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組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教學計劃,它們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一
2.欣賞音樂劇作品,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體會奧地利人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賞音樂劇作品。
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雪絨花》,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簡介影片(視頻資料)。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欣賞音樂劇作品)。
一、了解劇情。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簡潔語言概括。
2.課文有兩個場景,劃分兩個場景,概括兩個場景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后分小組交流,達成共識,組內成員匯報。
明確1.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他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宗教時,跑到野外游玩,后來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匆忙趕回修道院,而此時,修道院正亂作一團,眾嬤嬤正在尋找瑪麗婭,并談論他是否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突然趕回時他們也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2.第一個場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縱情歌唱。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二、走進劇情,認識瑪麗亞。
第一場景:
播放電影第一個場景的情境,隨影片一起歌唱唱詞。
描述自己初步認識的瑪麗亞。
學生自由發言匯報。
情境表演。
感知劇情,模擬瑪麗亞在第一個場景中的活動,上臺表演,其他同學配合歌唱唱詞,走進劇情。
第二個場景:
學生分角色朗讀。
確定場景中出現的角色,分配角色聲情并茂的展示劇情。
匯報他人眼中的瑪麗亞。
情境模擬:模擬各修女正議論瑪麗亞時,瑪麗亞突然跑進院子時的情境。
想象創作。
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比喻合適嗎?說明理由。
在認識瑪麗亞的基礎上也用兩個比喻來形容瑪麗亞。
問題探究:
小組辯論。
辯論結論:。
他們喜歡嗎麗亞。
理由: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他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了快樂,是她給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了生氣。
深入認識人物:
你眼中的瑪麗亞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自由全面評價人物。
三、欣賞作品。
你喜歡這部影視作品嗎?為什么?
小組交流。
匯報說明理由。
明確:
1.人物形象塑造鮮明。
2.景色秀美,環境氛圍輕松。
3.劇中音樂悠美。
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少女瑪麗亞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來的?
明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拓展練筆:
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采用各種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2)、兩個場景中環境氛圍形成了鮮明反差,你喜歡哪一種環境氛圍?為什么?
(3)、文中的音樂美嗎?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美?選擇文中的唱詞唱一唱。
四、拓展延伸。
創設劇情:當瑪麗亞跑回來時,大家也結束了議論走散了。你也嘗試當一次導演繼續創設劇情。
創設劇情表演。
影片后面劇情介紹: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的管理孩子們,瑪麗婭來了以后給孩子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歌聲?,旣愌排c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視頻資料補充: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麗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上裝化為灰燼,一年半之后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并且在山路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莊這個家族經營的企業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山莊情有獨鐘的游客,現在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馮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兒子正是打理這個企業的總管。
五情境創設,走出劇情。
傾聽主題歌《音樂之聲》。
結束語:
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二
教學目標: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崢嶸山麓。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著。
嬤嬤。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
通宵達旦。
(二)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后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歷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
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四)深入理解。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五)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三
課題音樂之聲。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2.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了解《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閱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朗讀討論。
點評課時安排1。
教學活動設計補充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說、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制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于小說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于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于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敘述人的“畫外音”表述。
三、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艘艘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欣賞品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仔細晶讀第一個場景描寫,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云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溫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著樂聲,回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群峰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說說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言。
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旣悂喿杂苫顫姷男愿?,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閱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征。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串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明確:通過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環境描寫等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么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兑魳分暋繁蛔u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五,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里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六、布置作業。
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課后反思審閱人簽字。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四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點:
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鄉愁四韻.故鄉,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她是我們生命的根。出門在外的游子誰不思念故鄉?羅大佑唱的這首《鄉愁四韻》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聲.
這首《鄉愁四韻》的作者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臺灣,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剛才我們聽的《鄉愁四韻》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他的另一首著名的懷鄉詩《鄉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鄉愁》,劃出詩的節奏,并初步感知詩的情感。
2、學生再讀《鄉愁》,完成下列任務:
(1)思考: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你是根據什么得出這個結論的?
(2)標出重音,并說明理由。
(3)確定朗讀的語速、語調。
3、(1)學生相互討論。
(2)師生共同探討,明確。
a感情基調:憂郁深沉或哀傷悵惘或深沉中帶著哀傷。
b重音:
1、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教師順勢講解:(托物寄情)、(滲透詩人情感的形象要重讀)。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個人的故鄉之思--祖國之思)。
鄉愁。
(托物寄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小小、窄窄、矮矮、淺淺能否刪去?
明確:(這幾個疊詞的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
3、“這頭、那頭”;“里頭、外頭”:
明確:(無比思念,卻不能見面,真令人銷魂。)。
c語速: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語速應快;
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語速應慢;
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語速應不快不慢。
語調:深沉而哀婉語調類型例舉:激昂悲壯深沉舒緩柔和……。
三、朗讀《鄉愁》,深入領會詩人情感。
1、學生練讀,要求讀出詩中的情感。
2、請學生逐節朗讀(操作模式:學生讀--學生評點、示范--老師評點、示范)。
教師講點a:1、“候”(輕聲)、“頭”(輕聲重讀);“母親”前(平直)-后(深情)。
2、“啊”、現在的“在”(語調低而帶拖音)。
3、“外頭、里頭”(語調極深沉而帶拖音)。
4、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語調極深沉、語速極慢)。
b:讀出情感的變化(生離:淡淡的哀愁--死別、永隔:深切的哀傷悵惘)。
3、老師示范讀--學生自讀。
老師請人讀--老師指導示范。
4、多媒體播放錄音,學生聽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感。
5、學生齊讀。
四、比較閱讀。
1、出示課件:席慕蓉簡介、席慕蓉的《鄉愁》、
3、對比閱讀:
(1)自讀席慕蓉的《鄉愁》,明確它的感情基調(深沉悵惘)、確定朗讀的重音及語速(緩慢)語調(深沉)。
播放朗誦錄音。
(2)兩首詩有何共同點,又有何不同點?
1、主題:主題相同,相比余的《鄉愁》較席的《鄉愁》深刻。作者的情感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2、手法:都運用了以實寫虛的手法。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五
教學內容:
1、唱:《乃喲乃》。
2、動:簡譜“do、mi、sol”及相應的柯爾文手勢;認識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樂游戲“小音符找朋友”
3、拓展:了解土家族的歌舞節日“社巴節”中最具特色的“擺手舞”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do、mi、sol三個柯爾文手勢及相應的唱名。
2、通過表演,加深對歌曲《乃喲乃》的印象,配上柯爾文手勢,幫助認識和唱準do、mi、sol三個音。
教學重點:感受歌曲《乃喲乃》的獨特旋律賦予歌曲的濃郁民族風格。
教學難點:視唱《乃喲乃》時配上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認識和唱準do、mi、sol三個音。
教材分析:歌曲是一首土家族兒歌,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構成,獨特的旋律賦予歌曲濃郁的民族風格。
教學用具:鋼琴、譜表、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發聲練習。
《螢火蟲》。
要求:聲音柔和,氣息平穩,腰部有力支撐,唱出三拍子的韻律及夜晚的寧靜感。
三、復習。
1、復習do、mi、sol。
(1)do、mi、sol三個音的柯爾文手勢。
(2)聽音訓練。
教師操作:鋼琴彈奏每個音數遍,學生閉眼聽,聽出是什么音就用手勢來表示,錯的坐下,對的繼續聽音。
學生活動:聽音練習得“聽音冠軍”。獎勵一顆“紅星”
2、視唱復習。
535531553531‖。
教師操作:鋼琴伴奏。
學生活動:跟著鋼琴邊唱邊做柯爾文手勢。
四、新授歌曲《乃喲乃》。
1、播放錄音范唱。
教師操作:播放錄音。
學生活動:欣賞錄音演唱。
教師解說“乃喲乃”的意義:跳吧。
2、學習歌曲演唱。
教師操作:鋼琴彈奏。
學生活動:跟著琴聲輕聲哼唱。
教師操作:鋼琴伴奏。
學生活動:跟琴輕聲演唱歌曲《乃喲乃》。
教師操作:鋼琴伴奏,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活動:分組及個別進行有感情地演唱。
3、歌譜學習。
教師操作:鋼琴伴奏。
學生活動:跟著琴聲輕聲分句唱譜。
學生活動:全班齊唱樂譜。
教師操作:示范樂譜演唱并加進柯爾文手勢。
學生活動:自由練習五分鐘。
學生活動:分組練習柯爾文手勢。
交換樂句練習手勢。
將全曲連起來邊唱邊做柯爾文手勢。
三、小結。
教學反思:
《乃喲乃》一課是一節以唱,奏,跳為主的綜合課,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緒來表現歌曲《乃喲乃》。了解土家族文化特點,學唱歌曲。學跳舞,采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本節課,不管是土家族民俗風情的介紹,還是歌曲學唱前的聽音游戲和學會歌曲后的擺手舞的學習,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表現歌曲的意境,而不是為了體現多樣的教學形式,創設完整的教學情境,為設計而設計。
首先,通過簡單的歌曲學習。引出土家族這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并通過他們的傳統節日讓學生了解他們的擺手舞,在從學習擺手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擺手舞的伴奏樂器及節奏特點,并加以掌握。最后通過故事把整個教學結果呈現出來。并行成一個abcab的曲式結構。
從教學方法上來說,奧蘇伯爾根據學生進行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的學習分為接收學習與發現學習。我在教學中更注重的是采用發現學習的方式,運用“不把學習的主要內容提供學生,必須有學生獨立發現,然后內化?!边@一理念貫穿教學。這首歌曲雖然是由簡單的三個音組成,但是對于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唱準。首先,用復習do、mi、sol入手,根據整首旋律的音符節奏特點,從“135”的單音練習到旋律練習,不僅讓學生熟悉這三個音,還為后面呼喚的場景打下了基礎,我對識讀樂譜的教學有了突破。
歌曲雖然是由簡單的三個音組成,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唱準。因此我采用了手號的教學法。讓同學們既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手號的幫助下更好的注意音準。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得很輕松,在不知不覺中就化解了平時課堂中識譜視唱教學的難題。然后我又用“師生接龍演唱”這個游戲讓學生自主地學會了歌曲,學生在游戲中熟悉了音高、掌握了節奏,這個過程設計的環環相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學唱歌曲時我在這節課中巧妙地將相關文化滲透到教學中,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融合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本課中土家族風土人情的介紹,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來了解,恰到好處,加深對土家族的印象。擺手舞的學習也是過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來歷,再觀看教師示范,總結舞蹈特點,最后進行學習。直觀的視頻教學讓學生能很快的了解并掌握擺手舞的特點。在加入伴奏樂器后,課程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完全激發出來。
總之,我從音樂本身的需求出發,在適當的時候巧妙地進行了相關文化的滲透,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最后的展示是對一節課的總結與歸納。上完這課我認為這節課教學內容很豐富,形式多樣,結構的完整性保持的很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六
1、能用充滿深情地聲音演唱歌曲《蘇格蘭的藍鈴花》,感受歌曲所表達的對朋友情誼的留戀和期待。
2、了解歌曲弱拍弱位起的節奏特點和重復手法的運用。
3、通過欣賞英國民歌《友誼地久天長》,演唱歌曲《同一首歌》,引導學生通過歌聲感受友誼的美好,陶冶學生情操。
能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蘇格蘭的藍鈴花》,教育學生珍愛友誼。
唱好歌曲中的倚音和附點節奏,理解歌曲弱拍弱位起和重復手法的運用。教學過程:
課前音樂鋪墊——《綠袖子》。
1、觀看圖片:藍鈴花。
介紹:藍鈴花又叫“藍色鈴鐺”,顏色藍中帶紫,有淡香,外表像一個個鈴鐺,花期在春末夏初。
2、欣賞歌曲。
師:今天,我們的音樂之旅就從美麗的藍鈴花開始,請大家一起來欣賞。(播放mtv《蘇格蘭的藍鈴花》)。
1、理解歌曲。
(意大利)那么這首歌從名字來看好像是歌唱藍鈴花的,而實際又蘊含著哪些更豐富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5頁,細細品味一下吧。
(播放cd)。
師: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播放伴奏音樂一遍,師生交流互動)。
生:這首歌表達了對朋友情誼的留戀,朋友間深厚的友情。
2、用“啦”演唱旋律,調整歌唱得狀態。
a教師彈琴范唱。
師:那么這首歌不僅歌詞寫得真摯感人,旋律也是耐人尋味,下面我們練習用”la”演唱歌曲的旋律。唱“la”的時候要把口腔充分打開,面帶笑容,輕聲演唱,現在我為大家演唱一遍。
b學生唱2、4樂句,老師唱1、3樂句。
c學生完整演唱。
3、練習重點樂句。
a板書第一樂句,提示弱拍弱位起,聲音的發力點在do’上;練習倚音的唱法;強調劃拍視唱。
b板書第二樂句,提示#4。
c找一找第一樂句歌曲中出現過幾次?這首歌運用了什么創作手法?(重復手。
法)其中還有一句是不完全重復或者叫相似樂句,誰能找到?請同學到黑板上在第一樂句上作改動,改為第四樂句。
重點練習第四樂句中的倚音和附點節奏。
d劃拍完整演唱曲譜。
4、學唱歌詞。
a輕聲演唱,關注準確性。
c再作情景想像,想象你有一位曾經朝夕相處的好朋友,請你懷著對友人的懷念和祝福演唱這首歌吧。
5、感悟友誼。
師:這首歌表達了朋友間深厚的友情,下面我想請同學們來交流你是怎樣看待友誼的,可不可以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友誼是什么?(友誼是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是點亮美好人生的一盞燈)。
生談對友誼的理解。
師:下面我想以一首歌曲來寄托我們大家對友誼的熱愛和贊美,同樣是一首英國歌曲,它的名字叫做《友誼地久天長》,大家將看到的是一個特殊的演唱組合,融入了現代的和古典的元素,一起來欣賞吧。
四、結束。
師:伴隨著這優美的歌聲,我們的音樂課即將結束了,希望你們能彼此珍惜這六年的同窗情,也祝愿我們大家的友誼地久天長。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七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合作、討論、探究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并尊重熱愛自己的父親。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起臺階,我們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每天,踏著臺階,我們就進入了高樓大廈,邁上了更高的殿堂。而在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村,房前也有臺階,其中蘊含著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帶我們去一戶農家的臺階上走一走!
二、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自主學習。
師:這節課,讓我們師生走進語文學習的樂園。老師為大家提供了四方面的學習內容:1、讀臺階--朗讀小組;2、說臺階--人物評論組;3、品臺階--語言賞析組;4、畫臺階--板書設計組。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自主選擇其中一方面的學習內容,然后組成學習小組,稍微考慮一下。1、2、3、4,行動!
師:現在,大家都有自己的選擇,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學習,10分鐘后匯報你們的學習成果,如果你還需要幫助,小組可以派一名同學上來點擊鼠標,老師會給你一些提示。好,開始!
(二)交流學習。
師:看得出來,大家研討很熱烈,接下來我們四個小組互相交流一下學習成績,這期間,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第一組,朗讀小組(簡要概述故事)。
生:本文是一篇小說,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父親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在當地有一種說法,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父親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他辛辛苦苦地勞動,攢了大半輩子,終于蓋起了新屋子,臺階高了,父親卻老了,身體也累垮了。
由于篇幅較長,學生可以有選擇的讀取其中幾段,(如朗讀10~~~16自然段)。
師:大家認為他們讀得怎么樣?。?/p>
生:評價。
師:可以說讀得很投入,聽的也很認真,點評的也很專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研究,提出了人類需要的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共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那么父親花去半輩子的精力去建造的高臺階是哪一種需要呢?當然是尊重的需要!
師:抓住了這句話就等于拿到了走進這篇文章的鑰匙(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文章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第二小組匯報成果!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讓我們走近文章的人物。
第二組人物評論組。
生:概括地說,這篇小說塑造了父親--一個典型農民形象。具體地說:
(1)他是一個要強、不甘于低人一等的、有著自己的理想、有著自己的淳樸目標的人,表現在他不滿足于自己的臺階低,哪怕傾盡大半輩子心血也一定要造一座有著高臺階、屬于自己的新屋。
(2)父親是一個拼命苦干、具有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精神的'人,表現在他為了建造新屋的漫長而艱辛的準備過程。
(3)父親又是一個謙卑的人,表現在新的臺階建成后,他又不好意思坐在上面。
生:評價。
師:同學們目光敏銳,善于發現問題,父親悲苦的根源在哪里呢?
生:……。
師:在于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這篇小說,作者不僅以崇敬的心情謳歌了父親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好品質,而且以憐憫的心情展現了農民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態,從而發出了時代的呼喚:迫切要求提高生產力、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讓農民的生活邁上新的臺階。十分可喜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今日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我們依然要一如既往地關注農村發展,關心農民生活。
師:小說向我們深刻描繪了一位農村父親的形象,我們來看看語言賞析組又有哪些收獲呢?
第三組:語言賞析組。
生:……。
如(1)13段:“專注的目光”這個神態描寫,寫出了父親對別人家臺階的羨慕,同時又融情于景:“搖來搖去的樹枝就好像綿長的思緒”,他下定決心:也要建高臺階!
(2)21段:這里的動作描寫,傳神地寫出發父親與眾不同的高興樣子,表現了他謙遜的心理。
(3)30段;外貌描寫,表現父親人老了,不能勞動了的那種沮喪,讓人心酸。
(4)我們朗讀課文時,覺得第24段寫的最精彩,一系列表示時間的詞語、一系列的動詞、一系列的神態描寫,生動而真實地再現了臺階要建成時父親的興奮心情。
師:給大家讀一讀吧!
生:讀第24段。
師:聽你讀的非常有感染力,那種心情分明就在眼前!
我們分析過后一起來關注一下板書組的設計,說一說設計意圖。
第四組:板書設計小組。
請同學上來投影他們的板書,并說明理由?。▊€板書一方面根據小說的情節發展,讓大家明確本文的結構及部分內容;另一方面力求突出本文的線索:以臺階為線索;還要能體現父親的精神。)。
三、拓展學習。
師:大家的學習熱情令老師感動,你們的聰明才智讓老師佩服,在這里老師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感受。優秀作品總是讓人們產生共鳴,學習本文也讓我想到了我的父親。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想起了你們自己的父親,請看老師為大家做的短片,在大屏幕上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父親?你愿意把深藏心中的關于父親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嗎?(課前讓同學先收集自己父親的照片,并準備和父親相關的故事)。
如:生:老師讓我找幾張爸爸的照片,我回家翻起了久已不翻的影集,看著爸爸的照片,我不禁感嘆于他年輕時的灑脫,雖然容貌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滄桑、成熟、深沉,卻分明是歲月的沉淀。他那年輕時清瘦的面頰已經變得豐滿,原本凌亂不羈的胡子也已消失,原本茂密的頭發也已經稀疏。再看看不斷成長的我,從呀呀學語,到好奇天真,從調皮搗亂到漸漸懂事,到朝氣蓬勃,我忽然發現是我的成長耗費了父親太多的心血。因為我,讓爸的生活更加熱鬧;因為我,爸爸的工作更有干勁,因為我,爸爸的心中常充滿喜悅和幸?!F在我已經長大,不用再讓爸爸那么過多地操心了!我多么希望能快點長大,幫爸爸多分擔些什么,讓他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時間的老人啊請慢下你的腳步吧,讓我親愛的爸爸慢慢變老,這就是一個做女兒的心愿了!!
四、結束語。
走進父親,我們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話語,那么就讓我們心中默默的道一聲:“父親,您辛苦了!”老師也衷心地希望你們若干年后都能有所建樹,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對父親最好的報答!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八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重點難點。
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及環境描寫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導入。
一、導入。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戲劇是生活的鏡子,是濃縮的人生。欣賞戲劇和影視劇,可以使我們見識人生百態,品嘗生活百味。
1、播放《哆來咪》這首歌。通過視頻中的人物,揭示課題《音樂之聲》。
2、簡單介紹影片背景概要——《音樂之聲》講的是發生在1938年,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以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的民歌和愛國歌曲。這部影片成為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廣為流傳的經典音樂有:《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女》《雪絨花》《多來咪》《晚安,再見》等。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請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局部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提問: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活動3。
【活動】研討探究。
三、朗讀課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請同學朗讀第一個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利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要求表演出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從而掌握瑪麗亞的性格特征。
2、請同學分角色演讀第二個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利亞的議論)。
提問:文中的各位修女們是怎樣評價瑪麗來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3、課文中的修女們用什么來比喻瑪麗亞?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活動4。
【活動】深入研討。
四、研討課文中利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手法以及環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提問:通過上面的表演,你們能總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嗎?
2、總結人物描寫的方法: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的刻畫了少女瑪利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
3、提問:課文開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呢?
4、用知識樹總結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方法和作用。
活動5。
【練習】課堂練習。
五、研習課文,活用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請同學們嘗試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或環境描寫來練習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斷作文。
活動6。
【活動】拓展延伸與小結。
六、拓展延伸,賞析影視劇本。
1、“助讀資料”:介紹影視劇本的特點。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民本跟小說、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跟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制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劇本又不同于說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于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于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經敘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于小說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的發展有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2、影片后面劇情介紹:在奧地利的薩爾匹茨堡,喜愛歌唱的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小朋友當家庭老師,馮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們?,旣悂唩砹艘院蠼o小朋友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歌聲?,旣悂喤c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示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播放主題歌《音樂之聲》結束。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九
教學目標:
1、能專心聆聽亞洲部分國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了解有關音樂作品的風格。
2、能對有關音樂作品的情緒、風格進行簡單的評述,并能哼唱一兩首作品的音樂主題。
3、能自信、大膽地參與各種音樂表現活動。
教學重點:亞洲部分國家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的欣賞。
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聯想欣賞法、引導表現法。
教具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用組織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列舉我國五種民族樂器。列舉我國五種傳統樂器。列舉我國五首優秀民歌。
2、設置情境:組成“音樂文化交流團”赴亞洲各國交流傳統音樂文化。
3、展示亞洲地圖,確定“訪問”方向。(學生在對祖國傳統音樂文化自豪之余產生對亞洲各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
二、感受與表現。
(一)東亞音樂欣賞。
1、在去東亞的“旅途”上,播放歌曲《櫻花》讓學生感受日本音樂的特點。
2、播放日本傳統器樂曲《五木搖籃曲》。
3、提問: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4、提問:這首樂曲使用的樂器與中國哪些民族樂器相似?(展示課件)。
5、引導學生嘗試用一種中華民族樂器來演奏旋律或樂曲。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踏上”旅途,學生輕松的得到審美感受。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演奏一首樂曲有些難度,只要能奏出一些旋律來就足以得到表揚,因此第5步我盡量親切地鼓勵更多學生來嘗試,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
(二)東南亞音樂欣賞。
1、“坐輪船”去印尼,播放印尼歌曲《鸚鵡》。
2、組織學生討論印尼音樂的風格和特點。
3、鼓勵學生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學生在哼唱歌曲主旋律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歌曲的音樂風格。)。
(三)南亞音樂欣賞。
1、“乘飛機”去巴基斯坦,“空姐”介紹著名的巴基斯坦歌曲《美麗的國土》。
2、播放歌曲。
3、引導學生學唱歌曲。
4、提問:能不能說出一兩首贊美和歌唱我們祖國的歌曲。
5、坐上飛機再去上印度,欣賞《拉格》。
6、西塔爾樂器及《拉格》曲式結構介紹。
(四)西亞音樂欣賞。
1、“坐上駱駝”邁向沙特阿拉伯,播發沙特阿拉伯舞蹈音樂《阿拉伯舞曲》。
2、鼓勵學生隨音樂律動。
3、學生隨樂曲律動,體會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情趣。
4、“駱駝”走向土耳其播放土耳其歌曲《厄爾嘎茲》。
5、和全體學生一起隨歌曲旋律歌唱。
(學生在聽賞各國音樂之后,能大膽、自信地參與各種表現活動。)。
三、討論與評述。
用表格的方式展示答案,并肯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展示課件)。
四、整合與拓展。
請學生課后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一個國家,搜集該國的風土人情及圖片,下次課交流共享。(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
1.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應用。
3.能識別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4.知道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響因素。
6.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溶解性影響因素的探究。
[教學難點]。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與乳化的區別。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品]實驗儀器、藥品、用品,教學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由溶液章圖切入課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動1(探究溶液的形成過程)。
1.學生實驗:向實驗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藥匙蔗糖或食鹽,用玻璃棒攪拌(教師巡回指導)。
2.師生活動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物質“消失”的原因。
(3)幫助學生分析(體驗)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幾種物質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師生活動2(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2)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3)總結出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1.溶質+溶劑溶液)。
4.師生活動3(填寫表格,讓學生掌握溶質溶劑判斷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質(溶解前的狀態)溶劑(狀態)。
硫酸銅溶液硫酸銅(固體)水。
碘酒碘(固體)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體)水。
稀鹽酸氯化氫(氣體)水。
5.師生活動4:
引導學生發現——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常見的溶劑;兩種液。
體(不包括水在內)互溶時,將量多作為溶劑,量少的作為溶質。
三、探究活動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
1.學生實驗:在1、2、3號試管中做三個小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3.師生活動1:引導學生對比自己所做的三個實驗,總結得出——不同溶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4.教師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師生活動2:對比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媒體)。
溶質溶劑溶解情況。
碘水碘難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錳酸鉀水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汽油高錳酸鉀難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難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總結得出——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板書: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四、探究活動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2.要求學生在所做過的三個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驗證。
3.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4.學生實驗(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滴加酒精的過程中不要振蕩,滴加結束后振蕩;要留心觀察振蕩前后的現象)。
5.教師總結:如果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還會發現酒精和水這兩種物質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動4(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1.學生實驗:觀察3號試管中的液體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現象。
2.學生實驗:向3號試管中滴加2-3滴洗滌劑,按照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順序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比較渾濁液體1和渾濁液體2(媒體)。
4.建立乳濁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板書:
3.乳濁液]。
5.學生實驗:比較滴加了洗滌劑和未加洗滌劑的兩支試管的干凈程度。
6.分析洗滌劑的去污原理: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一
1)通過觀察溶液形成的現象及其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淺入。
深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
2)通過一些實驗探究,進一步學習對比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從。
多角度、多側面來認識同一問題;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2、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三、教學難點。
1、從微觀上理解溶解現象;2、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教學方式。
課件、板書等手段;實驗探究、課堂討論、啟發引導、合作與交流等方法;
五、教學過程。
板書溶液。
特征:均一、穩定。
溶液的形成組成:溶劑、溶質。
溶液的命名。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二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教學過程:
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1,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三
1.認識生活中的投影現象,知道投影分為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感受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下幾何體與其投影的關系。2.經過操作、觀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動,探索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規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科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房屋、樹木、石凳、身影、手影的豐富的、鮮活的生活實例,引出投影現象的概念。2.教科書通過幻燈機投影引出投影面、投射線和中心投影的概念,以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引出平行投影的概念。中心投影的特征是投射線是由一點發出的,也就是說投射線是具有公共端點的射線。而平行投影的特征是光源發出的光線是平行的。
3.教科書通過實驗與談究探究平面圖形的中心投影。以點光源下三角形紙板為例,將其抽象為數學問題,如果投影中心在三角形外,大三角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是,其投影是與之相似的三角形;當投影中心在三角形所在平面上時,投影是一條線段;當投影中心不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且該平面不平行于投影面時,其投影是不與其相似的三角形。
4.。教科書又以陽光下正方形窗子的影子為例,探究了平行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這時只有兩種情況,即平行四邊形或一條線段,后者只在正方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射線時發生。正方形的內角與其投影的內角可能不相等,即平行投影不保持角度的大小,但保持共線性,即共線的點的投影也共線,這兩點與中心投影相同。此時平行投影保持平行性和線段的分割比,即平行線的投影仍然平行(或重合),但不會相交;當線段的投影仍是一條線段時,線段的內分點的投影分線段的投影的比不改變。這些性質中心投影不具備。在中心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可能是任意四邊形或線段。
教學重點:1、了解中心投影的概念以及中心投影下線段、平面圖形與其投影的關系。2、認識平行投影的概念和投影規律,能夠畫出簡單幾何體在水平投影面和豎直投影面上的投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四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和名稱,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學生在學本單元內容之前,并沒學過多少元素,因此難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課題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會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他們可以從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信息,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涉及了“元素”,比如緒言中提到“物質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電解水實驗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以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定義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對元素已經有一定感性的認識,但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最好還是從分析具體物質的組成出發,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的核電荷數,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氣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這些物質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一樣的,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為氧元素,所以要求學生闡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難,困難是在應用的時候,元素和原子兩者之間經常發生混淆。學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用“原子”,所以在本節教學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逐個對難點進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關原子的知識進行區別和對比。
2、組織好本課題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組織好本課題的課堂討論。
4、使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物質所含元素含量的確定,養成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教學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九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實用15篇)篇十五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并“驚羨”于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斗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這才是更重要的。
導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各屬于什么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很下工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著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勤奮是成功的`關鍵。然后進一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
韓愈: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理解:學業的精深在于勤奮刻苦,荒廢在于嬉戲玩樂。行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毀敗在于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贝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