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既是對作者思想的理解和贊賞,也是對自己思考的一種反饋和總結。以下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寫作上的借鑒和參考。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一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話著實不假。通過讀書能夠輕松了解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作者的一生,看到作者的思想,文字是作者的心血。說實話,我對目前的狀態很滿意。
我很喜歡曾國藩,尤其喜歡他在給諸弟寫信時的諄諄教導,在信中他總要提及諸弟的學問,他殷切希望弟弟們用功讀書,把心思花在讀書上。時常以自己舉例。讀起來有股讀書人的.傲氣和修養迎面撲來,然后將我包圍,化作一種沉重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他愛好讀書,他每一天都堅持讀書,追求上進刻苦努力的,他堅持寫作,他尊重才學。他不經意寫的家書,成就了流傳千古經典文學《曾國藩家書》,是的,何其有幸能拜讀讀過他的書,給弟弟們寫的一封封信,每每讀來,宛如有個深愛我的長輩在耳提面命,教我為人做事,使我無端的感動和溫暖,他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把做學問當做一生的必修課在做,幾十年如一日。他每日都讀書,給自己定計劃!每天都堅持不斷讀書,每每因故未能及時完成做學問的“任務”,也會懊惱的說幾句“牢騷話”,然后一定找時間趕上“進度”。亦時常反思檢視自身。
《曾國藩家書》里給弟弟們寫的信中曾提到過: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生為庸人,應當以勤補拙;生為才人,應當謙虛穩重。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時常和弟弟們講能否考的上科舉功名在于天,但正因為如此,做學問更應該安分耐煩,寂處里閭,挺然特立,方有一絲機會作一等人物。還提到他從來沒有看見過哪個學業好的會沒有衣食,應該擔心的是學業是否精進!書信中往往都是在提別人的優點,分享的也多數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對弟弟們的成績總會給予鼓勵和肯定,再以哥哥的身份寄以殷切希望和督促,教導家弟增進德行,求學要虛心,精進學業!在家庭關系中他懂事,也是少見大孝子,他常常知足與感恩,他看的很通透,他講了很多人為人處世的東西,待人和氣。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二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有人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后一個集傳統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三
看過《曾國藩》傳記后,開始留心有關曾國藩的一些東西,在中外名篇導讀中讀到《曾國藩家書》其中二則,感觸深厚,曾國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國之棟梁,家之支柱,父母之孝子,最好的哥哥,仁慈的父親”。
《曾國藩家書》收錄其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大致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持家、處世、理財、交友、用人等章。由這些書信,可窺斑見豹地探索曾國藩一生之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內心和思想世界。曾氏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
儒家講“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曾國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篤學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他認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他在政事繁勞、軍務緊張之際,總共寫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萬字的家書,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教家訓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僅讓我學到了其許多治家、治學、修身、立志、從政等方面的知識,我感覺是在和一顆偉大而豐富的心靈在對話,不知不覺中,心中涌起了敬意,人生境界得到了凈化和超越。
曾國藩是一個“理學名臣”,通過他的家書,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規行矩步”,“誠心敬意”,“忠、誠、篤、信”。其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是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及其歷史坐標。科舉入仕,在他進入到封建政權這個機構后,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開始沖擊中國的大門,英國的船隊已經一次一次地北上游弋,戰爭已經是一觸即發。太平天國起義,并且橫掃大半個中國。在這個時候,他受命治國平天下。他開創他的湘淮軍政集團,拉開了洋務運動的序幕,并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推動了留學事業的發展。從他的生平看,我覺得他是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其次,他是一個大節不含糊,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國文人的歷史責任。太平天國起來以后,曾國藩興辦團練,來帶孝出征,抗拒太平軍,所以他是一個有一種道德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人。從他的那篇《討粵匪檄》看,他幾次臨危受命,留下遺書,準備以死報國,在安慶決之戰中,他孤軍深入前線,受到了李秀成的十萬大軍的包圍。在受困的幾個月中,面對驚濤駭浪,心驚膽戰,在他給朋友的信中曾說到,其是如何驚濤駭浪中度過的,心已操碎,膽已嚇破,但他誓死不撤安慶之圍。大敵當前,曾國藩忠誠不二,所以我認為其大節不含糊,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國文人的歷史責任。
再次,我認為曾國藩是個亂世中仍很清醒的人,看得清大方向,抓得住大關鍵。比方說創建湘軍,赤地新立,拉出一支部隊來,鎮壓農民起義,穩定自己的地位。建水師、辦現代軍工、派遣留學生、平內亂御外患,興洋務。
最后,我看到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他一生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忠、孝、悌、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這一切都體現在他寫給兒子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向來治家極嚴,有章法,并諄諄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筆自如,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單單從字面上就能看到他在身體力行教育子弟治家、治學、修身、立志等,讓人驚嘆,讓人折服。縱觀歷史前后,空前絕后,有誰能像曾國藩一樣,為官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為儒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兄嚴于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是一個讓人無法讀明白的人。
然而與曾氏家教比較,現階段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過分的重視“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社會和家庭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曾國藩家書》里強調的勤勞、謙遜、戒驕、寬容、堅忍、自強等品質,在我們的教育中卻所剩無幾。
曾國藩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在其家書中或許已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
我建議大家都完整地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四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著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于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級,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為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于是,十年后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后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后,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鑒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著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并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里),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五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六
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七
導語: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銖積寸累,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家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名經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于人來,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淀。
其認為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講究“志、識、恒”;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內心修養、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德,做到真強;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再三叮囑家人要力行節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鄭筱萸、王懷忠等社會主義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盡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跳躍式地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仆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獲,只問耕耘。”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的《家書》,雖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儒家思想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完善,可貴的是儒家能夠將思想浸潤貫穿到人們的具體行為規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體系,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取得了統治性的主流地位。我們不主張“復古”,社會在前進,條件在變化,不加選擇的復古無異于刻舟求劍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時勢異也”,我們的先賢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黑格爾說過“存在就合理”,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獨步世界,就不能否認我們傳統文化的先進性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全面就收,更不應該全面拋棄,而應該取其精華,傳承、豐富、發揚。我們的教材中應當適當的加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讓我們多知道些“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并能夠踐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功課成績的提高更重要。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八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欲、節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最高統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九
曾國藩,一位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風云人物,其所建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閑暇之余,我仔細欣賞了《曾國藩家書》,只憾才疏學淺,未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國之棟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覺中涌起了敬意,感觸頗深。
《曾國藩家書》收錄其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分為修身、勸學、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書,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對親人眷屬敞開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闡倫理綱常;言之鑿鑿,情之綿綿。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曾公復雜的內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而面對當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家書中勸學、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曾公認為唯讀書可變化氣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對此獨到的見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動有法,并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們能夠效仿。他告誡親人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教誨親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滿。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淺。
在曾公的眼中,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聲聞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聲望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長久依賴著它。其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他篤學力行,老而不懈,規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時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有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曾公以立德為先,我們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可見無論在哪個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為警鐘長鳴。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逸,繼而浪蕩,終而溝壑,能延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家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
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最近讀了《曾國藩家書》,深受啟發,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之一。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面對世界。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在: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普通人照樣可以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曾國藩成為后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
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現在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這本書讓我們受益匪淺,非常值得一看!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二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毛澤東、蔣介石、袁世凱、梁啟超等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三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后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云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并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并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于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里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四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該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可以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讀后感《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現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五
假期里,我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感受頗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卻日益突出。人們可以不惜重金付諸于孩子,給孩子買最好的服裝和玩具,讓孩子參加名目繁多的特長班,但是教育的效果卻不如人意,在相當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出現了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的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xxx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掩卷深思,《曾國藩家書》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為師者,為人父母者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六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精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為: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后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博覽群書,立堅卓之志,懷赤子之心,方為高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七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8篇)篇十八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