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學計劃可以提供教學的方向和目標,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學習體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教學計劃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一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60:40。
內項。
外項。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如::=: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如::0.5=1.2:。
兩個外項的積是×=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
5.課堂小結。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三、作業。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課后記: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二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60:40。
內項。
外項。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如::=: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如::0.5=1.2:。
兩個外項的積是×=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
5.課堂小結。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三、作業。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課后記: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三
1、使學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一)復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誰能說說什么是比例?
2、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3:518:30。
(2)0.4:0.21.8:0.9。
(3)2:89:27。
提問: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后得到右邊的三角形。(單位:厘米)。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2)兩個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嗎?3:62:4。
兩個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嗎?2:43:6。
每個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嗎?3:26:4。
每個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嗎?2:34:6。
2、(1)學生自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就是比例的各個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呢?請同學門自學課本第43頁。
(2)學生匯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3:6=2:4。
外項內項內項外項。
(2)學生交流:你能說出其他三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是多少嗎?
(3)寫成分數形式的比例,并說一說各比例外項和內項在哪里?
(4)比較:比例和比有什么區別?
3、(1)要求:觀察黑板上的四個比例式,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2)要求: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3∶6=2∶4為例,指名來說明。
內項積是:6×2=12。
外項積是:3×4=12。
6×2=3×4。
4、再寫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樣的規律。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
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為()。
6、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板書:交叉相乘積相等。
1、完成試一試。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方面不同,你認為它們在什么方面還有什么區別?
3、完成練習十/1、2、3、4。
4、判斷: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是1,兩個內項一定互為為倒數。()。
5、根據4×9=12×3,寫出比例式。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四
2、了解比和比例的區別與聯系。
2、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引出新的知識。
情景圖、多媒體課件、習題卡。
出示課題:比例。
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以前學過的什么知識?(生1,生2等回答)。
我們已經了解了比的這些知識,請做下面練習。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覺得哪些比有聯系?
師:相機板書:3:5=2.7=4.5?
今天我們將深入學習比例的意義,看到課題你想了解什么知識呢?
板書完整課題:比例的意義。
(師趁機板書在黑板右上角)。
本節課我們就來完成這兩個目標:
【設計意圖:對學生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教育】。
生各抒己見。
你知道下面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它們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
自學指導:
1、請每位同學任選兩面國旗,分別計算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值和寬與長的比值。
2、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3、把你的發現嘗試用算式寫下來。
(5分鐘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學。
學生認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督促人人都在認真地思考。
(三)匯報分享。
誰愿意把你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師相機板書。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來在國旗中有這么多的相等關系。國旗的縮放是按比例進行的。
我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請同學讀數學課本,40頁,用筆勾畫出重點詞句,并讀一讀。
師:你還能寫出兩個比組成的比例嗎?先自己選,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生:…。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嗎?先同桌互說,再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再指名匯報。
擦去開始板書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數形式表示板書出來。
師:你能說一說組成比例要具備哪些條件嗎?
生:…。
生:…。
下面各比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1、把下面的式子進行歸類: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斷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2、判斷:
(1)、有兩個比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那么這兩個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4)、0.1∶0.3與2∶6能組成比例。()。
(5)、組成比例的兩個比一定是最簡的整數比.()。
1、寫出比值是7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2、12的因數有(),從12的因數中挑選4個數組成比例是()。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43頁第2、3題。
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本節課屬于概念教學,分五個環節設計教學,利用十五個問題貫穿整節課,以問導學,以問導疑,以問導思,以問導獲,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全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課的開始從引導學生復習比的知識入手,通過求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用“=”連起來,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更應用與生活,本節課從從學生熟悉的國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中學習比例的意義,通過觀察、探討大大小小的國旗的長與寬、寬與長、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關系中,加深學生對比和比例的關系,比例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過照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
3.課堂采用以問導學的策略,用十五個問題貫穿了整節課,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考,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問題控制學生的注意力,用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用提問強化學生的認知,用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對新課的教學,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答案強加于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思考、閱讀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進一步提問“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嗎,”、“你能說一說組成比例要具備哪些條件嗎,”、“你還能找出那些比組成比例,”等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這樣,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都很深刻。
5.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升華了學生的思維。練習是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思維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來完成,本節課設計了六種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比例意義的鞏固,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五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0.5:0.25和0.2:0.4:和5:2。
:和:0.2:和1:4。
3、用下面兩個圓的有關數據可以組成多少個比例?
如(1)半徑與直徑的比:=。
(2)半徑的比等于直徑的比:=。
(3)半徑的比等于周長的比:=。
(4)周長與直徑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60:40。
內項。
外項。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如::=: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如::0.5=1.2:。
兩個外項的積是×=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歸納。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六
1、教學內容:
科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第74~76頁。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和概括能力。教具準備:電腦課件。教學過程: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有著悠久的青銅器鑄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記》中就有這樣記載:(請同學讀)。(出示鼎和鑒的圖片。)。
(一)教學意義。
1、出示3:5:40:7.5:3。你能把這幾組比分分類嗎?小組討論,匯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按照形式來分,一種是按照比值來分)板書按照比值來分的情況:3:5和24:40、:和7.5:3。既然它們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連接呢?(等號)。
2、指出: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們怎么去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呢?
4、教學例1:
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買練習本的錢(元)2買的本數3。
5、出示結果。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七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教學重點】比例的基本性質。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6∶10和9∶15。
4.5∶1.5和10∶5教師結合回答說: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那學完今天的知識----比例的基本性質,老師的秘密對你來說就不是秘密了。
【設計意圖】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
三、反饋。
1.在四人小組里,將你的發現與同伴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當學生說到比例的基節本性時,師引導學生探究驗證.)3.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在這一環節,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五、鞏固練習。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完成課本第41面的“做一做”)。
2、():4=6:()。
3、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在()里填上適當的數.(1)15∶3=():1(2)2∶0.5=1.2:()。
5.在a:3=8:b中()是內項,a*b=()6.如果2a=7b(a,b不為零),那么a/b=()/()。
【設計意圖】練習主要是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并與用比例的意義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形成對比;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充分體現練習的層次性、開放性,讓孩子們發現比例的知識的奧妙。
六、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并且留給孩子質疑問難的空間。
七、布置作業:
1、課本第43頁的第5題(全班完成)。
2、課本第44頁的第14題(學有余力的孩子完成)。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設計意圖】這板書是為了突出重點,讓孩子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比例各部分名稱以及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到底是兩個數相乘。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八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九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這節課在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為下節課教學解比例打下基礎。教材利用三角形的縮小做素材,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不同的比例,以其中一個比例為例教學比例各項的名稱,在讓學生說出其他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在觀察各個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的基礎上,發展規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材還介紹了分數形式的比例基本性質的表達方法。“試一試”教學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練一練”和練習十第1-4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設計思路: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基于以上認識,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葉瀾教授曾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確實我們教師應該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演繹精彩生命的舞臺,把主動權、選擇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才會有層出不窮的生成,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節課是概念教學,不太好講。在上課之前我感覺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為新課做好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然后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讓學生看書自學,再小組交流,這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有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師生交流、同位交流、多方驗證。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觀察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而且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課之后,我發現還存在很多問題。
1、教師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還不能用多種語言來激勵學生。如果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的參與學習。
2、上課心態、情緒還不夠平穩,計算機技能、教學機智、自身素養還有待提高。為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最后有點趕時間。
3、面對一些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我還不能及時抓彩,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放大,讓它臨場閃光,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讓“靜”的課堂動起來,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展”與“建構”。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日子里,還要好好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十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會用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使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靈活地判斷兩個比是否組成比例。
投影機等。
一、復習。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二、提示課題,引入新課。
1、引入:如果有兩個比是相等的,那么這兩個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樣的性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
2、引入新課。
三、導演達標。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c、這兩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們有什么關系?
板書:80:2=200:5或=。
(2)引出比例的意義。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c、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練習,后講評)。
(1)看書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項?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項、內項?
(2)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先讓學生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再計算兩個內項的積,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后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3、練習:判斷下面的哪組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1.4:2和7:10。
四、鞏固練習:第一、二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五、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怎樣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業:第二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十一
教學。
內容:。
教學目標:。
2、了解比和比例的區別與聯系。
2、能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比例,理解比例的意義。
2、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引出新的知識。
教具準備:情景圖、多媒體課件、習題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課題:比例。
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以前學過的什么知識?(生1,生2等回答)。
我們已經了解了比的這些知識,請做下面練習。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覺得哪些比有聯系?
師:相機板書:3:5=2.7=4.5?
今天我們將深入學習比例的意義,看到課題你想了解什么知識呢?
板書完整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揭題示標。
預設:生:1、比例的意義是什么?
(師趁機板書在黑板右上角)。
本節課我們就來完成這兩個目標:
三、
自主探索。
【設計意圖:對學生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教育】。
生各抒己見。
你知道下面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它們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
自學指導:
1、請每位同學任選兩面國旗,分別計算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值和寬與長的比值。
2、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3、把你的發現嘗試用算式寫下來。
(5分鐘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學。
學生認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督促人人都在認真地思考。
(三)匯報分享。
誰愿意把你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師相機板書。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來在國旗中有這么多的相等關系。國旗的縮放是按比例進行的。
我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請同學讀數學課本,40頁,用筆勾畫出重點詞句,并讀一讀。
師:你還能寫出兩個比組成的比例嗎?先自己選,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生:…。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嗎?先同桌互說,再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再指名匯報。
擦去開始板書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數形式表示板書出來。
師:你能說一說組成比例要具備哪些條件嗎?
生:…。
生:…。
四、當堂檢測(牛刀小試)。
下面各比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當堂訓練:
1、把下面的式子進行歸類:
(1)1.7:3.6(2)8:2=16:4(3)。
(4)。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斷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2、判斷:
(1)、有兩個比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那么這兩個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4)、0.1∶0.3與2∶6能組成比例。()。
(5)、組成比例的兩個比一定是最簡的整數比.()。
六、拓展提升(思緒飛揚)。
?1、寫出比值是7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2、12的因數有(),從12的因數中挑選4個數組成比例是()。
七、全課。
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八、課堂作業。
第43頁第2、3題。
九、抽查清。(每組4號同學完成)。
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書設計。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十一、教學反思:
本節課屬于概念教學,分五個環節設計教學,利用十五個問題貫穿整節課,以問導學,以問導疑,以問導思,以問導獲,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全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課的開始從引導學生復習比的知識入手,通過求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用“=”連起來,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更應用與生活,本節課從從學生熟悉的國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中學習比例的意義,通過觀察、探討大大小小的國旗的長與寬、寬與長、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關系中,加深學生對比和比例的關系,比例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過照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
3.課堂采用以問導學的策略,用十五個問題貫穿了整節課,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考,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問題控制學生的注意力,用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用提問強化學生的認知,用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對新課的教學,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答案強加于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思考、閱讀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進一步提問“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嗎,”、“你能說一說組成比例要具備哪些條件嗎,”、“你還能找出那些比組成比例,”等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這樣,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都很深刻。
5.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升華了學生的思維。練習是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思維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來完成,本節課設計了六種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比例意義的鞏固,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2篇)篇十二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1.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很快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而是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判斷出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后,教師告訴學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很快作出了判斷。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被激發了。接著,就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比例中內項與外項的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舉例(包括反例)進行檢驗,與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觀察比例、歸納猜想、舉例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小學生解數學題,往往關心問題的答案而不太關心自己的解題過程,更很難自覺地從基本概念出發去思考問題,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學生從概念出發、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呢?在上面的教學中,教師精心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2)請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能寫出多少呢?
(3)用“3、4、5、8”這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每個層次的練習,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嘗試,再引導學生交流想法,促進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獲得切身的體驗,感悟到從比例的基本性質出發思考問題,則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的練習,才能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對數學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時,逐漸養成從基本概念出發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兩組數據,獨立寫成比例,再聯系比的前項和后項的知識激趣:“我們學的比例中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請自學第43頁的內容。”學生自學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完成后進行反饋,并充分應用學生書寫的8組比例來強化內外項的知識。然后再進行激趣:“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分別算出它們的內項和(差、積、商)與它們的外項和(差、積、商),看看你能發現了什么?”“再隨便找幾個比例,看看這些比例中有沒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質。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由“設疑”、“探究”、“應用”這樣三個教學環節組成。在“設疑”這個環節中,我能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精心尋找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過渡自然流暢。采用問題解決式展開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探究”是本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怎樣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比例的“秘密”,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整個環節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教學設計中還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等。在“應用”這個環節中,強調及時應用及時反饋,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