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9:本學期將開展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和評價方法,注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多樣性的反映。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一
4、古詩兩首:《春曉》(第一課時)。
執教者肖萍。
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古、詩”等6個生字,會寫“古、聲”等5個生字。
2、背誦課文。
3、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學習生字。
難點: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圖片或實物投影、課件,生字卡片。
學習指導學習輔導學習評價。
教學情境設計指導學習。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古詩。
三、再讀指導。
四、熟讀成誦。
五、學習生字。
1、揭題。
2、解題。
小朋友們看了題目,你能猜到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春季)那它寫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時間呢?(告訴學生“曉”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曉“就是春天的早上)。
1、自由讀課文。
(1)自己讀一遍課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節再讀。
(2)再讀一課文,用“--”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
(3)把課文連貫地讀一遍。
2、檢查自讀。
(1)抽讀生字卡片。
(2)指名個別讀。
(3)齊讀課文。
1、結合彩圖,了解詩意。
2、指導讀第一句。
(1)生試讀。
(2)指名讀。
(3)全班讀。
3、指導讀第二句。
4、把1、2句連起來讀。
5、男女生分組讀。
1、看圖試背。
2、分組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齊背。
1、抽讀生字卡片,鞏固字音。
2、自學生字,記憶字形。
3、指導書寫。
學生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再讀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按要求畫生字,讀生字,把課文連貫地讀一遍。檢查自讀,抽讀生字卡片,指名個別讀,齊讀課文。
學生結合彩圖,了解詩意。師指導讀第一句。采用多種形式讀句子。指導讀第二句。
分組比賽背誦,全班齊背。
抽讀生字卡片,鞏固字音。
小組自學生字,記憶字形。老師巡堂指導書寫。
表揚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的學生。
能正確認讀生字讀音,讀準課文的同學給予表揚。
鼓勵,愛學習的學生。鼓勵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特別鼓勵個性朗讀。
表揚能背誦的同學。
表揚認真讀生字、書寫的學生。小組互相展評。投影好的作業。全班評價。
板
書
設
計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圖)。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4、古詩兩首:《村居》(第二課時)。
執教者肖萍。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寫“忙”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生字。
難點: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投影儀,生字卡片。
學習指導學習輔導學習評價。
教學情境設計指導學習。
一、導入、揭題。
二、看圖,說一說,聽范讀,整體感知詩意。
三、初讀課文,識字,讀正確流利。
四、教師針對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詩句大意,并指導有感情朗讀。
五、看圖練習背誦。
六、小結。
1、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學了一首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誰來背一背。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村居》,小朋友們會在詩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1、出示掛圖或投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
2、聽錄音范讀,想想,作者詩中是怎樣描寫所看見的景物的呢?
1、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正確、流暢。
2、在文中畫出生字,多讀幾遍,同桌互讀。
3、用卡片檢查生字,指導識字。
4、檢查指導讀課文,讀流利。
5、讀了課文,你讀懂了哪一句詩,還有哪里讀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1、動作表演讀詩。
2、“拂堤”用手體味“拂”,體味“楊柳枝”的軟、長。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啟發學生想象當時孩子放紙鳶的情景。
4、加動作自己試讀,學生評議指導。
5、比賽讀。
看圖畫,邊想象畫面,練習背古詩。
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們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喚了嗎?找找去吧!
背誦古詩。
導入課文,揭題,解題,看了題目,你們看到什么景象。再讀題。
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根據掛圖,說一說畫面的內容。聽錄音范讀,想想作者詩中描寫什么景物。
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正確、流暢。
檢查生字,指導識字。
交流討論讀懂了什么?
學生看圖畫,邊想象畫面,練習背古詩。
讓學生去找春天。
表揚大膽背誦的同學。
表揚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的學生。
表揚認真觀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表揚讀生字好的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回答的孩子。
表揚讀書好的學生,評選表演好的學生,你真有表演才能!真是一個好演員!
表揚背書好的同學。
以后評出誰找的春天最多。
板
書
設
計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二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觸景情更深。
預設: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配樂讀全詩來感悟此景讓老朋友更加的難分難舍。
(3)世事難料情難舍。
預設: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對比古今的交通工具,來體會古人離別容易相聚難。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后的幾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悟詩情)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學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敘情,背景升情三大環節,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方法運用,自主解讀。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師生總結學法。
3.同桌之間運用方法合作學習。:
4.匯報:
(1)讀準音。
(2)明詩意。指名匯報、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5.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系我們剛才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靠學習者自己運用心力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成的。”以上環節旨在引領學生由“學會”向“會學”前進。構建一個實踐性的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懷。
1.你還了解哪些描寫送別的詩。
2.總結: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啊!
4.老師與學生話別,共勉。
(此環節強調知識的拓展與能力的遷移。巧抓真實送別情境,為學生的多元表達搭建平臺。使師生在濃濃的送別氣氛中,再次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了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維悟詩情。
目酒明詩意。
情知詩音。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三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默寫《塞下曲》。
【重點難點】。
重點: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難點: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簡介作者。
1、背誦學過的古詩,漫談學習古詩的方法。
2、揭示課題,板書:《從軍行》《塞下曲》。
3、簡介作者。
二、初讀古詩,引入意境。
1、教師范讀,激發熱情。
2、自讀,掃清障礙:
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反復讀,讀正確,讀熟,為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同桌互讀,互相正音。
3、指名讀,注意讀出停頓。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找出重點字詞,結合課后注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2、借助插圖,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兩首古詩的理解。
3、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教師相機指導。
四、認認寫寫,正確識字。
1、交流記住生字的好辦法,準確建立字音與字形的聯系。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導書寫。
五、布置作業:熟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指名讀古詩,理解個別字詞的意思。
2、分別說說兩首古詩所描寫的內容。
二、細讀古詩,感悟意境。
(一)學習《從軍行》。
1、出示課文掛圖,教師感情朗讀。
2、出示問題,引導讀、悟: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從中你有什么感受?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戍邊將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讀,體會詩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齡,你該怎樣讀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4、指導背誦。
(二)學習《塞下曲》。
1、指名讀,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平明)。
2、自讀思考:
(1)結合插圖,說說在“夜”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匯報交流,師相機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誦讀古詩,體會邊塞將軍勇敢機智、武藝高強、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塞下曲》。
2、收集贊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四
共2課時第1課時課型:精讀。
教材分析:
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動靜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淀。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總第2課時共2課時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挖掘積累。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二、自學識字合作交流。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3、指名認讀。
三、品讀領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1)“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2)“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4)“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讀: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5、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五
一學習目標:
1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會寫本首古詩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要熱愛家鄉。
二學習重點:識字寫字。
學習難點:體會情感。
三學習方法:感情朗讀。
四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
1出示課文插圖,簡述圖意。
2揭示課題。
3播放錄音。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悟]。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同桌互相讀,互評。
3質疑,同學互答。
(三)熟讀成誦,入情入境。
1范讀,模仿朗讀。
2多種形式讀,讀出感情。
3配樂練習讀。
4談談你讀后的感受。
5多種形式讀,評議。
6試著背誦。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誦讀。
(四)認讀生字,指導書寫。
1集體認讀生字,游戲形式鞏固。
2出示要寫的字。
觀察交流指導練習。
(五)拓展練習。
“我”回到了故鄉,見到了親人會說些什么?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認識第二首古詩中的生字,會寫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二學習重點:識字寫字。
學習難點:體會感情。
三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說說他們在干什么?誰送別誰呢?
詩人離開時的心情怎樣?
2揭題,讀題。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習要認的字。
指名讀,開火車讀。
3同桌互讀課文,互幫。
(三)熟讀成誦,入情入境。
1試著按節奏讀,指名讀。
2有韻味讀,讀出詩人與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來讀給大家聽,并說說讀后的感受。
4多種形式朗讀。
5自由背誦,自我表現背誦。
(四)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認讀。
2指名讀,說說識計方法。
3范寫臨摹。
4練習寫字。
(五)拓展活動。
誦讀表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六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只蝴蝶輕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云外飄,
可惜繩子拴住腰。
2、指名說。
揭題。
1、出示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伙伴正玩得帶勁呢!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2、板書課題,指導讀準平舌音“村”。
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宇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指名用自己的話說)。
4、詩中是怎樣寫的?(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讀詩想畫畫,指導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復習生字詞,寫字指導。
1、抽讀生字、詞卡片,學生說一說怎么記住“醉”這個字。
2、指導寫“忙”字(方法同前)。
擴展活動。
開展放風箏活動。
教材簡析。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么悠遠。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字;正確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難點:認識生字“醉”和書寫“聲、處”。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七
活動目標:
1、欣賞并理解古詩,知道是五言絕句。
2、通過解釋故事的大意,理解故事中“絕”“萬徑”“蹤滅”“簔笠”。
3、幫助幼兒感受古詩的,冰天雪地一片寂靜的意境。
4、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古詩背景圖。
2、古詩錄音帶一盒。
活動過程:
一、出示背景圖。
1、圖上有誰?在干什么?是什么季節?
二、完整欣賞古詩。
1、聽完古詩,你有哪些地方不懂得?
2、教師通過幼兒的提問,給以解釋。
3、最后教師完整的解釋整首古詩的大意。
三、再次欣賞古詩。
教師帶領幼兒理解古詩中的一些,字句的意思。
并讓幼兒說說這首古詩的的語言特點,教師介紹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四、師幼共同欣賞并朗誦古詩,體會詩人的心情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附古詩: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綜滅。
故舟蓑栗翁。
獨釣寒江雪。
活動反思:
《江雪》是一首極具畫面感的古詩。所以在導入時我先出示了兩幅色彩鮮明、景物突出的畫,然后讓幼兒說說看了這兩幅圖能想到哪兩首詩,從而引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為學習《江雪》時引導幼兒列舉意象、想象畫面作鋪墊。之后指名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八
自讀。
指名讀。
出示兩首詩。
指導讀準“爆”、“聲”“除”、“蘇”、“符”等字的讀音。
讀了兩首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喜慶。
師在黑板上板書:高興。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詩如果超過五句叫“五律”。
出示《江雪》指名讀。
“徑”字讀音,什么意思?(生:小路)。
“萬徑”:很多條小路。“絕”字讀清楚。
生讀得特別投入。指名學生來評價,師板書:孤獨。
齊誦《江雪》。
師:不同的詩歌表達不同的情感,詩言情。那么你是如何從詩中體會出這樣的情感的。
打開書,細細地讀兩首詩,想像一下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好好揣摩揣摩。
生自由讀詩。
師:古人讀詩像老師這樣慢慢地邊走邊吟,大家也像老師這樣再讀一讀。
同桌討論,你讀了詩有什么收獲?
指名回答。
出示《元日》。
什么是元日?(農歷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呢?(陽歷新年的第一天)。
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
配樂讓學生讀詩句。(生一人一句)[m1]。
老師指導理解“曈曈日”。有三個太陽,肯定跟陽光有關。
“屠蘇”是什么?(一種酒)喝屠蘇是長輩們對我們新年的祝福。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讀這兩句。
生再次齊誦。
過渡:這邊高興,這邊孤獨,你從《江雪》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1:山上沒有一只鳥,路上沒有一個人。
哪一個字表現沒有?
生:獨、絕、滅。
千山萬徑沒有一只鳥,沒有一個人,讓人感覺怎樣?
齊讀。
這一葉孤舟,一人垂釣,畫面上似乎還缺了點什么?
生:應該有雪。
他在釣什么?
生1:他在釣雪。
生2:古詩常常會倒置。
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為什么要倒置啊?再讀整首詩,(絕、雪)引出押韻。
柳宗元、王安石為什么而高興?柳宗元又為什么而孤獨呢?看看他們的資料,想一想。
生:王安石主張變法,皇帝同意,他很高興。
齊誦,體會他的高興。
生1:《梅花》。
師:小小的梅花就能引起詩情。
生2:《書湖陰先生壁》。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
老師邊引導了解詩的背景,邊指導同學讀。
《登飛來峰》、《鐘山即事》。
師:那么柳宗元又為什么孤獨呢?拿出資料讀一讀。
交流:
在永州被一貶再貶。
空有滿腹經綸,卻無人賞識。
比起漁翁的孤獨,柳宗元的內心更加孤獨。
出示柳宗元的其它一些詩。
1、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征。
2、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
3、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m1]這樣的形式會不會過于注重讀的形式,而忽略了詩的整體性。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九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能背誦并任選一首默寫。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學習準備。
1、課前可讓學生回憶課上或課外學過李白、蘇軾的哪些詩或詞。
2、收集一些描寫山水的古詩讀一讀。
三、學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第一首,第二課時學習第二首。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描寫水的詩。
2、自己把《望天門山》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要說得具體些,而不僅僅是用白話翻譯古詩。還可把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畫好后,到講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并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并熟讀成誦。
6、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想象,寫一篇短文。
第二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蘇軾的詩,描山水的詩。背誦《望天門山》。
2、自己把《題西林壁》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那么,廬山到底是什么樣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小組討論。
6、大組交流,明白:作者寫景中寄寓了一個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當局著迷,旁觀者清。
7、背誦和默寫。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古詩《示兒》。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讀j)。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板書:
元知。
臨終所議但悲(生)。
示兒渴望統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作侍圣。這首詩寫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詩人聽到這廣消息后寫了這首詩。
(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講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糾正字音,教師重點強調以下字音:涕:讀t,不讀d,還:讀hun,不讀hi。)。
2、提出讀不懂的語句。
三、理解詩句。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劍門關以外,指四川。“薊北”,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巢穴。“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特別高興而流淚。這句詩講了什么?(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從劍外傳來,剛剛聽到這個消息,涕淚就流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詩書喜欲狂。”“卻看”,再看。“漫卷”,胡亂卷起。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都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書籍,就要卷起。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傷?胡亂地粑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話講了什么?(白天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即”,就。這句詩講了什么?(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峰。順流而下把襄陽一過;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四,了解內容。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主要寫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多年戰亂,祖國重歸統一的歡快心情)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這首詩同《示兒》一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都表達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五、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學習生字。
“洛”,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左邊是三點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誦課文。
八、布置作業。
預習“基礎訓練1”。
板書:
涕淚滿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從……。
便下……。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認識及正確書寫詩中的生字、新詞。
2、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的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檢查讀。(小組合作)。
2、理解詞語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質疑。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體會:
1、學生獨立想象,暢所欲言。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2、結合發言,適時引導學生品析詩句,深化理解與體會。
(1)“春種”“秋收”概括了什么。
(2)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寫出了什么。
(3)從前三句中,你讀出了怎樣的畫面。
(4)可農夫的結果又是什么。
(5)議議: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他們的勞動成果,陷農夫于死地呢(學生回答后,指導朗讀,讀出悲憤與同情)。
(6)體會:從這首詩中,你又讀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四、對比感悟:
1、對比讀。
2、議議: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情境與抒發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寫的冶煉工人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高昂地放歌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抒發了作者對創造性的勞動的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憫農》描寫了農夫們一處辛苦耕種,開墾了所有的土地,獲得了豐收,結果卻餓死的情景,寫出了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抒發了詩人對社會不平的強烈憤慨,以及對勞動人民的的真摯同情。
五、小結:
同樣是描寫勞動者的勞動,《秋浦歌》帶給我們的是勞動的火熱與激情,而《憫農》留給我們的是勞而不得的悲憤。詩人用精煉的語言,不僅描寫了不同的勞動場景,更抒發了他內心深處對勞動者的真摯情感。
六、課堂檢測:
1、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夫()粒()一棵()。
2、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板書設計:
忙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悲憤、同情)。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二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中農民勞作的辛苦與糧食來之不易的寓意,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及。
節奏美,初步學習朗誦詩歌。
2、運用觀察、探索、比較、選擇等方式,理解詩歌的畫面及寓意。
樂意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獨特感受。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憫農》。
2、能發出聲音的積木、筷子、日常的玩具等。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古詩。
1、出示《憫農》圖片:
師:老師請小朋友看一張圖,誰來把你看到的內容講給大家聽?
2、鼓勵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背景,并小聲地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師: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老伯伯在做什?他的心情怎么樣?
師:這幅畫說的是一首古詩,你們能猜出來是哪一首古詩嗎?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3、師:老師把這首古詩來念給小朋友們聽。
二、教師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1、請幼兒念古詩一遍,提問:這首古詩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幫助幼兒逐句理解詩歌的含義。
3、教師重點解釋大家都不能準確理解的文字及詩歌,幼兒理解的則由幼兒來講。
師:“鋤禾日當午”:農民伯伯在中午種莊稼,火辣辣的太陽照在身上。
“汗滴禾下土”:農民伯伯種莊稼的時候熱得全身都是汗,汗水一滴一滴都流到了泥土里。
“誰知盤中餐”:誰知道我們吃的這些米飯。
“粒粒皆辛苦”一粒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朗誦詩歌。
1、幼兒看圖跟隨教師朗誦詩歌。
師:這首詩告訴我們,農民伯伯在田里勞動的時候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在念古詩的時候速度要稍微慢一點。
2、教師動作在前,引領著幼兒打著拍子朗誦詩歌,體驗詩歌的韻律美。
師:看老師手里是什么?(積木)看著老師用積木要做什么?
3、教師請幼兒自己探索、選擇能發出和諧聲音的物體,并學習打著拍子朗誦詩歌。
師:你們也想試一試嗎?那請你們選擇一種能發出聲音的物體,跟著老師一起來念念。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寓意。
1、師:朗誦這首詩歌時,你們有什么樣的感覺?
2、教師簡單介紹糧食的由來,幫助幼兒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內涵,知道農民種糧食的辛苦與不易,知道要尊重他人的勞動。
3、農民這么辛苦地種糧食,我們應該怎樣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三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
詩歌開頭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懼和痛苦。“元知”,即本來就知道,“萬事空”的意思是:當人死去后,世上的萬事萬物對他來說都變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著牽掛了。這話看來平常,但在全詩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現了詩人豁達的生死觀,同時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也就是說,陸游能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唯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種無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沒能親眼看到支離破碎的祖國重新統一。這一句是向兒子們交代他畢生的心事,下一句寫對兒子們的囑托和深切盼望。“王師”指宋朝的軍隊。“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進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領的失地。寥寥數字,既包含詩人熱切的盼望,堅定的信念,也寄托著把他呼號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業要下一代來繼承,希望孩兒們努力奮斗,實現遺志,不要忘記你們父親還在九泉之下等候著北定中原的勝利消息。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做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臉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于多年漂泊“劍南”急于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云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于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還想,于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象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教學建議。
1、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陸游、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生活年代的情況,他們寫的其他愛國詩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2、教學《示兒》,教師可從陸游臨終遺愿導入課題,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體會這位愛國詩人遺囑的感人之深。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先讓學生說說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之苦。在這個基礎上來讀課文,對杜甫的“喜欲狂”可能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3、教學這兩首詩,還是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可讓學生參看注釋并聯系上下文先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然后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例如《示兒》,可讓學生先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詩句、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從“悲”字學生可能體會到詩人臨終不見九州同的悲傷;從后一句中可能體會到詩人對收復失地寄予的無限希望。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讓學生說一說,杜甫高興的原因是什么,從哪些詩句和詞語中看出杜甫的高興。
4、這兩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這一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到。陸游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啊!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歡喜,不僅僅是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教學時,可在學完兩首詩后,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讓他們體會悲之切和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愛國之情。可讓學生補充朗讀幾首兩位詩人的其他愛國詩篇,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杜甫的《歸雁》和《月夜》,進一步體會他們的愛國情思。
詞語注釋。
示兒:告訴自己的兒子。示,告知。
元知:本來就知道。“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
萬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統一。
九州:中國的代稱。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定:平定,收復。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無忘:不要忘記。“無”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翁,父親。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聞:剛剛聽到。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涕淚:指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初聞――忽聞無忘――勿忘放歌――高歌。
卻看――再看即―就。
二、反義詞。
無忘――忘掉不見――只見悲――喜無――有。
三、多音、多義字。
難句解析。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兩句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兩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3、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這兩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4、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這兩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了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于答”的特色。
(5)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于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二、了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現詩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4、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么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于答”,它并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于把問話內容寓于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里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寓問于答”,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于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童子答:“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又問:“去哪里采藥?”童子答:“就在這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霧彌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詩人嘆了口氣,徹底了。
2、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題目。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五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
培養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三、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四、教學準備:
相關錄像、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像: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學習古詩。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三)朗讀古詩。
1、“古詩是有節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看哪,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5、同學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課外作業。
“課后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六、附板書設計(可用投影儀投影)。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六
〔解題〕。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蕎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空花”,不結果實的花。“早著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料到。“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閏”,指閏年,農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歷的閏年。“添長”,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導學生欣賞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
教學難點:
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學過程:
一、吟唱古詩,引出詩題。
1、同學們,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詩不僅能誦讀而且能吟唱,我們每天下午上課前,總要吟唱一首古詩,來放松頭腦,陶冶情操,誰來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飯前,都會聽到廣播吟唱一首什么詩?《鋤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鋤禾是李紳寫的,也叫《憫農》,這是第一首,唱了這首古詩,李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農民種田很辛苦,我們要愛惜糧食)。
2、是呀,古代勞動人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紳寫的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誰想來介紹介紹詩人。
(收集資料要注意篩選,懂得抓關鍵。大家要向他學習哦!)。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師:詩中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請聽課文范讀。
師:再請一個同學讀讀這首詩,注意是否讀準字音,字正腔圓。(指明評價)。
師:老師想考大家,讀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生:“憫”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你真是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讀悟結合,感受畫面。
1、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里有詩。(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現在自由小聲地邊讀古詩邊想象畫面,并把你讀懂的地方標注出來,讀不懂的提出問題,現在開始。(師巡視指導)。
2、師:現在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的讀書心得吧。
3、生:匯報讀書心得。(小組派代表先來說說你們讀懂的地方吧!)。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粟:糧食作物。泛指糧食種子。
子:這里讀第三聲,成熟的稻子。
(2)從第一句詩中你還讀懂了什么?
(糧食獲得豐收。)。
糧食要怎樣才能獲得豐收呢?(要進行辛苦的田間管理)。
(3)你還感受到什么呢?
(從“春種”——“秋收”、“一粒粟——萬顆子”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如除草、殺蟲、灌溉、施肥等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你的.領悟力太強了。
(4)指導朗讀。那么這句詩要讀出什么感情呢?(勞動艱辛)對詩的不同理解就會讀出不同的韻味,誰來試試吧?(評價:讓我感受到豐收的不易,掌聲送給他)你也來讀讀吧!大家聽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讀的節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師小結:讀得太棒了,讓我眼前仿佛出現了農民不畏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畫面(一片豐收的喜悅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讀讀這句,邊讀邊想象畫面。
(5)“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誰有問題要問嗎?
為什么種了那么多糧食又獲得豐收,農民還是活活餓死呢?
是誰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果?
豐收的糧食哪里去了?
(7)你們預習時,有收集時代背景的資料嗎?誰來說說為什么?
(由于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迫,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是指:當時農民沒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糧食都被地主沒收了。因為種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給地主的也越多。)。
(8)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呢?
師小結: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但是,這些苛捐雜稅壓得人民餓的餓,死的死。這些社會現實詩人沒有明說,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這種社會太不公平了。
(9)指導朗讀。那么后面這句詩應怎么有感情地讀呢?(既同情又憤恨)你來試試?哪個小組也來示范讀讀呢?(指名評價)讀得真好,你也來試試!(師評價:讓我仿佛看到一個痛恨統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讓我聽到你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聲。)本句朗讀的節奏、重音建議。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10)師先配樂朗誦,生再配樂朗誦。
(1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詩人要告訴我們什么嗎?詩人所要表達什么情感呢?
(表達詩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剝削者的強烈憤恨)。
(12)那么詩題的“憫”字你理解了嗎?
(有同情、憐憫農民之意!)。
四、再找組詩,拓展延伸。
1、觀看唱古詩視頻《憫農2》學著唱。(大家想不想學唱這首古詩呢?)。
2、你還讀過哪些關于勞動的古詩呢?各描寫什么勞動場面呢?
a.《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b.《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五、教師總結,升華主題。
同學們沒有不勞動的個體,只有不愿勞動的思想,敗的思想,違背規律的思想,這都將——受天地所摒棄。而愛勞動是最光榮的,因為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才能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深入骨髓的傳統和習慣,將會世代相傳。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課文教案設計(熱門18篇)篇十八
1、指導學生認識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美的導入。
1、導入:老師寫兩個字看誰認識。(板書:古詩)你是怎么認識的?請認識的同學當小老師教教不認識的同學,然后小組間交流,并書寫”古“”詩“。
2、你們會背古詩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你還會背哪些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3、今天我們就學習第4課《古詩兩首》(板書:兩首)。
4、學習”首“字。哪位同學認識這個”首“字?(指名讀字、正音、擴詞)。
5、導入《春曉》:一千多年前,一個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從甜美的睡夢中醒來,推開窗戶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色。他以詩的形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這首詩--《春曉》。
(板書:春曉)。
二、美的發現。
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一幅春景圖。
2、學生說一說畫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箏曲,教師范讀課文,以情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到詩的情景中。
隨文識字,體會詩意。
1、課件展示:古詩《春曉》。
自讀古詩《春曉》。
2、理解詩題。
讀題目,你們知道題目的意思嗎?(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剛亮的時候。)。
3、借助拼音初讀古詩,畫出生字,反復讀幾遍。
4、小組合作,朗讀識字。
(1)認讀”眠、聞、處“。(同桌自學,匯報識字方法)。
(2)學會”聲、多、處、知“。
(3)你讀我聽,讀字、讀詞、讀文。(教師學生相互指導)。
5、小組匯報,指導寫字。
(1)讀生字,組詞:”古、詩、首、眠、處、聞、聲、多、知“。
(2)用”到處“說話。
(3)比一比:聞-問處-外生-聲。
(4)形聲字:”眠“(冬眠)(睡眠)。
再現生字、指導書寫。
1、觀察”處、聲、多、知“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2、重點指導”處、聲、多“。
3、教師范寫指導。
4、學生描紅、臨摹。
三、美的升華。
理解詩句、感悟欣賞。
1、指名說一說詩意。
2、指名朗讀。邊聽邊思考:詩人聽到了什么?哪個字與”聽“的意思一樣?(”聞“在這里表示”聽一聽“,而不是”聞一聞“。)。
3、指名提出不懂的問題。
4、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5、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聽教師配樂朗讀,整體感受詩的節奏與韻律及作者的感情。
2、學生仿讀。
3、詩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看到了地上飄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風和春雨打落花瓣的景象。)。
4、《春曉》描寫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多美啊!就讓我們美美地、反復地朗讀,從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5、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6、邊想象邊背誦,感受春景的美麗。
7、小組比賽,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春曉》、《村居》是描寫季的古詩。
2、寫出反義詞。
古------多------忙------。
板書設計。
春曉。
雨后清晨。
春處夜花。
眠處來落。
喜不聞風知惜。
覺啼雨多。
曉鳥聲少。
春景圖。
愛
第二課時。
一、美的導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只蝴蝶輊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云外飄,
可惜繩子拴住腰。
2、這是什么?(指名說)。
3、大家經常放風箏嗎?覺得有趣嗎?(指名詵)。
揭題。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伙伴正玩得帶勁呢!
2、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板書課題,指導讀淮平舌音”村")。
二、美的發現。
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宇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指名用自己的話說)。
4、詩中是怎樣寫的?(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5、小伙伴在這么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三、美的升華。
讀詩想畫畫,指導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課后作業。
1、你能寫出門字旁的字。
()()()()()。
2、組字并寫下來。
十目門木立尸火。
因口民耳寸古里。
()(古)()()()()()。
板書設計。
村居。
草鶯楊柳兒童放紙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