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在一段時間內對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規劃和安排的書面材料。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中包含了教案、教學素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一
1、“試一試”
先算出梯形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再把計算結果換算成公頃。
2、完成“練一練”第1題。
3、完成練習十四第5題。
觀察、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五個省的不規則圖形,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
你可以通過什么辦法驗證自己的估算?
4、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完成練習十四第6、7題。
(2)把所有單位按從小到大的次序排一排。
(3)相互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4)根據每個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完成練習十三第7題。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二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三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面積單位?讓學生比劃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2、測量橡皮一個面的大小,課桌面的大小,教室地面的大小分別用哪些面積單位比較合適?把這些單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導入:測量土地的面積時,需要更大的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土地面積單位,它的名字叫“公頃”。
關于公頃,你有什么疑問?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四
1.復習常用面積單位,以及進率。
師:同學們,請回憶一下前面我們都學過哪些面積單位呢?你能從小到大說一說嗎?
(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在現實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呢?1平方米呢?(指甲蓋,粉筆盒,電視機屏幕)。
(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課件出示面積單位的填空題,揭示課題。
師:好了,同學們,請看屏幕,我們一起來填一下這里的填空:(指名學生回答)。
一張銀行卡的面積大約是40();
數學書的封面面積大約是2()。
我們所在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我校田徑場的面積大約是1.5()。
師:你覺得我校田徑場的面積大約有1.5什么呢?這里能不能用“平方米”作單位?為什么?(不能。太小了。)。
師:1平方米還沒有我們的教室大,這里用平方米顯然太小了,所以需要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明確告訴學生這里填公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板書:認識公頃)。
一起把題目讀一讀。
師:那關于公頃,你想了解什么?
(預設:生1:我想了解1公頃究竟有多大。生2:我想知道1公頃有多少平方米。生3:它跟平方米的進率是多少。生4: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1公頃。)。
師:帶著這些問題,下面就和老師一起走進公頃的世界吧。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五
1.回憶學過的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那些面積單位?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說一說它們有多大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它們的面積。
2.請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寫什么單位合適?
一塊橡皮它上面的面積大約是15()。
一張課桌它上面的面積大約是24()。
一塊黑板它前面的面積大約是4()。
3.出示課件:例題1的四個畫面。
通過學生觀察,說說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認識公頃。
1.認識1公頃的含義。
1)學生先自學課本81頁內容.。
2)小組交流自學內容.。
3)抽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2.師生一起歸納總結.。
3.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讓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每邊7個學生大約10米長)。
推想一下看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
10000÷100=100(個)。
讓學生討論后,進行說明。
想象一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頃的面積有多大?
(用我們的校園作具體的描述,讓學生切身體會公頃的大小)。
4.進行單位換算。
完成后,要求學生把解答過程和單位換算的方法與同學進行交流。
簡要小結:把以平方米作單位的數量改寫成以公頃作單位的數量時,可以用原來的數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來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
5.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練習題。
抽生回答,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做第82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討論這個足球場的面積是不是有1公頃。
(3)做“練一練”第2題。
教師對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進行步測后,師生共同計算出面積。再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地面面積是1公頃。
三.課堂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六
1.認識公頃:
師:公頃是較大的面積的單位,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同學們在草稿紙上算一算。
生: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
師: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
板書: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
現實生活中究竟有多大呢?(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頃。如果我們的教師是50平方米,200個這樣的教室的面積才是1公頃。)。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小組中議一議。
平方千米是比公頃還要大的面積單位。請同學們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面積呢?
生1:邊長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00平方米。
生2:邊長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邊長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生:100個,即1平方千米=100公頃。
如果畫面上的體育場約是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是1平方千米。
4.課件展示:
我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
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是(40)公頃。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七
1、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通過觀察、計算和推理等活動,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空間觀念及初步的應用意識。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八
1、算一算“公頃”。
課件演示:出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算一算,它的面積就是多少平方米?(就是1公頃。)。
2、找一找“公頃”。
課前老師準備了一些資料,一起到生活中去找一找。課件配音介紹:體育場、休閑廣場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
在生活中,你還能在哪里找到1公頃?
3、用一用“公頃”。
嘗試練習:一塊平行四邊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這塊菜地有多少公頃?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九
1.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2.做下面的題,并說一說是怎樣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指名說一說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通過測量來計算課桌桌面的面積。
3.課件或投影儀展示84頁體育場的畫面。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幅圖,體育場面積的應該怎樣測量呢?(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互相說說并提出方法)。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體育場.林場.首都天安門廣場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我們常常用到比平方米更大的單位,那就是公頃和平方千米,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公頃.平方千米(板書:公頃.平方千米)。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
過渡語: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知道了1公頃=10000平方米。那么在我們實際生活中,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下面讓我們到實際中去體驗一下吧。
1.算一算,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1)經過科學分析發現,我們雙臂伸直的距離和我們的身高基本相同,我們班大多數學生的身高都在1.4米左右。那么7個這樣的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長呢?(課件出示示意圖)(有9.8米。)。
師:約等于多少呢?(約等于10米。)(課件出示約10米。)。
師:(課件出示圖片)這個由28個同學圍成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有多大呢?(100平方米。)。
師:這樣的一個正方形是100平方米,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呢?
(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
師: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1公頃=10000平方米,10000÷100=100(個))。
師:說的真好,掌聲送給他。
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00個這樣的大正方形才是1公頃。1公頃大不大。
(2)師:好,(出示圖片)介紹教室長約9米,寬約7米。
快速口算一下我們教室的面積是多少?那么1公頃大約有幾個教室的面積呢?用計算器來算一下。(1公頃有159個教室面積大。)。
師:1公頃有159個教室面積大。1公頃大不大?
(3)出示舞蹈房圖片。
學校舞蹈房的面積大約是平方米。大約多少間這樣的舞蹈房的面積是1公頃?
師:1公頃有50個教室的面積那么大。1公頃大不大?
(4)出示停車位圖片。
一個車位的標準面積是16平米,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停車位的面積是1公頃?
師:1公頃有625個停車位的面積那么大。1公頃大不大?
(5)出示學校食堂圖片。
學校食堂的面積為400平方米,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停車位的面積是1公頃?
師:1公頃有25個教室面積大。1公頃大不大?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一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同桌準備一根米尺與課件。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2、教學策略選擇。
(1)讓學生成為建構新知的主人。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通過引導、組織及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構新知時,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親自體驗。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節突破重點:第一,回憶活動,建立表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時間”、“數一數步數”等活動,建立學生對100米的表象,從而讓學生推出:10個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第二,學生描述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后,我放手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學習。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標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課堂上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就錄制一段錄像放給學生觀看,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剛才走了1千米。運用媒體教學一方面學生親身體會到1千米到底有多遠,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另一方面,學生觀看時,每看到一處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著說:這就是“什么”。學生情緒高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些信息的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產實際,拉近了學生與千米的距離,從而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千米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陽瑞安。
50千米38千米。
樂清靈昆。
45千米20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一般學生會從來回次數、所需的時間和總的步數來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100米長度的表象基礎上感知1千米的長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備選】若學生提出同學間所需時間和總的步數相差較大,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約值。
(二)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四)強化感知1千米的長度。
水閘-現代概念大約1千米。
師:其中第2條路是老師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老師騎摩托車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學校出發到現代概念大約用了1分30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鏡頭來感受一下(課件播放錄象)。
三、千米和米的換算。
(一)教學換算。
師: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邊說課件邊出示圖片)。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米(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板書: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說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練習: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交通工具連一連。(略)。
(三)解釋與拓展。
課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志,限速標志,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志、限速標志的意思。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五、家庭作業。
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大約走了200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這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生:從美容院回到校門口一個來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個來回.
生:走100米大約用了1分30秒,按這樣計算,走1000米大約需要15分鐘。
生:走100米大約用200步,走1000米大約需要走2000步。
……。
片段二: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600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生1: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00塊這樣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長1米,1000根米尺連接起來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門高約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快沖天了!
生4:一張課桌的長約1米,1000張課桌連起來約1千米。
生5:一個同學把兩臂張開伸直大約是1米,1000個同學手拉手大約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長約4米,250個黑板連起來大約是1千米。
生7:學校操場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體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長是50米,游10個來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體現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于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課件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把已有的經驗作為支點。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培養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三)給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00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00步”……這一環節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執教:溫州市鹿城區百里路小學王逸嫻老師。
設計:溫州市鹿城區百里路小學王逸嫻老師。
指導:溫州市鹿城區教師進修與科研中心曾秀真老師。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二
1、公頃“信息發布會”
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總面積達3500000平方米,合()公頃;敦煌莫高窟被譽為“藝術瑰寶”,石窟里的壁畫為世人所驚嘆,其總面積約5公頃,合約()平方米。但都已遭受帝國主義的毀壞。
讀了這兩題,你有什么感想?
2、開發商的廣告。
某市剛剛新建了一個小區。聰聰跟爸爸一起去看房子,走到小區門口看見一則廣告牌:
小區簡介。
本小區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是×市綠化示范小區。占地面積12公頃,其中公館、兒童游樂場、老人健身房、網球場、道路等公共設施占地1.5公頃,綠化面積為達5公頃。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三
三、教材分析: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在三年級(下冊)教學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本單元內容編排體現以下主要特點: 教材的編寫特點集中體現在設計的教學活動上,把體驗公頃和平方千米作為教學重點和活動目的。活動的形式多樣,數學內容突出,有利于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初步觀念。
例1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明孝陵、中華世紀壇的占地面積,日月潭的面積和2004年我國的森林面積,這些面積都以公頃為單位。例2也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九寨溝、西湖、三峽水庫和2004年我國的造林面積,這些面積都用平方千米為單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說明的意圖,要激發學習熱情、引起學習心向、營造學習氛圍。首先是這些旅游景點、著名建筑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學生的興趣由此產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頃為單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為單位,什么是1公頃?1平方千米是多大?為什么用公頃和平方千米作單位?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些問題,并有解決這些疑問的迫切愿望。這時,興趣從對景物的喜愛轉移到數學內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上,例題的教學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形成1公頃、1平方千米的觀念,要知道它們有多大。“知道”可以在聽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實踐中體會。教材為學生選擇了多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頭腦中留下1公頃、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學生形成面積單位觀念的困難,給他們反復感受的機會,使印象逐漸清晰、逐步深刻。
在知道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面積單位后,例1直接揭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例2直接揭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這些都是告訴學生1公頃、1平方千米是多大。學生對100米、1000米的長度是比較熟悉的,知道它們是多長,因而會進一步想像邊長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這是他們對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什么是1公頃和1平方千米,還要讓他們想一想相應的正方形,獲得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初步體會。
根據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很容易算出邊長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這是公頃與平方米、平方千米與平方米的進率。教材讓學生算進率有三個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據1公頃、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過計算進率能鞏固概念;第二,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確實是比較大的面積單位,用它們計量大面積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簡便;第三,教給學生記憶進率的方法,一旦遺忘,可以根據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戲中體會1公頃。
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也是學生愿意做的游戲。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如果讓學生這樣圍一圍,看著圍成的正方形,想像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有多大,他們又一次體會了1公頃。1公頃的觀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觀念,因為100公頃是1平方千米。
(4)聯系熟悉的場地體會1公頃。
足球場是學生熟悉的,通過計算1個足球場的面積,知道它比1公頃小一些。教室是學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積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約200個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頃。從熟悉的場地推想1公頃,能加深對1公頃的印象。學生只要在眾多事例中記住最喜歡的一件,1公頃有多大將印象深刻。
兩次“試一試”都是計算土地的面積,練習十四里還有幾道與面積計算有關的習題。先用平方米為單位求出土地的面積,再換算成公頃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計量大面積土地如果用平方米為單位,讀、寫都比較麻煩。如果用公頃和平方千米作單位,便于表達和交流。教學這些題的時候,要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根據土地的有關長度,想像土地的實際樣子,從而感受公頃與平方千米。如第82頁“試一試”,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邊形地,對4公頃就有了體會。又如第84頁第4題,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邊形,又經歷了一次對1公頃的感受。經常這樣想,對形成公頃與平方米的觀念,以及培養估計能力與習慣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單位是三年級教學的,公頃、平方千米是本單元教學的,兩次教學時間相隔比較長。相鄰的單位間的進率有些是100,個別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學的全部面積單位進行一次整理,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面積單位。第85頁第6題就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時候,要著重回憶各個面積單位的意義,說出分別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積,然后把所有單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義進行整理,能再現單位的概念,組織起單位系統,使進率的記憶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意義的。如果把整理的內容類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來,效果會更好。
四、活動理念: 本節課突出“四性”:即現實性、趣味性、思考性、開放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又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理念而設計的一堂課。為今后更高層次的創新而奠定基礎。
五、活動目標:
1.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表象;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能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化大為小,以小見大”的方法建立事物間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4.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正確建立1公頃的表象。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估計學校的占地面積有多大?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頃有多大?
想象一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學:1公頃的含義。
把學生帶到操場,讓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
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這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分小組合作測量長和寬,并計算出面積,再推算出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地面的面積是1公頃。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五
1、認識1公頃的含義。
指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就是1公頃。
2、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出示“試一試”
提問:你能計算這塊平行四邊形菜地的面積嗎?用計算器算一算。
小結:把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量改寫成以公頃為單位的數量時,可以用原來的數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
3、嘗試單位換算。
4、完成“做一做”。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六
教科書第82—83頁的例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第5—7題。
1、使學生知道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系,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
幫助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
感受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以及與平方米、公頃間的進率。
圖片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方千米”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1、告訴學生1平方千米是多大。
老師直接揭示:平方千米的符號表示法和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想像一下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大約有多大,獲得對1平方千米的初步體會。
2、算一算1平方千米是多少平方米。
根據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算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00平方米。
填好課本平方千米與平方米的進率。
3、1平方千米=()公頃
你能想辦法算出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嗎?
4、完成“練一練”第2、3題。
說說你是怎樣換算單位?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
1、“試一試”
先算出梯形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再把計算結果換算成公頃
2、完成“練一練”第1題。
3、完成練習十四第5題
觀察、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五個省的不規則圖形,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
你可以通過什么辦法驗證自己的估算?
4、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完成練習十四第6、7題。
(2)把所有單位按從小到大的次序排一排。
(3)相互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4)根據每個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完成練習十三第7題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七
(體育場太大了)。
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出示課題)。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10000平方米=1公頃。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
練習二十2。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八
1、使學生知道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系,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十九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通過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能夠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生活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
重點: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
難點:體會平方千米的大小。
1、談話引入: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土地面積單位公頃,誰來說一說1公頃有多大?先請同學們欣賞下面的一些圖片(呈現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和杭州西湖的畫面,并出示相應的文字說明),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圖片中的文字。
2、教師提問: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積單位?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方千米”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一般用于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
1、教學例2。
(1)談話:同學們,猜測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2)說明: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引導: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呢?又有多少公頃呢?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算一算,再與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2、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1)出示教材第35頁天安門廣場圖片。
(2)天安門廣場同學們都熟悉,它的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萬人集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3)1平方千米比2個天安門廣場還要大一些,想像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教材第35頁“做一做”。
想一想、做一做、集體訂正。
1、教材“練習六”第5題。
先獨立填寫,再說一說你是怎樣填的,強調填寫的單位要與事實相符合。
2、教材“練習六”第6題。
學生獨立練習,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比較、體會兩種換算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教材“練習六”第7題。
可以用計算器算一算,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六”第8題。
同桌兩人合作交流完成,集體訂正。
5、教材第35頁“你知道嗎?”
學生讀一讀。
6、布置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六”第9題查資料。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案(匯總20篇)篇二十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2—83頁的例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第5—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系,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感受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以及與平方米、公頃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方千米”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二、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感受1平方千米。
老師直接揭示:平方千米的符號表示法和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想像一下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大約有多大,獲得對1平方千米的初步體會。
2.算一算1平方千米是多少平方米。
根據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算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00平方米。
你能想辦法算出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嗎?
4、完成“練一練”第2、3題。
說說你是怎樣換算單位?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
三、鞏固練習。
1、“試一試”
先算出梯形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再把計算結果換算成公頃。
2、完成“練一練”第1題。
3、完成練習十四第5題。
觀察、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五個省的不規則圖形,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
你可以通過什么辦法驗證自己的估算?
4、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完成練習十四第6、7題。
(2)、把所有單位按從小到大的次序排一排。
(3)、相互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4)、根據每個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完成練習十三第7題。
四、課堂小結,質疑問難。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總結:在進行有關面積計算的習題中,先用平方米為單位求出土地的面積,再換算成平方千米,再次感受到,計量大面積土地如果用平方米為單位,讀、寫都比較麻煩。如果用公頃和平方千米作單位,便于表達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