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請看以下教學工作計劃的示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一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朗讀、想象、感悟、表演來體會關心老人,關愛殘疾人后得到的快樂。
3、學會本課的生字。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想象、感悟、表演來體會關心老人,關愛殘疾人后得到的快樂。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內容,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談話導入。
1、?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2、師:再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說說你眼睛看不見的感覺。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她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出示練習: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試說)。
4、她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孤獨。孤單。她一個人住在……她看不到紅紅的太陽,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難過。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樣?(出示圖片)(很開心)你又從哪里看出來的?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神態。
5、今天,盲婆婆的確是非常開心,你知道盲婆婆為什么這么高興嗎?請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再告訴老師。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指名答。
2、難怪她今天這么開心。(貼圖片)小朋友是怎么樣送蟈蟈給盲婆婆的?再讀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蟈蟈送給盲婆婆。和書上的句子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6、師:今天是高興地送蟈蟈的,你的臉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學們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來一遍。生齊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3、師:平時,小朋友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學的時候,他也時刻掂記盲婆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生齊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蟈蟈唱著歌,盲婆婆聽著聽著,她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讀。指名說。
2、師: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
3、蟈蟈的歌聲會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許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時候都會有哪些歡樂呢?
冬天會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歡樂的童年啊!誰來讀?
4、老師這里有個題目,你會說得更好嗎?(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
5、師:聽著蟈蟈的歌聲,這時候她感到(貼出小卡片開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獨。因為蟈蟈的歌帶她進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讓我們讀一讀。生齊讀。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歡樂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讀最后一段。
2、師:這里有六個點,老師不明白,誰知道?為什么這里要用省略號呢?
3、師:那這個咯呼就表示它還在叫。這是蟈蟈的聲音,它還像什么聲音?像誰在笑?(蟈蟈、盲婆婆、小朋友)他們為什么在笑。
4、齊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拓展。
1、齊讀課文。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3、說說你平時生活中的有關關心殘疾人的見聞。
四、學習書寫生字。
五、布置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身邊的人獻出愛心。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二
教學要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會,人們都非常關心殘疾人,幫助他們解決難處。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小朋友關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課題,解題。
1、學生字“盲”,學生書空。
2、齊讀課題。
三、初讀指導。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讀一讀。
2、出示小黑板:讀生字詞。(指明讀、齊讀、開火車讀)。
3、自讀課文,分小節。
4、指名讀、分組比賽讀、齊讀。
5、看下面四小節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三
1、認識生字。
2、初讀課文。
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理解詞語。
投影片、生字卡片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喜滋滋鄰居送給田野
歡樂童年往日替
2、檢查自學效果。
3、齊讀生字詞。
4、各自試讀課文。
5、指名讀課文。
6、分小節,理清脈落。
練習。
看下面四個小節的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給盲婆婆送蟈蟈。
()向盲婆婆說明送蟈蟈的目的。
7、齊讀課文。
理解課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理解重點詞、句。
投影片
1、看圖。
出示投影片。
(1)圖上畫了那兩個人?
(2)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樣?
2、分小節學習。
第一小節
(1)指名讀。
(3)小結。
第二小節
(!)指名讀(板書:讓它替我唱歌)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3)小結。
第三小節
(1)指名讀,(板書:領看到清波想起歡樂)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這句當中的歌聲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圖上盲婆婆手里拿著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樣?
第四小節
(1)這一小結有幾句話?為什么讓蟈蟈來替他做事呢?
(2)紅領巾說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3)指名朗讀,小結。
這首兒童詩說的`是紅領巾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愛心。
指導朗讀,背誦,寫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指導背誦。
錄音機。
1、把握朗讀感情的基調。
2、教師范讀。
3、學生練讀。
4、指名讀。
1、放錄音欣賞。
2、指著板書引導背誦。
3、各人輕聲試背。
4、指名背誦,評議指導。
5、同座二人交替換背,聽給一次。
6、全班齊背。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四
師:“好的。”
生:“是怎樣送的?”
師:“不錯。”
生:“為什么要送?”
師:“是呀。”
也許是受了老師的鼓勵,學生們越發起勁,并挖空心思起來。
生:“盲婆婆收到蟈蟈后,有什么表情?”
師:“你真會動腦筋!”
生:“盲婆婆是否愛動物,愛蟈蟈?”
師:“對呀!”
生:“蟈蟈是怎樣唱歌的?”
師:“你預習得真不錯!”
生:“盲婆婆有了蟈蟈,心情如何?”
……。
師:“同學們想了解的還真不少,好,下面就帶著這些問題聽老師讀課文。”
為什么“樂呵呵地提回了,喜滋滋地送給了”?
“在我上學的時候,它就替你唱歌”,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為什么她會看到小溪、清波?
把盲婆婆帶回童年,她是不是變小了?
……。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為什么會不理想呢?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五
課文是一首兒童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贊揚了少年兒童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全詩緊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寫“送”的用意和蟈蟈的歡叫,洋溢著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現了兒童美好的心靈世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個只識不寫。認識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詩歌內容,教育學生要奉獻愛心,主動關心、幫助殘疾人。
1、詞句的訓練,指導朗讀和背誦。
2、第三小節的理解。
課文錄音、投影片、詞卡。
3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釋題:蟈蟈是一種身體綠色,能發出清脆聲音的昆蟲,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婦女。
二、初讀課文。
1、朗讀課文,找出生字。
2、教學生字。
生字
讀音
部首
筆畫
組詞
筆順
盲喜
鄰替
野童
難忘
3、理解詞語。
喜滋滋:歡喜的樣子
鄰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農田的野外地區
歡樂:歡喜和快樂
童年:兒童時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三、指導書寫。
野:“里”的最后一筆改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筆是點,第八筆是捺,日稍扁些。
難:“又”的最后一筆改為點。
四、當堂鞏固。
完成《習字冊》上的描紅練習。
一、復習回顧。
書空下列字的`筆順,并組詞。
盲喜、鄰替、野童、難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齊讀。
2、“我”提回蟈蟈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3、“我”送蟈蟈給盲婆婆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讀。
2、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美麗,會唱歌)
蟈蟈真的會唱歌嗎?“我”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蟈蟈的叫聲很動聽)
從第二句你知道平時“我”是怎樣為盲婆婆解悶的嗎?哪一個字能體現“我”對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組齊讀。
2、“歌聲”指誰的?“歌聲會領你走進田野”是什么意思?(蟈蟈長在田野里,它的叫聲會讓你聯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嗎?(不會,但她可以想像,從而看出她心里很高興。)
3、出示投影片。
(1)圖上描寫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隨著蟈蟈的叫聲,仿佛來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歡樂的童年。)
(2)從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蟈蟈為盲婆婆帶來了不少歡樂)
(3)盲婆婆還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較2、4小節,(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節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蟈蟈唱得好聽有什么用意?(蟈蟈會為婆婆帶來更多的歡樂。)
3、鞏固認識“……”省略句。
三、總結全文。
這首詩通過描寫“我”送蟈蟈給盲婆婆,為盲婆婆送去了許多歡樂的故事,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關心,幫助,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四、當堂鞏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課文。
1、聽課文錄音。
2、指名讀,引導背。
3、自由練背。
4、同桌互背,教師抽背。
三、當堂鞏固。
1、指名背誦課文。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蟈蟈,()滋滋地送給了(0家的()婆婆。
(2)歌聲會領您走進(),()小溪流淌的()。歌聲會把您帶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這是一只會()的蟈蟈,在我()的時候,就讓它(0我給您()。
四、作業。
1、組詞。
你()鄰()里()居()
您()領()野()尾()
2、把詞語組成句子寫下來。
婆婆一只我綠色送給蟈蟈的
想起讓歡樂婆婆了歌聲童年的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六
課文是一首兒童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贊揚了少年兒童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全詩緊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寫送的用意和蟈蟈的歡叫,洋溢著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現了兒童美好的心靈世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個只識不寫。認識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詩歌內容,教育學生要奉獻愛心,主動關心、幫助殘疾人。
1、詞句的訓練,指導朗讀和背誦。
2、第三小節的理解。
課文錄音、投影片、詞卡
3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釋題:蟈蟈是一種身體綠色,能發出清脆聲音的昆蟲,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婦女。
二、初讀課文。
1、朗讀課文,找出生字。
2、教學生字。
生字 讀音 部首 筆畫 組詞 筆順
盲
喜
鄰
替
野
童
難
忘
3、理解詞語。
喜滋滋:歡喜的樣子
鄰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農田的野外地區
歡樂:歡喜和快樂
童年:兒童時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三、指導書寫。
野:里的最后一筆改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筆是點,第八筆是捺,日稍扁些。
難:又的最后一筆改為點。
四、當堂鞏固。
完成《習字冊》上的描紅練習。
一、復習回顧。
書空下列字的筆順,并組詞。
盲喜鄰替野童難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齊讀。
2、我提回蟈蟈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3、我送蟈蟈給盲婆婆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讀。
2、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美麗,會唱歌)
蟈蟈真的.會唱歌嗎?我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蟈蟈的叫聲很動聽)
從第二句你知道平時我是怎樣為盲婆婆解悶的嗎?哪一個字能體現我對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組齊讀。
2、歌聲指誰的?歌聲會領你走進田野是什么意思?(蟈蟈長在田野里,它的叫聲會讓你聯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嗎?(不會,但她可以想像,從而看出她心里很高興。)
3、出示投影片。
(1)圖上描寫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隨著蟈蟈的叫聲,仿佛來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歡樂的童年。)
(2)從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蟈蟈為盲婆婆帶來了不少歡樂)
(3)盲婆婆還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較2、4小節,(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節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蟈蟈唱得好聽有什么用意?(蟈蟈會為婆婆帶來更多的歡樂。)
3、鞏固認識省略句。
三、總結全文。
這首詩通過描寫我送蟈蟈給盲婆婆,為盲婆婆送去了許多歡樂的故事,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關心,幫助,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四:當堂鞏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課文。
1、聽課文錄音。
2、指名讀,引導背。
3、自由練背。
4、同桌互背,教師抽背。
三、當堂鞏固。
1、指名背誦課文。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蟈蟈,()滋滋地送給了(0家的()婆婆。
(2)、歌聲會領您走進(),()小溪流淌的()。歌聲會把您帶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這是一只會()的蟈蟈,在我()的時候,就讓它(0我給您()。
四、作業。
1、組詞。
你( )鄰( )里( )居( )
您( )領( )野( )尾( )
2、把詞語組成句子寫下來。
婆婆一只我綠色送給蟈蟈的
想起讓歡樂婆婆了歌聲童年的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七
1、認識生字。
2、初讀課文。
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理解詞語。
投影片、生字卡片。
一、導入新課。
二、提出課題,解題。
三、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喜滋滋鄰居送給田野。
歡樂童年往日替。
2、檢查自學效果。
3、齊讀生字詞。
4、各自試讀課文。
5、指名讀課文。
6、分小節,理清脈落。
練習。
看下面四個小節的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7、齊讀課文。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八
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 理解詞語。課前準備: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提出課題,解題。
三、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喜滋滋鄰居送給田野
歡樂童年往日替
2、檢查自學效果。
3、齊讀生字詞。
4、各自試讀課文。
5、指名讀課文。
6、分小節,理清脈落。
看下面四個小節的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給盲婆婆送蟈蟈。
()向盲婆婆說明送蟈蟈的`目的。
7、齊讀課文。
板書設計:練習設計: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年級語文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本課初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重點難點: 理解重點詞、句。課前準備: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精讀訓練。
1、看圖。
出示投影片。
(1)圖上畫了那兩個人?
(2)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樣?
2、分小節學習。
第一小節
(1)指名讀。
(3)小結。
第二小節
(!)指名讀(板書:讓它替我唱歌)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3)小結。
第三小節
(1)指名讀,(板書:領看到清波想起歡樂)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這句當中的歌聲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圖上盲婆婆手里拿著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樣?
第四小節
(1)這一小結有幾句話?為什么讓蟈蟈來替他做事呢?
(2)紅領巾說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3)指名朗讀,小結。
二、總結。
這首兒童詩說的是紅領巾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愛心。
板書設計:練習設計: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年級語文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本課初備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背誦。課前準備:錄音機。教學過程:
一、朗讀指導。
1、把握朗讀感情的基調。
2、教師范讀。
3、學生練讀。
4、指名讀。
二、背誦。
1、放錄音欣賞。
2、指著板書引導背誦。
3、各人輕聲試背。
4、指名背誦,評議指導。
5、同座二人交替換背,聽給一次。
6、全班齊背。
三、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
四、作業練習。
教后記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九
教學目標:
1、圍繞課題,閱讀課文,發揮想象,明白小學生送盲婆婆一只蟈蟈的用意。
2、理解詩歌后,激發學生自己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學過程:
一、出示蟈蟈圖:1、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呢?
練習填空:(??)的蟈蟈。
2、師小結:多可愛的蟈蟈,小男孩喜歡它嗎?
3、讀一讀兒童詩的第一段,從哪些詞語感受到了他的喜愛之情?
4、學生自讀,匯報:樂呵呵??喜滋滋??。
5、這兩個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給他們換個說法嗎?(笑呵呵??笑哈哈?笑咧咧??笑瞇瞇??笑嘻嘻???喜沖沖???喜洋洋????樂陶陶???樂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悅之情讀出來嗎?(指導感情朗讀)。
7、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送盲婆婆蟈蟈?
二、自讀詩歌2、3段。
過渡:你們讀一讀2、3自然段,就會找到原因的。
1、學生自讀,再說說理由。(沒有人做伴會孤獨,小朋友上學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見只能聽了)教師根據學生發言適當教學生字“替”字。
2、誰來幫小男孩送蟈蟈?(指導朗讀第2段)。
3、出示插圖:你們看,盲婆婆接過了蟈蟈,正聚精會神地聽著,讓我們跟著她一起聽聽這美妙的歌聲吧!(播放音樂)。
(1)在這美妙的歌聲中,她仿佛來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還會看到了什么?)。
(2)總結:蟈蟈的歌聲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進田野,來到了大自然,盡情的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傾聽著大自然的聲音。
(5)指導朗讀第3段,并指導背誦。
(6)繼續聽,歌聲也許會把盲婆婆帶到——————(聽音樂,看句式填空)。
(7)這真是一只神奇的蟈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會享受到無限的歡樂,感到生活的幸福。你們還想聽蟈蟈的叫聲嗎?(指名讀第四自然段。齊讀)。
(8)你們喜歡這只蟈蟈嗎?難道僅僅喜歡這只蟈蟈嗎?(引導學生說到喜歡小男孩)。
(10)學生自由說自己曾經做的好事。教師評價。
(11)看來,我們都和小男孩一樣有一顆關愛他人的心。其實,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蟈蟈,哪怕一次小小的讓座,哪怕------只要我們心中有他人,只要我們把快樂帶給別人,我們就是獻愛心。希望小朋友們每人都擁有一顆愛心!(畫上愛心)。
4、齊讀課文。結束。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
()向盲婆婆說明送蟈蟈的目的。
7、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教學重難點:
理解重點詞、句。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精讀訓練。
1、看圖。
出示投影片。
(1)圖上畫了那兩個人?
(2)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樣?
2、分小節學習。
第一小節。
(1)指名讀。
(3)小結。
第二小節。
(!)指名讀(板書:讓它替我唱歌)。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3)小結。
第三小節。
(1)指名讀,(板書:領看到清波想起歡樂)。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這句當中的歌聲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圖上盲婆婆手里拿著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樣?
第四小節。
(1)這一小結有幾句話?為什么讓蟈蟈來替他做事呢?
(2)紅領巾說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3)指名朗讀,小結。
二、總結。
這首兒童詩說的`是紅領巾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愛心。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指導朗讀,背誦,寫字。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指導背誦。
教學準備: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朗讀指導。
1、把握朗讀感情的基調。
2、教師范讀。
3、學生練讀。
4、指名讀。
二、背誦。
1、放錄音欣賞。
2、指著板書引導背誦。
3、各人輕聲試背。
4、指名背誦,評議指導。
5、同座二人交替換背,聽給一次。
6、全班齊背。
三、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
四、作業練習。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一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顆愛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用“歌聲會------,歌聲會--------”想象說話。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揭題體驗。
1、揭示課題?。
解題?----送給----的----。
2、復習詞語。
3、體驗盲人生活的困難。
談話: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后體會一下眼睛看不見的感覺,做了嗎?
敘述:小朋友才蒙了一會兒時間,就這里出錯,那里出錯,很難.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
出示練習: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過渡:她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孤獨。她看不到紅紅的太陽,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難過。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樣?(出示圖片)。
二、精讀課文。
1、第一小節。
你知道盲婆婆為什么這么高興嗎?請讀一讀第一小節再告訴老師。
學生朗讀第一節。
回答問題,板書:送蟈蟈。
提問:(1)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蟈蟈?說說自己對蟈蟈的了解、喜愛(出示蟈蟈圖)。
(2)盲婆婆是課文中小朋友的?你們家的鄰居是誰?
(3)小男孩喜歡它嗎?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用筆畫出詞語。
指導朗讀,抓住這兩個詞語你也美滋滋的讀一讀第一節。
2、第二小節。
提問:我為什么要把它送給了盲婆婆?強調“您”字,看出小男孩對盲婆婆的尊敬。
指名讀(出示幻燈片)。
平時小朋友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唱歌、掃地、談話。)。
過渡:小朋友在上學的時候心里還惦記著盲婆婆,希望他的蟈蟈能替我給婆婆唱歌,幫婆婆帶來歡樂。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齊讀。
3、第三小節。
(出示插圖二盲婆婆手捧蟈蟈,大背景是廣闊的田野)。
提問:蟈蟈唱著歌,盲婆婆聽著、聽著、歌聲把她帶到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第3小節。
師范讀。
指名回答。
提問:田野里有什么?理解“清波”、“領”。
盲婆婆怎么會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理解詞語“往日”,(看圖)你的童年有什么難忘的歡樂的事情嗎?
指名說。
(一名學生朗讀第三節,其余學生評議。)(配樂朗讀)。
讀的好的配樂讀。
提問:小朋友,你知道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什么地方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說說嗎?出示說話訓練題:歌聲會--------,歌聲會---------。
過渡:聽了小朋友說的,老師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復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聲帶給她的歡樂生活。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第三小節,把對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讀出來。
4、第四小節。
提問:這里有六個點,老師不明白,誰知道?
4、有了蟈蟈,盲婆婆是多么的快樂。齊讀全詩。
四、小結明理。
5月19日,全國助殘日,在你身邊有沒有殘疾人?你為他們做了什么事情呢?
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身邊的人獻出愛心,加入到愛心助殘的行列中!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二
《》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目的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一是“看到”,讓盲婆婆感受現實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讓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學生對于“我”送蟈蟈的用意也有了進一步的感悟。于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想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用這樣的句式說話,使學生與文本感情的一同升華,也對學生口語表達進行了訓練。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三
《》是一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系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師:閉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說說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
生:看不見鮮艷的花朵,看不見碧綠的樹葉。
生:看不見藍藍的天空,看不見紅通通的太陽。
生:她會感到寂寞、孤單。
生:她會感到傷心、難過。
生:她會感到孤零零的,會有許多煩惱。
師:在生活上,會有哪些困難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燒飯、掃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過馬路很危險。
師: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會為她做什么呢?
生:幫她掃地,干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生:扶著她上街、過馬路。
生:陪她聊天,解悶,幫她消除煩惱。
生:給她唱歌、跳舞,給她帶來歡樂。
生:陪她散步。
師:對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見,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當她的眼睛。
讓學生模仿盲人,閉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進盲人的內心深處,學生的體驗深刻了,才能走進詩歌,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詩歌中小朋友提回蟈蟈,送蟈蟈時的喜悅,并與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蟈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聲讓婆婆產生無限遐想。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四
教學內容:
1、認識生字。
2、初讀課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語。
教學準備: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提出課題,解題。
三、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喜滋滋鄰居送給田野。
歡樂童年往日替。
2、檢查自學效果。
3、齊讀生字詞。
4、各自試讀課文。
5、指名讀課文。
6、分小節,理清脈落。
練習。
看下面四個小節的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五
生: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
師:是啊,它唱得真好。
生:這是一只綠色的蟈蟈。
生:這是一只美麗的蟈蟈,這是一只可愛的蟈蟈。
生:我從“樂呵呵”“喜滋滋”可以看出來。
師:就請你“樂呵呵”地讀這句話。
師:小朋友,如果你有一只這樣可愛的蟈蟈,你舍得送給別人嗎?
(生自由回答)。
生:他很善良,很有愛心。……?……。
師:多好的小男孩,我們把第一小節再認真讀讀,讀出小男孩那樣樂呵呵、喜滋滋的感情來。
(指導朗讀)。
生:小男孩喜滋滋地給婆婆送蟈蟈時,會對婆婆說些什么呢?
(交流略,指導朗讀略)。
評議:《語文課程標準》中,小學第一學段的語文閱讀要求中明確指出這樣幾點:1、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2、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3、誦讀詩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活潑明快的兒童詩,語言簡練優美,讀來朗朗上口,對于剛從一年級升入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內容并不難理解,但要讀好這首詩,讀出感情,并讀出詩歌的韻味,卻也并不容易。以第一小節的教學為例,說說我的看法。第一小節共兩句話,“樂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綠色的蟈蟈,喜滋滋地送給了鄰居家的盲婆婆。”王老師從“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這一個問題入手,引領學生讀這小節,再通過多媒體出示蟈蟈的圖片和聲音,讓蟈蟈在學生留下“綠色、愛唱歌、美麗、可愛”的美好印象,讓孩子對這篇文章,對第一小節產生閱讀的期待和興趣,接著抓住“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小男孩的高興心情,并由此引導學生讀書,讀出“樂呵呵”的感情,在這里,她還注意到指導學生讀詩時要讀出停頓、讀出節奏,才能讀出詩的韻味。通過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等不同的方式指導學生讀好書。在這堂課上,讀書是讀得很充分的,包括后面幾個小節的處理也是這樣,保證了讀書的時間。另外“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男孩?”和“小男孩會對盲婆婆說些什么”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如果我來上這篇課文,講第一小節,我有這樣幾個不同的想法:1、我將以“小男孩是怎樣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導學生深入讀第一小節的話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書,體會“樂呵呵”、“喜滋滋”的意思,把環節整合,可以顯得清晰一些。2、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放在這里問,學生雖然可以說一些,但感受不會很深,應該放到第二小節學完之后再讓學生交流,可能更適合。3、“樂呵呵”、“喜滋滋”是典型的“abb”型詞語,可以提醒學生注意積累運用,并進行遷移練習,扎實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六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一個新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盲人。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認識新偏旁,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關心、幫助他人。
教具準備:
投影片、詞卡、小黑板。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會,人們都非常關心殘疾人,幫助他們解決難處。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小朋友關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課題,解題。
1、學生字“?盲?”,學生書空。
2、齊讀課題。
三、初讀指導。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讀一讀。
2、出示小黑板:讀生字詞。(指明讀、齊讀、開火車讀)。
3、自讀課文,分小節。
4、指名讀、分組比賽讀、齊讀。
5、看下面四小節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寫。
7、小結。
四、指導寫生字。
1、分析字形。
“野?”?里字旁。
“替”上下結構。教師范寫。
“喜?”教師邊示范邊講述。
2、同樣方法學習其它的字。
五、描紅練習。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
二、學習課文。
1、指導看圖。
出示投影片:
(1)圖上畫了哪些人?
(2)系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樣?他拿什么?
(3)小結圖意。
2、分小節學習。
第一小節:
(1)指名讀。(板書:送蟈蟈)。
(2)這一節說了什么?他為什么這樣高興?他為什么要關心盲婆婆?
(3)小結。
(4)齊讀第一小節。
第二小節:
(1)指名讀。(板書:讓它、替我、唱歌)。
(2)這一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學生答)。
(3)第二句說了什么?對盲婆婆稱“您”而不是“你”表達了什么意思?
“紅領巾”愛“蟈蟈”,但他更愛誰?
(4)小結。
(5)齊讀第二小節。
第三小節:
(1)指名讀。(板書:領、看到、想起、歡樂)。
(2)這一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這句中的“歌聲”指什么?
“歌聲會領你走?進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見,
為什么要說她會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說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時間?這句話是什么?。
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著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樣?她為什么這樣開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結。
(6)齊讀第三小節。
第四小節:
(1)指名讀。
(2)按以上學習方法學習這小節。
(3)學生自學。
(4)檢查自學效果。指名說這節寫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節。
(6)小結。
三、總結。
四、指導朗讀。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設計。
1、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忘?(?)?你(?)?鄰?(?)?古(?)。
盲?(?)?您(?)?郊?(?)?居(?)。
2、擴?詞。
野——(?)(?)(?)(?)。
喜——(?)?(?)(?)(?)。
童——(?)(?)(?)(?)。
居——(?)(?)(?)(?)。
忘——(?)(?)?(?)?(?)。
板書設計?:
領?看到?清波。
讓它替我唱歌?盲婆婆。
帶?想起?歡樂。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3、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理解詞語。
教學時間:2。
第一課時。
一、背誦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導入新課。
1、背古詩。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歌也描寫了一個可愛的孩子。
二、提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認讀“盲”,學習“婆”字。理解“婆婆”——媽媽的媽媽;年紀大的婦女,也稱婆婆。
三、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破詞,讀得不流暢的詞語再讀一遍。
(2)檢查生字詞自學效果——生詞和課后習題中的詞。(指讀、開火車讀,齊讀鞏固。)。
2、聽讀課文,給以示范。
3、各自試讀課文,不添字漏字。
4、課文有幾小節?分節指名讀。
5、齊讀課文。
四、教學生字及作業。
1、指讀。比較“鄰”和“領”。
2、指導寫部分生字。綠、居、童、難。
3、學生練字、鞏固。
課外:
抄寫生詞。
組詞:領??難??同。
鄰??準??童。
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聽寫生詞。
二、閱讀詩歌,抓住詞語體會學習。
第一小節。
1、引讀第一小節。
2、讀書不光要讀通順,更要邊讀邊思考,要會發現句子中重要的詞語。自由讀,看有什么發現?(1、學生可能會找出喜滋滋、樂呵呵。通過讀發現詞的形式,比較樂——樂呵呵,喜——喜滋滋,通過讀明白兩個詞意思的接近。2、可能發現“捉回”“送給”,讀中體會捉回的喜、愛,送出的愛心。)。
(這兩個詞表示什么意思?讀的時候要用什么樣的語氣和神情?你能把它讀好嗎??指名讀兩個詞,齊讀。)。
(把這兩個詞放入句子中,帶著高興的心情把句子讀好。齊讀。)。
第二小節。
1、看圖。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4、這一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話說了什么?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小朋友說它會唱歌,說明什么?
5、指讀第二句。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6、齊讀第二節。
7、小結。小朋友愛蟈蟈,更愛盲婆婆。
第三小節。
1、指名讀。
3、引讀。歌聲把盲婆婆領進田野,她仿佛看到——。
歌聲把盲婆婆帶回童年,她不由想起——。
想想:蟈蟈的歌聲會讓婆婆想起哪些童年難忘的歡樂?
4、齊讀。
第四小節。
1、輕聲讀。這一小節有幾句話?
2、請兩名學生讀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意思一樣嗎?
3、分男女生讀這兩句話,體會不同。
4、鞏固認識“……”省略句。?。
三、朗讀全文。這首兒童詩寫的是“紅領巾”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了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愛心。讓我們把這首詩背出來,把這個孩子的形象留在心中。
四、背誦。
1、各人輕聲背誦。
2、指著板書引背。
3、全班齊背。
五、作業練習。
1、補充習題。
2、把詞語組成句子寫下來。
婆婆?一只?我?綠色?送給?蟈蟈?的。
課外:
1、背誦。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呵呵地(?)了一只(?)的蟈蟈,喜滋滋地(?)了(?)家的盲婆婆。
(2)(?)會(?)走進田野,小溪流淌的。(?)會把您帶回,想起往日忘的。
(3)婆婆,婆婆,這是一只會的蟈蟈,在我的時候,就讓它我給您。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八
教學內容:1、認識生字。
2、初讀課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語。
教學準備: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提出課題,解題。
三、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喜滋滋鄰居送給田野。
歡樂童年往日替。
2、檢查自學效果。
3、齊讀生字詞。
4、各自試讀課文。
5、指名讀課文。
6、分小節,理清脈落。
練習。
看下面四個小節的意思,對照課文,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會使盲婆婆滿意。
向盲婆婆說明送蟈蟈的目的。
7、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詞、句。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精讀訓練。
1、看圖。
出示投影片。
(1)圖上畫了那兩個人?
(2)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樣?
2、分小節學習。
第一小節。
(1)指名讀。
(3)小結。
第二小節。
(!)指名讀(板書:讓它替我唱歌)。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3)小結。
第三小節。
(1)指名讀,(板書:領看到清波想起歡樂)。
(2)這一小節有幾句話?這句當中的"歌聲"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圖上盲婆婆手里拿著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樣?
第四小節。
(1)這一小結有幾句話?為什么讓蟈蟈來替他做事呢?
(2)"紅領巾"說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3)指名朗讀,小結。
二、總結。
這首兒童詩說的是"紅領巾"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愛心。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朗讀,背誦,寫字。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指導背誦。
教學準備: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朗讀指導。
1、把握朗讀感情的基調。
2、教師范讀。
3、學生練讀。
4、指名讀。
二、背誦。
1、放錄音欣賞。
2、指著板書引導背誦。
3、各人輕聲試背。
4、指名背誦,評議指導。
5、同座二人交替換背,聽給一次。
6、全班齊背。
三、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
四、作業?練習。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十九
生:現在是茉莉花開的季節,我要帶她來我們學校聞一聞茉莉花的香味。
師:多細心的孩子呀!雖然,盲婆婆看不到茉莉花美麗的外形,但是茉莉花的香味也能讓她陶醉。
生:昨天我媽媽發了一箱蘋果,我要挑兩個最大的送給婆婆。
師:多有孝心的孩子呀,把老師講的《孔融讓梨》的故事牢牢記在心里了。
生:我要和我的奶奶每天抽空去和她聊天。
師:你真是個周到的孩子,有了你和你奶奶的陪伴婆婆一定不會在孤單了。
生:我媽媽會織毛衣的,我要讓媽媽給婆婆織一件毛衣。
師:你們的那件毛衣,會讓婆婆感受到你們對她的濃濃的愛。
……。
師:讓我們捧起書本,一起來感受小作者對婆婆的關愛吧,一起做一個關愛別人的小朋友!
此時此刻,孩子們讀得特別投入,從他們的表情中,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們真正理解這份愛了。我這樣設計比教師直接總結的要好。在很多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教師適時指導一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如果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內在含義而忽視了學生的一個接受過程,只能是事倍功半。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案(專業20篇)篇二十
課時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一)引出“蟈蟈”
1、引出蟈蟈,出示蟈蟈的圖片(課件),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2、板書“蟈蟈”,第二個學生跟著書空。
3、說說蟈蟈:這是一只怎么樣的蟈蟈呀?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圖片(課件)看,這是一位——。
2、板書婆婆,指導寫法。在課文紙上寫一寫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細看圖,這位婆婆雙眼看不見東西,是一位盲婆婆(板書“盲”。)。
2、教學盲。
(四)引出“送給”
1、小朋友,我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
4、幸好,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鄰居(課件插圖和詞語“鄰居”):
(1)、讀好這個詞。(2)、理解鄰居。
(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詩歌,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一)自由讀文。
1、拿起課文紙,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讀順,比比誰讀的次數多。
(二)分小節讀課文,糾正生字新詞的讀音。
第一小節:樂呵呵、喜滋滋。
1、指名讀第一小節。
2、生字新詞正音:樂呵呵、喜滋滋。
第二小節:替。
1、指名讀第二小節。
2、生字新詞正音:替。
第三小節:領、帶。
1、替老師請一位讀書很棒的小朋友來讀第三小節。
2、兩個難讀的詞組正音:流淌的清波?難忘的歡樂。
3、把這兩個詞組放回句子中再讀這一小節。
4、生字新詞正音:領。
5、領和鄰兩個生字比較異同。
5、領是什么意思呢?請輕輕讀一讀第三小節,找到意思和他相近的字?(帶)。
6、在這里,領就是帶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到一起就是“帶領”,也就是帶的意思。
(出示:鄰居、領、帶、帶領)。
第四小節:(齊讀),
第四小節全班齊讀。
(三)男女生賽讀:
我們男女生配合讀一讀,男生讀一三小節,女生讀二四小節。
三、精讀課文,感受小男孩的愛心。
(一)學習第一小節。
1、出示圖片,引出樂呵呵、喜滋滋。
2、我們來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形式一樣,都表示高興)。
3、表示高興的,這種形式的詞語你還知道有哪些呢?
4、帶著高興的心情讀一讀第一小節。
(二)學習課文第二小節。
1、瞧,一進門,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節(齊讀),
2、指導讀好兩個婆婆。
3、小男孩這么開心,是因為這是一只——(生接讀)。
4、小男孩會為婆婆唱什么歌呢?除了唱歌,我還會怎樣陪伴盲婆婆呢?
5、理解替。
6、指導讀好這一段。誰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盲婆婆?
(三)學習第四小節。
1、讀正確這句話。出示:您聽,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2、唱好蟈蟈之歌(唱出高低快慢)。
(四)學習第三小節。
一、感悟田野的美。
蟈蟈動人的歌聲把盲婆婆帶到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出示第三小節。指名讀。
1、這悅耳的歌聲把婆婆帶到了——看到了什么?這是一條怎樣的小溪啊?
2、多美呀!誰來美美的讀一讀1、2兩句?
3、走過這條小溪,婆婆還看到了什么?
4、歌聲還會把盲婆婆帶到哪里,讓她聽到什么,聞到什么?可以選一個說一說。
5、同學們,此時,盲婆婆的世界還會是一片黑暗嗎?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二、感悟童年的快樂時光。
2、多么快樂的童年時光啊!我們就把婆婆心中的歡樂讀出來吧!
3、齊讀、背誦第三小節(配樂)。
(五)、讀全文。
多動聽的歌聲!多快樂的畫面!讓我們把全詩連起來讀一次。
四、總結。
小男孩送給了盲婆婆蟈蟈,僅僅就送了一只蟈蟈嗎?他送給盲婆婆的還有什么?(總結:板書畫完整)。幫助他人,快樂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