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材料的基礎上,能夠使文章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度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具有啟示意義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寫作靈感。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一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湖南省科協副**和湖南省政協副**。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成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請支持者列出引用證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并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產。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榮譽。
他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并在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4月,榮登“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二
8月21日午時,《致富快報》的記者走進了袁隆平的辦公室。袁隆平熱情地招呼記者坐在沙發上,請秘書給來訪者泡茶,又遞上香煙。他明白來訪者是江西老鄉,又是為“三農”服務的一份實用性很強的報紙的新聞工作者,向農民傳播黨的各種惠農政策,供給信息和可操作的技術,方向很對頭,農民朋友喜歡,長期堅持下去,報紙就有生命力。
當他明白記者代表報社大熱天遠道而來懇請他擔任報紙的顧問,以及請他題詞時,他爽快答應了:“好。我反正有60多個頭銜了,多一個無妨。可是頭銜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們的報紙是辦給農民朋友看的,我愿意當這個沒有級別的顧問。”
然后,他伏在辦公桌上,頗認真地在白紙上寫下“祝農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報》越辦越好”兩幅題詞。
爾后,經記者請求,袁隆平和來訪者在辦公樓前的臺階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譽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次請辭和推掉了許多聲名顯赫的頭銜,偏偏欣然擔任一張不起眼的小報的顧問,這段佳話很快被傳為美談。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三
1930年的農歷七月初九,在北京協和醫院里,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舍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平說,他的愿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干事創業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宏偉藍圖新征程。
作為世界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贊嘆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堅守著自己的本色,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著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科學家聯系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里沸騰的是農民的執著、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為名人后,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說“學者和平民之間,隔著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圣賢”。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圣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說“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屬于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為世界農學泰斗,為使人類少一份饑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四
俗話說,人以食為先。生存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他們從未停止過對食物的渴望。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不吃就餓。足以體現食物對人的重要性。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個世紀,災難來了,饑荒嚴重,人民生活受到嚴峻考驗。一個憂國憂民、渴望生存的博學之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長研究之路。他是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偉大父親。
黑瘦,顴骨突出。藍色的絲綢被染成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且粗糙。穿著便衣。話不多。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普通農民一樣單純。他還笑著說,不管怎么打扮都是農民。
與其他坐在室內享受國家補貼的院士不同,袁隆平是一個一輩子在田間勞作的農民。
袁隆平堅韌執著。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太多的困難和失敗,但他從未放棄。他博愛,胸懷寬厚,對全民慈悲,會用自己的身體赴湯蹈火。研究不成功的時候,袁隆平在田間尋找一株自然變異的雄性不育株,頭上頂著毒陽,腳上泥濘。
他用粗糙的手撫著稻穗,向深邃的黑土地傾訴著自己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種植雜交水稻后,產量大幅增加,受到全國無數農民的贊譽。此后,雜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并在世界各國引進和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中國和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探索。袁老說,他相信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其次,汗——研究雜交水稻幾十年了;第三,基于對遺傳學的深刻理解,《靈感——》論證了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是“天然雜交水稻”;第四,chance——發現了一種雄花花藥不開裂且具有特殊性狀的植物。他有所有這些優點,所以他成功了。這四點中,最有價值的`是“汗”。誰能堅持一輩子在田里度過?如果是幾個月,也許有人能堅持,如果是幾十年,他們害怕。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袁隆平。
袁隆平敬業敬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沒多久就起床離開了。"稻子已經長好了,要去田里了。"就是這么簡單的文字,充滿了對名利的漠視和對行業的不懈探索。怎么能不被感動?現在的人都被社會浮華弄得失去了眼睛,靈魂蒙上了灰塵,空虛而貧窮。袁隆平成功的道理和我們能不能成功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希望成功,但總是不愿意付出,擦肩而過得不到。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做到了極致。毫不夸張地說,他拯救了世界。
"我一生的追求是讓每個人都遠離饑餓。"——這是他一生的心思。
傳統美德,——,探索精神,博愛精神,無私奉獻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養活了世界上億人!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五
“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幾次決定給袁教師換大一點的辦公室,再裝修一下,但袁教師不一樣意,說:“這間辦公室蠻好嘛,我都習慣了,有感情了,再說,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大家拗可是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著幾千萬元的經費。按理說,像他這樣的身份,弄一間大一點裝修得像樣一點的辦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一樣意,讓人在當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頓悟,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潔,香自苦寒來”。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六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和湖南省政協副**。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世界科學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中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截止2009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稱號;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后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七
袁隆平把畢生精力用在了雜交水稻的培育創新上,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袁隆平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身上所釋放的精神卻令人感動。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農業科學家,1953年,23歲的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之后,扎根基層,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為了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他嘔心瀝血,把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寫在人民群眾飯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我們哀悼和紀念袁隆平,就是要學習他立志為國為民的追夢情懷。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牽掛著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畢生追求的夢想。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像袁隆平那樣,敢于播散夢想的種子,并讓夢想生根發芽,抽穗結果。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深深扎根于廣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陽光與水分,奮力向上生長,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開出最絢麗的稻花,也要結出金燦燦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奮斗創新的一生。作為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袁隆平不僅敢于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而且始終淡迫名利,始終奮斗。面對鮮花與掌聲,他始終牢記自己的“種子夢”。耄耋之年,依然奮斗不息。“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還牽掛著第三季雜交稻。敢于有夢,奮斗筑夢,青春追夢。“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這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創新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砥礪前行。“一粥一飯,當思來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涼,吾輩接棒!”。
“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當靈車緩緩駛出醫院時,在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悲慟高呼中,在車輛的嗚咽鳴笛中,在每個人的淚水中,在湖南長沙,在全國各地,在國內外,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表達一種哀思與緬懷。為啥袁隆平的離去會觸動億萬人心,關鍵就在于他始終心懷人民,心系人民的溫飽。面對上世紀60年代的糧食短缺,作為學農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糧食產量作為了他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專門向錢看。賺錢可以,但要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心里裝著人民、裝著社會,人民才把他高高舉在頭上。“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始終腳踩大地,專務于偉大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熱愛與擁戴。
世間從此再無袁隆平,但在遙遠的太空,有一顆星星更加閃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們在表達哀思的同時,傳承他獻身祖國和人民事業的偉大精神,才是對他的紀念與追思。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八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并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并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把“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還好,雖然那些水稻壞了,可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幾株雄性水稻。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國家“863”計劃已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聞訊后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有關專家對48畝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水稻稻谷結實率達95%以上,稻谷千粒重達27%以上,每畝高產847公斤。這表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稻谷結實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在場的專家和科技人員對這位卓越科學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這標志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返回目錄。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九
大家好!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后,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鑒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漫。自由散慢,我就這么一個人。至于學農,起緣于一次偶然的機遇。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么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后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臺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謝謝大家!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
高中畢業以后,報考哪一所大學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期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日后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我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要自我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是期望自我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學階段,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我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你還要認真研究。當然最終還得由你自我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志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
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并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文檔為doc格式。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一
媽媽告訴我說,袁隆平爺爺去世了,我不知道袁隆平爺爺是誰,但是媽媽很嚴肅的告訴我如果沒有袁爺爺,我們今天就吃不飽飯。
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手機查閱了一些關于袁隆平爺爺的資料,原來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和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袁隆平爺爺五月二十二日,在湖南長沙去世,享年91歲。一生樸實無華的袁爺爺養育了億萬人口。
袁隆平爺爺不分夜晚和早晨,都在辛苦的研究雜交水稻植物,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穿著水鞋,在濕漉漉的水稻田里親自插秧,培養水稻,袁隆平爺爺曾說過“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我不在試驗田,就在去實驗田的路上,有愛好,不但讓你的世界更豐富,還可以在知識,文化,精神層面上相互雜交,互相啟發。”
袁隆平為能培養出超級雜交水稻,用了40多年的時間,經過了上千次上萬次的失敗。流了多少辛苦的汗水,都沒有放棄,最終終于成功了,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就會想起,讓人類擺脫饑餓,讓天下人民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我們國家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袁爺爺,以后我會乖乖把飯吃光,珍惜每一粒糧食。
致敬袁隆平爺爺,袁隆平爺爺千古,爺爺一路走好!
(精選10篇)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二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的奠基人,也是一位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畢生的科學家。他的故事令我深受啟發,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袁隆平故事的心得體會,并探討如何將這些體會應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
首先,袁隆平的故事向我展示了堅定的目標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袁隆平年輕時立下了解決中國糧食短缺的目標,而他始終不渝地為之努力。他不畏困難,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技術,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奮斗。正是這種堅定的目標意識使他成為了全世界廣受尊敬的科學家。這讓我明白,只有給自己設定遠大的目標,堅守初心,才能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其次,袁隆平的故事也告訴我,不怕失敗和艱辛是成功的關鍵。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中,袁隆平經歷了許多失敗和困難。但是,他從不氣餒,總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方法,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這讓我明白,失敗和困難是成長和成功的催化劑,只有經歷了磨礪,才能更加堅強和成熟。
第三,袁隆平的故事強調了創新和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在當時,全球學界對于雜交水稻的可行性產生了質疑。然而,袁隆平毫不畏懼,勇于挑戰權威,創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雜交水稻研究方法和種植技術。正是這種創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讓他在科學研究中有了卓越的成就。這給了我一個深刻的啟示,即只有不斷追求創新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才能有機會做出真正的突破。
第四,袁隆平故事中展示了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從未因為利益而停止自己的科學研究,而是一直將自己的成果分享給了全世界。正是袁隆平的無私奉獻,才使得雜交水稻成為了解決糧食危機的重要方法。這啟示我,人們之所以自身價值得以實現和提升,就是要通過無私奉獻去服務于社會和人類。
最后,袁隆平的故事也告訴我,堅持不懈是成功的關鍵。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超過40年,沒有一絲半點的怠慢和退縮。他不斷推進自己的研究,一直堅信自己的目標并奮斗至今。這讓我明白,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追求。
總之,袁隆平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使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堅定的目標、不怕失敗和艱辛、創新和勇于探索、無私奉獻以及堅持不懈,這些都是我在袁隆平故事中提取的重要價值觀。我相信,將這些體會應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將以袁隆平為榜樣,永遠保持初心,在奮斗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三
袁隆平不是那種只有大而無當的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滲透到他做人的每個方面,那就是他廣博的同情心。
所有認識袁隆平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他真心實意地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有一次,他的助手在他出差期間做了個小手術,袁隆平回來后知道了,就在她的辦公桌上壓了500元錢,并留下紙條叮囑她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所有跟隨袁隆平一起出差的人都知道,他們一定會得到袁隆平在當地買的各種小禮物,這些禮物雖然不值什么錢,卻能帶來溫暖。袁隆平還是一個沒有架子、沒有“等級”觀念的人,他喜歡和所有人開玩笑,喜歡和他遇到的勤雜工、農民、退休老頭老太太們閑聊,聽他們親切地稱呼自己“老袁”。
袁隆平不會忘記每一個幫助過雜交水稻事業的人。他常常向人們提起趙石英、陳洪新等人。趙石英作為原國家科委九局局長,陳洪新作為原湖南省農業廳廳長,都為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袁隆平后來多次去看望這些人,并把他們的貢獻記在心里,掛在嘴邊。
袁隆平曾經做過一個夢,這個夢后來廣為流傳:在雜交水稻研究的緊張時刻,袁隆平帶著滿腹思緒進入夢鄉,結果在夢中他驚喜地發現,他種的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做事先做人,只有志存高遠、心懷善念、大愛無疆的人才能為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一項復雜、浩大的工程需要眾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袁隆平在榮譽面前不貪功,他謙虛、禮讓的品質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袁隆平稻穗下乘涼的夢想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希望的美麗畫卷,充分體現了一位科學家造福天下蒼生的偉大愿望。
返回目錄。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四
教學要求:
1、能自己讀懂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理解課文中某些詞語的意思。
3、能從課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學研究的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
教學難點:能從袁隆平的具體事跡談自己的感受。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1、初讀課文。
2、小組討論。
3、討論回答:
a、袁隆平為什么決心攻克“人工雜交水稻”這一世界難題?
b、袁隆平為了研究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樣的巨大貢獻?
4、回答問題。
5、給課文分段,并寫段意。
總結。
四、作業。
談學后的體會。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五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國際農業科學領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憑借著自身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個高產高糧質的雜交水稻品種“超級稻”。袁隆平的故事不僅令人欽佩,更讓人深思。在學習他的事跡期間,我深感袁隆平身上展現出的創新精神、團隊協作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品質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示。
袁隆平以他的創新精神征服了科技的高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團隊在湖北宜昌順利培育出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實現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夢想,同時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袁隆平敢于挑戰極限,敢于創新。他的研究工作也不斷推動水稻育種領域的前進,為世界農業產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學習者,我們應當向袁隆平學習他的創新精神,勇于創造,勇于追求,不斷推動自己前進。
袁隆平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團隊協作。在他的研究過程中,他善于發現團隊成員的潛力,并將他們的長處發揮到極致。他建立了以知識共享為核心的團隊文化,通過團隊的協作與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難題。袁隆平還重視培養年輕人的能力和潛力,通過舉辦培訓班和講座等形式,傳授經驗和知識。這種團隊協作的精神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只有攜手合作,凝聚力量,才能充分挖掘潛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袁隆平的故事還教會我不斷追求卓越。袁隆平在水稻育種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但他從未因此驕傲自滿。反之,他總是保持著對更高目標的追求。即使在雜交水稻已經取得巨大成功后,袁隆平依然不滿足,繼續努力,推動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產出。袁隆平的追求精神是成功的關鍵,它提醒我們應該永遠滿懷熱情并追求更高的目標,不斷超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綜上所述,袁隆平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我們學習袁隆平的創新精神,勇于創造創新,推動社會進步;我們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攜手合作,凝聚力量;我們追求卓越不斷超越,實現自我價值。袁隆平是一個杰出的科學家,他的故事告誡我們,只有勇敢地面對挑戰,敢于創新,才能取得成功。相信只要我們秉持著袁隆平的精神,我們將會書寫出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袁隆平故事是中國農業希望工程的縮影。作為我國雜交水稻的奠基人,袁隆平是一個耕耘在農田里的科學家,也是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實踐者。通過講述袁隆平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許多關于創新、勤奮和奉獻的重要人生哲學。
第二段:創新精神的重要性(250字)。
袁隆平的故事告訴我們,創新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中,他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技術,最終成功培育出了高產、抗病的雜交水稻。這種創新精神的本質在于不斷超越過去的局限和思維定式,勇于通過嘗試新的方法和理念來解決問題。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能立足于時代的變化中,為社會帶來更多的進步和機遇。
第三段:勤奮與奉獻的力量(250字)。
袁隆平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勤奮和奉獻是成功的基石。在追求科學突破的過程中,袁隆平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日夜奮戰于試驗田間,耐心細致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即使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他也從不放棄,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終收獲了豐碩的成果。袁隆平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奉獻,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并將其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
第四段:培養樂于奉獻的精神(300字)。
袁隆平的故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還提醒我們要培養樂于奉獻的精神。事實上,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個體的不斷奉獻與付出來實現的。袁隆平通過自己的科研工作,為中國的農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使中國人民獲得了更多的糧食和福利。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奉獻,為社會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只有樂于奉獻的人才能體會到奉獻的快樂與成就感,同時也能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義。
第五段:結尾(150字)。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巨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通過講述他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許多重要的價值觀念,如創新精神、勤奮和奉獻等。這些價值觀念不僅可以指引我們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因此,我們應該向袁隆平學習,不斷追求進步、勇于創新,并樂于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通用17篇)篇十七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不,我會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驚慌讓天下人都吃飽飯”袁隆平爺爺。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占世界7%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長稻谷3500億公斤吃飯問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農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世界權威的膽識,高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農夫,三三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歡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浪袁隆平。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分手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我也要像袁隆平爺爺一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作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