩栩如生,便隨即在女媧宮的粉壁上題下了一首風流詩褻瀆女神,最終卻因此而落了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這部演繹作品,把紂王描寫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殘忍暴戾的昏君,致使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錯誤的理解了殷紂王。其實,真實的殷紂王并非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角色。眼前的這塊碑刻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紂王以及紂王到女媧宮降香的經過。紂王從繼承王位到兵敗自殺,共在位52年,一生中的前半期他曾是一個志向遠大、統治賢明的君主。司馬遷的《史記》這樣記載紂王,說他“資便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說”,在他的統治下,殷商曾是一個先進富庶的強大帝國,紂王曾親自統兵出征,平定東夷,使中原的疆土,開拓到遙遠的淮河和長江流域,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傳播到尚未開拓的蠻荒的南方,進而推動了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融合。所以,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貢曾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焉------”意思是說紂王的功績比他的錯誤要大的多,近代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這樣評價紂王說“統一神州賴此人”,今天的淇縣仍然流傳著許多關于紂王建功立業的傳說,他也應該和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君王一樣,是一個功過摻半、功大于過,應該得到人們客觀評價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統治者像紂王一樣,在建立了非凡的文治武功之后,卻淪于荒淫暴戾,最終走向毀滅。
在《封神演義》這部演繹作品中為紂王后半生種下禍根的就是刻在石刻上的這首詩:“鳳鸞寶帳景非常,本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艷,芍藥籠姻騁媚裝”。原本,女媧的博愛仁慈、傳神絕美教化德澤了百姓眾生,也裝扮了古靈山的俊山秀水,所以也難怪殷紂王游覽到此時情不自禁作詩吟唱,但是,他不該生出“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的輕薄臆想,也正是這最后兩句感嘆,使這個放蕩不羈、輕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禍端,一向慈悲為懷的女媧惱羞成怒,仰天長嘆,一怒之下派出狐貍精,魂附烈女蘇妲己身上,進而迷亂無道昏君,最終導致了百年成湯基業毀于一旦、商代王朝大廈崩傾的悲慘結局。也正因為如此,女媧走出了行宮,來到西山山巔,千百年來站在那兒櫛風沐雨,看人間真善美、觀世間假惡丑,保佑著后代子孫的延嗣安康。所以也難怪咱們剛才看到的女媧峰神情那么獨特呢,真可謂端莊中略顯慈祥,肅穆中透露著和藹,剛毅還夾帶著無奈。《封神榜》作為一部演繹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慢慢地形成了現代人對紂王的誤解。紂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可悲下場,可以說既是他人造成的,也是當時的歷史和體制造成的。
這里就是女媧宮。里邊供奉的分別是女媧和伏羲。女媧是我國遠古傳說時代母系群團或氏族的著名首領之一。最初記載女媧名字的典籍有:《楚辭》、《禮記》和《山海經》,這些都是戰國或秦漢時代的論著。女媧和伏羲二名并稱則始于西漢《淮南子》。
相傳女媧、伏羲后來來到昆侖山結為夫妻,成婚育子繁衍人類,其族人逐漸壯大。后來,這個部族擴展到古冀州,居于“雷澤”邊的洪洞一帶,這個就稱為“女媧”部族。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傳說,女媧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還曾經遺留在人間兩塊奇石,一塊化作了《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另一塊就遺落在了古靈山,成為了古靈山的鎮山之寶--五彩神石。這塊石頭是1998年陰歷三月十五日,女媧生日那一天在女媧峰峰頂上發現的,而在這里,還有一首詩:未遇補天滯人間,盛世淡妝立庭前。靈性本是自然美,春夏秋冬對云煙。可以說對五彩神石描繪的淋漓盡至,相信您讀過之后也會對五彩石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大家請看,這塊石頭的左半部顏色明亮而右半部則相對較暗,中間這條線被稱為陰陽分界線,它把這塊石頭分為兩部分,發亮的這塊代表陽間,而發暗的這半部則代表陰間,石頭正中有一老者,面部輪廓形象逼真,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見,頭后飄起的長發則將陰陽兩界連接。據《百神圖》考證辨認,這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像下方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性形象,她就是王母娘娘。玉帝像上方有一白胡子老頭為南極仙翁,如果把仙翁眼睛下方的部位看作是一金冠的話,咱們還能看到頭戴金冠身背金箍棒的孫悟空。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再仔細看看,您將會在這塊石頭上發現七十二位全神。作為古靈山的鎮山之寶,靈氣大無邊,摸一摸財運發,拜一拜免災難,真的是不摸不知道,一摸心歡笑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石塔,叫超公和尚塔。1981年從古靈山寺巖內挖出。該塔是青石雕造的圓塔,總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塔沒有經年銘文,但從1974年該塔旁出土的超公禪師石棺上銘文,可知此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與技藝在古建筑和石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下一個景點是古佛洞。
在我們當地,流傳有這樣一首詩:每逢到靈山,必鉆古佛洞。若問為何故,健身又祛病。壁石多元素,巖漿造化成。奧妙說不盡,陶醉自然中。所以每一位到古靈山來參觀的游客也無不進洞領略其妙。來到古佛洞口,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幅。
對聯。
“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上念下念完全一樣是一個回文聯耐人尋味。
這是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于崖壁,非常神秘,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古靈山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于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臥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大家鉆洞時也請注意安全。
鉆出古佛洞,各位不妨再回頭看“人生再造”,都說此洞有坦途也有曲折,有光明也有黑暗,由此出來,真可謂人生再造呀!
這里是醒目泉,泉水經層層頁巖石過濾之后流出,礦物質含量特別高,對眼睛非常有益,當地人也都表示:用此水洗眼,小眼可以變大,大眼可以變成雙眼皮。當然,心誠則靈哦!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中國最早的愛情公園--桑中。
中國自古就有描寫愛情的。
成語。
“桑中之約”,成就了一段關于愛情的千古佳話。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鄘風-桑中》。提到《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述了我國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作品,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感、事件等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305篇。其中風就相當于現在的流行歌曲,傳唱于民間。雅則比較像紅色歌曲,帶有官方色彩。而頌更像現在傳唱的宗教歌曲。
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國風中的一篇,可見當時的民風是十分開放的。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這篇《桑中》同樣與愛情有關,詩中一名男子回憶與心愛的女子約會的情景,當時兩人“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是我們相約在桑中,于上宮許下美好的誓言,直到夜幕降臨之后,淇水岸邊送我歸去。
如今的桑林、上宮依然存在,隨著大家漫步與其中,那女媧宮中關于愛情的誓言,已經漫過山谷,籠罩著你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著纏綿的詩句,在您今后的人生中延續,為您敲響幸福的鐘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素有“天下第一銅頂”之稱的祖師金頂,這里供奉有道教神仙譜系中赫赫有名的天界尊神--真武大帝。因真武祖師大殿屋頂是銅瓦銅板而得名。銅頂位于玄武山頂峰,面對女媧峰,背靠龍虎山,東邊的龍山與西邊的虎山相連形成半包圍,恰似祖師寶座,俗稱柳圈椅。站在銅頂之上,俯視古靈山廟宇金碧輝煌,環視八百里太行山,雄壯、巍峨,銅頂上建有九祖大殿、人祖殿、無極老母大殿、善惡門等多個殿堂,特別是九祖大殿耗資110萬元,仿北京太和殿樣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可謂中原地區山頂唯一一座大殿,內奉九位老祖(盤古、三皇五帝),九尊大像均為貼金銅像,威嚴端莊,金光燦燦、栩栩如生,令人瞻仰。
各位朋友,古靈山主景區的講解已經結束,很高興為您講解服務,歡迎您下次光臨,祝您旅途愉快,再見!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10公里,游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峰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后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峰回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志》記載,靈山寺創建于梁普通年間(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35公頃,高僧200余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游客云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游靈山寺,并寫有《游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游。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群峰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峰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峰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峰,頭挽發髻,面慈目祥,身著舒袖褒衣,雙肘曲于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又若為蕓蕓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與女媧峰正對的建筑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志》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歷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圣誕日,她往火云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圣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峰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發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著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贊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占風流。枕山臥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里總思人間秋,誰言萬代懷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于崖壁,非常神秘,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于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回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臥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鉆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鉆鉆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游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志》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臺朝云、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占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說的是靈山黑龍潭,位于寺院的西北側500米處。這里奇峰幽谷,山勢挺拔,泉涌澗飛,碧波蕩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征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云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圣,靈杰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里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回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弦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圣峰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于懸崖峭壁上,深9米,高丈余,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志》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說》云:“靈山下有靈山寺,創于梁普通,修于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游客云集,香火鼎盛。傳說,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圣峰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蘊寓著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發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后,無不驚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云游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臺方寸山,訪拜佛、仙、神圣,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圣地,并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臺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于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余,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于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說于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游,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游玩過后,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四
漸行漸遠聲響回蕩在山谷。
那在江邊埋下深深的足跡。
像似你的一顆顆流星。
打碎在案牘疊起的.
凝澀與復雜的葉兒上。
/
遠遠傳來山路的固轍。
不知記錄山路凝淚的多少鞭。
天空依舊蒼白依舊迷茫。
你的皮鞭纏繞。
淹沒了靈山江的碧波細語。
細花在哽咽,裸沙在流淌。
日暮余路下。
一村又一村角眼無數流過。
春風秋水,潮起潮落。
/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日子。
替我們。
輕輕開了又關的黎明的門栓。
窗前的寒栗的美人影兒。
照片的泛黃。
似點在碧江的蜻蜓。
散作的花瓣。
捕捉了碧水勾勻的。
稻花的佳釀。
/
靜靜地村莊滑落了夜晚。
悠悠的歲月在風中汪洋。
晃入幻城廢墟底啊。
在那秋月光下的小小的碧波。
聞著煙火打掃過的初味。
/
長長的江路已經走到了對岸。
冷麓依然靠在那江岸上。
巢空枝亂,夜仍悲凉。
人跡隔在遠遠斷流鵝卵石上。
夜倦遣,繁星梳發著臨水。
全夜只有我倆。
仍淚光相望晶瑩剔透。
我與它一起泛濫了世界。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五
這一天,我今天終于要去江蘇靈山看大佛了!這是媽媽為了考驗我的意志,讓我在兩個小時內徒步走了5.5公里才爭取到了的機會,雖然有點累,但是我了解了佛教的很多知識,知道佛教是一種智慧的宗教,更看到了這種宗教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以后我還要爸爸媽媽帶我出去多參觀、多學習。
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終于到了媽媽預定的賓館。我們吃了午飯就開車去靈山了。十幾分鐘后車便到了靈山腳下。買票后,我們隨著人群開始往景區走,大概走了500米后,我終于看到了期待以久的梵宮和靈山大佛。
我們首先去參觀了梵宮。一進大門,首先印入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殿堂。殿堂的四個角分別放著四只白玉雕刻成的白象和四幅以凈。善。慈。孝為主題的東陽木雕畫。殿堂的四面墻上掛著八幅描寫佛教傳說的油畫。殿堂的正前方有著一幅350平方米的琉璃巨畫,畫中鑲嵌著貓眼石。瑪瑙。珊瑚。翡翠等珍寶。上面描寫的是眾生膜拜釋迦牟尼佛的場景。其中,釋迦牟尼佛的身體就是由純金打造的,異常奢侈。順著樓梯往上走,我們就會進入一個大廳,這個大廳比殿堂小一點,叫“圣壇”。圣壇的頂上是由149007塊1平方米的巨型漢白玉蓮花瓣拼接而成的,它的燈光五彩斑斕,一層層疊加上去非常美麗,那種震撼同樣是無法描寫的。走過圣壇,就是走廊了,走廊里有著用翡翠打造的十二生肖像,十分生動。梵宮真是太奢侈了!單單打造梵宮就用了8億元呀!怪不得被稱為“中國盧浮宮”呢!
經過梵宮,我們就到了靈山大佛的腳下。大佛高88米,重710噸,相當于七百多頭大象疊成30層樓的高度和重量,我難以想像,當初的工人是如何把這個大佛給豎立起來的?他腳下的蓮花也有3樓那么高。大佛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臉上表情是那種慈善的微笑,眼睛睜開一條縫,你不管走到哪兒,他的眼神似乎總跟著你。
頂禮膜拜了大佛之后,我們又去了正對面的廣場,發現有許多的鴿子,我就買了個玉米喂它們,惹得那些鴿子爭先恐后的撲向我,把我手都啄疼了。我正喂著,突然廣場上響起了一陣廣播:“各位游客,請注意,我們的”九龍灌浴“圣禮馬上開始,請大家準備好水杯,盡情暢飲”。于是,我們就拿出杯子,跟著人群聚集到廣場中心看演出、接圣水。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六
景區的主要景點有:88米神州之最靈山大佛、千年古剎祥符禪寺、華夏第一壁--靈山大照壁、江南第一鐘--祥符禪鐘、神州第一鼎--萬年寶鼎、天下第一掌、靈山萬佛殿、古井蓮池、銀杏梅樁、佛教文化博覽館、隨喜堂、大型青銅雕塑“百子戲彌勒”等。
宏偉莊嚴的靈山大佛是傳統佛教造像藝術和現代高新科技的完美結晶。靈山大佛的建成以后,神州五方五佛的格局遂此形成完整。靈山大佛秉奉人間佛教精神,并將極大地提升藝術文化,以其深邃的文化含量和本身具有的吉祥平安意義而廣被社會大眾所青睞。
祥符禪寺,位于江蘇省省無錫市太湖馬跡山(馬山)秦履峰南麓之幽境。始建于唐,昔人施荒丘,作寺靈山址,歷宋、明、清,迭經增修,遂成規模,達優缽花開西域種,浮屠法演上乘禪之境。
茗山老法師為之題名“萬年寶
鼎”。
“大手”,除了材質是以2毫米厚的黃銅板敲打而成以外,外形的尺寸大小,和大佛的.“右手”完全一樣。
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為7米,最厚處厚度達1.9米。整個照壁,由帶有深浮雕的花崗石拼塊貼面而成,十分壯觀。
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是一座專門展示佛教文化藝術的專業博覽館。整個展館總面積一萬平方米,格調高雅,利用詳盡的文字介紹、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全面展示佛教的歷史起源、傳播、流變及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展館共分三層,以神州五方五佛,中華四大佛山,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語系,佛教文化藝術,中外交流等為展覽主線,內設過廳、序廳、五方五佛廳、八大展館、多功能廳等幾大部分。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七
暑假,我們一家人去了霧靈山游覽。霧靈山被稱為“燕山主峰,京東之首”,海拔2118米。
我們駕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直奔山頂,一路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我們在云霧中穿行,時而云霧繚繞,宛若仙境;時而樹葉篩下一縷縷陽光,晴空萬里。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山路,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我們住在了頂峰賓館,早早睡下,期待第二天早起看日出。
第二天凌晨四點半,我忐忑地站在山頂的觀景臺上,等待太陽升起來。
早上五點左右,遠處的云逐漸變紅,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的臉一樣,人們頓時議論紛紛。姥爺告訴我:太陽要出來了!我迫不及待地抬頭向東張望,云層還是紅彤彤的,看不出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云層紅得越來越耀眼,只見東邊云層與天邊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道弧形的金邊,人們頓時興奮起來。
那道金邊逐漸上升,越來越寬,越來越亮,點亮了整片云海,給山頂鑲上了一道金邊。再上升,只見東邊呈現一大片橙色,光芒萬丈。那橙色的火球越升越高,猶如橙色的繡球花,羞答答地從云海后探出頭來,讓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一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再定睛一看,太陽早已躍出云海,絢爛的陽光照亮了大地。新的一天開始啦!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八
周末,爸爸開車帶我去登保國寺的靈山。
我們從入口進去,腳下的路先是沙土路,然后又變成了石頭路。爬了一會兒,我看見路邊有一棵朽木,它的樹干已經裂開了。我想,可能是蟲子蛀空了它的樹心吧!又走了一會兒,我看到了一叢杜鵑花,它每朵花都有五片花瓣,每片花瓣都鮮紅鮮紅的,里面還夾藏著小紫點,好看極了!還有小蜜蜂在里面采蜜呢!
突然,爸爸把我拉進一條小道,神秘地說:“我們不走大路了,去冒險吧!”我興奮地答應了。我想:“雖然可能遇到危險,不過也能遇到新奇的事吧!”
我們就這樣走進了這條小道,我看了看,周圍沒有其他人,心里還是有點害怕。這條路彎彎曲曲的,路也高低不平,好幾次我都差點摔倒。走了一會兒,我看到了幾朵山茶花。山茶花有四片花瓣,雪白雪白的`,里面還有一些黃色的花籽,我很喜歡,就用手碰了一下花朵,并用手機把它拍了下來。我正準備要繼續前進的時候,右腳突然走不動了,接著我感到了一陣疼痛,疼得我“哎呦”“哎呦”亂叫。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山茶花的根絆住了右腳。爸爸叫我站到旁邊去,并說明了原因,因為枝條可能會反彈回來,第二次扎到我。我站到一邊,發現右腳流血了,我用紙巾擦了一下傷口,就一瘸一拐地跟著爸爸走了。
過了好久,我們才從難走的樹林里走出來。我回頭看了看爸爸,感覺他好像不是很開心,不知道是不是還在擔心我的腳。不過我自己還是很開心的,“真是一次好玩、刺激的冒險啊!”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九
早就聽說霧靈山風光秀美,是“京東第一高峰”,以云霧著稱,云霧變幻莫測。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美麗的霧靈山。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駛了大約三個小時,我們終于到了位于興隆縣的霧靈山。
一下汽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隱隱約約能聽見清脆的鳥叫聲。我們沿著一條曲折不平的上山小路,來到了第一個景點——觀音送子崖。只見一塊巨大的巖石上寫著四個大字——觀音送子。我朝箭頭指著的方向望去,遠處那座山峰頂上的一塊巨石還真像一尊觀音手里抱著一個孩子呢!媽媽告訴我,傳說觀音就是送子娘娘,只要你有誠心去乞求,她都會送給你一個孩子的。山峰上一片片綠蔭和巨石構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風景畫。不遠處傳來了一陣陣清脆的流水聲,我們聞聲而去,只見一股水流沿著陡峭的山崖飛瀉而下,這便到了龍潭瀑布。青灰色的崖石上點綴著簇簇嫩綠色的小樹,和瀑布相映襯,猶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過了龍潭瀑布,就可以看見索道,我們坐纜車上了山,隨著纜車的不斷上升,秀美的霧靈山逐漸地向腳下移動,猶如展開的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終于來到了山頂,霧靈山不愧是霧靈山啊!只見高高的山峰周圍薄霧繚繞,遠處的山峰好像披著一層輕紗,若隱若現,;從山頂往下看,有的霧一團團,像一朵朵棉花糖,柔軟輕盈;霧靈山美麗極了,宛如人間仙境一般。我們,站在刻有“燕山之巔,京都之首海拔2118米”的石頭前,我向山下望去,在我的視野里,燕山山脈、水庫、公路,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好像我們小時候玩的用積木搭的模型一樣,真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下山的路途中,我們走走停停,對這綺麗的風光依依不舍。
我愛你,美麗的霧靈山!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十
各位游客:
今天我們一起來游覽北國的名山圣水――霧靈山。公園內植物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森林茂密,種類繁多,資源極為豐富。高等植物1870種,已被列入國家保護植物10種,其中珍稀野生花卉178種;霧靈山素有藥山之稱,有中華藥植物903種。由于山高林密,動物資源豐富,有鳥獸16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二級保護動物12種;為彌猴自然分布的'最北限。
霧靈山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自然環境,其水源東入潘家口水庫,西入密云水庫。景區為南北氣流匯合地帶,雨量充沛,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7.6℃,夏季最高氣溫28℃。
霧靈山是京承旅游線上的綠色明珠,不僅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有瑰麗的自然風光,更有悠久的歷史,作為清朝皇家風水禁地,封禁達260多年。霧靈山以其迷人的景色,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被譽為“京東第一山”。
公園內乘車分為兩種形式:即可以團體包車在園內全園參觀;亦可以分段乘坐園內循環游覽車,在鐘鼓院、仙人塔、蓮花池、龍潭停車場均設站牌,定時發車,行車路線分別為鐘鼓院―仙人塔―蓮花池、頂峰―蓮花池―龍潭,游客可根據站牌上的時間、路線安排自己的最佳游覽行程。
好,游客朋友們,霧靈山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十一
剛進了大門就能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小溪、草地、山岡……這里的山跟別處的山不一樣,它是五彩的,紅色、綠色、黃色、紫色的樹木長滿了大山。聽說這種景色也只有現在才可以看到。
車在山里繞了幾圈,便到了步行路,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走進了原始森林,地下都是凸出來的樹根和掉下來的枯葉,我想抬頭看一看天,卻只能看到那些高大、筆直的樹木不怕風雨地、頑強地在那里“站崗”,樹葉飄雪花似地落下來,到處都是秋的氣息。透過密密麻麻枝葉,可以看見一點陽光,可它卻照不到大地,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
我們沿著山路走,溪水一直陪伴著我們,游人在溪水旁照相、休息,大家都是那么興奮,那么高興!溪水嘩啦嘩啦地流著,流水聲是那么清脆,那么響亮,直到現在它還一直在我的耳邊回響著。
不久,我們就走到了龍潭瀑布,遠遠的就可以聽見瀑布那嘩嘩的流水聲,比起溪水來,它似乎更加能示出自己的朝氣蓬勃,流著,流著,永不停息。走近一看,瀑布像一條又寬又長的透明絲帶一樣,足有六十米高!正如李白所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后面白色的、光滑的巨石把瀑布襯托的更加美麗!
過了龍潭瀑布,就可以看見索道,我們坐纜車上了山,纜車兩旁都是樹木,金黃色的葉子讓秋天顯的更加美麗!秋風吹過來,“大樹樂團”奏響了“樂器”,“領唱”開了個頭,接著,其它植物也紛紛唱了起來,“沙沙沙,沙沙沙”原本寂靜的森林熱鬧起來,游客們欣賞著動聽的樂曲,陶醉在歌曲的海洋中。
上山頂要坐專門的汽車,我們花錢買了票,坐上了車。當車開到半山腰的時候,可以看到燕山山脈,藍色的、光禿禿的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細看就好像電腦制作的畫面一樣,頂上是白色的,接著有些發藍,再往下看,又是白色的,“好美呀!”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可以親眼看見這樣一副美麗的畫面!游客們也贊嘆不已,紛紛舉起照相機,把這畫面拍下來,讓它永遠不會消失。這時候,沒有樹木的阻擋,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蔚藍的天空,它比大海還要藍,比我那藍色的.牛仔服還要藍,從小到大,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區看見這么藍的天空,感覺真好!
車開不到頂峰,剩下的路只能我們自己走,我們下了車,車外很冷,只有七八度,雖然這么冷,我們穿的衣服也很少,風也很大,凍的我們直發抖,但是我們還是忍著,否則心中永遠會存有不少遺憾,在爸爸的鼓勵下,我們登上了山頂,站在刻有“燕山之巔,京都之首海拔2118米”的石頭前,我向山下望去,感覺就是不一樣!站的高望的遠嘛!在我的視野里,燕山山脈、水庫、公路,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好像我們小時候玩的用積木搭的模型一樣,看著這些,想著這些,我似乎忘記了寒冷,是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山頂上,我找到了一種成功的感覺!我為我自己而感到自豪!
下山的路途中,雖然不累,但我們還是走走停停,對這綺麗的風光依依不舍,留戀這些美好的景色:粗大筆直的樹、清澈見底的溪水、五彩斑斕的山、飛流直下的瀑布……恐怕下一次再來就要等到明年了!
回來時,爸爸說:“登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有目標,因為如果你沒有登上山頂,那么你總會覺得有些遺憾,所以你會不斷地往上登,當你登上了山頂覺得累,不想走了,那么你只能留在山上,下不來了,那時,你會迫不得已地走下來,像游泳,做操就不是這樣了。”我贊同爸爸的說法,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標,有計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有規律!才會更加美好!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十二
山澗小溪,索橋深谷,名勝古跡……一切都讓人們流連忘返,在心中烙下一幅靈秀的畫卷――靈山
天空一片白茫茫的,微風與斜雨輕輕撫弄著車窗“啪啪”作響。在這種斜風細雨中來登山是再好不過得了。忽的,一種“嘩啦啦”的聲音由遠而近,不用說靈山到了。穿過一座紅漆白磚的城門。看到了十八尊羅漢石像,十八個羅漢像形態各異,各有專長。近看栩栩如生,遠看好似真人。剛走過十八尊羅漢像,就有一個巨大的蓮花池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我并不著急慢慢地欣賞著,讓它自己展現在我面前。蓮花池由從大到小的蓮花圍成了一個圓,而在蓮花的上方便是一個巨大的噴水柱,最上面則是一個巨大的從云中伸出的手和一個玉瓶,真乃令人嘆為觀止,巧奪天工。原來,這手是觀音之手,玉瓶也是觀音之玉瓶。凈水從云中傾瀉而下,其勢氣真是奪人心魄。
一陣微風吹過,云霧漸漸散去,我們走進了神秘又幽靜的靈山,
小學生作文大全。
]的生肖佛像。
接著,我們又到九龍灌浴的現場,首先,看到一根柱子的頂端,一朵大大的金色蓮花正緩緩盛開,花瓣完全開了時,有個金色的娃娃出來了,隨即悅耳的音樂響起,下面有九條金龍隨著音樂的弦律向娃娃噴水,幫他沐浴。聽現場導游講,這是演示釋迦牟尼佛祖誕生的場面。有許多人從七十二條鳳凰口中等取仙水,這仙水真是比礦泉水好喝多了。
我們繼續向前,就來到了。
[1][2]下一頁。
黔靈山黔靈山(優質13篇)篇十三
今年六一爸爸媽媽帶我去霧靈山游玩。
我們早晨七點左右進入景區。首先去的'仙人塔,仙人塔是一塊人形巨石,遠遠望去真像一個巨人站在山中。隨后又去了龍潭瀑布和小壺口瀑布,這兩個瀑布下面還有冰呢。我想站上面,可又怕滑倒了,只用手摸了摸,哇!好涼啊!都快到夏天了,這里的氣溫依然很低。
下午,我們終于登上了霧靈山主峰——氣不忿峰,站在峰頂向下看,啊!云彩都在腳下哩!再看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峰,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好像在夢境之中。怪不得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贊美霧靈山,山勢雄偉、峽谷縱橫、幽壇飛瀑、林海茫茫,為中國名山。
傍晚,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霧靈山。再見,霧靈山!我以后還會來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