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制定應該兼顧課程的縱向和橫向銜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對教學計劃的研究和探索是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一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于送別的詩歌。
1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二
1、對于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肯定的了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于比較特殊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事實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可以說,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化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舉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長。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特性化地理解本詩。
1、讀通本詩,并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了解的狀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3、背誦本詩并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的一些詩句。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很多喜聞樂見的聞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當龍標尉時,由于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聞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聞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聞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亂,回來鄉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于送別詩的學習閱歷。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索一般狀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肯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境、難舍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背誦的.嫻熟狀況、老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閱歷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閱歷學習,老師作適當的反饋;。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問題標注于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并溝通。
4、其次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達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心世界的了解。
5、對其次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并溝通。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摯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并作溝通。
8、適當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寫成的日記。)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三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四
1、對于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于比較特別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可以說,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伸。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個性化地理解本詩。
1、讀通本詩,并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3、背誦本詩并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的一些詩句。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于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亂,回歸鄉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于送別詩的學習經驗。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考一般情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一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境、難舍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背誦的熟練情況、教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經驗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經驗學習,教師作適當的反饋;。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問題標注于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并交流。
4、第二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達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心世界的了解。
5、對第二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朋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并作交流。
8、適當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寫成的日記。)。
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五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摯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其次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育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閱歷,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育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行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老師范讀,材料補充,老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獲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敬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特性化理解。
1.學問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摯友間深厚的情意。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變更志氣的決心。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家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零一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摯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留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老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肯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充滿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特別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愿向惡勢力屈服,堅韌斗爭,直到最終“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其次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
(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摯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困難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模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困難的內心的深化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按部就班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傾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摯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澄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舊采納老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剛好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摯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變更。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特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吩咐:“。”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受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舊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變更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假如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摯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六、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六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一課時。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七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文檔為doc格式。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八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那天夜晚,長江上秋雨綿綿。而明天,王昌齡在芙蓉樓給好友辛漸送別。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齡含淚說道。再見!我會記得你的。望著辛漸遠去的背影,王昌齡熱淚盈眶。一陣涼風飄過,落葉紛紛飄落。辛漸回過身來,顫抖地說:還有什么事要轉告洛陽的親友嗎?王昌齡含淚說道:如果羅樣的親友提到我,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晶瑩剔透。
辛漸漸漸走遠了,模糊的背景漸漸消失在了曠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獨。王昌齡心想:辛漸,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這里還有一個朋友,一份海枯石爛也改變不了的友誼,一顆永遠惦記著你的心。
王昌齡回到家里,提筆便寫下: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寒雨連江夜入吳,窗外迷蒙的雨滴滴答答的下著,籠罩著整個吳地江天。窗外的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秋雨的寒意不僅僅彌漫整個江城,更沁透在王昌齡和辛漸明天一早就要惜別的兩位朋友心里。清晨,天色已亮,一夜都沒睡好的王昌齡睜開朦朧的雙眼,心情無比沉重,為什么又要分別呢?王昌齡趕到芙蓉樓,看到辛漸凄涼的背影,讓他的心無比的寒。友人辛漸要回到洛陽,與親朋好友相聚。他想:我何時能還鄉呢?辛漸轉身的熱情問候讓離別黯淡的氣氛九霄云外。送走好友辛漸,只剩下楚山的孤影和他做伴。孤零零的王昌齡望著對面的楚山,哀嘆道: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世間為什么要有分離?看來只有你楚山矗立在蒼莽平野上堅定不移。
在他們道別時,兩人已是熱淚盈眶。辛漸拍拍王昌齡的肩說:又要分別了,人雖分離了,但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王昌齡忍著快掉下來的淚,把辛漸擁在懷中。想著自己被人誣陷的一些事會傳到洛陽親友耳里,慷鏘地說:如果親友們問起我的狀況,就告訴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晶瑩剔透,永不改變!辛漸的背影漸漸消失,王昌齡望著小時的背影,寂寞感油然而生在他的心頭,作詩的靈感也渙然而來: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民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改寫迷蒙的煙雨,仍然彈奏著無比傷感的曲子。空氣中,滿是淡淡的離愁。吳地的一家酒館里,一盞燈徹夜未眠。我和辛漸在那里一直飲酒,為他餞行。再多的酒,也澆不散彼此離別的傷感,澆不散那股淡淡的離愁。
朋友啊,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不能和你一起走,你可知我的內心是多么的凄涼、孤寂!如同那挺拔的楚山,即使再高大、再雄偉,也沒有群山陪伴,是那么的形單影只,那么的孤寂、無樂!
古人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把我的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朋友啊!此情此景,我縱有千言萬語,卻難以言說。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也模糊了你的眼睛。不久,你將踏上歸途。我,將會獨自留在他鄉,只能思念那遠在天邊的故鄉。
在此,我將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朋友啊,請你珍重,珍重!
如果,親人們詢問我的情況,請你務必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同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會保存一顆高尚純潔的心,一定會為官公正廉明、兩袖清風,一定會堅貞不屈地與邪惡勢力斗爭到底,絕不會和他們同流合污!
抬起頭,看著朋友那雙發紅的眼睛,握住那雙顫抖的手,耳邊突然縈繞起那憂傷的樂曲,在朦朧的煙雨中漸飄漸遠。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九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
釋義。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地。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賞析一: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賞析二: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通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能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集體誦讀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互背(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拓展: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二
那場透涼的雨。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寒雨連江夜入吳”,雖是寂寂寒江,可剛才還是明月照高樓,現在江雨悄然而來,莫非這秋雨也因離愁而生。詩人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再來透涼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蕭瑟秋意,黯淡離別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江的雨勢連綿入吳,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心底無私天地寬啊。雖是寒雨透涼,但清爽,如同冰潔的心。作者聽著雨聲,看那雨景,始終有一種離愁縈繞心頭,與老朋友相對無言,默默地平明來臨。那場透涼的雨呀!請把離愁全部帶走。
那顆冰潔的心。
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問楚山:你孤獨嗎?你的'心像我一樣冰潔嗎?作者與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憐。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逝去流水。作者與楚山一樣的孤獨,一樣的被透涼的寒雨淋透,那樣冰清玉潔。因孤獨無人相識,也無人相知,更無人相訴,看著眼前的浩瀚而又潔白無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壺”,千言萬語只化作臨別叮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真切袒露了坦蕩的胸懷和堅貞的品格。“玉壺”已是因清澈見底而讓人一覽無余;“冰”更是因晶瑩透明而讓人表里皆悉。一顆如冰一般永遠表里如一、高潔清白的心盛入玉壺,還有什么見不得人、見不得事的呢?吳地本也如“玉壺”一樣,是潔凈之地,毫無污染。而一顆冰潔的心毫無瑕疵,多么清正廉潔、積極進取,高風亮節,冰清玉潔,此乃“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那生難了的情。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捎去的不是給洛陽親友平安竹報的口信,也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信念的告慰,對蔑視謗議的自譽。凄寒孤寂中,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詩人在凄凄寒雨中,誰能理解一顆冰潔的心,此生難了。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三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解。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四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四)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五)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詩)
(六)品詩,悟情。
1、教學
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
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2)指導朗讀
一、二句。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惆悵,那份送別好友時的凄涼孤寂。
2、教學
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天亮了,這對好友就要分別了。如果是你,會讓友人給你的家人帶什么話呢?但是詩人王昌齡卻是只是囑托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后兩句詩)
(2)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3)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課件插入詩人生平簡介: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四十一歲時因事獲罪,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底毀,五十一歲時又一次遭到貶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龍標。王昌齡一生中竟兩次被貶。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時間,為官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可以說,他一生壯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他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從未改變過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也從未改變過報效國家的志向!)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4)引讀:所以當年邁的雙親問他:你會因橫遭誹謗非議而改變志氣嗎?王昌齡會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的妻子問他:你會因為處境艱難而向惡劣的環境屈服嗎?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親密的兄弟問他:你會因為官場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同流合污嗎?王昌齡會堅決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情深意重的友人問他:你會因為遭到貶謫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嗎?王昌齡依然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吶喊:(師引生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共有兩首,這節課學的是其中一首,描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出示詩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我們來讀一讀。(生讀)從“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詩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環境怎樣惡劣,內心怎樣孤寂,始終改變不了詩人的高潔情操,因為他始終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并引生再讀此句)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潔
冰心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六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七
“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平明送客,臨別托意。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18篇)篇十八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