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教學計劃時,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接下來是一些教學計劃的案例分析,希望能為教師們提供一些借鑒。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一
1、自我介紹——讓學生看動作猜老師的姓:張弓射箭(姓張)。
2、出示象鼻山圖片,讓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生介紹)”
3、師介紹北京的龍慶峽小漓江,邀請同學到北京游覽。
一、復習鞏固。
1、學生讀課文,指導讀出節奏。
2、出示難讀的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3、出示帶四個“善”字的`句子,(“善”標成紅色)問學生有什么發現?
小結:同一個表達的意思不同,這就叫一字多義。這在以后的學生中還會遇到。
4、讓學生質疑。引入課文的學習。
生質疑:為什么世界上再無知音?伯牙為什么絕弦?
二、體會知音情深。
1、板書“知音”,閱讀課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讀,請三名學生。
2、全班交流:為什么有這種感受,師點撥。
3、師生合作讀句子,再現當時的畫面。
4、知己在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圖、流水圖)子期會怎么說?
生接著朗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5、伯牙還會想到什么呢?
6、板書甲骨文“志”字,解釋字義,問: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詩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出了伯牙怎么胸懷?
(生:伯牙博大胸懷)。
8、此時,你對知音有什么新的認識?(生板書:)。
同學們對知音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從知心到知志。
(生上臺板書: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為什么會破琴絕弦?(生借助閱讀資料自學,再全班交流,師點撥)。
10、哪個詞寫出了“再無二人”?生:知音難求(板書)。
11、創設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師生合作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12、緊扣“絕”字,感受文言文的語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師:可面對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配樂出示句子的播放錄音)。
憶昔去年春,三尺瑤臺為君死!
伯牙絕弦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可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歷代詩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詩句)。
師:從這些詩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談理解。
13、出示詩句:此時高山與流水,應有鐘期知妙旨。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三、組合閱讀,觸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現在我們面前,師生合作讀。
2、嘗試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
1、背誦《伯牙絕弦》。
2、《推薦閱讀《列子湯問》。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二
(播放古箏曲)同學們,我們聽到的這支優美動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這支曲子的背后,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了解這個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師范讀,配樂。
3、自由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課件出示朗讀節奏劃分)。
4、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5、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合作討論,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課件出示譯文)。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何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從哪里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2、指名讀。
3、師: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說明了什么?(學生自由說一說)。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藝怎么樣呢?在文中如何表現出來的?(指名答)伯牙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5、鍾子期聽之。他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課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明確:“善哉”是表贊嘆之意。(教師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這句話表明,伯牙隱藏在琴聲中的想法,鍾子期能心領神會。
6、如果你是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
7、師: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的畫面。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志在明月,鍾子期會怎樣贊嘆?教師引導學生說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師小結: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9、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體會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時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鍾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鍾子期死了,伯牙為什么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3、齊讀。(教師指導,要求讀出伯牙此時的心情。)。
4、為何鍾子期死了,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放棄了?
五、拓展延伸,回味“絕弦”
1、師:鍾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師范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明確:悲慟欲絕、痛不欲生……。
3、鍾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教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六、教師小結。
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三
我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知音”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是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知音”有關的故事。
二、走進故事,體會感情。
1、解題:《伯牙鼓琴》,鼓為“彈”的意思。
2、自學(讀準、讀通、讀懂)。
3、互助學習:朗讀檢查、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4、分享與釋疑:重點強調“湯”的讀音,最后一句的斷句及意思“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補充資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師,并且在朝為官;而鍾子期是一位樵夫。兩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預設:因為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這是比較淺層的理解,學生可能會關注到這一因果,但不能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由來。)。
2、從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預設:因為在伯牙“志在太山”時,子期能夠評論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可以感受到“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發揮想象,鍾子期聽到琴聲后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引導學生細致描述)。
預設: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高山時,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勢連綿起伏,山峰高聳入云。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流水時,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3、伯牙將子期視為知音,是否只是因為他能聽懂自己的琴聲?
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關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聲包含著伯牙的情操與志向。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外在琴聲,更重要的是琴聲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將其視為知音,與那些表面上贊揚他琴聲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時此刻,伯牙的內心是這樣的呢?
預設:激動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單的。
5、當鍾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什么一定要破琴絕弦?
預設:傷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絕望的。這個世上再無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彈奏的樂曲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伯牙絕的不僅僅是琴弦,絕的更是心弦與希望,重回無邊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建議配上吳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伯牙子期相逢之樂與分別之痛。
四、結合拓展資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義。
讀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流暢非常光,很多書上都有記載。后世的人們也會用高山流水和知音來比擬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感情。許多有志之士也會用高山流水來比喻自己心志高潔。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四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詩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經典詩句,感受朋友間的真摯的友情。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感受朋友之間的知音情誼。
相關課件。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指名讀課題,讀準“弦”)。
2、理解題目的意思。
3、師:理解了意思,再讀題。(生讀題)。
1、自由讀,把不太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說一說哪些句子不太好讀(課件出示難讀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和語氣詞“哉”“兮”。
3、指名讀,師配樂范讀,齊讀。
4、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結合注釋理解意思,師巡視)。
(一)學習最后一句話,設置懸念。
1、師:題目是“伯牙絕弦”,那么,伯牙為什么絕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從文中的哪一句話看出來的呢?(課件出示最后一句話)指名讀。
2、師:這句話什么意思?
(二)學習前三句話,了解知音。
1、師: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來,伯牙和子期是什么關系(知音),我們從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來子期的確是伯牙的知音呢?(課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現了四次,意思一樣嗎?(指名回答)。
2、那么,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句話吧。
師: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長彈琴呢?讓我們看看《荀子勸學篇》里是怎么說的。(出示課件,指名讀,理解擅長)。
4、出示第二個句子: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說,指導朗讀)。
5、師:真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請你充分發揮想象力!
6、句式練習。
師:同學們,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子期會怎么贊嘆呢,(出示課件)伯牙鼓琴時心里還會想到什么,子期又會怎么贊嘆呢?請同學們從以下詞語中任選一個仿照書上的句式說一說好嗎。(指名答)。
7、師: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準確地知道他的心意,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其實,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聲啊,他還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請同學們來看看這個小故事。(指名讀)。
(出示鏈接,生閱讀)。
師:讀了這個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樣的心胸、怎樣的志向呢。
師:是的,這種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伯牙通過琴聲表現了出來,而子期也通過伯牙的琴聲感受到了,這才叫—一起讀(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也只有這樣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書: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義)。
8、相傳,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宮廷演奏的,但是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更沒有人能聽懂他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達官貴族們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還連連搖手:“這是什么曲子?換換換……”伯牙此時會是什么心情啊?(孤獨傷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個知音啊。現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該多么(指名答:興奮、幸福、激動)讓我們帶著這種激動、幸福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吧。(齊讀)。
9、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伯牙,你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出示“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么說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11、(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讀。
1、師出示音樂,拓展知識,語言渲染,指導朗讀讀最后一句話。
2、師: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斷了他的前程、斷了他的心弦、斷了他的希望……)。
3、齊讀最后一句話。
4、出示短歌,師配樂范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1、故事學完了,此時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2、是啊,正是因為知音難覓,才演繹出這凄美動人的“伯牙絕弦”。相信,現在你們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讀一讀這篇這個故事了,是嗎?(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1、背一背這篇古文。
2、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
3、搜集一些描寫友情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五
2、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體會伯牙為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課件,學生收集資料。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過渡:伯牙為什么要斷弦?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找尋問題的答案。
1、自由讀文,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節奏和停頓。
2、指名讀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指導讀好語氣詞“哉、兮”。
3、生齊讀課文。
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所以要學習有法,一般是——讀古文,釋字義,連詞句,說大意。
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大意。
2、同位之間互相說給對方聽。
3、指名說。教師隨機指導個別字的含義,如“善”的含義等。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5、反復讀文,讀出感情。
1、“知音”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誰是誰的知音?知音。
2、學生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說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匯報,師板書:善鼓善聽。
4、師生共同讀文,體會知音的含義所念必得之。
6、配樂朗讀課文。
1、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相遇的經過。
2、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學生思考回答,師生共同解疑:
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3、伯牙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什么心情?在他的內心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面對著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相傳他寫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師配樂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夠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再次配樂讀文。
5、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該怎樣安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將你的想法下下來。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搜集有關知己、朋友之間情誼的名言名句。
伯牙(知音)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六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剛開始選擇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戰文言文類文體教學,以此證實和突破自己的教學范圍。回顧兩年半的公開課教學《夏天里的成長》《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長征》,你會發現我一直在不同文體中去嘗試、在改變,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這種自我,目前還是低層次的,要不斷學習,更要不斷在日常的教學中去有意識的反思。
那么,把話題留給《伯牙鼓琴》這節公開課。《伯牙鼓琴》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借鑒部編版教材解析,我覺得這個重點的設置是非常巧妙的,因為它結合了閱讀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學生如果再上完課后,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那么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得到了鍛煉和發展,這種培養的巧妙之處在于源于興趣和潤物無聲。教學難點是展開想象,感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難點從單元主題“一首歌,一幅畫……開啟藝術之旅”出發,緊扣住語文訓練的要素,培養想象思維,領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標能借助創設情境比較容易達到,但是如何讓學生對知音的感受更具體、更形象、更立體,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最終能讓學生頓悟音樂藝術之美,又要有巧奪天工之力,因為你要從字里行間不斷滲透美,還要在教學準備的音頻環節去搜集、篩選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場合格的公開課,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的;而每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一定是對重難點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學設計的環節都會問自己:你的目標是什么?重難點是什么?……新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當然,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是不去借鑒,閉門造車。司馬遷能寫出《史記》,離不開史學家的史冊;李時珍能寫出《本草綱目》,也離不開醫學家的醫學典籍……而教師要上一堂精彩的公開課,更要學會在教育武林中尋得一本適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學設計。執教《伯牙鼓琴》,我進行了參考。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進行深層次的過濾和篩選,而是拿來就用,幸而無傷大雅,因為當我第一眼見到前人的教學設計時,我就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撿到了武林絕學中的《九陽真經》這一篇:導入已經為后文的語言實踐進行了充分鋪墊,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創設情境、尋找語文味的層次,真正的把語文味和工具性潛移默化地統一起來。
最后,我要從這節公開課中想開去的是:在課堂中怎么呈現發展性?因為全面是一個終身的概念,也是一個終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課堂的發展性,課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個詞——畫龍點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七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八
教學目標: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九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1、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出示與知音相關的詩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從而引出課題,解題:鼓與琴,鼓,借助課本注釋理解為彈,琴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圖片。
2、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3、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在文中“巍巍”、“湯湯”分別強調了琴聲中山水的特點。那文人墨客也有許多贊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4、深悟絕弦。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為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我相機進行拓展資料: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課上,留出一定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就好了——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一堂課結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文。短短幾句話講述了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他們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們是中國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冊教材,兼顧語文素養和核心能力,每個知識節點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關聯。但學生是在五年級才接觸這個教材,知識出現斷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能力上的銜接和總結。因此上課伊始,借助“鼓”,總結學習古文的方法,并且遷移這些方法到本文學習之中。通過對古文內容理解,學生加深了對古文斷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種斷句方式,只要不影響意思,合理斷句即可。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在討論中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鞏固了斷句知識的運用。
知音文化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以“情境說話”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還會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麗風景。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國“山”“水”文化,通過這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對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所以當鐘子期聽出伯牙琴聲表達的志向時,伯牙會更驚喜,更珍惜二人之間的情感。當鐘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絕弦”就順理成章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評價語言還不夠到位,啟發語言還不智慧,因此影響了教學過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錘煉。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一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課文大意。
2、了解故事內容,學習用寓言進行比喻的手法。3、學習古人重情重義的純樸情操。
【學習方法】朗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練習法。
【預習案】。
【資料輔讀】《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道家學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思想與《莊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憂天》《楊布打狗》《愚公移山》。
【自主預習】1、流利朗讀課文,并正確斷句,用“/”做標記。
2、讀懂課文大意,積累文言詞語,對故事寓意有自己的看法。
霖??????????輒?????????舍琴???????更造崩山之音。
2、解釋詞語: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善哉。
3、譯句:(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4)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探究案】。
探究一:在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組內譯讀課文,互相挑刺更正,讀懂課文。
大意。展示字詞積累,質疑答疑。
探究二: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具體表現在哪里?
探究四:文中主要的描寫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處?
【練習案】。
讀伯牙絕弦的有關文字,思考問題:。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節選)。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滿天下的伯牙,居然從此絕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見著這絕弦,再對子期說什么?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糾錯歸納及反思。
參考答案。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彈奏。
鐘子期善聽:伯牙彈奏,子期便可以領會。
探究四:語言描寫。通過對話,表現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簡潔,中心突出。
侯曉旭。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二
(播放古箏曲)同學們,我們聽到的這支優美動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這支曲子的背后,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了解這個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師范讀,配樂。
3、自由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課件出示朗讀節奏劃分)。
4、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5、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合作討論,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課件出示譯文)。
(一)何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從哪里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2、指名讀。
3、師: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說明了什么?(學生自由說一說)。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藝怎么樣呢?在文中如何表現出來的?(指名答)伯牙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5、鍾子期聽之。他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課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明確:“善哉”是表贊嘆之意。(教師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這句話表明,伯牙隱藏在琴聲中的想法,鍾子期能心領神會。
6、如果你是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
7、師: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的畫面。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志在明月,鍾子期會怎樣贊嘆?教師引導學生說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師小結: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9、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體會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時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鍾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鍾子期死了,伯牙為什么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3、齊讀。(教師指導,要求讀出伯牙此時的心情。)。
4、為何鍾子期死了,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放棄了?
1、師:鍾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師范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明確:悲慟欲絕、痛不欲生……。
3、鍾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教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三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四
我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知音”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是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知音”有關的故事。
1、解題:《伯牙鼓琴》,鼓為“彈”的意思。
2、自學(讀準、讀通、讀懂)。
3、互助學習:朗讀檢查、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4、分享與釋疑:重點強調“湯”的讀音,最后一句的斷句及意思“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補充資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師,并且在朝為官;而鍾子期是一位樵夫。兩人地位相差很大。
預設:因為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這是比較淺層的理解,學生可能會關注到這一因果,但不能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由來。)。
2、從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預設:因為在伯牙“志在太山”時,子期能夠評論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可以感受到“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發揮想象,鍾子期聽到琴聲后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引導學生細致描述)。
預設: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高山時,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勢連綿起伏,山峰高聳入云。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流水時,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3、伯牙將子期視為知音,是否只是因為他能聽懂自己的琴聲?
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關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聲包含著伯牙的情操與志向。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外在琴聲,更重要的是琴聲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將其視為知音,與那些表面上贊揚他琴聲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時此刻,伯牙的內心是這樣的呢?
預設:激動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單的。
5、當鍾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什么一定要破琴絕弦?
預設:傷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絕望的。這個世上再無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彈奏的樂曲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伯牙絕的不僅僅是琴弦,絕的更是心弦與希望,重回無邊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建議配上吳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伯牙子期相逢之樂與分別之痛。
讀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流暢非常光,很多書上都有記載。后世的人們也會用高山流水和知音來比擬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感情。許多有志之士也會用高山流水來比喻自己心志高潔。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五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點,理解背誦《伯牙鼓琴》。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鍾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1.預習提綱。
(1)通過查字典、結合注釋等方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故事。
(3)查閱蘇軾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音樂導入巧激趣。
1.談話導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文言文。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齊讀課題。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旋律優美,還因為它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師板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初讀情況。
課件出示:
1.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猜想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花樣朗讀曉停頓。
1.這是一則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頓,就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仔細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是如何停頓的,邊聽邊畫出停頓記號。
2.教師范讀。
3.課件出示畫了停頓記號的課文。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后再停頓,一詠三嘆,頗有韻律美。)。
4.生讀課文。
(1)你也能像老師一樣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嗎?趕快讀讀吧!一定要注意停頓哦!
(2)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6.指名配樂讀。
【設計意圖】。
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示范指導、自由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讓學生學會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中前后一一對應的特點,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
(2)借助注釋來理解。
(3)可以多讀,聯系上下文理解。
(4)結合插圖理解。
(5)小組討論,問同學。
2.學生先進行自學,而后開展小組討論。
3.反饋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4.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么好處?
師:疊詞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出一種音韻之美、富有節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創設情境,訓練語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
6.小組內合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釋放已知,解決疑難,獲得更多的新知。“反饋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環節,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剛才探究的成果解釋全文的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結合資料,談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并和同學交流感受。
2.帶著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讀課文。
3.同桌互背。
【設計意圖】。
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六、補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師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見。
據記載,伯牙子期在一個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聲偶遇,因音樂而相知,他們徹夜長談,不覺東方發白。伯牙子期灑淚而別,他們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見。春去秋來,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見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課件出示最后一句,齊讀:
課件出示: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與“破琴絕弦”的行動感受伯牙內心之痛。
預設:
(1)興許你還會遇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呢?
(2)精美絕倫的瑤琴,你砸掉不可惜嗎?
(3)如此高的技藝不再彈,不感到遺憾嗎?
師:伯牙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伯牙“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面對此情此景,仰天長嘆:“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一起讀。
3.從有關知音的詩詞感受知音難覓的痛苦。
課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歐陽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孟浩然。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增廣賢文》。
這些詩句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知音難覓。
4.小結:。
這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設計意圖】。
通過補充資料、教師渲染等手段,讓學生走進伯牙內心,體會痛失知音之情。
通過歷朝歷代關于知音的名句積累,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影響力,體會知音難覓。在此基礎上,領悟課文的主題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對比關注編者意。
1.課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圖片(教材第96頁插圖)。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疑問。)。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板書:藝術的魅力)。
2.配樂誦讀全文,感受藝術的魅力。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對話的過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國籍而成為知音,就是因為音樂、藝術的魅力。本環節從人物的介紹中,從學生的質疑中,來感悟藝術的魅力。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設計意圖】。
“評價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最后學生能夠熟讀成誦,很好的達成了閱讀文言文的一個基本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六
又是一次日落,太陽沉重地又一次隱藏在山谷之間,驚起鳥,鳥向微弱地火光飛去。
飛至半晌,隱隱約約地聽到讓人感到溫暖的音樂,宿鳥驚訝了一會,便飛到樹枝上聆聽,但是下雨了。
那個鼓琴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伯牙。
“鏘——”忽然瑤琴上的一根琴弦斷了,伯牙身長七尺寸,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雙頰緋白,青翠綸巾常戴于頭上,頗有一股儒雅之味,伯牙心想:莫非有人聽我彈琴?遂讓人去尋這聽曲之人。不一會,一名年輕的樵夫來了,他便是鐘子期,只見他丹鳳眼,臥蠶眉,身長九尺,相貌堂堂,略有饑色。伯牙對鐘子期說:“我的彈奏你能聽懂嗎?”鐘子期說:“您彈的是四季調回吧?”伯牙立刻感到驚愕與興奮,馬上以禮相待,伯牙又說:“鐘孑期莫非還懂琴理?”鐘子期說:“哪敢哪敢,略知一二也。”伯牙問及他各種樂曲和樂器,鐘都侃侃而談,從不信口開河。倆人越聊越投機,伯牙覺得此人不一般,“我給先生彈奏一曲,看看先生從鄙人這能聽到什么?”伯牙凈手焚香,輕輕撥動起琴弦來。
落木蕭蕭都是枯枝敗葉,流水渾濁都是泥土沙塵……。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七
2、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體會伯牙為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課件,學生收集資料。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過渡:伯牙為什么要斷弦?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找尋問題的答案。
1、自由讀文,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節奏和停頓。
2、指名讀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指導讀好語氣詞“哉、兮”。
3、生齊讀課文。
三、再讀釋義。
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所以要學習有法,一般是——讀古文,釋字義,連詞句,說大意。
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大意。
2、同位之間互相說給對方聽。
3、指名說。教師隨機指導個別字的含義,如“善”的含義等。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5、反復讀文,讀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誰是誰的知音?知音。
2、學生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說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匯報,師板書:善鼓善聽。
4、師生共同讀文,體會知音的含義所念必得之。
6、配樂朗讀課文。
五、相遇相知。
1、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相遇的經過。
2、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學生思考回答,師生共同解疑:
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3、伯牙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什么心情?在他的內心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六、深悟絕弦。
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面對著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相傳他寫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師配樂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夠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再次配樂讀文。
5、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該怎樣安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將你的想法下下來。
七、回味絕弦。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八、作業布置。
搜集有關知己、朋友之間情誼的名言名句。
九、板書設計: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八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選19篇)篇十九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啊!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絕弦”。(教師在黑板中上板書課題,生食指書空。)。
2、齊讀課題。教師加節奏,再讀,注意節奏。
“絕”是什么意思?(斷絕)面對這個“絕”字,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要“絕”?什么時候“絕”?……)。
是呀,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一)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如有必要,個別難句如“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可帶讀(視情況而定)。
3、教師范讀課文。
4、說說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試著用“/”標記。(教師在黑板右板書“/”)。
(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
5、學著老師的樣子,按照正確的停頓,自己再練讀一遍。
練讀后再指名讀,教師評價。
全班齊讀,教師評價。
(二)讀懂課文。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右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師小結: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你們看,這位同學,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追問:那課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再讀全文。
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板書:子期欣喜萬分伯牙悲痛欲絕。
2、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為什么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引導思考:伯牙作為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贊過他?別人是怎么夸獎他的?(想象說話)。
3、鐘子期又是怎樣稱贊的呢?
教師引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為鐘子期聽懂了自己的琴聲,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鐘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么,鐘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稱贊。用課文里的句子說,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欣喜萬分。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來,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輪讀課文的1—4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于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后,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請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3、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請再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學生齊讀。
2、“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同學們,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斷了自己的前程;斷了自己的心弦;斷了自己的希望……)。
3、對話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這一舉動的,怎樣評價俞、鐘二人這一段友誼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配樂、學生齊背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