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思考和發展自己的觀點,促進個人成長和思想的進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優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何對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如何展現個人的思考和感悟。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一
一開始覺得無聊,中間終于像以前一樣被小說里的人物楊百順牽住了,最后看得心里又不舒坦。
兜兜轉轉,曹青娥卻成了以前她以前討厭的媽媽的那副樣子,老曹也變得像他老伴當初那樣,牛愛河的經歷也是與楊百順的經歷驚人的相似,幸的是何玉芬對他說了那句“人過的是以后不是過去”,可是他好像也并沒有領會這句話的意思,又或許章楚紅的話永遠不知道那句話就會永遠壓在他心頭,可是這樣又何時是個盡頭呢,剪不斷理還亂,豈不是還是活在過去。
“一句頂萬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句話的重要性。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和一個人成為患難之交,一句話可以成為一件事的惡緣根本,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走出深淵。
書里零零散散的道理太多。我盡著幾點還記得的寫。
劉震云用了如此復雜的人物關系,是想以此說明什么?“一件事總得繞幾個彎”“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與人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一件事情的發生也是由無數個小事件導致的,別埋怨,有時候出事了不怪別人怪自己,為何偏偏找人商量還聽了別人的話還把自己的心腹之話傾訴盡,結果別人挖了坑專讓你跳結果別人告訴了他的好朋友結果別人哪里管你只顧了自個兒的小心思。聽別人的建議,然后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直接用別人的建議作為自己的決定。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二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蹦切┍砻嫔衔?,說說笑笑,交往甚多,賓客盈門的人其實骨子里最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動物,也是利益的動物。人與人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利益的關系。被現實的諸多利益所羈絆著,有些人就逐漸變得不好意思說,不往深處去說,不敢說。因為假如好的時候,你說了心里話,到不好的時候,你的話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為別人攻擊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傷著你的人,卻正是你身邊的那些“哥們”、“閨蜜”們。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還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們就只能藏著掖著憋著忍著。久而久之,許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悶,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壓抑都無處傾訴。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樣,可以跟上帝去說,跟主去說。所以雖身處熱鬧,心卻孤獨!找個能說話的人容易,但找個能說得上心里話的人確實不容易!話,一旦成為了心與心溝通的最佳方式,尋找和孤獨便會伴隨人的一生。
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給我的最大心靈震撼是原來人的孤獨竟如此巨大!兩個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雖近在咫尺,心也可能會隔著千山萬水。也可能無話,也可能說不上話!這不,為了找話,書中的主人公牛愛國一個人翻山越嶺,從河南滑縣到延津,又從延津來到陜西咸陽。最后還是何玉芬戳中了牛愛國的心事。何玉芬說,就算你找到了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煩。的確,牛愛國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紅說的話,因為章楚紅沒說出的話,和吳摩西(楊百順、楊摩西、羅長禮)臨終前要對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說的話同樣重要??墒钱斉蹏傧肴フ艺鲁t,這個唯一能和他說得上心里話的女人卻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實此時的牛愛國只是想要告訴章楚紅一句新話,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帶她走!
這部小說語句洗練,干凈利落,三言兩語就說清一件事,可謂字字珠璣,句句戳心。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上篇是寫吳摩西為了尋找丟失的養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寫牛愛國(巧玲的兒子)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能說的上話”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吳摩西和牛愛國以及由這兩個人牽扯出來的眾多人,都是在“找話”。老汪說,有朋自遠方來,樂個啥?恰恰是圣人傷了心,要是身邊有朋友,知心的話都說完了,遠道來個人,不是添堵嗎?看來找個朋友難,找個能說上體己話的朋友更難。總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人永遠不能被徹底理解,心與心之間可以無限接近,但卻永遠都無法無縫銜接。“親密無間”或許只是人類的一個愿望,“肝膽相照”也不過是人類夸下的一個???。因為還有“同床異夢”“貌合神離”“陰奉陽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
對于“一句頂一萬句”的理解,我認為,有時候關系再好,一句話,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個外人的一句話,也有可能就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關鍵時候關鍵人物的關鍵的話,一句就頂一萬句。比如《水滸傳》里鄆哥給武大和武松說的話,比如《三國演義》里貂蟬對董卓和呂布說的話;比如《紅樓夢》里秦可卿給王熙鳳托夢說的話;比如《西廂記》里小紅娘對崔鶯鶯和張生說的話;再比如書中馮修文和崔立凡對牛愛國說的話。這些話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影響著或決定著人物的命運。
再來分享書中的兩個小細節:一是吳摩西本來想在火車站殺死出軌的吳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們恩愛著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吳香香,他們能說上話。他們騙了吳摩西,但沒有騙他們自己。吳摩西頓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給吳香香和老高打個對號了呢?是該喝彩還是該詛咒?二是章楚紅破釜沉舟,與李昆各奔東西,為什么沒去山西找牛愛國,而是割斷過去,去往他鄉。難道她和牛愛國能說上心里話也是假的?是該可憐還是該可恨?我想還是要回到本書的主題。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全書主要就是在講孤獨。在講中國人的“千年孤獨”、心的孤獨,在講孤獨的歷史,孤獨的輪回,孤獨的世代延續。書中所有的人最終都是孤獨的。孤獨似乎貫穿著他們悲苦的一生,無法抹去。
既知孤獨,便守孤獨。但是“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所以人還是要活在當下?!安粊y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币郧暗亩鞫髟乖苟家磺须S風,遇事想開點,看淡點,看遠點,不要把悲傷和苦難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寬了,氣也就順了。其實人這一輩子,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心情。有一個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想不長壽都難!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獨不孤獨了!
當然,您也可以繼續選擇快樂的孤獨著。也許孤獨并不可怕,也許孤獨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個常態吧,既然不能徹底消除孤獨,那么就強大內心,去享受孤獨吧,您說呢?!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三
最近非常辛苦地讀完了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讀完之后心情五味雜陳,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難過,覺得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窩囊啊,距離自己一直理解的現實生活好遙遠。
無論是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是孤獨的,窩囊的,沒有復雜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隨波逐流地被命運無情和被動地安排,隨遇而安,太沒有生活的樂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我忽然覺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運的,我和老公說得著,有的話可說,這應該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兒子關系不錯,沒有太多矛盾和糾結,陪著孩子一點點的成長,多幸福。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勵志小說看多了,不適應這種沒有生活朝氣的命運,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積極的小說對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勵,所以,一句頂一萬句,帶給我的負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別像他們那樣憋屈啊。
小說要表達的可能更多地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說得上話,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有點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許只想突出一點來說透吧。
看完了小說,為轉換心情,我上網挑了個喜劇愛情電影《一夜驚喜》來沖洗我心中的堵,讓我快速回到快樂幸福的好生活中。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四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個理還沒碼完,有些個人要跳出來蹦跶顯形,有些個事要對照明鑒。“這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的以前。”這樣想來,還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顯然是要說給自個的。
這里面多出來一個時間模式。
這后面我們分兩條線走,一個是瘸腿,一個人;一個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歡離合。
事兒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兒就是那么個理兒,瘸腿一個人,原本不必理,自認門清,無法無天,自得其樂。瘸子不行,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見自個,又找不到說的上話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終。整個下半部人生就是這樣:事碼不好,話說不上,人找不對,即便陰差陽錯找對了也是失了魂丟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過不好當下。為何?因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個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認為里,根,弄差了;因為瘸子把現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沒了以后。因為瘸子總是一個事掰扯到另一個事,其實碼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惡魔纏身后的私語,我不殺人,也要放火。如此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環往復里得了一個可怕的?。涸谶^往的世界里沉淪、尋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繼續犯錯、丟失,及無從談起的未來。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來,沒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許。雖也下眉嘆息,武斷有余,然知書達理,勇氣可嘉。奈何老劉回回繞繞,濃墨重彩,獨獨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無從談起以后,當真是無一安好,好不孤獨。
家人不能選,我且珍惜。
過往不必選,唯有珍惜。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五
《一句頂一萬句》,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書中男主,這不是男主一開始的名字,因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小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家鄉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剛看到小說名字的時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話呀,怎么有這魔力,頂一萬句?當然了,一翻開,我就被書中所描繪的我所熟悉的那種濃濃人間煙火氣給吸引了,已無暇尋寶,特意去找這一句話??赐?,書從頭到尾都沒直接寫有這么一句話,可以頂一萬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經默默告訴我們生活在世間,確實一句是可以頂一萬句的。
這樣的句子,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個是“說得上話”
小說寫的是中國最底層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著孤獨的哲思在里面,我們生活在千年孤獨中,無邊無際的茫然和如影隨形的疲憊,生活中能夠說貼心話,慰藉靈魂的朋友和親人并不多,因為說不上話。真正說得上話的人,可以溫暖疲憊的心靈,振作生命的頹廢,化解彼此的沖突、激發情欲等等。
與一般人說話,高興的事說得高興,不高興的事說得敗興,但是說得上話的人,不高興的事,也能說得高興。
有些人說得著,有些人說不得著;有些人現在說不得著,將來或許能說得著;有些人現在說得著,將來未必能說得著;有些人這一輩子也說不得著。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當然了,說得著說不著也不是永恒不變。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寫著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間煙火氣的聲響和熱鬧一直在你耳邊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說最是這樣的人間煙火氣,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個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就像書中一個主角說的:“我活了七十歲了,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薄ⅰ拔疫€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p>
小說就是寫的一些家長里短,充滿了瑣碎,街角發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發生的事一件牽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選擇過日子了。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六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藝術帶來了新的風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墒抢像R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自己內心想說的話。現在,由網絡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論闊,無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可是孤獨的問題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七
偶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對人性中孤獨的刻畫,讓人震驚,令人深思。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都會孤獨地離開。活著,也許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與自己“說的上話”的人,也就是現在說的朋友或者知己,活著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獨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開心時有人可以分享,悲傷時有人能夠安慰,那么這份孤獨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話不在多,也許真的可以一句頂一萬句。
人是一個群居動物,有時身處鬧市,仍覺得孤獨,我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國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傾訴心曲,人神交流;而國人缺少信仰,當需要傾訴的時候,往往不知該向誰傾訴,誰會愿意聽你傾訴,身處人海,茫然四顧,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心理需求壓抑得太久,便成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孤獨的人希望有人懂,卻不喜歡別人把他看透,往往為了面子或者那點可憐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內心的煎熬。
這個知己,無關貧富,無關年齡,無關性別,投緣就好。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尋找那個投緣的、“說得著的”人。大部分人身邊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談論國事、單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談自己的少,敞開心扉的更少。我們缺少那種心有靈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達成默契的朋友,當然這個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這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獨就在所難免了。
有時被現實的利益羈絆著,想說卻不敢暢所欲言,怕別人抓住把柄,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帶來麻煩;有時被傳統的禮儀道德約束著,一些敏感的話題想說卻不好說不便說;有時由于各自的認識水平不同,說了產生不了共鳴,說了也白說,干脆就不想說懶得說。
常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有了心結,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親的家人,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雖不可小視,但內因才是關鍵。自己想通了,陰霾就會消散,孤獨就成為你審時度勢、拷問靈魂的利器,成為你人生之路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孤獨是無人能走進靈魂深處產生共鳴,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處不勝寒,是永不服輸,是不向某個人或者某種勢力屈服妥協。孤獨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諦,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獨的人,得意時一般不忘我,失意時不自賤;孤獨的人,可以獨享心靈的寧靜,體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與淡雅。
偶爾的孤獨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就像經常喝茶的人,偶爾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人們常說,情到深處人孤獨,情深無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說,那種無法排解的孤獨只能獨享,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既想體會又想逃離的事實。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八
初讀此書,覺得此書非常生澀難讀,人物關系復雜,墨跡無趣。內心浮躁是很難讀這樣的書籍。當我靜下心來讀完整本書之后卻舍不得就這樣結束,心情很復雜,很難去解釋那種沉重,失落與孤單,壓抑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好的書籍大抵如此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沖擊,像明鏡讓我們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樣,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鏡,它能照亮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一些啟示。
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簡單、敘事直接、樸實無華。正如書名“一句頂一萬句”,一字一句都構成言說的藝術,無一句廢話。
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的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俺鲅咏蛴洝焙汀盎匮咏蛴洝北砻嫔现v的是吳摩西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和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講的是孤獨的歷史?!肮陋殹笔来鄠?,祖輩的故事在后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后輩身上延續。小說所有的情節關系和人物結構,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上話,然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情欲。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生了。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個說得上話的人,但是越長大越發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獨才是人生常態。書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很真實的反應了底層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讀此書時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會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隨外公外婆長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會走上幾天的路,風餐露宿,就為了能和這個“說得上話”的姐夫說說話,和這個能給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點小酒。像極了書中主人翁,為了一個建議,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認為能幫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幫自己說道說道。
為了擺脫孤獨和累,書中的人們努力制造聲響和熱鬧,但這無法改變本書人物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還像書中的人們一樣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當然,閱讀此書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執著和頑強。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們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九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十二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 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夜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系,而他的一生,似乎夜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她總在尋找些什么,看完了書,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沉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
龍應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楊百順何嘗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 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 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由此我忽然發現,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關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話過千句”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束。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
有話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看之前了解過本書的大輪轂,被譽為“中國式孤獨的百科全書”;
書里把人與人間的關系,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簡單的分類法,卻非常有效。無論家人,朋友還是夫妻,一旦說上話了,人就親了。反過來,一旦說不上,就沒有親味兒了。
人人都有溝通的欲望,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是沒有遇到能說著話的人。正如序言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孤獨不是只有圣賢才有的體會,而是人人都有,書中老楊是所有的老楊,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殺豬的當官的唱戲的賣包子的,都在尋找的路上。
就算我們沒有共同的生活觀,但我們有相同的偏見與愛好也可以成為朋友,但這種關系就因為沒有說得來而容易產生誤會,不理解,關系就會破裂。
這本書書中送給我們的一個金句,“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被蛟S這可以緩解我們幾千年來的孤獨、尋覓與痛苦。
第一次看劉震云先生的書,在此之前對他0認知,一本書看下來,頓覺有趣,讀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紹是明清時期野稗式小說,絮絮叨叨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不是人覺得煩悶,詞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樣華麗但字里行間蹦出來的金句使人產生共鳴,唏噓不已。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一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成言說的藝術。是一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沉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你會心一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一句頂一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獎,而是一直就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兑痪漤斠蝗f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肉,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情欲有關。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容,書的名字應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的上一萬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二
在讀《一句頂一萬句》之前,我以為它應該是一部情感糾葛主線條的書,但讀到現在我發現我錯了,全篇“不是…不是…也不是…而是…”的經典風格讓我記憶猶新,書里的人物都親切,老楊,老馬…等一系列人物都那么新奇有那么親切,好像小時候聽媽媽講姥姥的故事?;氐窖h的人情世故,村莊和田野都裝著小人物們類似的命運。書里最遼遠的.一樁孤獨,就是巧玲“一夢醒來,窗外的月牙,映在棗樹的樹杈間。”
“(某件事)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而是因為……”,這一下就扯出了好多事,帶出了好多理。這些理看著挺繞,挺扯,但細想起來,還真是這么回事。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一個理看起來一句話就能說清,但放到真實生活中,可能一萬句話也說不清。所以,要找個能說上話的人(無論是朋友還是親人),真是太難了。吳摩西半生坎坷,看著處處占理,卻處處說不上話,一直在人生路上奔波,只知自己叫什么,從哪兒來,卻不知要到哪兒去。牛愛國是吳摩西的翻版,表面上看一個出延津,一個回延津,但實際上都走不出心靈的困頓。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讀了這本書真讓很驚嘆,很喜歡,細細把讀每一次“常用句式”都有不一樣的收獲與感受!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三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系,現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四
大多平凡人的生活何不是這樣,夫妻之間沒有話講,子女和父母之間沒有話講,只是靠著單薄的責任感維持著這么一段關系。原本應該是最最親密的關系的,到頭來卻沒有一句話講。有話講并不代表真的有話講,而是能找到一個知心人,能夠信任,可以毫無保留的將心中的無奈與其訴說,能從對方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個過程,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質的感悟,能夠真正說到心坎里去。而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不懂的是其實是離我們很近的最實在的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當然希望旁觀者能看到自己迷惑的。
朋友之間有話講,靠的只是從對方中所能獲得的“利”,能找到一個免費心靈指導師的利,一旦被其他更大的利所破壞,這一段感情也就不復存在了,多么脆弱的關系啊。都希望從他人那里多獲取一點點,卻沒有真正的站在各種的角度看問題問題,所以說啊,朋友,只能是一時的朋友,舊人去新人來,過往的是否在這段感情中充當的是什么角色,聽的角色還是說的角色所帶來的回憶,都已是過往云煙,破裂的契機如果是壞的話,剩下的只有對那朋友的怨恨與辱罵。
小說中上下兩部中的主角經歷是多么的相似啊,雖然中間隔著一代人,也恰恰說明無論歷史如何進步,時間怎樣變化,其中的故事也都差不多一樣。楊百順和牛愛國都經歷的朋友間不愉快的事情,以致最后對朋友充滿怨言。經歷了另一半因為沒話講的而出軌到有話講的對象。都經歷了知道這一切產生了想殺了他們的念頭,后因為看到了什么亦或體會到了什么而及時收手。都經歷了自己本來不想去尋找他們,卻在其他人的勸說下出走尋找他們,本意是不想碰見他們又在機緣巧合下看到了他們。我想,兩部分多么相似的情節,正是給這部小說更增添了現實走向。
最后,預祝所有人都能找到靈魂伴侶,知己,走向和小說不一樣的生活,熱烈而精彩。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五
剛開始讀時頗不順利,感覺是翻開了一本百家姓,老張講故事牽出了老李,老顧的攤子左邊是老王,右邊是賣豆腐的老孫,還有剃頭的老關,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說不清誰是主,就像一部鄉村記事。
適應了本書這樣的人物出場安排后,也慢慢縷清了人物主線是誰,抱歉我已經忘記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楊百順吧?后來改名為吳摩西。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改變,一步一步走完了一生,那些出現在你生命里的過客,一刀一刀給你刻畫出一輩子。
書中出現的小角色頗多,可以說每一個都性格鮮明,不知道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里的那個老板,熱愛猴子,愛尋思事,有工人犯了錯就愛盯著他看,再低下頭想,這個一想,就把人給想怕了,比罵你打你還難受。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記”,后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記”,前半部分講的是一個男人從少年到中年,離開延津去外面打拼,后半部分講的是跟這個男人有瓜葛的一個小姑娘,被賣到外地,長大后想回到生她長她的故鄉,顧為“回延津記”,布局結構有點像《燦爛千陽》,兩個有關聯的人,分別占據書的一半。但不同于《燦爛千陽》的是,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結局,楊百順的子孫(楊百順生前最愛的,因為長得像老詹)究竟想問那個小姑娘什么話,那個小姑娘的兒子的情人想跟他說什么話,都不知道,故事就這么結束了,也許正應了書名,這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頂一萬句。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六
這本書我在2016年的時候看過,當時我寫的書評是:
楊百順一輩子都在找找這個找那個把自己找成了楊摩西又找成了吳摩西最后找成了羅長禮他的女兒也在找他的外孫也在找找到最后發現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話也不是為了一句話而找找不到這句話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為自己想找一句話為了這句話他自己卻說了一萬句話也不是一萬句話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話找就沒有白找話就沒有白說。
按照劉震云給自己的評價,他的作品屬于“現實魔幻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東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樸實的事給說出來,說白了就是用一幫土得掉渣的農民當主角寫了個寂寞。但這寂寞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寂寞,而是讓許多讀者情緒里產生共鳴的寂寞,這樣一來,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歡了。
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頂一萬句》,我對兩個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說得著”,一個是“碼放好”。
說得著這個詞,聽上去就有一種中原地帶渾實粗獷的氣質——兩個膀實腰圓,滿臉黃土的漢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夾菜,或吞云吐霧,操著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當有畫面感。我向來對三四線小縣城有種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時迷上了凱里,聽五條人的歌曲對海豐充滿向往,讀到本書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馳。在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展示得太過充分,只有在地圖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鎮,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作為培育魔幻念頭的土壤,再合適沒有了。
這樣一位傾聽者無疑是優秀的,也是務實的??墒菍τ谀馨岩磺卸即a放好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反而就成了負擔——不僅要像樹洞一樣接受別人的負能量,還要不負眾望地給出自己的分析,說完還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沒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受牽連。
很多人都覺得劉震云不是個能把故事骨肉碼放好的作者,他寫的東西啰里八嗦,盤根錯節相互勾連,車轱轆似的來回轉??晌矣X得還挺有趣,就像是吃魚要擇刺,嗑瓜子要剝皮,嚼甘蔗要吐渣,從稍顯粗糙的表達里對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讓人更加甘之如飴。
我覺得,假如劉震云真的坐到我身邊,切上一盤淋上香油的涼拌豬心豬耳朵,我倆絕對說得著。
最新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七
“我原來殺豬時,聽你說過,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前兩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后一個往哪兒去,這幾年愁死我了?!睏畎夙槍险舱f。
楊百順最想跟羅長禮一樣喊喪,可惜這活兒不常有。他想上學,被父親的假抓鬮戲碼陰了。離開賣豆腐的老楊,他跟老曾殺豬,師傅有了續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來到染坊挑水,誰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離時遇上意大利的傳教士老詹,改名“楊摩西”,跟老魯破竹,鬧翻后在蔣家莊挑水,社火里扮的“閻王”被縣長看上,就在縣政府種菜,還“嫁”給了賣饅頭的寡婦吳香香,改姓“吳”。吳香香和人私奔后,吳摩西帶著繼女巧玲被迫假裝尋人,誰知弄丟了巧玲,他又從新鄉去了開封、洛陽,尋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羅長禮”,最后落根咸陽。
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從吳摩西到羅長禮,他的一生經歷了父子、兄弟、師徒、雇傭、夫妻關系的叛離,顛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眾多人物中,可分成了兩類,“說得上”的和“說不上”的。說得上話的,無論親疏,隔千山萬水、跨重重關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韙也要和他說上一句話;說不上話的,枕頭挨枕頭睡著,吃一碗飯、流一脈血也心隔著心。
為了這個“說得上”的人,“說得上”的一句話,好“噴空”的楊百利從賣豆腐的兒子成了火車司爐,龐麗娜舍下為他做魚的牛愛國跟人跑了兩次,姑娘牛愛香到了四十歲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繼父吳摩西,臨死也沒有見上繼父的孫子……愛好、愛情、知己……大家都在尋尋覓覓。
劉震云用“噴空”(河南話,聊天,但比聊天熱情奔放)的形式給我們講了老百姓百十年來尋找的一個“說得上”話的人,一句“說得上”話的故事,似乎我們從生到死走過的路吃過的飯都是為了找到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見識,或能碼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說呢”,或是他和她的話,或是我們誰都等待的一句話。
牛愛國還在找,蕓蕓眾生都在找,全書中獨有老詹不用找。從意大利來中國四十多年,他只發展了八個教徒,每天被自行車馱著去各個地方布道但沒有人聽,可是他并不孤獨,他有一幅畫,畫著宏達的教堂,開著明堂的窗戶,里面裝的是他不滅的信仰,背面寫著“惡魔的私語”,縱然你有幾百次想殺人想放火,但畫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