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立秋的作文500字篇一
20xx年立秋時間:20xx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戊戌年(鼠年)六月廿六,距離20xx年立秋還有1天)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
立秋,七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今年八月七日是立秋,立秋,是秋天的開始。立秋后,很多地區(qū)仍然處于炎熱之中,盛夏余熱未消,因此素有“秋老虎”之稱。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xù)到九月中下旬,天氣才會真正涼快起來。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熱,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往往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變大。自然萬物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變?yōu)殛幨⒌霓D折點,人體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立秋要養(yǎng)肺
立秋后,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yǎng)生原則,秋冬養(yǎng)陰。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干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yǎng)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于衰弱階段,而立秋后肺功能開始處于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yǎng),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立秋該吃什么?
立秋后,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1、注意養(yǎng)肺、養(yǎng)陰、潤燥、護肝、藥材可選擇枸杞、麥冬、天冬、玉竹、沙參、細生地、西洋參、山藥、百合、扁豆等。
2、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清肺潤燥為主。
3、適當食用糯米、粳米、蜂蜜、乳品、藕、土豆、蘿卜、海帶、木耳、銀耳、芝麻、豬肉、鴨、雞肉、兔肉、鱔魚、鯽魚、黃魚、柚子、梨、枇杷、菠蘿、蘋果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1、少吃辛辣、煎炸性食物,如姜、蔥、八角、茴香、蒜、韭、椒、炸雞腿、油條。
2、忌食過咸、過甜之物,以免傷津耗陰,加得秋燥的癥狀。
3、不可多吃瓜果,以免傷脾胃。
(1)百合土雞湯
【材料】土雞1只,水發(fā)百合50克,枸杞子10克。
【調料】鹽、醪糟、啤酒、姜片、植物油、香蔥花各適量。
【做法】
1.土雞切塊,加啤酒腌制10分鐘;百合、枸杞子洗凈。
2.鍋中倒適量冷水,撈出瀝水。
3.炒鍋放植物油燒熱,下姜片煸香,放入雞塊翻炒三分鐘,沖入開水,加醪糟,倒入砂鍋中燉45分鐘左右,加鹽調味,撒上香蔥花即可。
(2)百合燒香芋
【材料】芋頭500克,百合100克,
【調料】白砂糖、椰汁、牛奶、植物油、鹽、雞精各適量。
【做法】
1.芋頭去皮,切成大小均勻的三角形小塊;百合洗凈,掰成小片。
2.炒鍋放植物油燒至五成熟,放入芋頭,用中火炸3分鐘,炸熟待用。
3.鍋中留底油燒熱,放入百合,用小火煸炒至斷生,放入芋頭,加入椰汁、牛奶、白砂糖,加入少許鹽、雞精,大火燒5分鐘即可
1.男士:
(1)正確看待“秋乏”
當夏天的炎熱漸漸散去,秋天悄然而至。此時人們開始覺得精力不濟,疲憊困倦。這是因為人的身體在初秋會進入自我休整的階段,即“秋乏”。
作為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秋乏是人體由于夏季過度消耗而進行的自我補償,同時也是機體為了適應金秋的氣候而進行的自我修整,它能使機體內外的環(huán)境達到平衡,是一種保護性的反應。
“秋乏”可以通過逐漸適應和調節(jié)來消除,不用擔心它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補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時要適時攝取營養(yǎng),同時通過適當的運動來順應氣候的變化,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
關鍵在于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晚上10點鐘前入睡,中午補個小眠,從而讓秋乏得以緩解。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夜間0~4時是各個器官功能降到最低的時刻,而中午12~13時是交感神經最為困乏的時刻,因此在這兩個時段里,應該盡量保持休息狀態(tài)。
(2)冷水浴健身,從秋天開始
冷水浴又被稱之為“不流汗的血管體操”,它可以使神經系統(tǒng)的反應更為靈敏,促進血液循環(huán)。秋天人的體溫和大氣的溫度以及水溫相近,冷水浴不會對人體產生較強的刺激,十分適合此時進行。
冷水浴健身必須遵循漸進。包括季節(jié)上,“有秋入冬”,淋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調節(jié)“由高到低”,淋浴時間“由短漸長”等。冷水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頭面浴,指的是用冷水對頭和臉部進行清洗;第二種是擦浴,指的是用冷水將毛巾浸濕,輕輕擦拭全身,但不要持續(xù)過長時間;第三種是淋浴,將水溫漸漸調低,時間控制在10分鐘(冬天5分鐘)之內,淋雨之后擦干身體,選擇寬松的衣物穿上,用兩手摩擦關節(jié),以防止關節(jié)炎。
雖然冷水浴對人體有諸多益處,但并不適合每一個人。重度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坐骨神經痛等患者不宜通過冷水浴進行鍛煉,兒童和年齡較高的人在進行這項鍛煉時也應多加注意。在空腹時,酒足飯飽之后,或者身體困乏之時都不適合從事這項鍛煉,另外,在感冒發(fā)燒時、支氣管發(fā)作時也要暫停此項鍛煉。
2.女士:
(1)初秋養(yǎng)生,養(yǎng)陰為上
立秋預示著收獲時節(jié)的來臨,天氣漸漸轉涼。劇傳統(tǒng)中醫(yī)研究表明,金秋時節(jié)陰氣逐漸滋長,而陽氣慢慢收斂。由于肺部受到燥氣的侵襲,會造成體內津液的損傷,如果可以按照四時的變化規(guī)律而養(yǎng)護陰氣,就能夠使得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至于散失,從而保證氣血的循環(huán)暢通,保證生命機能的順利運行。因此,若要在秋季保持身體的健康,應該著重養(yǎng)護陰氣。
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陰氣分為兩種,一種是病理性的,這種陰氣是無用之物,應該排出體外;另一種是生理性的,這種陰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作為陽氣的根基,陽氣倘若不足則會連帶影響陽氣的聚集,因此在秋冬兩季對陰氣進行養(yǎng)護,有利于為春夏兩季陽氣生發(fā)打好基礎。
剛入秋時應該選擇口味清淡、潤肺養(yǎng)血的食物,以養(yǎng)護陰氣。年紀較長、胃腸比較脆弱的人,可以在早上喝點粥,既易于消化,也可以益骨生津。另外要注意適時補充水分,服用一些富含維生素的藥物或者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胖大海等清熱祛痰、滋陰益氣的中藥。
(2)潤肺除秋燥
《難經》中說:“其實人之根本也。”民間也有“人活一口氣”的說法,可見氣對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肺主一身之氣”,肺部可以幫助機體聚合自然界中的氣,所以肺部的運行于氣具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肺比較脆弱寒氣入侵肺部會損傷人體的陽氣,而燥熱則會侵害肺部的陰液,多種肺病均可能由此而生。
初秋時節(jié),天氣燥熱,口腔和鼻孔就是燥氣侵入肺部的突破口。倘若侵入肺部的燥氣不能及時化解,則會影響肺部的功能,使肺部的陰氣受到損害,并造成發(fā)熱、發(fā)冷、頭痛、少汗無汗、口干舌燥、脈浮等癥狀。而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慢性病的人,還有體質較弱、年紀較大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更應該注意。
初秋可多吃一些滋陰養(yǎng)肺、祛燥補氣的食品來預防體內的陰氣缺失,還應該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態(tài)。中醫(yī)認為,人的各種情緒都會通過影響氣機而引發(fā)各種病癥,其中當人感到悲傷的時候,對肺部的傷害最為嚴重。在秋季要適當增強運動,這樣可以調養(yǎng)肺氣、提高呼吸系統(tǒng)的機能,還能增強免疫力,提高身體各種器官抵御寒冷能力。
3.老人:
需要在精神上認識到,雖然秋天的燥氣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對其加以防治的。通過練習靜坐、閉目養(yǎng)神等方式來調節(jié)氣息、消除焦躁、平和心境、養(yǎng)護心氣,便能讓身體更好的適應干燥的秋季。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寧信養(yǎng)神、強身健體尤為重要,可以適當飲用一些養(yǎng)心祛燥、寧心安神的藥茶,食用一些補陰祛燥的食物,讓身體更快的適應秋天的天氣。
秋天時節(jié)老人在強身健體時,務必要注意循序漸進,起初保持心跳占心率60%的運動量,運動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堅持每周有兩天的運動時間。持續(xù)一個月之后再慢慢增強運動量。一定要注意延續(xù)性,倘若半途而廢,運動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如果放棄鍛煉之后再重新運動的話,一就要像先前一樣循序漸進,不可突然進行大量運動。
4.孕婦:
秋季的氣候十分干燥,人們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膚缺水并有癢感,又是皮膚甚至會裂開并出血。在此期間,人們的情緒會較為焦躁,這樣不利于心臟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并有可能誘發(fā)各種疾病。因此,靜心凝神、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避免心煩便顯得十分重要。
所謂寧心養(yǎng)神,首先就是讓心情平靜下來,不受煩躁的侵擾。清靜養(yǎng)神法是古代精神養(yǎng)生的基礎方法,也是人們寧心養(yǎng)神的方法。早在唐朝,名醫(yī)孫思邈就有“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的見解,而《醫(yī)鈔類編》中也有“養(yǎng)心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于衰老”的記載。以上所述都表明保持平靜、樂觀的心情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收獲季節(jié)到了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tǒng)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xù)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qū)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8月8日迎來今年的立秋節(jié)氣。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jié)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jié)日,民間至今流行著“貼秋膘”“啃秋”等習俗。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jié)氣。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使立秋的民俗相當豐富,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我國很多地方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么食欲,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貼秋膘”,也就是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燜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適當的‘貼秋膘’有益于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的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立秋除了“貼秋膘”,在一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整個秋天不生病。城里人在立秋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下、樹蔭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西瓜啃,抱著山芋啃,抱著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除了“貼秋膘”和“啃秋”之外,我國民間還有吃水餃、面條、飲水清暑、祭祀土地神、插戴楸葉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立秋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jié)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fā)生在8、9月之交,持續(xù)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jié)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huán)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qū)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yōu)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jié)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氣象過敏癥”
立秋時節(jié),乍熱乍冷,地氣蕭殺;有時高溫悶熱,有時又連續(xù)秋雨,陰霾悶濕。尤其是碰到連日晝夜溫差大,中午天氣烈日炎炎,早晚感覺有點冷。在如此劇烈的溫度變化中,人們極易患上“秋季氣象過敏癥”,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困倦乏力、腹脹腹痛、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心跳加快、血壓增高易激動焦慮,并伴有舊傷痛發(fā)作等。俗話說“春困秋乏”,其實也是氣象過敏癥的表現。氣象變化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身體不適,現代醫(yī)療氣象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氣象過敏癥”。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氣象過敏癥”。
專家認為,當氣象變化時,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反映給下丘腦,下丘腦又支配腦垂體來調整人體內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的生理平衡,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天氣變化劇烈時,人體需要適應的時間不能滿足,則會導致“氣象過敏癥”的發(fā)生。而秋季是這種氣象條件變化顯著的季節(jié),一方面,秋季的氣溫與濕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升高,這勢必會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抑郁、失眠、頭痛等,就是機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另一方面,秋季是天氣比較活躍的季節(jié),冷暖空氣常交替入侵,氣象要素變化比較劇烈頻繁,易引發(fā)較為嚴重的“氣象過敏癥”,所以要特別注意防范。
氣象專家提示說,人們要注意天氣預報,及時增減衣服,同時要注意增加營養(yǎng)和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生理平衡的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氣象過敏癥”。
常說:一葉知秋。
早晨,門前老槐樹上,幾片枯黃的老葉被風吹落,在空中旋轉飄舞,冉冉落地,再打幾個滾兒。奶奶說:天氣轉涼,快立秋了吧!我翻開日歷,原來今天下午五點一分立秋。望著蔚藍色的天空,一絲云影都沒有,是那么的透明。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風,還給我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
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樣嬌嫩,夏天那么柔軟。草尖泛起了一片片鵝黃,牧童正悠閑地趕著牛群在放牧。田野上到處春華秋實、生機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壓彎了枝頭,似一個個銅鈴鐺。火紅的高粱低下了頭,好像在向我敬禮。成熟了的水稻也懷揣著豐收的喜悅。就連田梗上的狗尾巴草也著實垂下了腦袋。芝麻卻追著花兒直往上竄,不禁感嘆,初秋真美!立秋了,我期盼深秋的來臨,它將給我們帶來熟透了的果實和意外的驚喜。
秋,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秋,是一陣涼爽的風,秋,是一杯醉人的酒。愛這個實現夢想的季節(jié)。
今天立秋了,天氣也比昨天涼爽多了,因為天氣預報說“今天要下雨了。”下午,我寫完作業(yè),就到樓頂上想透透氣,我站在樓頂上、吹著涼風,望著天空,看到遠處有一大塊黑云正在慢慢地移動,我想這可能是要下雨了吧!一會兒,天邊又出現了一副美麗的風景。我想如果我是一位畫家,我一定會把這美麗的風景留在我的畫板上,永久的保存下來。
我靜靜地站在那里,觀察著不時變化的天空,覺得天空真的好美!這種美平時都被我們給忽略了。旁邊還有一群努力練習飛翔的鴿子,它們很有規(guī)律的一圈一圈地在房頂上飛翔。有時它們會飛成長方形,有時飛成各種各樣動物的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它們已經從剛開始的五層樓高度,飛向更高的天空了。當然也不是每只鴿子都那么努力,也有幾只偷懶的鴿子,只飛了一會兒就停止屋頂上休息了。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不是你發(fā)現不了,而是你不愿意用心去發(fā)現。
立秋時,我獨自一人站在院子里的梧桐樹下,周圍的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花盛開著,秋風習習,一片枯黃的梧桐樹葉在我眼前翩翩落下。
這是我今年秋天見到的第一片落葉,我彎腰撿起了它,望著它,我想了許多:在過幾天,我就要踏入中學的大門,成為一名初中生了。我和培養(yǎng)我六年的母校離別了,與朝夕相處六年的同學門分別了!就像這片落葉一樣,離開了它賴以生存的“母親”,化作養(yǎng)料,開始新的生活。樹葉,黃了;花兒,謝了;同學,別了;班級,散了;我何曾不想再和同學聚一聚,再去母校學習,玩耍。秋天的第一片落葉喚起了我對母校懷念,引起了我對同學的思念。不知不覺我的雙眼濕潤了,我小心地拿著這片落葉,把它拿回了家。
夜晚,我借著柔和的月光,望著這片樹葉,看了很久,很久……
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秋,就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也是秋天的開始。
我在店里的掛歷上看到七日,八日都是立秋日,就問媽媽:“到底是哪一天才是立秋日?”,媽媽也很奇怪,說不知道。晚上看電視,才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搞不清楚,還好主持人查了資料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立秋是在七日的晚上22時49分。
一年有二十四節(jié)氣,每個月有兩個節(jié)氣,我還會背節(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自此我認識了二十四節(jié)氣。
今天,雖然是立秋,但是天氣卻像盛夏那樣熱。我真希望老天爺能夠立刻下一場傾盆大雨,給大地、讓莊稼喝個痛快。可是,老天爺卻板著臉。
唉,天氣如果能夠按照季節(jié)來執(zhí)行,那該多好!
春天,暖風吹來,萬物開始生長,人們來到各地旅游,小孩子放起了風箏,桃紅柳綠,萬紫千紅,美麗的景色勝過圖畫,多好的季節(jié)呀!
而且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人們抓緊時間做好一年的起始工作。夏天,雖然天氣炎熱,但是莊稼旺盛地生長,荷花開滿了池塘。一到晚上,人們來到路邊、樹下、竹林,聊天、說故事、吃西瓜、下棋,那又是多么讓人高興的季節(jié)呀!
秋天,天氣涼爽,田野里一片金*,瓜果成熟了,讓人品嘗,那又是讓人多么舒服的季節(jié)呀!
冬天,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氣雖然冷,但是我們不怕!
我們勇敢地走出屋子,來到田野玩雪,打雪仗,堆雪人,做雪橋……這又是一個多么讓人羨慕的季節(jié)呀!
真是每個季節(jié)都讓人感到滿意。可是,超常,就會走向反面。我們要是能夠控制季節(jié),那該多好呀!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知識,為將來控制季節(jié)變化,讓它聽從人類的安排。我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將來,我一定要讓立秋不像今年那樣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