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評價和思考,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與交流。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讀后感的優秀作品,供大家欣賞和借鑒。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一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了帶著鐐銬跳舞,以至于忘記了自由本身是什么樣子。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既定的規則之中、標準之下,生命的價值如何,也是來自一個普世的標準來判斷。也因此,職業有了優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輕重之別。
站在城市的最高處,看著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燈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抬眼望去,好像羊群。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了一絲原始的野性。獨特的靈魂,讓我們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讓我們學會了反抗;然而,當社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人生,當職業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生活的時候,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島的詩所寫的那樣“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大多數人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為數不多的人在撿那六便士的時候看看月亮,極少數的人能夠一直駐足把所有都給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計也是那撿六便士時,抬頭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蘭德最后的歸宿安排在了孤島之上,因為只有在孤島上才允許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藝術,辭掉了體面的工作,離開了美滿的家庭,拋棄了對他忠實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里,他無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對所謂人性與責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里,繪畫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東西與之相比,皆為枉然。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人類最初、最原始的一個狀態,沒有既定的規則,只有對自我的探尋與追求。
在那個孤島之上,他把他的天才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最后在他雙目失明,疾病纏身,彌留之際,他囑托他島上的妻子把他創造的一切都全部燒掉。
思特里克蘭德致死都在叛逆著整個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總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屬于藝術家。在那個世界里,他們即是世界,他們用他們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巨制。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思特里克蘭德夫人的淚水,先后兩次,第一次估計是對自己“命運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則是對思特里克蘭德離去的“傷心”。與其說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說是普世標準下,虛榮的表達。作者如此安排,估計也是對這個世界最辛辣的諷刺。
記得樸樹在《平凡之路》中寫到“我曾經毀掉我的一切,只想永遠的離開。”《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則是真的毀掉了他的一切,選擇了永遠的離開。
秋天,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離開。我們不是天才,更不可能成為大師,就像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轉眼飄落。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生命的色彩,落下時,抬頭望去,曾經的我們,是一顆有思想的“葉子”,有色彩的生命。(木楠)。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二
作為老師,也要抽出時間及時的給自己補充能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的成長和進步。前兩天一個好朋友推薦讓我看看《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說這本書特別好看。正好自己去逛書店的時候碰到了這邊書,所以買來看一下,看完之后感觸還是很大的。
小說的主要情節時主人查爾斯作為一個股票的經紀人,家中有賢惠的妻子,有兒有女,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為他心中燃燒的沒有泯滅的火苗,他對畫畫的摯愛,他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時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沒有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夢想自己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所有人都會以為追逐夢想的道路非常美好,道路處處有驚喜,其實并不然,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會有荊棘,會有坎坷,這種夢想的追逐也不是喊幾句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去自我實踐。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大學時間的那一些渾渾噩噩的怎么去度過自己的時光的,在大四的時候,我暗下決心自己要考研,每天嘴上喊著自己的口號,別人出去玩自己就在圖書館學習,其實捫心自問當時自己身在圖書館,其實自己的心早就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自己說著要追逐夢想,但是在自己實踐操作的時候并沒有自己下功夫,沒有去披荊斬棘的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夢想就離我越來越遠了。
夢想的實現,肯定是要經歷一定的苦難之后才會開出勝利之花,正如查爾斯,在追逐自己做畫家的路上,先是經歷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后身體上的疾病纏身加上心理上的挫敗感使他奄奄一息,這樣的挫折和苦難并沒有你使他回歸自己的舒適生活,仍然堅持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小的夢想,后來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上,還和一個土著的女人結了婚,但是后來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風,致使雙目失明,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卻畫出來了盛世之作。
看完這本小說,心情很復雜,不知道怎么評價他的功過,在自己離開家的那一刻,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但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但是那種鐵石心腸,我相信在生活中我是無法喜歡上這樣的一個人的,縱使他多有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心中有夢想,到哪里都是遠方,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那簇火苗,堅定不移。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外面飄著雪花,我想到了很多,想到那些為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的偉人,想到了改變中國落后面貌一個個有目標的人,想到了原來自己,反思現在的自己。
捫心自問,安于現狀和追逐夢想,你會選擇哪個?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三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還未讀過這本書,我卻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了,我并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覺得其中蘊含著深意。讀過書后,我明白了,月亮高掛于天空中,周圍滿是星星的襯托,令人遙不可及,看似伸手就能碰到,實則距我們三十多萬千米,如同人們的理想。
而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面額最小的鈔票,象征著人們的生活,象征著人們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文章主人公查爾斯為了理想,放棄了眼前的六便士,去到了異國他鄉,勇敢自由地追逐理想。
文章吸引我的,還有一句話“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無論你見到什么都是你對人生的理解,對人生意義的闡述。沒有人能阻礙你實現夢想,同時也沒有人能幫助你,代替你去實現你自己的夢想。世界上有著千千萬萬的人,有些人敢愛敢恨,追逐心中的夢想;有些人屈服于命運,平平凡凡地生活;有些人不問世間凡事,隱居山林,安逸地度過一生。
人生的不同,取決的并非出身,而是你站在現實和夢想的岔路口時你的選擇。查爾斯人至中年,事業有成,本可以就這樣平凡地生活著,但他不甘于命運,追求內心那繪畫理想,棄家而走。
查爾斯一生都在追逐星辰,努力朝著月亮靠近,終其一生,卻默默無聞,直至他逝去,他的畫作才讓人發現,在藝術界大放異彩。這卻讓我想起荷蘭畫家梵高和法國畫家莫奈,他們的遭遇同查爾斯一般,窮困潦倒或遭人排斥。短短一生中,受盡了磨難,卻在逝去后,影響了人類上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無數人熱愛著他們的畫作。梵高一生有數不盡的畫,他曾在給家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畫,幾乎每一幅畫都有他用自己細膩的語言描述,可見他是多么熱愛繪畫,熱愛著自己所創作出來的心血啊!
有人說,選擇你的人生,你可能會因一念之差錯過一夏天的六便士,迎著一冬天的孤獨寂寞。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吧,去追求你所在乎的,熱愛的吧,別讓自己后悔。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四
現實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一個朋友:他在銀行工作長相一般,業績湊合,有老婆和孩子親親啃啃養家糊口,不愛說話——總之在任何場合都是一個不大起眼的人,然而,你能想象這樣的朋友,有一天會離家出走嗎?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已經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后他離開了與自己在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那一年40歲,身上只有100塊,等到你聽說他的消息時,據說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要做一個畫家。
很難想象,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我問你,你的答案肯定是no!但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他叫查爾斯。似乎全世界都在追逐夢想的時候,他卻在追逐自己的厄運,他住在巴黎最破舊的旅店內,五年之后,他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他幾乎一命嗚呼,后來淪落成了碼頭工人。又過了幾年,他自我流放放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身患重病,雙目失明,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巔峰之作付之一炬。
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這樣的一個人呢?
你也許認為他是傻的,有那樣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家庭,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呢?你也許認為他是瘋的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拋棄妻子,扔掉了所有身份,一走了之。我們反過來問問自己,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遠方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有真正的走去屬于我們的那個遠方看過嗎?哪怕在路上也好。可惜沒有。
每當我們去做一件自己渴望已久的事情的時候,總會在左右衡量,會不會打破現有的一切——自己拼盡全力得來的,為了獲得謀生的機會而得來的這一切。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再報考專業時有的同學明明很喜歡某個專業,但就是沒有報。因為想到自己以后的就業,以后的身份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就放棄了。我們每天都拼了命的給自己做加法,何時去嘗試做一做減法!放松自己,就像查爾斯那樣,拋棄了自己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的身份。走向那個內心真正的查爾斯!有時你會發現生活賦予你的每一種身份,似乎是一種無形的綁架。
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感性與理智,物質與精神,人生總會給我們出選擇題,而我們卻總覺得己沒得選,其實是我們不敢選,沒有勇氣去選擇。的確,夢想與現實之間有無法逾越的鴻溝,是妥協著茍且著;還是為了夢想,不顧所有。每個人都在糾結著權衡著。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向往月亮,總會覺得遙不可及。不得不為六便士而踽踽獨行。真的有這樣一種人:腳在泥濘中,心卻開出了花,我想我們就是這一種人。
但是我還是想問:你有追逐夢想的勇氣嗎?
遠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時候,你可以抬頭看見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五
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講述的主人公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追求自己藝術的故事。我從中也明白了,人短暫的一生中,做內心想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快樂。
選擇此書,因為它被世人認可。
經過時間檢驗仍被稱贊的書,就仿佛一個被人敬仰的人,面對被人敬仰的人和不足一提的人,心境肯定會不同——你會不由自主帶一些崇拜、信任、緊張、莊重。
讀此書比讀其它書更慢,因為我會更多的回讀、記錄、思考。
才看到序言,我就有好多想說的話。看到“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我忽然感到,以前自己說理想與現實不相容,只是指工作與興趣不相符,時間受工作占用,不自由。如今看來,這是何等膚淺?不工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不可能,甚至唾手可得,但很多人,往往在此上要加一個衣食富足。
看到“愛的虛幻與真實”,我想到:我愛過,那種受內心驅使的愛過,可我認為,那是一種淪陷,并不長久。愛情,只是生活中的小部分。
看到“這正是藝術創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為藝術的最高訴求并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槃。”我想:閱讀的過程,是打開牢籠的過程,請別害怕,被黑暗中的人所懼怕的光明。
看到“這種人的‘偉大’來源于他們的地位,而非品質”、“崇拜者的奉迎和批評者的藐視也許沒什么兩樣”、“藝術是情感的體現,情之所至,人人都能夠理解”、“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讓我恐懼。”、“要我說,他們的學識有余,涵養不足。”、“他們的激情蒼白無力,他們的夢想枯燥乏味。”、“文明踐行一種奇怪的才智:他們把短暫的生命,浪費在瑣碎的事物上”……我就會反思自己。
可是,這些反思似乎并不深刻,看完書隔了三天我來寫此篇讀后感或者叫做讀書筆記的東西,我不知道自己想寫些什么。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六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于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他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七
閱讀毛姆的這部世界文學著作《月亮與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覺與收獲都不相同。小說中通過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在中年時期,放棄了穩定的收入、放棄家庭和兒女,走入尋求繪畫夢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給我們關于人生與理想、婚姻與愛情、生活與藝術的思考,回味無窮!
出生在70年代的我們,對藝術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當我站在美術館展覽的藝術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雖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遙遠!我僅僅感覺到好看還是不好看,但對它真正的美和創造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卻不知道應該作何描述和欣賞。我曾向很多人提出過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尋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這本小說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象力。多么一針見血的語言!想要欣賞到藝術的美,我需要學習和積累的還有很多很多。
在一次又一次閱讀這本小說時候,我才似乎朦朧的理解到高更繪畫中所表達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縱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愛情對于物質極其豐富而精神空虛的現在來講,受到的考驗更為嚴峻。婚姻無法為愛情保駕護航,有時候反而帶來的是加速愛情的消亡。婦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溫馨、孩子教育的得體、照顧好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作為的首要任務,男人把事業、地位、金錢作為身份的象征。大家卻都忽略了愛人之間的精神溝通。毛姆在小說中指導我們“在沖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在這本小說中,能讓我欽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雖然每個人選擇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無需去評論,只能說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讓我敬佩其堅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沒有辦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欽佩的是布呂諾船長。“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布呂諾船長和妻子共同用雙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們都清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創造好的物質基礎,也是想讓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們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別忘記曾經小時候的我們也想成為“這個家、那個家”!別忘記自己也曾經想學習的興趣愛好!別忘記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指導,別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變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對矛盾體。他們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樣,月亮掛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沒有六便士,又怎能觸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不要忘記抬頭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幾十年,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在這世間生活的豐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八
20xx年,第五本讀完的書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為: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該部小說的原型為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為什么會讀這本小說呢?一是,朋友推薦說這部小說不錯,二是,無意中看到網上評價不錯。其實,剛開始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讀進去,一直到第三章,才開始進入狀態,直到我讀完整本書,我又回過頭去重新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這部小說描述了斯特里克蘭不顧世俗的眼光、貧窮的糾纏、疾病的折磨;堅定、頑強、執著追求藝術道路的過程。讀完這本小說,我認為作者描述了一個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為理想)的畫家,放棄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為安穩的生活),鑄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從剛開始的不太懂,到后來的一口氣讀完,我的讀書心得為:一、作者的寫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觀者的視角描述了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并且語言很樸實;二、在畫家斯特里克蘭追求其藝術的道路上,貧窮,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對于他來說,只要能畫畫,一切足以,可以感覺到內心的寧靜滿足。畫家斯特里克蘭或者是畫家高更給予我的啟發是:要找到心靈中真正熱愛的事物,然后用盡全力去追求,遵從內心。
我還特意搜索了保羅·高更的畫作。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凡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作為一個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讀不懂這些傳世作品,但是,通過《月亮與六便士》,我從側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堅毅鑄造了這些作品。
最后,我記得在小說結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將一幅畫送給庫特拉斯醫生的水果畫,我在網上找到了高更的這張水果畫,不知道是否對應小說里描述的那張水果畫。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九
跟隨薄荷英語讀書的時候,讀過《月亮與六便士》的英文原版。如今再讀起,故事脈絡逐漸清晰,如老朋友再次相見,聊一聊過去。
書中男主角名叫思特里克蘭德,這是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名字可太長了,因為記不住,所以專門去百度搜了一下,粘貼過來。有朋友問我,歐美小說里這么長名字怎么記住的,我壓根兒沒有這個煩惱,因為我不僅從來記不住,也未曾想找技巧去記憶。因為這絲毫不阻礙我在腦中塑造他的形象,也不影響我認識他,理解他,愛他恨他,批判他,同情他。他/她是個活生生走來我眼前的人,絕非是一個名字這么簡單。
月亮是那心中白月光。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他就是那少數人中一個。
他挺怪的。
自從開始畫畫后,大家都說他是個紅胡子怪人了。
他妻子熱衷于攢飯局,來飯局的都是各色文藝青年。他卻不一樣,他在證券交易所工作,一直嚴肅面孔;至少在家里和他妻子面前,是個本本分分的形象,不出錯地生活。在妻子的介紹里,“他可能很無趣”,至少在精神層面,他妻子眼中的他是“無趣”的。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一天,在按部就班和妻子生活了二十幾年后,他留下了一封信,單方面結束了家庭生活,離開了家。妻子崩潰了,大姨姐冷嘲熱諷的,大姨姐那火爆上校丈夫也崩潰了,這是什么情況?周圍流言四起,跟哪哪的一漂亮女人走了,去昏頭去瘋去浪了。后來在巴黎找到了他的蹤跡,窮困至極,沒有女人,沒去浪,小50的人突然覺醒,要追求心底里畫畫的夢想。他妻子可以理解他跟女人跑了,但絕不接受他為了理想逃離原有平穩的生活。就憑這,他倆走到這樣的結局,也不奇怪,她從未了解他,也不曾擁有過他爸。不過這么堅決,這么“離經叛道”,就挺怪的。
他挺鈍的。
和人說話,挺沒情商的,不悅耳也就罷了,甚至有揍他的沖動。都說食色性也,一女人過去坐他腿上,罵人家不說,還非得讓人滾開,恩真性情!餓的都吃不上飯了,也不賣畫,恩真性情!別人賣的挺好的畫,給他看,說人畫的像垃圾一樣,恩真性情!
他挺韌的。
一張沒有寫明原因的紙條,讓他和過去還算優越的生活決裂了,就這么決絕、果敢,說了就做,去夜校學畫畫,真牛!他有時候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那次病的差點死掉那次,要不是戴爾克去救他,他早就死了。即使這樣,他還是一路前行,從家鄉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島,最終死在那里。一路走一路畫,終到想象中那個島。從沒有遺憾放棄了之前的舒適生活。從沒有認為自己是天才,但一直堅韌踐行這個夢想。
臨死前,雖已失明,這些年頭腦中沉寂的想法,噴涌而出,腦中的理想世界躍然整個墻面。
毛姆在書中描述道:“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美從來不是俯拾即是。
塑造美的人愿吃苦,敢獵奇。
他的畫伴隨著他本人的離世,價格漲高、價值連城,更是被賦予了應有的定義。
為什么死后又出名了呢?
大概那個當下,大家看清了他癲狂的外表,沒去探索他才華的本質。
人死了,癲狂形象褪去,才能客觀地剝離出他的才華。
終究是未負這一生。前半段咽下平淡,后半程終為癲狂。
終達理想之地。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望見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優雅的紳士,將一個關于是非、關于愛情、關于夢想、關于自由、關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初讀此書,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蘭德,為追求心中的夢想,不顧世人看法,拋家棄子來到異國他鄉,即使貧困交加,他也仍堅持自己。再讀,我竟感到一絲恐懼和從心底溢出的傷感,似為斯特里克蘭德,又似為自己,這竟讓我流下眼淚。我驚訝,思索,感觸良多。
何為對錯?何為善惡?
斯特里克蘭德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后,世人鄙夷,惡意猜測,仿佛斯特里克蘭德是十惡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蘭德對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錯?斯特里克蘭德是有錯,可是他的錯只是對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卻用自己的道德去譴責,殊不知,用道德譴責別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為。生而為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著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價值觀造成了這大千世界。這種人,活在當下,其中一類便是隱藏在網絡后,打著“伸張正義”的“鍵盤俠”。他們自以為洞察世間,有著網絡做屏障,依靠著“言論自由”,便無所顧忌,肆意妄為,用著惡毒的言語去評論他人的是非善惡,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劇。可是正如“卑鄙與崇高,惡毒與慈悲,憎惡與喜惡能夠在同一個人心中,并不相悖。”這世間真的有如此明確,如同法律法規一般的善惡黑白嗎?世間真的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嗎?如同一個歷史人物要從正反兩面去看待,斯特里克蘭德也不該被貼上類似標簽。
何為愛情?何為婚姻?
何為理想?何為現實?
斯特里克蘭德從小就有個畫畫的夢想,但是父親的阻撓使他不得不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過上了父親想他活成的樣子。可是,星星之火終究會燎原,終于,他為自己而活。“即使被討厭、鄙視,我也無所謂,而且我必須要畫畫,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個人掉進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沒關系,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這是經歷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執念,多大的勇氣才使他說出這番話啊。我們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現實生活的瑣碎終會磨滅我們心中的激情,柴米油鹽的計算使忘記愛情本身的模樣,家庭的需要使我們的步伐變得沉重,斯特里克蘭德的瀟灑與自由使人羨慕與敬佩,但社會的和諧美好,卻容不下斯特里克蘭這類人。就像是《歡樂頌》里所說:“做人吶,隨大流最舒服,標新立異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標新立異就更累了。”難道理想與現實就不能共存嗎?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回到了靈魂的最初,畫出了曠世杰作,但最后他卻讓土著人妻子燒毀了它,他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間,最終也將赤裸裸的離去,是肉體也是靈魂。他始終也為無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釋然,理想與現實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尋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時,也不要丟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一
如果說我最愛的三部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一定名列其中。書中經典的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可他抬頭看見了月亮。”曾經是我很長時間的簽名。
在這部小說里,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經歷為參考,創造小說主人公查爾斯.史特利克蘭這個角色的。原書成書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歐洲迎來新秩序和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杰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毛姆是一個很毒舌的作家。在今天分享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經典代表作里,他的風格更甚。在我看來月亮與六便士最淺的理解是理想與現實。
小說的主人公查爾斯.史特利克蘭是位證券經紀人,有著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在四十多歲的時實,忽然決定放棄原來的中產階級生活,拋家棄子,去當畫家。他過了很多年困頓的生活,也一直默默無名。最后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島上,與土著女子同居,畫了很多畫。他在小島上患了麻風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死后,他的畫卻大大有名,查爾斯.史特利克蘭也成了偉大的畫家。
剛翻開這本書的導讀,第一句話便是“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夢可是夢境,亦可是夢想,這本書的主人公,自然是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主人公人到中年卻突然舍棄一切,離開家鄉,義無反顧的去追自己所熱愛理想。這看似荒誕無奇的事情,卻如實發生。不得不說,驚嘆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羨累那份勇氣。
書中寫到“大多數人所成為的,并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何嘗不是呢?我們活在當下,不得不去考慮他人的想法,不得不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考上大學當我們選擇專業、選擇就業時,我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要聽從父母師長的安排,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又有哪些人是真正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活的呢?我們察言觀色,成為了不想成為的人,成為了不得不成為的人。書中不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主人公選擇的教材,還探討了我們在未來路上可能要遇到的事情,更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迷失了本心,我們可以察言觀色,但不要忘了原本的我們,在克服困難時,在追逐夢想時,在做真正坦蕩的自己時,要保持那份獨特性,要勇敢追求幸福。
月亮是夢想,六便士是現實,毛姆筆下的查爾斯.史特利克蘭選擇了擁抱月亮,放棄手中的六便士,這無論在任何時期的人們看來都是種莫大的勇氣。有人說,月亮遙遠,追求一生,不過是水中撈月,鏡花水月一場空而已。享受追逐月亮的過程,在追逐中尋找人生的價值,才不負此生。
社會只能教會你如何生計,很多時候我們卻把那當成是應該如何生活,手段成了目的,也許查爾斯.史特利克蘭是極端惟我,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自私的,不過他作為藝術家無疑是閃光的,內心強大而堅定不移的,摒棄了一切世俗約束,單純聆聽內心而活,既是瘋子也是傳奇,你無法用對錯評價他。
人生正如一場美夢,枕著月亮,踏風遠行。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二
一直想看的一本書。它太有名,腦海里一直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見了月亮。
直到我真的開始閱讀這本書,到第二章結束,也沒能讀懂它的好。后來,看見這個四十多歲、有著美滿家庭、事業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滿艷羨的光芒,不顧一切要去追求創作夢時,我的心竟也是顫抖著的。
誰能想象,誰又能相信,這個男人放棄了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卻僅僅是因夢想。他說,我告訴你了我必須畫畫。這可由不得我。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會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這個瘋子體內的瘋勁,每每同情他的命運時,我就會想到二十一歲的自己。那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心里莫名燃起的一團火,后來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團偶然升起的無名火,冒冒失失地開始了飛蛾撲火的人生。
只有對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罷了。反正,我得掙扎。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三
終于讀完了這本書。
好像每年年底的時候才靜的下心讀書,這可真是有點糟糕呢。
讀之前其實聽過很多關于月亮與六便士的探討,大家都在說關于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但其實我在讀的過程中,看到的更多的關于人性的探討。以前沒有讀過毛姆的書所以不是很了解他的寫作特點。但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寫人真的很厲害,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斯朱蘭,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斯朱蘭極具繪畫天賦,極具個性,直率灑脫——作為旁觀者也許你會這么認為。但你若是與之親近,而你只是我這般的俗人,你大概會覺得他自私冷漠不識趣,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拋家棄子,對德克的好忘恩負義。德克也同樣如此,是的,作者筆下的他雖然繪畫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獨到,他很早或者說是最早發現斯朱蘭是天才,同時他又很惜才,對斯朱蘭照顧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于缺乏底線,讓人忍不住看不起。從不同的側面來看他們,他們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極端,當這些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你會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實。天才與自私,善良與軟弱,多希望不是這樣的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復雜。而越是個性分明的人越體現出這種復雜。斯朱蘭筆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蘭夫人,布藍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們,毛姆幾筆就寫出了她們的特點,有很多書友覺得是毛姆對女性有偏見。對此我保留我的意見,畢竟我不曾了解過毛姆和他的時代背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寫作需要,是為了突出斯朱蘭的人物特點。
書中關于斯朱蘭作品的描寫我有點get不到,我實在是藝術素養太低,見識太少,想象力又匱乏。希望自己以后多多增長見識多多接受藝術作品的熏陶,也許那個時候再來讀這段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書中大溪地的描寫確確實實的讓我羨慕了,仿佛桃花源一般,與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幾乎沒有差別。大溪地于斯朱蘭是歸宿,不知我的歸宿在哪里。更不知是否能夠找到,是否有足夠的個性去尋找。
可斯朱蘭的后半生活的太純粹了。我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四
《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后面才被深深的吸引。也許所謂的“天才”就是不同于尋常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月亮與六便士》是以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高收入,有著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這在外人看來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人生贏家。突然有一天,他放棄工作,拋妻棄子,只為追尋繪畫的夢想。
有人認為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冷漠無情,自私。為了自己的夢想,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僅僅是留下一張字條,寫著:“晚餐準備好了”。當他被問到:“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再被問道:“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
他是自私的,沒有責任心,但也很無辜,他的眼中不僅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是個被夢想俘虜的人。
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追夢的道路異常艱辛,他窮到連顏料到買不起, 落魄到看不起病,幾次差點餓死,但卻一直如癡如醉堅持畫畫。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堅持著,畫畫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這本書中寫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便也決定了他選擇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五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絡昵稱全部改為“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為什么,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為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么,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么,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并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高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學專業,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咸魚,真的太閑了。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為生活、事業奔波,跟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區別。40歲以后,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么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活自己啊!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么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六
思特里克蘭德就像是一顆榴蓮,喜歡的人細細品味,討厭的人避之不及。合上書,對他的喜歡大過討厭,敬畏大過偏見。他是看過世界,實現了終極理想的人,要知道這個世界上,茍且的活著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終極理想這等事,多是想想罷了。
你要有低頭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也要有抬頭仰望皓腕皎月的時候,抱著一顆真心,做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片浩然。書中有一句話“作家更關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從知道到理解。
沒有絕對不好的人,也不存在絕對完美的人。我時常會把美好的人想的過于“美好”,認為人的性格總單純統一的,所以也會時常失落困惑,為了維護他們在我心里“美好”的形象,我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自己,自欺欺人。現在我習慣報以這樣的態度,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相對的美好還是常有的事。人性是復雜的,但不妨礙我繼續喜歡,欣賞,崇拜我心中“美好”的人兒們。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七
沒想到這是一本類似于人物傳記的書。閱讀前并沒有看簡介。只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詩意滿滿。
如果單純當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為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線之外加了許多看起來并無關聯的“旁枝末節”,有些生澀,有些看起來無趣。感覺毛姆是一個謙虛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實他用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敘述故事,使其讀起來有很強的真實感,但是內容卻是一個在現實基礎上,“不切實際”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眾人認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斯特里克蘭一頭扎進理想的態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愛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島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島)終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原來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虛榮,要求他時刻戴起面具保持“體面”,他逃離。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圖從繪畫手中奪走他,可是繪畫對他來說比一切都重要,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和優渥的生活,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結果悲劇收場。那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冷漠得讓人害怕。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優秀18篇)篇十八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說中主人公在羅馬結識了畫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動的感情里面卻寒有某種愚蠢的東西,讓你接受了他好心腸的幫助卻絲毫沒有感激之情。他不斷受人傷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從來不肯懷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經驗教訓,只要疼痛一過,又會心存憐憫地把蛇揣在懷里。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極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薦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不管思特里克蘭德是否領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傷心難過卻還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凈身出戶。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總給人一種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著。他發放愛心、提供幫助,可又好像沒人領情的樣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著滑稽劇外衣的一出悲劇。他一個人在舞臺上惟妙惟肖地表演著,而臺下,空無一人。
面對妻子的背叛他說:“我愛她大大超過愛自己。在我看來,愛情一旦摻雜了自負,原因只能有一個,即你實際上還是最愛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什么資格對別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為別人而活,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別人的幸福,而是想辦法讓大家過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種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過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會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則會是哀鴻遍野。放棄底線,模糊邊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為了滿足自己的拯救情結,到頭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最親最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