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一
我喜歡叫醒世界的太陽,重復著光明。
——題記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烏云深處的閃電特別亮,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是啊,那個時代,中國農村亙古的陰郁與農民無休止的勞頓,讓他怎能不對未來美好生活有著執著的信念,又怎能不對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楊花飛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爭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滿園”秋天,看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偉大的,是威嚴的,它坦蕩的照射人間的一切,任何貪婪無厭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會原形畢露。光明也是無私的,世間萬物在它的滋潤下,蓬勃生長,它帶領著我們從愚昧走向智慧,從落后走向崛起,從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將從小康社會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曾經數次不經意間用手遮擋住了太陽,因為它刺痛了我的雙眼,讓我無法看清遠方的道路;我也曾試著直視它,但都以失敗告終。后來,我明白了,地球上光明并不單單指太陽,它指的是“山野的篝火”“港灣的燈塔”“夏夜的繁星”……以及人心靈的善良。我們的心靈因為具有光明而閃亮,因為具有光明而睿智,因為具有光明而高尚。光明,照亮了一絲黑暗,讓天空映紅了笑臉,讓我們照亮了世界。
因為《艾青詩選》,我的人生至此追光。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二
《艾青詩選》這本書的封面,有著一副圖: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沒有一點綠色,枯黃的樹,生長雜亂的枝干,我知道當時的人們過的很辛苦,糟糕。
打開書,一股書香味撲鼻而來,帶領著我進入書的世界。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創作于抗日戰爭初期。當時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里,在絕望中無力的嘶喊著,想為國家做點什么,卻無能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這篇詩的開頭作者將自己比作一只鳥。鳥在這個生態環境中是渺小的,短暫的。鳥是辛勤的,它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學會飛翔,圍繞著這祖國飛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為祖國歌唱。但是在國家有危險的時候,它也要盡力為祖國歌唱。“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了一只飽受折磨的鳥,顯然它已經唱不出優美的歌聲,可是它仍在歌唱著,這是它用生命發出來聲音,抒發了對土地義無反顧的執著和不放棄。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礎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都是遭受暴風雨的打擊,悲憤滿懷和奮力抗擊的形象,與下文鳥兒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只鳥兒在歌唱土地,河流,風,黎明時,將自己也與著土地融為一體,投身懷抱之中。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愿意為祖國獻出生命之情。
“這被暴風雨所擊打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這看似是排比,其實“暴風雨所擊打”,“無休止吹刮著”,“悲憤的河流”這些告訴我們,當時艾青所魂牽夢縈的他熱愛的土地,正遭受著打擊,滿是傷痕累累。
“河流”“風”,象征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悲憤”“激怒”,表現出人民對侵略中國的暴行表示憤怒,和意志昂揚的戰斗精神;“黎明”,象征著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表達了人民對那里的向往。
最后一節很直接的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深沉”一詞,可能仍是無法表達出艾青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緊跟著的省略號,似乎還有無盡的情緒在涌動著,使讀者沉浸在其中,回味著。這首詩在問答中,將詩的情緒推上了高潮,表達了對祖國最真摯的愛。
艾青融合個人悲歡于時代悲歡之中,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艾青對祖國的熱愛,我們看在眼里,敬佩于心中!艾青的精神,我們值得學習!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三
人間沒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恒的冬天。
——題記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為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脫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眾中間,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個體性,保持屬于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這是林賢治對于作者艾青的詩的評價。有幸暑假讀了《艾青詩選》,讓我在艾青詩風沉重,情調憂郁的筆下,體現出他在抗戰期間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將自己比喻為一只鳥。鳥兒,我們對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飛翔。可它們的壽命限制了這種自由的飛翔,作者的筆下:“打擊”“悲憤”“激怒”,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鳥啊!但它還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為祖國而歌唱,它無時不刻的牽掛著祖國,祖國已命懸一線,在空中飛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對這樣的情景,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為祖國而歌唱著。
兩節,八句,構成了一個篇章。“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處在大海中的礁石,怎會不面對海浪的襲擊,海浪“撲”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無休止”的“撲”。它象征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己,也象征了我們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頑強的斗爭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挫折,是誰都會想過退縮,想過向挫折低頭,可它呢,卻是“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敵人面前是一種堅定,在歡樂與勝利面前是一種坦蕩。就這樣一塊普通無比的礁石,讓我懂得了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堅定樂觀的精神,勇于面對一切艱難困苦,并且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永不服輸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陽”“他起來了”“春”“雪里鉆”“盼望”“生命”……每個篇章都在我們眼前描繪了一幅中國從苦難與災難的抗日斗爭,從身陷絕境到路途荊棘,直到最后我們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不太完美的畫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衛祖國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他們吹響了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但無法實際的帶領人民繼續前進,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帶著我們前進,帶著我們沖向未來!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四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濕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著那些發出困乏的鼾聲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
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著血跡的銅號吹響帶著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神圣的事。他看著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后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為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斗著,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剛開始我覺得有些夸張,可在后面的閱讀中慢慢認為這是對于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臥在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著灰布衣服的污穢的人群里,最先驚醒。
在決不回頭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著的人群里,在緊密的連續的聲里,他吹著最熱烈的號聲,激勵著熱血奮戰的戰士。在最后的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時,他緩緩的躺下了,卻沒有人發現。
在這首詩里,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一個吹號者和浸濡著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一個民族并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
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回腸。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五
所謂國人有夢,則中國有夢。中國人的夢想便是中國的夢想。若談中國的夢想,必定要談到艾青。這個詩作中充分地描寫著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命運的詩人,用簡單而又生動的筆觸,將周遭最低層人民的夢想反映得淋漓盡致。這樣一種對于中國夢的體現,也是對當時時局的一種體現。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到昂揚向上的《給太陽》,再到包含著作家深情,時時刻刻體現著自己希望能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著詩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讓周圍的所有人團結起來,為自己的祖國盡一份力的愿望。而這樣的愿望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便是所有國人的中國夢,是所有愛國青年的中國夢。
有人曾經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動亂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筆書寫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裝,披掛上陣馬革裹尸。然而,他們卻錯了。因為正是由于動亂,正是由于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里擁有一種共同的夢想,為了這樣共同的夢想而去奮斗。
而艾青,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里,所有國人的中國夢。他用樸實的筆法將這一切書寫出來,再讓這一切進入所有中國人的心間。
每一首詩,都浸潤著詩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著他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中進行的,對世界和國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觀當今,雖然我們處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夢想卻不可缺少。少年有夢,則國家有夢,這并不是一紙空談。“中國夢”的提出然所有人開始認真審視夢想這一個永恒的話題,也讓中國開始位置思考。而讀罷艾青詩選,我對夢想又擁有了新的理解,發現其實不論如何,夢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應該缺乏的東西。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為之奮斗的東西。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為著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然后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
中國夢,不必遠大,但一定可以使人幸福。讀罷這本書,我對于我們的幸福中國夢的認識,又更近了一層。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六
讀著《北方》,我再次體會到他那顆火熱的赤子之心。“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的沙霧。”讓我感覺仿佛已經置身于蒼茫的北地,厚重的黃土給人一種濃烈的沉重感。站在無垠的荒漠上。似乎望見肆虐的北風,從遙遠的塞外吹來,無情、冷漠地欺辱著北方無辜的生命。寒風并沒有刺骨的冰冷,卻帶給生靈寒徹心扉的涼。在艾青的詩中,山河、村莊,頹垣都在呻吟,悲嘆著那個時代北方的戰火紛飛。
那種從心底深處流露出的悲痛和對光明的渴望之熱切。艾青的筆尖像刺刀,剝開荒涼的外衣,帶我見到北方人民的不幸災難,見到敵軍鐵騎踐踏下奄奄一息的、僅剩的北方民眾也看見他濃郁的愛國情。
結尾“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這是艾青慣用的手法,結尾直抒胸臆,讓詩在頂峰中謝幕,產生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于耳也。也讓讀者體會《北方》中的北方,未知的遠方中定會出現希望的曙光。
艾青身為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出生在新中國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度過他的熱血青春,這使他比常人對千瘡百孔的國家感到更加憤怒,惆悵和悲痛,他所寫下的“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他些許的溫暖么/“詩句影映了這種心理,也正是這種心里為詩歌開辟新的時代。
《向太陽》用磅礴的氣勢表現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英雄氣概。也貫穿著艾青對中國新的希望。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七
在風雨中永不停息地疾梭
死后
化為夕陽光輝的一縷
可為一綠苔
在黑暗中不屈不折地昂首
枯后
化為清晨露水的一滴
艾青
你是詩歌中的一顆星星
沒有太陽的四射光芒
卻點燃了生命的意義
在那遼闊死寂的天際
執著地
等待著溫柔的黎明
因為你說你沒有忘記
春日里的微風
柔和溫馨
還有那受傷的祖國母親
也許正在寒夜一角受傷哭泣
當秋風飄零大地
你就把自己和詩歌
掛上枝頭
帶著落葉灑向傷痕累累的大地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八
讀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精神”這個詞。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里肆意燃燒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來時的曙光。一人、一紙、一筆,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魚的化石,面對外界的事物變換始終沉默不語,但你卻不難想象在數萬年前,這條魚兒在水里是怎樣歡快地游。這就是精神,更是靈魂。你能從魚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從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舊社會交替。面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艾青從不吝嗇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極力追逐光明與希望。他的精神,是《啟明星》,驅散黑暗;是《向太陽》,向往陽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蓮》,純潔地面對人間丑惡。世間污濁我獨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擁有這般精神?誰人不想擁有這般靈魂?
小時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沒有半點希冀,也看不見追求。我也曾聽到,一些小商小販,商討著等了以后開大超市。我開始思考,人是靠什么活著。讀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再怎樣偉大,也只能影響當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偉大,卻可以影響一批人一輩子。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對于艾青來說,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他與黑暗的斗爭永遠不會結束。對于他的精神來說,驅逐黑暗,迎來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時代的人們,誰都得擁有這般靈魂!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必須有著艾青般的魄力與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時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傳遞黎明的曙光。同時,我們更要有一個飽經風霜、不屈不撓的靈魂,不論踏足山巔,還是跌落低谷,我們都要時刻記著:精神不倒,人也不敗。
艾青詩選讀后感艾青詩選讀后感篇九
您卻永遠的合上了眼睛!
世人呼喚著您!
您卻只是微微一笑!
艾青,
你不怕生活風浪的沖擊,
以樂觀的心態,
笑對坎坷的人生!
讓我為之震撼!
想起《大堰河》,
你的身影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你對地主階級糜爛生活的控訴,
你對貧苦大眾窮苦生活的同情,
多么令人佩服!
你站在古老的房屋上,
傾聽群眾的苦難,
將那憤怒的心化作一句句鼓勵人心的話語!
我凝視著你,你卻只是微笑,
無數的桃花將你我掩埋……
同生在一片土地,
你是金華人民的驕傲!
樸實勇敢是你真實的寫照,
勤奮善良是你最大的特點!
艾青,
永遠的詩人,
永遠記住讓我們把腐爛的羽毛,
用鮮血浸漬這一片土地!
艾青!
你是我們金華人民的驕傲!
我們會永遠記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