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在一段時間內為實現教學目標所制定的一種指導性文件,它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評估進行了詳細規劃。教學計劃的實施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形成團隊合作和協同發展的氛圍。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一
1、感受“最后一課”的異樣氣氛,為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班班通。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后一課”指什么?把“最后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后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后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里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2、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后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他們不得不告別。(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范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著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著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都德(法國)。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二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后一課”的異樣氣氛,為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后一課”指什么?把“最后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后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后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里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2、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后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他們不得不告別。(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范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著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著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都德(法國)。
文檔為doc格式。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三
1、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課文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最后一頭戰象在死前的變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
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準備】。
1、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2、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研討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程序】。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師板書:
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
二、品讀感悟。
1、指導品讀嘎羧告別場景:
(聯系插圖,神態、動作等。)。
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
師:是呀,人們是如此舍不得,在這龐大的送行隊伍中,有?有?有?(老人、小孩、婦女。)。
師:老人會對戰象說些什么?小孩會對戰象說些什么?婦女會對戰象說些什么?
師:而人們的一舉一動中更是飽含著依依不舍。他們是怎么做的?他們還可能會怎么做?
生答。
師小結:淚眼蒙朧中,26年前的那場戰斗仿佛又浮現在人們眼前,透過嘎羧,人們看到了更多的戰象,更多的已經失去的親人!人們傷心欲絕,泣不成聲。
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師:此時,它想干什么?想看什么?為什么一圈又一圈地走?
生答。
師引讀:
是的,這一切讓嘎羧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這一切讓嘎羧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這一切讓嘎羧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師: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2、合作研讀憑吊戰場:
過渡:當他走了整整一夜,來到打洛江畔,又在做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合作來研讀憑吊戰場一段。
自讀憑吊戰場,邊讀邊交流,你有什么體會?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出來的?
出示:
生交流研讀。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四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了解小說的要素,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賞析精彩語段。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五
——(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解題:
——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小學生小弗郎士。
2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三(24-末)宣布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于祖國,絕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并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喧鬧——(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四、作業: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六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小說的三要素及小說的結構特征;
2、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心理、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學習本文通過設疑鋪墊、前后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聽讀課文,復述課文,把握故事情節;
2、通過合作交流學習本文描寫人物的方法;
3、通過對重要語句的探討理解其深刻的含義突出小說的主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七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通過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如:為什么不許教法語,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要穿上禮服……)。
3、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4、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二、教學中要著重抓住:
1.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指導,要求讀得有感情,進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號、破折號以及某些感嘆號所表示的意思。
4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
2、請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歸納內容。
2、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具體語句來談。明確:上課前:怕老師、貪玩、無知、幼稚、討厭學習,但有自制力。(1-3段)上課時:詫異、懊悔、難受,喜歡學習,覺得老師是可憐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課時:具有了愛國感情(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他自己本質不壞;即將失去國家,對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八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掌握重點的字詞。
2、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復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簡介背景及作者。(對于此文來說,背景理解相對重要,不可忽略)。
抽查:預習提示中的注音。
補充:懊悔、喧鬧、慘白。
1、這篇小說的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主要寫誰?
[第一問訓練學生概括復述,第三問只需學生有所思考,具體留待后面討論主題時解決。]。
2、討論課后練習一。
補充:按這三種劃分法,各自的起訖段落。
點撥:按情節發展劃分層次的方法;劃分層次的多可能性。
明確:三分法最為合理及其理由。
1、劃出能回答課后練習二的語句。
2、劃出文中寫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句,并思考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課后練習二。
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九
上課時(11—23)韓麥爾先生。
下課時(24—)。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重點〗。
要點1。
〖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述基本情節。
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2、這最后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表現了什么?
二、閱讀11至23段。
討論:
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用意,產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么?
6、為什么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后一課”?(總結)。
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見課后練習三、四)。
三、朗讀最后一個部分。
討論。
1、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么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明確: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計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
2、文中有哪些動詞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神態、語言、動作。
2)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3)“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
4)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
四、板書總結。
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分別是怎樣的人?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有40年教學經驗的筆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有著崇高的愛國感情。
五、作業。
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六、后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4、領會哲學家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思想和藝術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理解生詞、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去聽一位哲學家的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給他的一群學生上的最后一課里,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述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想來一定是不同尋常的。這篇課文才700多字,只有三個生字,相信經過大家的認真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自由練習朗讀,大約在5分鐘左右。)。
2、請同學提出生字,并自行認讀理解,但要告訴大家自學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學愕――驚愕鏟――鏟子。
3、還有哪些生詞需要共同討論。
飽學之士滿腹經綸斬草除根曠野。
歸結自學生字的方法:
查生詞中不理解的那個字,比如“驚愕”一詞就查“愕”;
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斬草除根”“曠野”;
請教老師、同學,如“哲學家”。
5、檢查朗讀情況,交流讀書收獲,說說文章都寫了什么?
教師要提醒同學朗讀時注意體會聲音的強弱頓挫,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每個同學讀完某一部分,都要說說有關小節的主要內容。
6、請學生上黑板上書寫上述生詞,請大家評說字型是否美觀,以及改進書寫的意見。
7、練習臨寫生詞。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歷”和“拜訪”的十年經歷。
(3)作者說他們“個個滿腹經綸”,你覺得他們將是怎樣的'?
2、精讀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讀課文之前,請你結合課題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問題?請自由提問,并找到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到課文中找答案。
(2)從大家的提問中刪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請你對哲學家上“最后一課”的地點和內容、方法和藝術談談看法。
(2)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用筆劃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討論后,再全班交流。
3、精讀第十自然段。
(1)請你們談談“根除”雜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曠野里的雜草”和“靈魂里的雜草”有什么區別?
(4)背誦最后這段課文。
三、擴展閱讀練習:(推薦課文:《最后一課》節選)。
(1)比較兩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課堂“六分鐘寫作”《我讀……最后一課》。先寫出所讀的文章內容,然后就自己閱讀的文章內容及思想寫自己想寫的話,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組之間開展朗讀比賽和抄寫及聽寫詞語的比賽。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一
課題7最后一課主備教師張文永丁斌。
授課班級七(1)、(2)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知識與。
技能1、繼續進行朗讀訓練,在反復朗讀中熟悉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體味作者感情。
2、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3、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4、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過程與。
方法品位文中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內容,在揣摩小說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中體味文章的獨特魅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修訂與完善。
第一課時。
總第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2、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二、整體感知。
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三、重點分析。
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發展埋下了伏筆。(2)分析第二階段。
--疑惑、詫異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
(3)分析第三階段。
--難受、懊悔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出有關語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階段。
--悲憤、懂事“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課時。
總第16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二、賞析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三、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四、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五、拓展閱讀:
(1)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閱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斗爭歷史的長篇小說。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后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的文學常識,創作背景。
2.整體把握小說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和愛國主題教學設計。
一、普法戰爭介紹和作者介紹。
三、漫談閱讀感受。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自由發言結合個人的經驗閱歷闡發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歸納:1.就小說的閱讀方法給予一些指導,情節,人物,環境是小說的情節的三要素。2.分析小說從情節入手,于是梳理情節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課前課后比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氣貪玩不愛學習,但最后一課使他產生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產生亡國的痛苦,敬愛老師,憎恨侵略者,愛國情感得以升華.4.小說中小弗郎士和韓麥爾,他們誰是小說主人公?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余味無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語言、服飾、表情、行動、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思想事情的寫法。
2.質疑探究,品味小說重要詞句。3.比較閱讀延伸提高。教學設計:
2.劃出關于韓麥爾先生深情的語言,悲憤的心情、神態、無畏的動作描寫的句子并細品味。
二、探究品味小說語言和細節描寫。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這句話?寫出了動蕩時代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預示了將要發生一件大事。
4.作品中兩次出現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鴿子咕咕叫等細節都有莊嚴的意義,要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與提高。
1.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后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后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最后一課》題目相同但“課”的時間長短不一,概念不同。一個是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拼讀課四節課的集合,從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時間。
而鄭振鐸的“課”一堂課不到,因為“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課”。
四、總結全文并表情朗讀。
五、作業1.練習二,三2.小練筆: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新認識。
山東省諸城市呂標初中李境圣。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三
以指導朗讀為途徑,理解小說的含義,并學習小說朗讀的一般方法。
朗讀小說,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讀時,頭腦中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課》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敘述故事情節的,所以對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是朗讀成功的關鍵。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變化和發展的脈絡。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調,來確定語氣的基調。在朗讀句子的時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把句意的著重點突出出來,語句還需連貫、自然。這就需要思維活動像流水一樣連貫流暢。
一、讓學生熟讀課文,記住故事情節,做到能不看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二、以第—一段為例,體會朗讀語句的重音和停頓。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請同學讀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就比較自然地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和停頓。
教師問:那天早晨,你是按時到校的嗎?
學生讀: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師問:你去晚了,不怕韓麥爾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
教師問: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
教師問:問你分詞有什么可怕的呢?
學生讀: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教師問:那你該怎么辦呀?
學生讀: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師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朗讀時重音和停頓處理得不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調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語言。如模仿鐵匠華希特對小弗郎士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第二要理解人物說話的意圖和心理,以及說話的口氣。比如:華希特是個男性的鐵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欄上公布的命令:學校不許教學生法語。模仿韓麥爾老師自責的一段,就必須分析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說話時的思想感情。
四、對人物內心獨白的朗讀。聲音不必過大,要把握住當時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一、故事的開端:上學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但是又覺得逃了學還會遭先生罵,在猶豫之后,還是向學校跑去。
2.他看到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據經驗,使他產生不祥的預兆。這一層要表現小弗郎士的貪玩、幼稚及對先生的懼怕。也要表現出他內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發展:上課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異樣:
1.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非常慌,怕受到責備和懲罰。
2.韓麥爾先生說話很溫和,讓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靜了,注意觀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么莊重。教室里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驚。
4.教室后排坐著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很憂愁,小弗郎士更加吃驚了。
三、故事進一步發展:上課之中。
1.韓麥爾老師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里萬分難過。
2.小弗郎士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課本分手,舍不得要離開的韓麥爾先生。
3.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里挺難受。
4.韓麥爾先生自責,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這一情感基調。
5.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理解了老師的意圖。
6.小弗郎士習字練習時對教室氣氛的描繪,朗讀時,頭腦中要有具體的形象。對學習德語反感。
7.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從老師的角度,體察老師的心情。說明小弗郎士很聰明。要用理解老師的心情朗讀。
8.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么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么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很難過。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調。
三、故事的高潮、結局:宣布下課。
對這部分的朗讀尤為重要。
1.當看到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時,他覺得老師非常高大。說明小弗郎土此時不僅理解了老師的心情,而且對老師極為崇敬。
2.韓麥爾老師哽咽了,“我一我——”老師沒說出來的心里話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戲劇演員的潛臺詞,是值得探討的。這里的朗讀,絕不是感情蒼白的聲音延長。而是心情極為激動說不下去了。他可能會說:“我今天就要離開大家了”之類的話,但當他一想到要離開在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時,他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然而,他又堅信他還會回來的,阿爾薩斯還會回到祖國的懷抱,于是他把最復雜的情感凝結成一句話,使出全身力量寫出的:“法蘭西萬歲!”朗讀時,感情激動,語句有力,充滿信心!
一、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分析討論一部分,接著練習朗讀,以讀鞏固理解,表達更深層的含義。有的地方需要老師帶著感情講解,啟發學生進入角色,引發他們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說分析完,對思想內容有了確切的理解之后,再練習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某處表達得不準確時,再進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對內容還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深入時,就急于單純從聲音上去表達。這樣往往朗讀不好,也無助于對內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討論,都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五、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先放專業人員的朗讀錄音,讓學生聽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單純的聲音模仿。
六、還可以配上幻燈圖片,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看著某個圖像,讓學生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七、總之,理解內容是目的,指導朗讀是手段,這是教學目的所決定的。
課文最后一課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四
上課時(11—23)韓麥爾先生。
下課時(24—)。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重點〗。
要點1。
〖難點〗。
〖教學過程〗。
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2、這最后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表現了什么?
討論:
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用意,產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么?
6、為什么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后一課”?(總結)。
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見課后練習三、四)。
討論。
1、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么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明確: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計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
2、文中有哪些動詞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神態、語言、動作。
2)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3)“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
4)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
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分別是怎樣的人?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有40年教學經驗的筆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有著崇高的愛國感情。
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