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雜詩心得體會篇一
雜詩,是指以自由、隨意的方式組合各種不同題材與風格的詩歌形式。其中包含了許多流派和風格,諸如: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它以豐富的意境、渾厚的情感、抒發思想的機緣、順暢的韻律、靈巧的語言和多層次的表現手法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歡。在閱讀大量雜詩的同時,我逐漸深刻領悟到了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詩歌感受
在這些雜詩中,色彩斑斕的詩歌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沉浸在一片詩意的海洋中。如唐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以草地翠綠、遠古蒼茫、赤壁苦難等吟詠之情,讓人感受到詩人對思想、文學和藝術的獨特見解和審美理想。同時,許多雜詩在描述意象時有著濃郁的當代風貌,如現代女詩人雨果的《老秦的羊》就融入了民謠和觀念的韻味,展現了對時代的關注和對未來的憧憬。
第三段:情感表達
雜詩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許多詩人在雜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感悟和思考。如元曲大師關漢卿的《半夜雷轟》表達了對父子情感的描寫,宋代詞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則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這些雜詩充滿情感和熱情,不僅展示了詩人的創作實力,更啟迪人們向內心深處去探索、去思考。
第四段:運用文學技巧
雜詩的好壞與否,不僅與其語言的優美、敘事的連貫、詩情的深刻有關,還需要運用一定的文學技巧。雜詩往往運用了多種語言技巧,如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讓讀者在氛圍和情感上都得到深刻的體驗。執行得好的雜詩,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能夠在表現手法上做到淋漓盡致,擁有著身臨其境之感。
第五段:結語
古今中外,雜詩無疑是一種優秀的文學藝術形式。通過大量閱讀,我也認識到雜詩應具備的體裁特征、情感展現方式以及對語言運用的要求。雜詩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文學表現力的深度和廣度,展示了詩人們對社會、對文化、對生活的思考,傳達了一中真摯而充滿力量的情感,對于我們自身的文學修養也是不可小覷的。
雜詩心得體會篇二
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釋
選自《龔自珍全集》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東方故里。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花:比喻國家。即:到。
己亥雜詩賞析
這詩作于1839年(農歷己亥),是詩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詩人辭官南歸故里,后又北取眷屬,就在往返途中創作了這一部堪稱絕唱的大型七絕組詩。這組詩憶述見聞、回憶往事、抒發感慨,藝術地再現與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跡、著述的豐富閱歷,標志著詩人認識社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時值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夜,詩中頗有感時憂國的力作。這首詩則表現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這首詩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抒發離京南返的愁緒,二是表示自己雖已辭官,但仍決心為國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落紅”、“化作”兩句是歷來傳頌的經典名句,他們一方面是詩人言志抒懷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廣泛意義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寫照。詩的開拓為表現自己離愁別緒的豐富感情,詩人用了“浩蕩”一詞來形容“離愁”,既強化“愁”意。又體現出詩人狂放深沉的內心思緒和個性特點,這里典型的詩人本色。緊接著的“吟鞭”句,對前人詩局的化用也恰倒好處,并形成了兩句相連呼應的藝術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詩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則筆鋒一轉,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抒發胸臆,使全詩渾然一體動人肺腑。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籠,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愁緒就和回歸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斜暉,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后兩句以荷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離京時,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昂剖帯北局杆畡莺拼?,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娙艘岳铎贤鰢磺糁钭栽?,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庇猛砭耙r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耙鞅迻|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上г娙瞬痪镁退涝诘り枙海陜H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甭浼t,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雜詩心得體會篇三
雜詩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囊括了各種不同的內容和體裁。作為一種創作風格,雜詩顛覆了傳統的文學規則,使得作者可以更隨意、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我的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雜詩作品的魅力和創作技巧。在此,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雜詩的特點。雜詩是一種多樣化的文學形式,它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內容和表現手法。雜詩可以涵蓋精神、物質生活等各種方面,具有很高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在于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融合了很多其他體裁的特點,達到了很多文學形式不能達到的效果。
第二段,雜詩的表現手法。雜詩是一種充滿創造力的文學形式,它鼓勵作者通過多樣的表現手法來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種文學形式甚至可以在同一首詩中,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不同的效果。例子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它采用了反復出現的修辭結構,營造了一種浩大而宏偉的氣息。
第三段,雜詩的創作技巧。雜詩的創作過程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和想象力。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可以運用多種文學技巧,比如比喻、描寫、對比等來進行創作。例子如:望斷天涯路,心勞日已慘。這首詩運用了望斷、心勞這兩個富有表現力的詞匯,表達出思想的疲憊和煎熬。
第四段,雜詩文化價值。雜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一支。雜詩文化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雜詩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于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段,個人心得。在我學習雜詩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雜詩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創作技巧。我認為,雜詩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融合在一起,反映了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通過學習雜詩,我不僅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而且也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對我的文學創作也有所幫助。
總之,雜詩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形式,它具有多樣的表現手法、創作技巧和文化價值。通過學習雜詩,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文學品味,同時也能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雜詩心得體會篇四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艷景似殘秋。
翻譯
一年多來那停泊秣陵畫舫行舟讓人想念,秦淮水上閣樓讓人魂牽夢繞。
整個大地都籠罩在多日的細雨微風中,一片朦朧,本應是姹紫嫣紅,如今卻似殘秋。
注釋
秣陵:南京古名。
夢繞:往事縈懷。
雨絲風片:細雨微風。多指春景。
創作背景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本首詩即是其中一首。
賞析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此乃組詩之第一首,寫作此組詩之緣由,奠定了組詩風格哀婉的基調。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蓖ㄟ^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已寓于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向往已久,故說:“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斷腸”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后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弊匀?,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于內陸河的畫船游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梁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艷景似殘秋?!蓖ㄟ^記游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笆坑杲z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寫詩人親履其境后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出《驚夢》有云:“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脫化于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姹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容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皻埱铩笔菚r令即將交替的關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蛟S詩人什么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此詩以樂景抒哀情,由“腸斷”兩字可知作者懷著悲傷凄涼的心境來到了秦淮河邊,雖是“雨絲風片”的春日,但在綿綿的細雨中,在瀟瀟的春風中,作者只感到了對秦淮河今昔對比的無限悲涼,濃艷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殘秋般的內心。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秦淮河凄涼蕭條的哀傷感懷之情。
雜詩心得體會篇五
雜詩,是指唐代詩歌中類別之一,與田園詩、閨怨詩、宮廷詩、山水詩等并稱。雜詩常采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表達感受,形式自由、內容廣泛,能夠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情感和社會現象。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思維敏捷、口耳俱佳、對事物有細膩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同時也需要大膽的想象力和創意能力。在寫作雜詩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段:了解題材,把握表達
雜詩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需要從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在寫作過程中,需要了解題材,把握主題,注意表達,把握好詩歌的節奏、運用比喻手法等。積極思考和分析,讓自己的寫作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
第三段:多讀優秀作品,提升審美水平
詩歌創作需要靈感、天賦和刻苦的努力。與此同時,多讀優秀作品也能夠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寫作技巧??梢蚤喿x唐代雜詩家如王之渙、賈島、韓愈、杜甫等,也可以關注現代詩人的創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第四段:挖掘自身經歷,豐富創作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寫詩也需要從自身的經歷中獲得靈感。挖掘自身經歷,能夠讓自己的詩作更加深情、貼近讀者。可以從自己的成長經歷、親情、愛情、友情等方面入手,用心創作出自己的佳作。
第五段:總結體會,不斷進步
在寫作雜詩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和體會。在寫作前,需要明確主題和題材,把握表達和運用比喻手法等。同時,要不斷讀優秀作品,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和寫作技巧。借鑒自身經歷,豐富創作,讓自己的詩作更具有深度和感染力??傊?,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不斷進步,創作出更好的雜詩佳作。
雜詩心得體會篇六
原文:
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注釋: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賞析:
這是歌詠游客居外不得返鄉的游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心得體會篇七
吳均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山水詩人,他生于820年,卒于895年,享年75歲。他的山中雜詩是他詩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他對大自然、人生態度、社會現實等方面的深刻觀察和思考。本文將結合吳均山中雜詩中的幾首詩,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介紹吳均及其山中雜詩。吳均生于唐代中期,他的詩歌中均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神往,成為了他詩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山中雜詩堪稱其代表之作。這些詩歌內容包括吳均自己的生活體驗、對人生的看法、對自然的觀察,極具地真實性和深刻性。
第二段,談論“行路難”一詩。吳均的“行路難”一詩,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在詩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表達了人生中的坎坷和不確定。無論何時,道路都不會一直順暢,就像吳均所說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面對這些困難時,只能靠自己不斷地前行。
第三段,講述“喜雨”一詩。吳均的“喜雨”表現了自然的美麗和其對美的感受。這里的喜雨是一種自然景觀,吳均借景抒情,首先描繪了天空陰云密布的景象,然后下起了雨,清晰可見的世界原本的模糊已然成了一幅美景。喜雨下,山間的溪流清澈見底,整片山林都猶如換了一副新裝。這篇詩傳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仰慕與贊美。
第四段,提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吳均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講述了詩人離別墨客的心情。這篇詩以黃鶴樓為背景,是因為此處與孟浩然長居的石頭城有關。詩人從黃鶴樓離別后,直到望不見孟浩然的身影,筆下透出了濃濃的離愁。這篇詩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為在我的生活中,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相遇和離別。
第五段,總結我的感受。吳均的山中雜詩,極具生活感和真實感,給我們傳遞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通過閱讀這些詩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聯結。無論是面對困難或是幸福,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和享受生命中的每個時刻,珍惜和感激身邊的人和事,做好自己,這是吳均這位大詩人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
雜詩心得體會篇八
作者:曹丕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
惜我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吾鄉,安能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長,烈烈的北風吹來正涼。
躺在床上輾轉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定時光忽已久,白露漸漸浸濕我衣裳。
俯視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心星噣星排列呈縱橫,銀河轉而流向正西方。
草蟲的叫聲多么可悲,鴻雁孤獨地向南飛翔。
內心悶悶不樂憂愁多,連續不斷地思念故鄉。
想要高飛何處得雙翅,想要渡河河面無橋梁。
面對長風而微微嘆息,憂思不盡斷我腹中腸。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聳立無依形狀如車蓋。
可惜浮云沒遇好時機,恰巧與突起的暴風遇。
暴風吹我飄行到東南,南行來到吳郡會稽郡。
吳會二郡不是我故鄉,如何能夠在此久停留。
拋開憂愁不必說其他,客子身居異鄉畏人欺。
烈烈:風吹過之聲。
展轉:展同輾,指睡覺時翻來覆去。寐:入睡。
彷徨:徘徊,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天漢:指銀河。西流:指銀河由西南轉而向正西流轉,表示已是夜深時分。
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郁郁:苦悶憂傷。
濟:渡。梁:橋。
中:同“衷”。中腸:謂腹中之腸,喻愁苦之甚。
浮云:漂浮的云。
亭亭:聳立而無所依靠的樣子。車蓋:車蓬。
時不遇:沒遇到好時機。
適:正值,恰巧。
行行:走了又走,這里是極言漂泊之遠。吳會:指吳郡與會稽郡,今江、浙一帶。
滯:停留。
棄置勿復陳:此為樂府詩套語。棄置:放在一邊。陳:敘說。
畏人:言客子力單,怕被他人所欺。
用“雜詩”做題名,開始于建安時期?!段倪x》李善注解釋這一題名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币簿褪钦f,觸物興感,隨興寓言,總雜不類。所以,題為“雜詩",等于是無題,賦物言情,都是比較自由的。曹丕這兩首雜詩則是抒寫他鄉游子的情懷。
建安時期風氣之一,是詩人喜作代言體詩。即揣摩客觀人物的情懷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個,如他的《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婦詩》是代阮璃的遺孀抒情,《代劉勛妻王氏雜詩》是代棄婦抒情?!峨s詩二首》也屬于這一類,不過是代游子抒懷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寫出他鄉游子的情懷與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卻并不限于作者一身,這是與自抒己情的抒情詩不盡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賦筆,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寫情。詩人先不點明主題,開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詩,即占全詩三分之二的篇幅,著意描寫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態。詩人將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環境的豐富拓開一介廣闊的描寫空間,得以從容落筆,淋漓寫情,整個畫面情景相生,氣氛濃郁。
詩從季節、辰侯發端。 “古詩云:“愁多知夜長”。思心愁緒滿懷的人最不耐長夜的煎熬,而颯颯秋風自又分外增一層凄涼之感。首二句表面看來純系景語,實際其中已隱含一愁人在,與三、四二句交融,這是行筆入神的地方。人未見而神已出,全在詩句中醞釀的一種氣氛,妙在雖不明言,卻真切可感。三、四兩句接著寫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輾轉難眠。五、六兩句寫主人公的思懷太深沉了,太專一了,竟然感覺不出時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許久時間,露水都把衣衫沾濕了。雖只兩何詩,卻極傳深思癡想之神。他低頭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滾動鱗鱗的波光;仰頭縱觀,也無非明月當頭,夜色深沉,銀河已向西傾頹,寥廓的夜空上鑲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這四句詩筆筆寫景,卻筆筆無不關情。主人公那一種百無聊賴、寂寞孤獨之感,直從字里行間泛溢出來,與開端兩句同樣具有以景傳情之妙?!安菹x鳴何悲,孤雁獨南翔”,恰在此時此境,又是秋蟲的陣陣悲鳴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飛孤雁闖入眼簾,無不觸物傷情,頻增思懷愁緒。整個這一大段,以悠然的筆調一筆筆描來,情景如見,氣氛愈釀愈濃。
經過上面這一段高妙筆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憂重的情態已如在眼前。這時詩人才將筆頭輕輕掉入主題:“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倍浔阌星рx之重。這力量不是來自兩句直述語本身,而是來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鋪墊描寫。那深愁難遣、寢息不安、孤寂無聊的形象,已把鄉思推到了極點,因而使這二句平淡的敘語具有了畫龍點睛的妙用,與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詩章法的奧妙。詩人并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從欲歸不能這個側面展拓一筆:“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睆娏业臍w鄉愿望,更反襯出鄉思的深濃。而還鄉無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風長嘆,肝腸斷絕了,這個結尾余味悠然,余情裊裊,頗有余音繞梁之妙。
第二首詩與前一首雖然都是寫游子題材,卻截然不同。在藝術表現上,前一首多用賦筆,這一首則多用比興。在思想內容上,前一首著重抒寫他鄉游子的纏綿深摯的思鄉之情,這一首則著重表現游子身處異鄉的不安之感。適應這一主題的需要,前六句運用比興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鄉的情勢。詩人將比興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貼切傳神,韻味濃郁。開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币欢滹h搖不定的浮云本就與游子的處境極其切合,車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車蓋,又分外增一層流移飄蕩之感。下面每兩句一層,層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鄉的遭際寫得筆酣墨飽。“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浮云本難滯定一方,卻又命乖時舛,恰與突起的狂風遭遇。飄風,暴起之風。以浮云遭遇狂風表現游子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奔走他鄉,可謂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飄風鼓蕩,一去便千里迢迢,遠至東南的極點了:“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本渲袥]有一個感嘆字眼,卻有千回百轉無限傷懷之味,“行行至吳會",無字不含遠颶怨尤之意。這六句詩筆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鮮明,意蘊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說詩寫得好,要“意象俱足”,這幾筆足以當之。
開篇這六句詩中飽含對命運的哀怨。這哀怨固然來自游子飄泊之感,然而在這首詩中尤其是來自他鄉難以駐足的怨憤。這就成為下文寫游子異鄉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詩歌運筆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關鎖緊密,境界渾融,意濃味足。因此下文落筆便較為輕易了:“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吳郡、會稽這兩個地方不是我的家鄉,怎么能長久呆在這里!雖只是一種態度決絕的聲音,這聲音的背后卻不知含有多少怨苦與憤懣。妙在千言萬語已經涌到嘴邊,卻沒有一宗宗傾訴出來,而只化為一句決絕的聲音,表現出極其復雜的感情,饒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樣的手法:“棄置莫復陳,客子常畏人?!眮G開不要說了,作客他鄉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駐足他鄉,人地兩生,孤立無援,落腳與謀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這極為復雜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現出來,有含蘊無窮之感。
異鄉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詠的老主題?!对娊洝ね躏L·葛藟》說:“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薄爸^他人母,亦莫我有。”“謂他人昆,亦莫我聞。’’寫盡了游子處他鄉求告無門的境遇。漢樂府《艷歌行》中所寫流宕在他縣的兄弟幾人要算遭遇較好的了,碰到個熱情的女主人還為他們縫補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與斜眼,害得他們不得不表白:“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辈贿^曹丕這一首沒有像《詩經》、漢樂府那樣,做某些細節的具體描繪,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筆墨,發揮虛筆的妙用。寫得虛了,似乎說得少了,實際上概括得更深廣,啟人想象更多,包蘊的內容更豐富了。虛、實各有其妙用,藝術的辯證法總是如此。
雜詩心得體會篇九
吳均是唐代著名詩人,以其山中雜詩著稱于世。吳均的山中雜詩,不僅表現出他對山水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在詩歌中傳達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讓人們更深刻地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本文將從吳均山中雜詩中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思想感悟等角度出發,探究其藝術魅力和心靈啟示。
一、自然之美
吳均的山中雜詩中,最令人感受深刻的就是他對自然的描繪。他以詩人的心態,幽靜清遠地描述出了山水、花鳥、秋景等自然景物的美麗和神韻。比如“人在樹根閑”,“白云積翠峰”,“秋水平波遠,寒林倒影重”,“樹煙何處起,山月幾時明”,這些詩句不僅富有詩情畫意,更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之情。
二、歷史人文
吳均的山中雜詩,不僅蘊含著自然之美,還展現了歷史和人文的魅力。他寫“代人滿朝彩,憑陵造化功”,贊揚了當時的皇帝開創的繁榮盛世。同時,他也喚起了對“古人遺址”的懷念和敬仰,如“故人拜辭處,石林震古銘”,“古來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些句子不僅讓人們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而且展現出了吳均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歷史底蘊。
三、思想感悟
吳均的山中雜詩,不僅表現了自然和人文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詩歌,表達出了對人生、命運、情感等重要問題的思考和感悟。如“天數一何短,人生半是夢”,“儒風吹去莫思量,唯有豐草自逍遙”,“春風不解離魂緒,寂寞相思情緣力”,這些句子簡潔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永恒的訴求和感受,同時也激發著人們對生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四、藝術魅力
吳均的山中雜詩,體現出其卓越的詩歌創作技巧和藝術魅力。他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抒發情感和思想,如“江南水色千重幌,開襟半吊白衣涼”,“輕云片片夜深寒,遠村搖曳月光寒”,這樣的詩句不僅描繪出了美景的絕妙形態,更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聯想,凸顯出了情感或思想的深層意義。吳均山中雜詩的藝術魅力,不僅令人驚嘆和贊嘆,更彰顯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五、心靈啟示
吳均的山中雜詩,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其直抵人心的情感表達與深入人心的思想啟示。他用簡單而深刻的語言,表達出對自然和人類的真摯情感,讓人們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也沉浸在深刻的思想和感悟中。吳均山中雜詩,是一次心靈之旅,讓人們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美好,也讓人們思考人生和命運的深刻含義,散發出一種溫馨、自由、知足、從容的生活態度。
總之,吳均山中雜詩,是中國古詩歌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從自然之美、歷史人文、思想感悟、藝術魅力和心靈啟示等角度出發,吳均的山中雜詩展露出了其高超的藝術創作水平和內心世界,深刻啟迪和喚醒了人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領悟,令人癡迷不已。
雜詩心得體會篇十
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選自《龔自珍全集》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ǘ湟约t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花:比喻國家。即:到。
這詩作于1839年(農歷己亥),是詩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詩人辭官南歸故里,后又北取眷屬,就在往返途中創作了這一部堪稱絕唱的大型七絕組詩。這組詩憶述見聞、回憶往事、抒發感慨,藝術地再現與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跡、著述的豐富閱歷,標志著詩人認識社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時值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夜,詩中頗有感時憂國的力作。這首詩則表現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這首詩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抒發離京南返的愁緒,二是表示自己雖已辭官,但仍決心為國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落紅”、“化作”兩句是歷來傳頌的經典名句,他們一方面是詩人言志抒懷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廣泛意義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寫照。詩的開拓為表現自己離愁別緒的豐富感情,詩人用了“浩蕩”一詞來形容“離愁”,既強化“愁”意。又體現出詩人狂放深沉的內心思緒和個性特點,這里典型的詩人本色。緊接著的“吟鞭”句,對前人詩局的化用也恰倒好處,并形成了兩句相連呼應的藝術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詩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則筆鋒一轉,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抒發胸臆,使全詩渾然一體動人肺腑。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籠,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愁緒就和回歸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斜暉,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后兩句以荷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離京時,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昂剖帯北局杆畡莺拼?,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庇猛砭耙r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耙鞅迻|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上г娙瞬痪镁退涝诘り枙海陜H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雜詩心得體會篇十一
吳均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山中雜詩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吳均的山中雜詩博大精深,內蘊豐富,深受后人的喜愛和推崇。在閱讀吳均的山中雜詩時,我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智慧和詩意所打動,體會到了很多感悟。本文將從吳均山中雜詩中的主題、詩歌形態、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第二段:吳均山中雜詩的主題
吳均的山中雜詩主要涵蓋了自然景觀、人生哲理、歷史典故、愛情情感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從自然景觀來看,吳均的詩歌豐富多彩,既有山水之美,也有荒野之幽。他運用鮮明的筆觸描繪自然界的壯麗和恢宏,如“霏微霧暝棲宮樹,寒色山容夢夜多”等,令人為之贊嘆。另外,吳均的詩歌也深刻探討了人生哲理,如“滿天西北月,明鏡照孤鴻”的表達自我,人生哲理隱然??傊?,吳均的詩歌主題涉及廣泛,獨具特色,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段:吳均山中雜詩的詩歌形態
吳均的詩歌形態非常多樣化,他善于運用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結合,將兩種不同的詩歌風格互相交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山中雜詩采用的是律詩,運用韻、調、仄、平等技巧,使其抑揚頓挫、流暢動人。此外還有工筆描寫的現象,他能夠將自然現象和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如“孤峰暮云里,石壁半夜鐘”等。通過形態上的多樣化,吳均讓他的詩歌形態藝術更加卓越精妙。
第四段:吳均山中雜詩的文化內涵
吳均生活在唐代,因此他的詩歌中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他在寫詩的時候融匯了古今中外的典故。例如,他的《山中寄楊補闕》中引用了《廬山謠》中的“廬山欣有客,能言則可留”以表達自己對楊補闕的敬慕之情。吳均將詩歌和文化相關聯,把文化融入到詩歌創作中,使文化和文學相得益彰。
第五段:吳均山中雜詩的藝術價值
吳均的山中雜詩成為唐代詩歌的代表之作,其藝術價值難以估量。吳均的詩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優美的藝術風格,是唐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詩歌展現了他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和對自然的細致觀察,為我們了解唐代文化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他的山中雜詩至今仍然被廣泛傳閱和學習,對后人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學意義。
總結:
吳均的山中雜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枝奇葩,其主題廣泛、詩歌形態獨特、文化內涵深厚、藝術價值重大。通過研究吳均的山中雜詩,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唐代文學的演進歷程,也能夠在詩歌中尋找人生的真諦。數百年來,吳均的山中雜詩仍然流傳,成為了一種可貴的文化遺產。
雜詩心得體會篇十二
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這是歌詠游客居外不得返鄉的游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心得體會篇十三
己亥雜詩其五是明代文學家唐寅所寫的一篇詩歌。在這篇詩歌里,唐寅以冷峻的筆調,寫出了對世間苦難和人生枯槁的社會觀察和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在我閱讀《己亥雜詩其五》后,我深受其啟發,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產生一些新的深刻認識。本文就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人生的無常
《己亥雜詩其五》之所以備受讀者喜愛并且持久流傳,不僅因為它的藝術價值,更是因為唐寅通過這篇詩歌,真實而明確地描繪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和人生的無常性。從詩中可以看出,唐寅意識到人生是一場不可預測的旅程,充滿變數和未知。
我認為,人生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途,它無法預測并且充滿了無數的挑戰,我們只能在旅程中不斷進步、成長、追求自己的追求。面對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一些人會因為遇到麻煩而煩惱,使自己不堪重負,而另一些人則會勇敢地面對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不可預測性和無常性是人生的本質,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以更加平靜地面對人生旅程中的每一個階段。
第二段:平和對待生死
唐寅在詩中明確了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并向人們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態度。與大多數人認為的不同,他認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活得精彩。
我深有同感。人的第一天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而人的最后一天則不可預計。我們都將在某個時刻死去,這是生命的無常。因此,唐寅建議我們只擁抱生命階段的每一天,并以積極和開放的心態去處理人生旅程中的每個階段。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帶來正面的結果,在我們活著時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且不會對死亡有任何恐懼,保持心態的平和。
第三段:對財富的看法
在這篇詩歌中,唐寅還批判了財產擁有的區別和其他人生方面的不平等。他揭示了生活中的不公平和財富與成就之間的巨大差異。唐寅認為擁有豐富的財富和財產對于幸福來說不是必要的。
我深信這一點,財富并不能帶來永恒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畢竟,我們在家庭、親情和友情等更加緊要的方面尋求幸福,而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當然,財富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不應該把經濟財富作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之一。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目標,尋求真正的內心安寧和和諧。
第四段:對時間觀的認識
唐寅在《己亥雜詩其五》中也談到了時間的概念。他將時間視為“輪流換替”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將面臨時間的限制。
我認為,我們應該按照自己的步調去行進,不要因為別人或外界影響而改變自己。時間是唯一會遺址你的東西,它不會繞你走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盡可能地利用好我們擁有的時間。當我們把時間用于積極的事情時,我們會變得更加滿意并感受到更多的自我價值。
第五段:對人性的洞察
唐寅在詩中還揭示了人的本性,以及人類存在的全部意義。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會食言,會負心,會互相傷害的,并且包含了渴望和享受短暫的人生的復雜情感。
我深信人性總體而言并不壞。盡管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存在,但也有良善的人們努力做著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事。我們必須保持開放心態,并且用健康的方式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在我們生命中也留下好的印象。
結論:
在讀己亥雜詩其五時,我對唐寅的這篇詩歌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唐寅的觀點啟示我們更好地應對不可避免的人生挑戰、平和地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并尋找到真正的意義。同時,它也使我意識到我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制定前瞻和肯定性的目標,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對生命的意義有自己的認識。
雜詩心得體會篇十四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茍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
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
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后知我誰。
孤魂游窮暮,飄搖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云漢;他們的余光氣勢逼人,熏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么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擺,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里游蕩,飄飄搖搖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云漢;他們的余光氣勢逼人,熏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么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擺,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里游蕩,飄飄搖搖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這是孔融流傳下來的《雜詩二首》,其一寫遠大的政治抱負,情辭慷慨;其二寫喪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極冨感染力。我們先來解釋第一首。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巖巖,高峻的樣子?!对娊洝旐灐m》:“泰山巖巖,魯邦所詹?!?鐘山,北海中的山,極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熱。炎天,指南方。鐘山為極寒之地,炎天為極熱之地,兩相對比,喻“世道炎涼”。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高明曜云門,遠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曜(音耀),炫耀。云門,上接云漢的高門。遠景,余光,余焰。景,日光。灼,燒灼,熏炙。寒素,門第低微的寒族。這兩句是說,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云漢;他們的余光氣勢逼人,熏灼寒門。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樣子。累世士,累積幾代才出現的賢才。累世,連續幾代。結根,扎根。此二句言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呂望老匹夫,茍為因世故” 二句:呂望,太公望,姜姓,呂氏,名尚,號太公,又叫姜子牙。傳說七十多歲被周文王發現,任為師,佐周滅商,因功封于齊。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時世的緣故。此二句說,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齊國人,名吾夷,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與桓公爭位失敗后管仲被囚,經鮑叔牙舉薦,受到桓公重用,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勛業績,指齊桓公的覇業。這兩句是說,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二句:年歲暮,歲月流逝。屈原《離騷》:“恐年歲之不吾與。” 此二句是說,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謙之辭。猛虎步,像猛虎一樣的步伐。比喻雄俊豪邁氣概。這兩句說,有幸托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節,瑣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懷。此謂由于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這是孔融《雜詩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詩人以景托懷的勵志之作。那么,這首詩是作者在什么樣的心情下寫的呢?孔融是忠于漢室的,他素與曹操政見不合。他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常嘲諷曹操,曹操很惱火,但為了籠絡人,只能隱忍,暗地里卻示意與孔融有仇的郗慮彈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職在家賦閑。然后曹操又寫信給他,希望他與郗慮搞好關系,以后說話、做亊情不要那么浮華率意,要小心一點,謹慎一點??兹诨匦耪f:不必。我現在已經能夠心情愉快地接受這樣免職。此詩就是作于這一時期,抒寫這樣的心情。全詩20句,分三層:
前4句是寫景,寫高峻寒冷的鐘山,與炎熱至極旳南方之路;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與門第低微的寒族,兩相對比,喻世道之炎涼,實指曹操煊赫的威勢。
中間12句寫詩人自己堅定不移的節操、抱負和志向?!鞍喊豪凼朗?,結根在所固”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只有像山川這樣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間。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孫,祖上世代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貴。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對曹操重視人才等策略還是比較佩服的。轉下來引用“呂望”、“管仲”二人的亊跡,來說明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業。然后詩人發出感嘆“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可惜我老了。但話鋒一轉,“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現狀,立志要成就一番亊業。
縱觀全詩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氣很高,因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懷,慷慨言志。通過描寫地理位置的差異,高門寒族的懸殊,時勢英雄的發跡等,揭示世亊無常,窮者能達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氣的高潔品格。全詩筆力雋逸,蒼勁悲涼,氣骨凌人,體現了孔融詩文“以氣為主”的特點。
下面我們簡單解釋分析一下第二首。這第二首是寫悼念幼子夭折的悲傷心情,詩歌以樂府的筆觸,敘寫了三個悲慘場景:
首先,寫從外歸來,驟聞噩耗?!斑h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叭找褲摴廨x” 以日光之沒喻兒子之死。這里暗伏著做為一個父親常年在外,兒子臨死時也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心中是多么悔恨!
其次,是寫趕往荒丘,面對孤墳?!肮聣炘谖鞅?,常念君來遲?!?(家里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么遲遲不回來?!?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卞剑ㄒ繇┥眩崞鹨路南聰[。墟丘,指墳墓。提起長衣的下擺,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鞍坠菤w黃泉,肌體乘塵飛。”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生時不識父,死后知我誰?”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孤魂游窮暮,飄飖安所依?” 窮暮,長夜,指地下。孤魂在無盡的黑暗里游蕩,飄飄搖搖哪里有他的依靠?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疼愛,不但在他活的時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后還放不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后寫哀嘆人生,表達了子不識父、父親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詩人的喪子之痛,塑造了一個至哀無聲的慈父形象,格調悲涼,情感濃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后世對此詩有許多中肯的評價。張玉谷《古詩賞析》:“傷子自傷,無不包括?!?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亦述寫與此詩同樣的情景,沈德潛《古詩源》評曰:“少陵《奉先詠懷》,有‘入門聞號眺,幼子饑已卒’句,覺此更深可哀?!?這些評論都肯定了孔融詩歌的凄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風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