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語言和思想兩個方面都表現出色的一篇文章,它引人入勝,觸動人心。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秀作文范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一
五歲的漢克和父親母親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
父親將雨披給了母親,母親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
漢克問道:“為什么父親給了母親,母親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父親回答道:“因為父親比母親強大,母親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
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對別人多有幫助。
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二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到一鍋熱水中,那青蛙遇到劇烈的變化,就會立即跳出來,反應很快。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給水加溫,你會發現青蛙剛開始會很舒適地在水里游來游去。鍋里的水溫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覺,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樂。一旦溫度上升70~80度時,它覺得有威脅,想跳出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它的腿不聽使喚,再也跳不起來,最后只得被煮死。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第一,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并歡迎改變,才不至于太遲。
第二,太舒適的環境就是最危險的時刻。很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就是你最危險的生活方式。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第三,要能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途徑。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三
村里住著一個農夫,他的名字叫作自己。
自己有個鄰居,名叫別人。
自己矮小,別人高大;自己貧窮,別人富有;自己低賤,別人高貴。
這兩個鄰居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
自己有事的時候,總喜歡去找別人。
久而久之,別人心里的怨言就表現了出來。
當自己求助的時候,別人不是推辭就是應付,偶爾幫一次忙,最后卻總是事與愿違,他給自己幫了倒忙。
與此相反,別人對自己不想讓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熱心,簡直達到了樂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想種什么莊稼、想討什么樣的老婆,想蓋多大面積的房子,別人都喜歡指手劃腳。不僅如此,別人還喜歡在村子里發布對自己看法。自己有針尖大的小事,都會讓別人搞得滿城風雨。
開始自己還默默忍受,但是時間一長,他就忍無可忍了。
他決定去法院起訴,讓法官給他們斷這份官司。
自己指控別人干涉他人的私事,別人指控自己給別人增添麻煩。自己和別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聽了原、被告雙方的詳細陳述后,法官做了如此判決:把自己和別人各打五十大板判決書上還有如下條文:從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絕對不要求別人;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該關心的一定要關心,不該關心的絕對不要關心,更不能橫加干涉。
從此后,自己和別人相安無事。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四
美國著名指揮家沃爾特·達姆羅施20多歲就當上了樂隊指揮,但他仍保持著謙和、勤勉的作風,沒有忘乎所以。面對大家的夸獎,他自己透露了自己成功的謎底——“剛當上指揮的時候,我也有些飄飄然,以為自己才華舉世無雙,地位無人可撼。一天排練,我忘了帶指揮棒,正要派人回家去取,秘書說:不必了吧,向樂隊其他人借一根不就行了?我想:秘書真是糊涂,除了我,別人帶指揮棒干嗎?但我還是隨便問了一聲:‘誰有指揮棒?’話音還沒落,大提琴手、小提琴手和鋼琴手,各掏出了一根指揮棒。
“我心中一驚,突然醒悟:原來自己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人一直在暗中努力,隨時要取代我。以后,每當我偷懶或膨脹的時候,那3根指揮棒就會在面前晃動。”
億萬年前,在一個原始森林里,有一種強悍的熊,以其他動物為食。后來,雷電引發的大火把這片森林燒為灰燼,各種動物四散奔逃。為了生存,熊不停地遷徙、跋涉,終于找到了一個溫暖、草木繁茂、食物充足的盆地,便定居下來。
可熊很快發現,這里的肉食動物太多太厲害了,自己根本無力跟它們競爭。于是,熊決定不吃肉了,改為吃草。可這里的食草動物更多,競爭更激烈,填不飽肚子。沒辦法,它們只好改吃別的動物都不吃的東西——竹子,這才得以生存下來。漸漸地,竹子成了它們唯一的食物來源。由于沒有其他動物與之爭食,它們變得好吃懶動,體態臃腫,慢慢地演化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熊貓。后來隨著竹林的減少,大熊貓也越來越少,瀕臨滅絕,只是在人類的幫助下才免遭滅亡的命運。
競爭,是件令人厭惡的事,可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停滯、逃避就意味著被淘汰出局。我們如果被淘汰,或許也能得到同類的憐憫和施舍,但卻會失去做人的尊嚴。
只有“每天淘汰你自己”,才能不被淘汰。你不淘汰自己,就會被別人淘汰。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五
為人狐疑是個壞毛病,自個兒苦惱活該。為官狐疑很麻煩,小則誤身,大則誤國。
戰國晚期,張儀赴楚相家陪酒,遭疑偷了楚相一塊玉璧,被拘起來掠笞數百,他抵死不認。后來張儀當上秦相,寫信警告楚國宰相:“當初我陪著你喝酒,并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國事、家事、私人恩怨,雜七雜八難以分得清楚,無非都是因果報應,前有楚相有罪推斷亂施家法,后有張儀公報私仇,楚國由此被強秦戲弄,丟城失地。
張儀之后,范雎重演了一遍因狐疑而亂施家法的恩仇故事,不一樣的是范雎恩怨分明,報仇也極講分寸。
范雎是魏國人,游說之士,周游列國無人賞識,便回到魏國,寄身中大夫須賈門下尋求進身機會。須賈奉命出使齊國,范雎隨行,幾個月下來,使命并未完成。齊襄王知道范雎有辯才,送給他十斤黃金及牛肉美酒。須賈知道后,惱怒嫉妒,疑心叢生,回國將小報告打給魏相魏齊,說范雎出賣情報換取黃金。
當時,魏齊正在聚眾宴飲,一聽出了間諜,便不分青紅皂白,下令刑訊逼供,用板子荊條打得范雎肋折齒斷,根本不給申辯機會。范雎一看,小命要嗚呼哀哉了,便裝死求脫身。魏齊命人用席子把范雎卷上扔到廁所,又讓賓客輪番往范雎身上撒尿。
身為相國,魏齊鼓動眾人辱“尸”,品德該打負分。這番流氓酷吏舉止,便埋下了他日后走投無路自取滅亡的禍根。
范雎忍著羞辱,繼續裝死,直到無人之際,方才開口對看守說:“你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謝你。”看守倒是頗存憐憫之心,請示魏齊把“死尸”扔掉算了。魏齊因折磨人而快樂得忘乎所以,喝至酩酊大醉,批準看守的提議,范雎得以逃脫。
范雎歷盡驚險逃至秦國,說動秦昭王——《羋月傳》里的公子稷,當上秦相。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范雎告訴前主人、魏國使臣須賈:“給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腦袋拿來!不然的話,我就要屠平大梁。”有強秦做后盾,魏國惹不起,又頂不住,魏齊只得亡命趙國,卻經不住秦昭王也出頭為范雎報仇,被迫刎頸自殺。
掌握生殺予奪之權,任性地施以嚴刑峻法,種下的都是惡因,可見,疑罪從無是救人的法理。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六
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許多人認為哥倫布只不過是湊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運氣,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一位貴族向他發難道:“哥倫布先生,我們誰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兒,你不過是湊巧先上去了唄!如果是我們去也會發現的。”
面對責難,哥倫布不慌不亂,他靈機一動,拿起了桌上一個雞蛋,對大家說:“諸位先生女士們,你們誰能夠把雞蛋立在桌子上?請問你們誰能做到呢?”
大家躍躍欲試,卻一個個敗下陣來。哥倫布微微一笑,拿起雞蛋,在桌上輕輕一磕,就把雞蛋立在那兒。哥倫布隨后說:“是的,就這么簡單。發現美洲確實不難,就像立起這個雞蛋一樣容易。但是,諸位,在我沒有立起它之前,你們誰又做到了呢?”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七
小河來到沙漠面前,卻發現自己正一點一滴地陷進沙里,它因此悲痛地嗚咽:“難道我注定要在這里無聲無息地死去嗎?”
“那可不一定。”天空中傳來微風的聲音,“如果你肯改變自己的樣子,我就能帶你飛翔!”
小河怯怯地問:“我要怎樣才可以和你一起飛翔?”
“很簡單,只要你愿意用盡力氣,擺脫身上束縛,離開你現在的狀態!”
小河于是使勁向上張開雙手,迎向微風,但它身上的束縛實在太強,總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于是,它灰心地流淚:“太痛苦了,我沒辦法,我只能葬身此處了!”
微風再次鼓勵小河:“要在天空飛翔本來就不容易,你首先得證明有能力擺脫宿命的束縛,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小河決定再試一次,它奮力向上一躍,用盡全力與地心引力對抗,它感覺自己要炸開了一般。在經歷過全身撕裂般的痛楚后,突然間,小河感到輕盈,一下子就飄得好高。
終于,小河化為一粒粒微小的水汽分子,投入微風的懷抱,飛過高山原野,看盡大地美景。
如果小河不肯承受化為蒸氣所要付出的痛苦代價,又哪能投入微風的懷抱,享受飛翔,體會到世界的遼闊!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的“無路可走”,其實是生命另一段旅程的開端。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八
村里住著一個農夫,他的名字叫作自己。
自己有個鄰居,名叫別人。
自己矮小,別人高大;自己貧窮,別人富有;自己低*,別人高貴。
這兩個鄰居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
自己有事的時候,總喜歡去找別人。
久而久之,別人心里的怨言就表現了出來。
當自己求助的時候,別人不是推辭就是應付,偶爾幫一次忙,最后卻總是事與愿違,他給自己幫了倒忙。
與此相反,別人對自己不想讓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熱心,簡直達到了樂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想種什么莊稼、想討什么樣的老婆,想蓋多大面積的房子,別人都喜歡指手劃腳。不僅如此,別人還喜歡在村子里發布對自己看法。自己有針尖大的小事,都會讓別人搞得滿城風雨。
開始自己還默默忍受,但是時間一長,他就忍無可忍了。
他決定去法院起訴,讓法官給他們斷這份官司。
自己指控別人干涉他人的私事,別人指控自己給別人增添麻煩。自己和別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聽了原、被告雙方的詳細陳述后,法官做了如此判決:把自己和別人各打五十大板判決書上還有如下條文:從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絕對不要求別人;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該關心的一定要關心,不該關心的絕對不要關心,更不能橫加干涉。
從此后,自己和別人相安無事。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九
作家北野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民族的較量實際上是年輕女人的較量。他是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母親對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得出的這個結論。
有一次,北野在中國農村看到,幾個小孩在一塊兒玩,一個被另一個欺負了。那個被打孩子的媽媽聽見哭聲趕過來,厲聲吼道:“你干嘛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這使他想起在英國曾見過的同樣一個場景。那位被欺負小孩的'母親卻對另外幾個小孩子講:“你們為什么欺負他呢?難道你們不友好嗎?”
英**親在跟小孩講道理,而那位中國媽媽對孩子沒什么理由好講。這種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起碼有兩點不好的后果:一是使孩子養成依賴性,依賴強權;二是會養成一種非理性性格。
北野講完了他的故事,我又想起老家一位老師的故事。
那位老師是村中的一位民辦教師,他有三個女兒,都在讀書,大女兒在讀高中。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人勸他: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估計考不上大學,回家種地算了。這位老師回答說:我知道她考不上大學,可她將來要做母親啊,今天多讀書,對她將來教育孩子會有用的。
書外人語:
決定小孩真是人一生最需要負責任的決策,這是你為社會提供的最終產品。母親的素質就是民族未來的素質。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
有來自美國、法國和以色列的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
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后,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里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里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
最后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后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一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看望爺爺,希望爺爺能給他一些忠告。
爺爺說我的菜地很久沒有施肥了,今天你來得正好,幫我抬一桶大糞到菜地吧。爺爺找出那只糞桶,裝滿了糞便,然后叫青年人抬。換了別人,或別的時候,青年人是不會和爺爺一起抬糞桶的,太臭了,青年人簡直受不了這股氣味。施好肥,爺爺將糞桶洗干凈了,但那股氣味依舊存在,還是那么臭。難怪爺爺把它存放在茅坑邊上。
干完活,青年人要走,但爺爺執意留他,說還有活要他干呢。爺爺找出一只水桶,對青年人說,你再幫我抬幾桶水吧。因為是爺爺叫他干活,青年人就不好意思說走了。從家到河邊有一二里路,抬一桶水還真不容易。青年人將水倒進灶頭的水缸時,卻發現缸里水是滿滿的。爺爺并不是缺水,而是想留他吃完飯再走。
于是,青年人就留了下來。
吃飯時,爺爺叫青年人把酒桶拿來。青年人就從灶頭抱來了酒桶,揭了桶蓋,掀開滿桶的棉絮,從中取出那把酒壺,給爺爺斟了一碗,自己也斟了一碗:黃酒溫溫的,入口好香呵。在飯桌上,爺爺也沒有對青年人說什么。
午后,送青年人到路口時,爺爺說,這三只桶,我是用同一棵樹上的木頭做成的,新的時候一模一樣,后來,裝酒的就成了酒桶,裝水的就成了水桶,裝糞的就成了糞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二
天熱了,學校離海不遠,校長把學生帶到海邊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處,規定學生以他為師,只準在水淺處玩。
小孩都樂瘋了,連極膽小的也下了水,終于,大家都玩得盡興了,紛紛上岸。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把校長嚇得目瞪口呆。
原來,那些一二年級的小女孩上得岸來,覺得衣服濕了不舒服,便當眾把衣服脫了,在那里擰起水來。光天化日之下,她們竟然造成了一小圈天體營。
校長第一個沖動便是想沖上前去喝止——但好在,憑著一個教育家的直覺,他等了幾秒鐘。這一等的功夫,他發現四下里其實沒有人大驚小怪。高年級的同學沒有投來異樣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們的女同學不夠淑女,海灘上一片天真歡樂。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騷擾任何人,她們很快擰干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過水無痕,什么麻煩都沒有留下。
不能想像,如果當時校長一聲吼罵,會給那個快樂的海灘之旅帶來多么尷尬的陰影。小女孩會永遠記得自己當眾丟了丑,而大孩子便學會了鄙視別人的"無行",并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他們是不必拭擦塵埃的,因為他們是大地,塵埃對他們而言是無妨無礙的,他們不必急著學會為不合禮俗規范而羞慚。他們何必那么快學會成人社會的瑣碎小節。
許多事,如果沒有那些神經質的家伙大叫:"不得了啦!問題可嚴重啦!"原來也可以不成其為問題的。
書外人語: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也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強求別人。很多事情本無所謂是非,可在是非人的眼里就會生出是非來。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三
明朝萬歷年間,皇宮中鼠害成災,咬龍袍,上龍椅,出入無人之境,把個皇宮鬧得天翻地覆,不得安寧。那些老鼠長得和貓超不多,一般的貓根本沒有辦法奈何這些老鼠,皇宮只好從民間找好貓捉這些老鼠,沒想到的是這些老鼠不但沒有被貓捉住,反而把貓給吃了,于是更加地無所顧忌,根本不把貓放在眼里。
有一年,有外國進貢了一只獅貓,據說捉起老鼠來是十拿九穩,沒有一只老鼠從這種獅貓嘴里逃脫的。宮里的人將信將疑,就把一只獅貓放進一個有老鼠的屋子里,看看獅貓的本領究竟如何。
這種獅貓渾身毛色雪白,非常顯眼。一只老鼠從洞里鉆了出來,見到獅貓之后,像以往一樣,準備向獅貓發動攻擊,獅貓呢,見老鼠向它沖來,裝作害怕的樣子,一下子就竄到桌子上,老鼠也跟著跳了上去,獅貓縱身一跳,又跳到地上,流露出一副害怕的表情,“喵喵”地叫個不停。老鼠越發地放開了膽子。就這樣,跳上跳下。大家都覺得獅貓膽怯了,恐怕不是老鼠的對手。
過了一會兒,大家發現,老鼠跳躍動作漸漸遲緩,在大口大口地喘氣,想蹲在地上休息一下呢。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獅貓快速跳下桌子,用爪子抓住老鼠頭頂毛,用嘴咬住老鼠脖子,不斷地往地上摔打,貓嗚嗚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等打開屋子一看,發現老鼠腦袋已經被獅貓嚼碎了。大家這才明白,獅貓開始時躲避老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消耗它的體力,好把它一舉拿下。
進退有度,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不僅憑自身的勇敢,也憑智慧,戰而勝之。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四
從前,一個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低聲細語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你干嗎用這么小的聲音說話?”農夫答道:“牛雖是畜類,但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里,分辨出來我的評論,那頭雖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里會很難過……”
由此想到人,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需要注意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個誤區。
不宜的批評與表揚,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熱的蒸汽,都會對我們的精神造成破壞,尤其是對稚嫩的孩子們。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五
在美國密歇根州比拉鎮附近的農場里,農場的主人養了一頭公牛,他用鐵鏈把牛鎖在了一棵榆樹上。健壯的公牛經常拖著重重的鐵鏈圍著榆樹奔跑。日復一日,鐵鏈在距離地面約3英尺的樹干上勒出了一道溝痕。數年之后,鐵鏈已深深地嵌在了樹皮中,和樹干牢牢地長在了一起。
有一年,密歇根州遭到“荷蘭榆樹病”的襲擊,大片的榆樹染病枯萎死亡。人們都以為這棵高大、古老的榆樹肯定不會幸免。
令人驚奇的是,這棵榆樹并沒有死亡,反而長得越加茁壯。大災過后,它成了該地區唯一一棵依然挺立的榆樹,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
密歇根州州立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對這棵神奇的榆樹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專家得出結論,正是那條鐵鏈拯救了榆樹的生命。榆樹從生銹的鐵鏈上吸收了大量的鐵質,對致病菌產生了很強的免疫力。
曾經的苦難或許正孕育著未來的希望;過去的創傷或許正是我們應對生存危機的力量。海明威曾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后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六
一位旅客搭乘美國密西西比河客輪出游,被船長高超的技藝所折服,便同船長閑談:“船長先生,我想你對河中每一處沙灘都摸得很清楚!”
船長在這條號稱“老人河”的大河上已經行進了很久,當然會積累不少的經驗。可是他的回答卻十分耐人尋味:“我對河中的沙灘并不全部清楚,因為要把全部沙灘都弄清楚,那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旅客對船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什么,你說是浪費時間?假如你不知道哪里有沙灘,怎么能領航?”
船長像沒有聽到他的質問,又重復一遍已說過的話:“是的,弄清楚哪里有沙灘是浪費時間,我為什么要在沙灘之間摸索呢?我知道深水在哪里,不就夠了嗎?”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七
父親讓兒子多看一看書,說多看書能增強一個人的智慧,兒子有點不大樂意,說:“天天就是看書,我都看了那么多的書了,可不見自己增長了多大的見識呀!”
父親什么也沒說,只是買回來土豆種子,父子倆就在院子里的那小塊地上種上了土豆。
在土豆種下去的很長時間之內,一點動靜也沒有,地上光禿禿的。父親依舊什么也沒說,只是在地里潑了一點水。
直到開春的日子里,土豆苗才探頭探腦地從土里鉆出來,長出了綠油油的樹苗。父親呢,該施肥時就施肥,該澆水的時候就澆水,一樣也不落下。
夏天的時候,樹上開起了紫色的小花,花謝了,樹上掛起了綠色的玻璃球似的果果。“這不是我們吃的土豆呀!”兒子著急地說。
“別急,這當然不是我們吃的土豆了,過一段時間你就知道了。”父親依然是一副慢悠悠的樣子。
果然,等到了秋天的時候,土豆樹也逐漸變黃了。土豆在哪里呢?自小生長在城里的兒子,連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疑惑地問父親。
父親呢,還是不慌不慢地樣子,找來一把小鋤頭,順著土豆苗輕輕一扒,哇!幾個足有拳頭大的土豆頓時出現在兒子的眼前。啊,土豆原來是在土里面暗暗地生長呢,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
“那是一種看不見的生長,并不因為我們看不見,它就不再生長。其實讀書也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通過閱讀,我們就增長了見識,這種見識,我們不一定看得到呀!就像土豆在土里一樣。”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八
少林寺里,一個小和尚常被師兄弟欺負。一次,他與師兄弟們大鬧了一場,被師父趕出少林寺。
小和尚無法理解師兄弟們為什么老是欺負他,更無法理解師父為什么總是偏袒師兄弟。離開少林寺后,他萬念俱灰,什么事也不想做,成天在野外游蕩,就這樣過了整整一年。
一天,小和尚來到一條小河邊,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正坐在河邊的枯草堆上發呆。
小和尚走過去問:“您為什么坐在這里?”
老者說:“我無法過河。”
小和尚說:“這條河不深,應該很容易過去啊!”
老者說:“河雖然不深,但是水里的石頭做錯事情了。”
小和尚不解地問:“石頭也會做事?它們做錯了什么事情?”
老者說:“石頭上長滿青苔,我一踩上去就會滑倒,所以我過不了河!它們不應該長出那么多青苔的!”
小和尚走到水邊。
初中哲理故事大全(19篇)篇十九
孔子一行來到齊國,拜見齊景公而不去造訪晏子。子貢說:“拜見齊君,不去見他的執政大夫,可以嗎?”
孔子說:“我聽說晏子侍奉過三位國君,都很順利啊,他為人是否正派,我很懷疑。”
晏子得知后,說:“我世代為齊民,不思己行,不識己過,是不能自立的。我一心一意,為國為民,輔佐過三位國君,都很順利。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一位國君,也未必順利啊。如今,未見我的作為,卻對我的順利進行質疑。我聽說,君子獨立無愧于身影,獨寢不慚于靈魂。孔子妄自議論他人,這猶如湖人非難斧頭,山民非議漁網。開始,我見到儒者,覺得他們很尊貴;今天,我倒覺得他們很值得懷疑。”
孔子聽到此言后,很后悔。他說:“我孤陋寡聞,口不擇言而微詞他人。這使我幾乎錯識了一位賢人。”
于是,孔子先叫弟子宰予去向晏子謝罪之后,才去拜見了晏子。
此事記載在《晏子春秋外篇》中。
孔子之誤解晏子,根源在于他對晏子懷有成見。
不去深入調查,只是胸懷成見地看問題,往往就要栽跟頭,圣人亦不例外。
要使一個人沒有成見,很難。正因為難,那些遇事三思,直至搞清楚事實真相再去下結論的人,才顯得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