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思想與感情的藝術形式,我們需要寫一篇優秀的作文來展現自己的才華。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分享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寫作的啟示。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內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過橋米線,山西的刀削面……從宴會上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說舉不勝舉。而我們廣東這邊的風味小吃要數蘿卜糕了。
蘿卜糕不僅味兒好,看相也好。晶瑩剔透的蘿卜糕里還有一些像寶石一樣的小蝦米鑲嵌在上面,褐紅的臘肉、綠色的生蔥、黑色的芝麻,多種色彩散落其間,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蘿卜糕的做法很簡單,把白蘿卜削皮,洗凈切絲。臘肉、臘腸切成小粒,蝦米置冷水中略浸片刻,生蔥去頭洗凈,切成細粒。炒鍋上火燒熱,不要放油,下芝麻稍炒取出。將鍋洗凈,放清水,投入蘿卜絲,用旺火熱15分鐘,然后把蘿卜絲連水倒入糯米漿內拌勻,放入蝦米、胡椒粉、精鹽攪和,再加豬油繼續拌勻。取一個盤子,抹油,倒入蘿卜粉料,上籠蒸至成熟,取出,撒上生蔥、芝麻、臘肉、臘腸粒,最后注入豬油少許,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蘿卜糕就做成了。
吃蘿卜糕的時候,根本就不用嚼,入口即化,臘肉!臘腸粒!蝦米的味道隨即而來,讓你吃了第一塊,還想吃第二塊。這時,再蘸一些辣椒醬就更香了。
我愛——蘿卜糕。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二
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鄉那個偏僻的小山村也富裕起來,一棟棟漂亮的二層小樓到處都是,干凈美觀的酒店也隨處可見。不過只要談起家鄉的風味小吃——涼皮,那可就讓人嘖嘖稱贊。
涼皮的樣子很好看,你瞧:晶瑩剔透的涼皮浸在泛著褐色的醬湯里,點綴其中的是一根根翠綠的黃瓜絲,噢,還有那一條條黑褐色的海帶。潔白的蒜沫拌上黃色的生姜,再配上一大勺麻油,仿佛是一塊塊白玉散落在草地間,真是讓人垂延欲滴呀!涼皮的做法很簡單,很易懂,夏天里家鄉的大街小巷有許多的小吃店:來了一位客人,送上一杯涼茶,然后就吆喝著走進廚房,把備好的涼皮切成條狀,接著放進一個大碗里,放上切成絲的黃瓜和海帶,撒上蒜沫和生姜,最后澆上一些麻油和醬油,如果嫌不夠好吃,還可以淋上一大勺紅彤彤的辣油。
每一次回到家鄉,都喜歡去品嘗涼皮,因為我回家之時正為酷暑,吃一些涼皮會覺得很清涼。每當一大碗涼皮落在我面前時,我總是舉起筷子卻下不去,只是覺得這么好吃的東西,吃了就太可惜了,可是經不住肚子的“哀求”,吃了起來。我特別喜歡用筷子去夾不起來的涼皮,放在嘴里,滑滑亮亮的,細細一嚼,酸酸的感覺,好吃極了,再夾起一根翠綠的黃瓜絲嘗嘗,濃烈的醬味和蔬菜的清香,令我回味無窮,心馳神往。
記得有一次,我吃涼皮時,由于貪吃不留神,“溜”一聲,涼皮被我吸在了喉嚨里,一個勁地在那兒咳嗽,引得別人在一旁奇怪地盯著我看。也怪我當時太急,后來還是讓媽媽塞了一大團飯進去,再狠狠地拍了我幾下,涼皮終于下肚了。
家鄉的.風味小吃呀,雖然有幾年沒有品嘗了,但你那清爽的味道卻是我美好的回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里,在海鮮城里,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里躺著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后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電城嘗美食,特地點了脆皮炸蠔。盤里的蠔粘著一層糊,金黃色里隱隱約約地閃著油星。我忙用筷子趁熱夾起一個咬一口。
哇!真好吃啊!脆脆的、香氣撲鼻、里面的蠔軟軟的。“別急,”爸爸說,“看好了!”只見他從旁邊的籃子里挑了快生青菜葉,再用筷子炸蠔夾起放在菜葉上,接著熟練地把炸蠔包緊,在我眼前搖一搖,表示可以吃了。我也學著樣子做了一遍,再大咬一口。更好吃了!這樣一來,吃得再多也不會膩了。
可是,這么好吃的脆皮炸蠔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懷著好奇心溜進了飯店廚房,一位師傅正在做這道菜。只見他把生蠔洗凈抹干水,加鹽、味精、胡椒粉腌幾分鐘。然后把生粉、面粉加清水調成漿,下入生蠔掛上糊。最后,燒鍋下油,油熱后放入掛上漿的生蠔炸至金黃。
剛撈起滾燙的脆皮炸蠔便讓服務生端走了。
怎么樣?聽了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你一定直流口水,那就快來茂名嘗嘗脆皮炸蠔吧.
在美麗的松古平原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小吃——古市三角壇餛飩。你也許會覺得,那只是一碗普通的餛飩,沒什么特別,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松陽的三角壇餛飩可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小吃呢!
我家鄉的餛飩個兒不大,可味道卻濃,吃一個,便覺得芳香四溢,吃一碗便覺得整個人都洋溢著餛飩的香味,過了好久,還有餛飩的味道,還在回味餛飩的香氣。三角壇的餛飩不僅味兒濃,餛飩皮也薄,而且又嫩又薄,方方的餛飩皮下面,原本鮮紅的肉餡變得粉嫩嫩的,一口咬下去,皮就破了,一股湯就進入了嘴巴里,頓時覺得無比愜意。在一旁包餛飩的人,拿過一張雪白的餛飩皮,舀一勺肉餡,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只餛飩,包好的餛飩就像一朵美麗的鮮花,小巧玲瓏,單外形便叫人垂涎欲滴。當一碗燒好的餛飩在你眼前掠過,便有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深深吸一口氣,便會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說:“真香啊!”舀起一個餛飩,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入嘴里,嚼一嚼,一股美味鉆入身體。再舀起一勺餛飩湯,湯上漂著香菜、榨菜,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喝到嘴里,一勺鮮美的汁水便流入喉嚨,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吃了一個餛飩便想吃一碗,吃了一碗便想再吃一碗,再吃一碗,便愛上了這三角餛飩。沒錯,當你把餛飩放入你的嘴邊,一股香氣撲來,輕輕咬一口,便咬到了淡淡的、清香的餛飩皮,吃進肚子里,便覺得暖暖的,再咬一口。咬到了又咸又濃的肉餡,如果在冬天吃一碗三角壇餛飩,什么寒冷的北風,飄揚的白雪都不在話下。
吃餛飩的人很多,有大人、小孩、老人。有人邊吃邊贊不絕口,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細嚼慢咽,還有人吃了一碗不夠,又吃一碗,又吃了一碗還不夠,還要打包走。甚至有人專門跑到松陽來買。
如果松陽是一個花園,那么三角壇餛飩便是里面嬌艷的花。如果你來松陽玩,可千萬不要忘了嘗一嘗三角壇餛飩。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三
“賣糖葫蘆嘞——。”隨著放學的鈴聲,伴著學生輕快的腳步,落葉飛飛的小街傳來這樣的吆喝聲。賣糖葫蘆的小販,舉著一束圓圓的糖葫蘆,搖搖擺擺,緩緩前行。如風吹來般,帶來一群學生,嘗嘗這美味的小吃。
冰糖葫蘆,是一種普普通通,但普遍各地的小吃。最純正、也是最老的糖葫蘆由山楂果做成,一顆一顆山楂果挑揀,串在竹簽上,像一顆顆掛滿燈籠的小樹,煞是誘人;在鍋上放幾塊冰糖煮成糖漿,拿山楂串一滾一蘸,山楂果表面就涂上了一層不薄不厚的糖漿,亮亮晶晶,“燈籠小樹”便更加炫麗;糖干后,就成了令人贊不絕口的糖葫蘆。有時在糖漿里摻進幾顆松子,咬一口,嘴先觸到糖漿表面細細的甜味兒,接著是香脆的松子,最后感到一點淡淡的酸,正好覆蓋了糖漿的甜膩,又留有回味的清甜,又香又脆又酸又甜……那滋味不得不贊嘆!現在的糖葫蘆更是花樣百出:有的在山楂里還填上一些淮山,不僅好吃還預防一些疾病;有的在山楂里塞進一顆核桃仁,使松子的香錦上添花;有的干脆不用山楂做了,改用各種水果,沾上糖漿,與山楂做的比起來毫不遜色。
冰糖葫蘆很久以前就開始生產了,據記載,冰糖葫蘆始于隋朝,那時的冰糖葫蘆是人們眼中的新鮮物,和現在一樣受人喜愛。可見它的'美味,真是百吃不厭,我們的家長,甚至長輩都有印象。小小的冰糖葫蘆,也盛滿了我們兒時的天真夢想。
“賣糖葫蘆嘍!”火紅夕陽將小販的背影拉長了,望著那“燈籠小樹”,我靠著窗又想起來。也許以后我們背井離鄉,但冰糖葫蘆的味兒,永遠在我心中,回味那酸酸甜甜的,童年。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四
陳曉旭。
我的家鄉位于海峽西岸最北部——福建省,浦城縣。家鄉有很多風味小吃,什么豆腐丸,燈盞糕,桂花茶燈,我都愛吃。不過這么多小吃中,我最喜歡吃的還是麻糍,每到立冬那天,我們一家子都去二姨夫家,因為家鄉有一傳統風俗,立冬這天每家都得吃麻糍,古人有“麻糍補冬”的說法,二姨夫家照例年年立冬都會做麻糍吃,麻糍好吃,做法還挺有趣的呢!
姨夫先把糯米洗好,倒入蒸籠中蒸熟,然后把蒸好的米倒進一個大師臼里,接著,姨夫用木頭的舂槌“啪嗒”地錘糯米飯,爸爸就用占了水的手不停地翻轉著糯米飯,這一打,一翻······便有了節奏,爸爸和姨夫像是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打擊樂呢。他們邊錘邊打地輕輕哼著調子。那有力而又有節奏的“啪嗒,啪嗒”聲不時傳出,與村子里各家各戶不時響起的錘擊聲形成優美的旋律。
經過兩個成年男人汗流浹背的捶打,糯米飯成了粘稠的糯米團,到了做麻糍最后一個步驟了,就是把早已炒熟的芝麻磨成的粉和白糖攪拌均勻,制成芝麻粉把糯米團捏成一個雞蛋大小的小團,在芝麻里滾幾下,就成了香氣撲鼻的麻糍了,剛做好的麻糍透著糯米和芝麻的香氣,聞著就叫人流口水啊!趕緊的,快動手吃啊!我一下子吃了兩大碗,我明知麻糍吃多了會脹肚,我可顧不了那么多了,我現在只管吃。
家鄉的習俗是:這天不僅人要吃麻糍,耕牛也要吃麻糍,據說也是讓牛補冬,以備來年有力氣下田干活。這就是我家鄉的小吃,我愛吃麻糍!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浦城,我帶你去吃。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五
中國小吃看嵊州,嵊州小吃在黃澤,黃澤的小吃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有春餅、小籠包、榨面、炒年糕、麥禾……等等,據說有100多種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春餅吧!
我吃過油燉果和臭豆腐包著的春餅,但從沒吃過豬頭肉春餅,所以今天媽媽帶我來吃豬頭肉春餅。這家店在黃澤老街上,我們到的時候前面還有人在排隊,我就趁機觀察起來。只見店里的阿姨嫻熟地從盆中抓起了一小團面粉,放在平底鍋的右上角,然后以逆時針方向從右往左一抹,變魔術似的,一眨眼功夫就成了一張薄薄的圓圓的春餅,又酥又香,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嘗嘗。馬上輪到我了,因為平時我不喜歡吃肥肉,就對阿姨說:“阿姨,請幫我包瘦豬頭肉。”阿姨看了我一眼,笑瞇瞇地說:“小朋友,豬頭肉春餅就是要帶點肥的才好吃呢,不然就吃不出它特有的味道了!而且,我們的豬頭肉可是籠屜蒸出來的,跟鍋里水煮的味道不一樣哦,特別香!”“嗯嗯嗯”,我一邊應著一邊從阿姨手里接過春餅,“要趁熱吃,冷了就不香不脆啦!”阿姨還在那里叮囑,我這邊早已垂涎欲滴,急不可耐地咬了一口,哇!果真如阿姨所說,春餅又香又脆,外酥里嫩,豬頭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咬一口,滿嘴溢香,讓人欲罷不能。啊,真的是太美味了!
這美味的豬頭肉春餅還有個故事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黃澤有一位祖上世代賣豬頭肉的老板迎娶了鄰家一位世代賣春餅的老板的千金,這春餅和豬頭肉也成為了珠聯璧合的.佳話,也因此就有了豬頭肉春餅流傳至今。
黃澤的小吃可不僅僅只有這美味的豬頭肉春餅哦,想知道更多嗎?那么請你來我的家鄉——美食小鎮黃澤吧!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六
家鄉的風味小吃有很多,炸串、飯包、烤魷魚。這些都是溫暖的南方所沒有的。冬天,那凜冽的寒風一陣陣吹過,凍得人們瑟瑟發抖,可是一吃到這些美味可口的小吃,身上的寒冷就好像被驅散了,也許這就是風味小吃的魅力吧!在眾多具有東北特色的風味小吃里,我最喜歡的.是那讓人回味無窮、饞涎欲滴的串串香。
那些青菜、干豆腐、雞丸魚丸或蘑菇平時讓人看都不看一眼的普通食材,用木簽子穿好放在稍微有些辣的熱水里煮,熱水“咕嘟嘟”地冒泡,讓人聯想到趵突泉;那上升的熱氣,讓人聯想到黃山云海。串串香煮熟后,再蘸上點麻醬汁。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小小的串串香,除了美味無比,還珍藏著我童年的歡樂。
記得小時候,我每次晚上去廣場玩,都要到跳床上跳一跳,看一看扭秧歌的爺爺奶奶,逗一逗可愛的小狗,買一件新衣服。我的歡笑總是傾灑在廣場上,那里也給我帶來無盡的樂趣,最后凝結到媽媽給我買串串香上。
家鄉的串串香,真是令我魂牽夢繞!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七
我的家鄉在湖北咸寧,每年的秋天,整個城市都飄著桂花的清香,所以它還有個名字是叫“桂花之鄉”。家鄉的小吃也特別的多,你們吃過藕夾沒?那就是咸寧的特產,應該說是咸寧嘉魚的。藕是偶諧音,偶即成雙作對,合即和合如意,夾子是“有子”的一種說法,寓意很吉祥。上年紀的老年人則戲稱藕夾子為“銀洋錢”,是因為藕夾子外形圓中有孔,形狀很象古時的錢幣。出鍋的藕夾子色澤金黃,吃起來咸淡適中油而不膩、酥脆可口藕香濃郁。逢年過節,每家都要做上一籃子藕夾子,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朋好友,成為一道聞名遐邇的傳統特色菜肴。其實現在藕夾在平時也不常吃,一般都是過年的時候,一大家子一起炸,不過味道確實是香!下面我介紹的一種也是我最愛吃得小吃,叫賀勝雞湯,起源與咸寧賀勝橋那里,賀勝雞湯以當地農家土雞和無污染地下泉水小火燉制而成,湯清而味鮮醇厚,雞肉入口即化,湯中加入本地特有的苕粉條,一來爽口彈牙,二來粉條吸收湯中的油份,吃起來便不覺膩了。尤以旅寧、和平、正宗三酒店特制的“賀勝雞湯”最為有名。勝雞湯起步于1982年,歷經賀勝美食街店主20余年的磨礪。它以當地農戶散養的土母雞為主料,配以適量的紅苕粉條,采用當地無污染的優質地下泉水和其它佐料,用適當的火候精心燉制而成。賀勝雞湯不僅味美純香,而且包裝新穎,已形成易拉罐裝、罐裝、袋裝產品,物美價廉,貼近實際,產品已進入大型超市連鎖店,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賀勝雞湯起步于1982年,歷經賀勝美食街店主20余年的磨礪。它以當地農戶散養的土母雞為主料,配以適量的紅苕粉條,采用當地無污染的優質地下泉水和其它佐料,用適當的火候精心燉制而成。賀勝雞湯不僅味美純香,而且包裝新穎,已形成易拉罐裝、罐裝、袋裝產品,物美價廉,貼近實際,產品已進入大型超市連鎖店,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咸安區賀勝村是北伐戰爭中的著名的賀勝橋之戰遺址所在地。它是賀勝橋鎮政府所在地,是咸寧市、咸安區的北大門,與武漢市江夏區緊鄰,距武漢市中心63公里,南至咸寧市政府所在地溫泉和咸安區政府所在地永安各22公里。
賀勝村境內有“四線穿南北(京廣鐵路、武廣高速客運專線、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一湖(斧頭湖)連長江“之優,區位優勢顯著,交通十分便利。
賀勝村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2028人。別看地方小,但它在中國歷史上卻書寫了重要一筆。1926年春,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8月29至30日,葉挺將軍率獨立團在賀勝村與據守天險的北洋軍閥直系吳佩孚部激戰,直破其縱深5公里多的三道防線,打得吳佩孚丟了煙槍、餉銀,赤著腳由衛兵架上鐵甲車,倉皇向武漢逃竄。賀勝橋戰役給后世留下了印斗山戰壕、賀勝橋烈士陵園等勝跡。
1982年,北伐戰士李一氓參觀咸寧,重返賀勝橋時留下了“躍馬橫槍指武昌,咸寧直下夜茫茫,蕭蕭賀勝橋頭雨,六十年前舊戰場”的詩句。同年,郭沫若路過賀勝橋,揮毫寫下了“縱教汀賀傳天險,終使吳劉受痛殲”的動人佳句。因此,賀勝橋成了名揚四海的紀念地和旅游點,即使在比例尺很大的中國地圖上,都可以找到“賀勝橋”的地名。
賀勝村內歷史遺址較多,有北伐賀勝橋之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此碑及烈士陵園位于武漢市江夏區賀站境內),有北伐賀勝橋之戰遺址賀勝橋、印斗山、孟家山、罐山等景點。同時賀勝村物產十分豐富,盛產茶葉、油菜、西瓜、水稻、花生、花卉苗木、水產品,有茶鄉、油鄉、魚米之鄉的美稱。尤其以賀勝雞湯最為有名。許多南來北往的游客慕名來此喝一碗雞湯,品嘗那特有的清香。賀勝雞湯起步于1982年,歷經賀勝美食街店主20余年的磨礪。它以當地農戶散養的土母雞為主料,配以適量的紅苕粉條,采用當地無污染的優質地下泉水和其它佐料,用適當的火候精心燉制而成。賀勝雞湯不僅味美純香,而且包裝新穎,已形成易拉罐裝、罐裝、袋裝產品,物美價廉,貼近實際,產品已進入大型超市連鎖店,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
此外,賀勝“羅針茶”、乾智牌綠殼保健蛋均暢銷大江南北。整個村擁有優質茶園1000余畝,茶園內現栽植有碧香早、白毫早、福鼎大白等優質良種茶。
賀勝村擁有斧頭湖天然魚場,素有魚美之鄉的美稱。“湖水煮湖魚”是咸寧的十大名菜之一,是賀勝農莊的一大特色,更是賀勝農家樂的一絕,因肉嫩味鮮湯美使得游客食用后回味不已,流連忘返。
賀勝村旅游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每年正月初八到元宵期間,腰鼓、龍燈、彩船、高蹺、獅子、蛤殼等集結上路,以“龍”會友,山歌對唱常入耳畔。境內咸寧市林科所有楠竹林,畝立竹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
寶塔肉的主要原材料是:農村鄉豬肉(即五花肉、瘦肉)、金醬、豆腐、苕粉、米花;寶塔肉制作工藝;1)將五花肉塊和瘦肉塊放入鍋中焯水至八成熟后即起,將肉切成2公分寬,6公分長肉條,瘦肉切成1.5公分厚,4公分寬,6公分長肉塊,再將金醬和肉一起回鍋上色。2)丸子用豆腐、苕粉、米花手拌調味后,搓成坨狀下油鍋炸熟后起鍋,然后將丸子和肉裝放在大花碗中(注:兩塊五花肉中間夾壹個丸子,頂上瘦肉塊碼放成塔字型),再放入蒸籠蒸熟起鍋即可。
好了,這就是我們咸寧的小吃,希望以后您去咸寧親自品嘗呢!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八
今年長城節,家鄉舉行了中日文化美食節。
我拉著媽媽的手也去“湊湊熱鬧”。廣場上人生人海,熱鬧極了。一個個攤位上的吆喝聲陣陣入耳,每個攤位都擠滿了人,一陣陣香味不停的鉆入我的鼻子里,我饞的忍不住了,連忙向其中的一個攤位擠去。哎,這里怎么有“油炸冰淇淋”呢?我讓媽媽買了幾個嘗嘗鮮。只見這種“油炸冰淇淋”是黃色的,扁圓形的,有餃子皮那么大,里面夾著紅色的草莓冰淇淋淡淡的甜味,香脆可口,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吃了油炸冰淇淋,我又纏著媽媽買臨海有名的“蛋清羊尾”。它的顏色是淡黃色,里面夾著甜甜的豆沙,一口咬下去,就會感到滿口香甜,越咬越香。這“蛋清羊尾”不但好吃,連名字也奇怪。
真讓人流連忘返。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九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里,在海鮮城里,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里躺著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后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電城嘗美食,特地點了脆皮炸蠔。盤里的蠔粘著一層糊,金黃色里隱隱約約地閃著油星。我忙用筷子趁熱夾起一個咬一口。哇!真好吃啊!脆脆的、香氣撲鼻、里面的蠔軟軟的。別急,爸爸說,看好了!只見他從旁邊的籃子里挑了快生青菜葉,再用筷子炸蠔夾起放在菜葉上,接著熟練地把炸蠔包緊,在我眼前搖一搖,表示可以吃了。我也學著樣子做了一遍,再大咬一口。更好吃了!這樣一來,吃得再多也不會膩了。
可是,這么好吃的脆皮炸蠔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懷著好奇心溜進了飯店廚房,一位師傅正在做這道菜。只見他把生蠔洗凈抹干水,加鹽、味精、胡椒粉腌幾分鐘。然后把生粉、面粉加清水調成漿,下入生蠔掛上糊。最后,燒鍋下油,油熱后放入掛上漿的生蠔炸至金黃。
剛撈起滾燙的脆皮炸蠔便讓服務生端走了。
怎么樣?聽了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你一定直流口水,那就快來茂名嘗嘗脆皮炸蠔吧。
廣東省茂名市蓓蕾雙語小學六年級:吳越。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
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更多地了解家鄉。
教學重點: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風味小吃是美味。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3、向父母、爺爺奶奶詢問家鄉的風味小吃,有機會參加一些美食活動。
二、激情導入:
1、我們家鄉南岳雖然地方小,但是是一個好地方。在這里,有許許多多的讓人讒得口水直流的風味小吃。
2、出示課件1,今天我們來學習——家鄉的風味小吃。齊讀課題。
1、在我們南岳有許多的風味小吃,你知道的有哪些?
4、你還知道哪些風味小吃?同桌相互說一說。
5、指名說一說,其余同學。
可以相互補充。
6、你感興趣的風味小吃有哪些呢?有關于它的的故事嗎?
7、老師小結。
8、把你課前了解到的風味小吃寫下來。然后互相交流。
1、許多的風味小吃是可以自己做的,你會做嗎?
2、學生說,教師有重點地記錄。
2、學生將自己家做的風味小吃拿出來請小組成員品嘗,并介紹做法。
五、課外活動拓展。我們利用課余的時間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家鄉的小吃,和同學們一起開個風味獨特的“嘗鮮會”吧!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一
一說起瓜丁,我就會垂涎欲滴,它可是我們家鄉響當當的名片,是潮汕地區最有名的一道小吃。
瓜丁清香可口,甜而不膩,有排毒去火的藥效,是居家旅行的必備佳品。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瓜丁的制作過程吧。
首先,要挑出上好的冬瓜,把冬瓜皮削掉,把冬瓜肉切成小長方體,再把切好的冬瓜丁放進熱水里洗個熱水澡后出水瀝干,再把冬瓜丁裝在竹筐里,在清涼的泉水里浸泡上三天三夜,再瀝干,接著就是敷糖水了,把上等的甘蔗糖和薄荷葉熬成水狀,把瀝干的冬瓜丁倒進糖水里,均勻地著糖,最后放在竹匾上晾干,就大功告成了。成品后的瓜丁白中泛青,晶瑩剔透,像一個個精美的翡翠,令人愛不釋手,拿上一塊,輕輕一咬,清脆爽口,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
由于家鄉的瓜丁是原生態的綠色食品,所以深得海內外朋友們的喜愛,現在的瓜丁,不但暢銷全國各地,而且走出了國門,一塊小小的瓜丁,凝聚著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熱情,一塊小小的瓜丁,傳遞著濃濃的鄉音鄉情。我愛你,家鄉的瓜丁。
六年級:告別夏末。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二
我的家鄉椒江有許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特色小吃。有香噴噴的蛋餅,香香脆脆的泡蝦,又又辣又鮮的姜湯面,還有那令人暖到心里的姜汁調蛋……家鄉的小吃數也數不盡,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青團。
青團是一種三月清明時的特產。它的外形有的像大大的餃子,有的像圓圓的球。正宗的.青團可講究了,碧綠的粉團外包著一種帶著鋸齒的樹葉,葉子通常有三片。撕開葉子,清晰的葉脈印在綠粉團上,葉子留下的清香味卻彌漫在青團里。青團那惹人喜愛的顏色來自哪里呢?哈!原來青團除了米粉外,還夾著一種叫“青”的野草。這種草開著黃色的球狀小花,葉瓣下會有一層白白的茸毛。我們上次去找春天的時候,媽媽和阿姨就在田野里發現了一大片的“青”呢!但是在青團的粉團上,你是看不到這種草的。因為它已經經過了煮爛,搗碎,最后揉和在米粉里了,留下來的,只有那碧綠的顏色和那無比清香的氣味。青團的味道有兩種,一種甜,一種咸。甜的里面有甜甜的豆沙泥和香香的桂花。咸的就更豐富了,它里面有脆脆的春筍,新鮮的肉丁,軟軟的豆腐丁和紅紅的蘿卜粒,咬一口香噴噴的油汁會直接打動你的味蕾。
要說青團最好吃的是哪家店呢?我外婆家。但是只供品嘗絕不外賣哦!每年的清明節,外婆就會花好幾天時間去準備這些食材。等到清明那一天,我們大家都去外婆家幫忙做青團。媽媽的一個常住江蘇的阿公也會在這一天趕回來做青團。
青團,這一年只吃一次的美味小吃,它那無比清香的美味留在我的唇齒間,也印在我深深的腦海里。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三
在家鄉,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一位位五十歲的大嬸們站在一輛三輪車前,叫賣著。車上有一盆面糊、一盆餡料、一只小火爐。火爐上架著一口鍋,鍋里炸著家鄉的特產油炸坨。
油炸坨,用家鄉話說,經面粉糊裹著餡料油炸而成,味道鮮美,不膩口。面衣松脆可口,餡料風味獨特,令人吃一就想倆,吃倆便想仨……百吃不厭!
油炸坨這東西說它做起來容易吧,可它做的時候需要掌握許多技巧;說它做起來難吧,步驟其實只有三部而已。想嘗嘗自己親手做的油炸坨嗎?那就跟我一起來做吧。我可只講這一次,好機會不容錯過哦!
首先,我們要準備好一口鍋。(鍋要小,要深些,不能是平底鍋)其次,還要準備好我們常山的山茶油。(其它油也可以,不過味道如果沒有我寫得這么好可不能怨我,誰讓你不用我們常山的山茶油!)。
要做油炸坨最重要的就是面糊和餡料了。面糊由兩類組成:面類與水類。面類就是面粉和少許山藥粉,水就是普通的食用水。面與水的比例約為1:0.7.餡料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季節不一,餡料也會有所不同,一般都會用香干和雪菜。(注:千萬別忘了加鹽、味精和辣椒哦!尤其是辣椒,可以少加點,但千萬不可以沒有哦!)。
炸油炸坨需要一種模具。這種模具是用鐵皮做成的,形狀就像一個小圓錐被削掉上面一塊一樣(但是是倒著的)。模具邊源有一根長長的柄,使模具可以很方便地從油鍋中取出。(如果實在沒有這樣形狀的模具,也可以是別的形狀。)。
炸油炸坨時,先要倒入山茶油,油的量大約占鍋的四分之三。等油鍋開了,就可以炸了。先將面糊到進模具(要飽滿),然后將模具輕輕地放進油里,但模具中的面糊不能碰到油,這樣可以使緊貼著模具內層的面糊與模具粘在一起。然后將模具中剩下的面糊倒出,用木片將模中的面糊抹勻,放入餡料,再鋪上一層面糊,放進油鍋內炸制。當油炸坨正面為淡黃色時,將模從模中取出。再炸一分半左右,就可以出鍋了。
"上桌嘍……"哇!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松脆可口……。
山外青山樓外樓,
我把坨兒端上樓。
美味系住(了)你的胃,
讓你口水往下流。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四
說起豆腐串,其實家喻戶曉,但在這,豆腐串和茶葉蛋是放在一起的。也許你會問一個問題:茶葉蛋和豆腐串放一起煮起來成什么樣子啊?不過,也就是兩者獨特的味道相結合,才稱的上是美味啊!不怕你笑話,吃了這里的豆腐串,保準把你攙得吃了還想吃。
小學時候,我有時會到豆腐串老店去吃豆腐串。我喜歡看著他們煮豆腐串,弄懂他們是怎么把豆腐串煮得如此美味。首先,把滿乘著水的大鍋燒沸,等到水里吐出大氣泡的時候,往里面灌入大量的辣油、味精,繼續燒,使它們的味道充分與水混在一起。這時,把早在一旁等待的干豆腐倒入辣湯里,過會兒,把茶葉蛋也放進去,兩種味道就相融了。煮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可以更加得入味)。客人一來,就用大湯勺舀起,給幾根竹棒,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媽媽總是說小孩子吃辣的不好,因此,我只能偶爾去吃。豆腐串色、香、味樣樣俱全,香、麻、辣、鮮等味味獨道。拿起一串來,又燙又辣,我總是舌頭舔嘴唇,嘴唇砸舌頭。
這里的豆腐串遠近聞名,真不愧為家鄉風味一絕啊!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五
我們家鄉——濮陽的風味小吃很多,涼皮、糟魚、裝模、灌腸、牛肉耗辣椒……那真是讓人流連忘返!你要問我喜歡吃什么,當然是牛肉耗辣椒、糟魚和灌腸了。
no·1——牛肉耗辣椒。
看見牛肉耗辣椒,我的口水就流成了長江,恨不得馬上就吃到嘴里。
牛肉耗辣椒配料由鹽、牛肉、姜粉、蔥、芝麻、味精、花生、辣椒做成,是我們這的特產之一。當吃到那可口的辣椒醬,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香醇的辣味;當吃到酥而香的花生仁時,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香脆的美味;當吃到硬而脆的牛肉干時,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令人回味無窮的香味;而且不上火,還可以當佐料吃。好吃!好吃!真好吃!
no·2——糟魚。
說起糟魚,我的眼前猛地一亮,那才是山珍海味哩!
它沒有扎人的硬刺,魚刺已變得面、軟。吃上一口,你感覺不到魚刺的存在,可以放心大膽的吃,在嘴里那是越嚼越香!
no·3——灌腸。
灌腸也是我的最愛,灌腸皮很筋道,蘸著蒜汁吃讓你覺得鮮美,煎著吃更是唇齒留香!
我家鄉——濮陽的風味小吃還有很多,心動不如行動,快來嘗嘗吧!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六
“湯圓,湯圓,圓又圓,吃個湯圓,圓又圓:湯圓,湯圓,買湯圓。”這首民間童謠是唱湯圓的,這首童謠也是屬于湯圓的。
大家一定都吃過湯圓,這有名的風味小吃吧!在縣前頭的湯圓老店里有著風味獨特的湯圓。名叫麻芝,它是和普通湯圓不一樣的,普通湯圓是白白的,不算太黏,里面是芝麻,外面是糯米。而麻芝是黃黃的,很黏,外面是芝麻,里面也是芝麻,所以是和芝麻湯圓相反的,才叫麻芝。
你們有吃過麻芝嗎?我就吃過。它是甜甜的,外表是用芝麻粉滾成的,像紅糖一樣甜,里面就是小芝麻了!這就是麻芝,它甜的可以讓人如癡如醉。
這么好吃的麻芝誰會忍心一大口的全吃下去呢?可是這鮮艷的顏色和好吃的味道讓人饞的不得了,大家吃了,我也一定要吃呀!
我拿起一個麻芝吃了一小口,味道就像上了天堂一樣,味道好極了!這么好吃的麻芝,把我的嘴巴弄的全是芝麻,可好笑了!
這么好吃的麻芝真讓我心滿意足,大家也吃吃吧!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七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我的家鄉盛產小麥,面食豐富便成為我們家鄉最獨特的風景。刀削面,掛面,拉面……每一種都美味無窮。
家鄉的風味小吃有許多也離不開面,其中,褲帶面就是其中的一種。聽它名字,你也會基本了解它的特點吧。
褲帶面有如一條褲帶,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一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其制作過程也很簡單,先把面和水和在一起,反復搓揉,其中加些鹽,保持筋道。再用搟面杖把面搟薄,用刀切成條,用手分別拉住兩端,用適當的力向外拉扯,最后煮進鍋里,待煮熟后撈出。
褲帶面的特色還有它的蘸計。蘸汁的口味有許多,一般有肉沫汁,酸湯汁,麻辣汁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可以滿足各種人的需求。
吃褲帶面,更有一種不成文的傳統。一般吃東西靜止發出聲音,但是吃褲帶面時,人們總喜歡發出“呲溜”的聲音,這樣也許感覺會更香,更美味。
小時候,在我的家鄉常常會看到“褲帶面”的招牌,父母總是牽著我的手,一起跨入門檻。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到店里異常溫暖。人們說說笑笑,吃著面條,不時喝一口湯,發出欣慰的感嘆。老板娘在那里一邊工作,一邊看著我們,她臉上的笑容像花一樣,美麗動人。
如今長大了,當我偶然和父親回到家鄉時,街上依舊熱鬧。賣糖葫蘆的老爺爺,嘻笑打鬧的小孩子,一切的一切,都和我記憶中的樣子重疊著,可是那些“褲帶面”的招牌,不知什么時候換了樣,店里依舊有許多人,可也不再是當初的味道了。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我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讓記憶深處的味道跟著我們一起升騰!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八
真好吃啊!我一邊埋頭吃著臭豆腐,一邊連聲贊嘆道。
等到我長到八九歲的時候,我才下決心,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吃一次。可是,沒曾想,一吃再也舍不掉了。臭豆腐才是典型的聞著臭吃著香的模范。
這不,今天從這家臭豆腐的攤前走過,聞著那熟悉的臭味,我又忍不住買了一盒,看著老板把八塊切得方方正正、白嫩嫩的豆腐放進熱油中,只見豆腐在油中翻滾著,跳躍著,瞬間,滋滋啦啦的聲音就像餐前音樂一樣地響起,三兩分鐘的時間,八塊金燦燦的豆腐就從鍋中蹦跳而出。老板將豆腐攔腰截斷,放入一個一次性的小碗中,然后掀開另一個擦得錚亮的不銹鋼的鐵桶,舀出一些淡咖啡色的濃濃的湯汁,這時我才明白,將炸好的豆腐剪開是為了更能入味啊!最后老板熟練地撒進去一些香菜、榨菜等佐料,那一碗美味的臭豆腐就完成了!那豆腐的白白嫩嫩、那香菜的青青翠翠、那湯汁的濃濃郁郁,嘴里的口水就像是泉眼一樣地涌進口腔,我閉上眼睛猛地吸了一口香味,毅然決然地克制著自己想把它們就地正法的念頭,就這樣我一邊聞著臭味,一邊壓著饞蟲,向家中走去。
回到家里,我聞著那臭味,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豆腐已經被湯汁浸泡得香味十足,嫩得入口即化,咸咸的,香香的,還略微有一絲辣辣的味道,我一邊吃一邊贊嘆道:媽呀!太好吃了!
吃完臭豆腐,我還在一直回味著那香中有臭,臭中有香的味道!
臭豆腐真好吃,讓我一吃忘不了;臭豆腐真好吃,讓我吃了還想吃;臭豆腐真好吃,讓我不吃忍不住!哼!咱不算千古流芳,好歹也是個遺臭萬年吧!
家鄉的風味小吃(優質19篇)篇十九
家鄉的小吃我的家鄉在上海,上海的南翔小籠包可是馳名中外,已有百年歷史,它也是我最愛吃的一道小吃。
小籠包的皮是由上等的精白面粉做成的`,里面再放一些肉餡兒,再準備一些營養豐富的雞湯,跟餡兒混合在一起,然后把餡兒放到皮中央,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就是包小籠包。包好的小籠包是寶塔狀的,下面圓鼓鼓的像個胖娃娃,上面像是戴了一個帽子。最后,把小籠包放到蒸籠里,大概過15分鐘,一個個色香味美的小籠包就出爐了。星期天一大早爸爸媽媽帶我去南翔去吃那美味的小籠包,們點了幾籠小籠包,不一會兒,熱騰騰的小籠包就上來了,那小籠包一個個白生生的,呈半透明的、晶瑩透黃,像一個個小包子一樣,怪不得叫“小籠包”。小籠包的香氣隨風四溢,真是讓人垂涎欲滴,我恨不得立刻把那幾籠小籠包一口氣吃光。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個最誘人的“小胖墩”放進嘴里,那湯汁立刻猶如千軍萬馬似的“奔”進我的嘴里。吃得我滿嘴都是油,惹得爸爸媽媽哈哈大笑。媽媽對我說:“吃小籠包不是像你這樣狼呑虎咽的,而是要先把皮咬一個小洞,然后,把小籠包里的‘精華”----湯汁先吸出來,要吸得一干二凈,最后再吃皮和肉。”于是,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吃小籠包,小心翼翼地夾起一個小籠包,細嚼慢咽地吃著一個個像雪球般的小籠包,細細口味,真是湯肥、味美、又不膩口,還留下了一絲兒余味,味道實在很好,我一下子吃了好幾個小籠包,有肉餡兒的,蟹黃餡兒的。
一眨眼,幾籠小籠包就被我們“消滅”了,我們舔舔嘴,捧著那圓鼓鼓的肚子,臉上掛滿了滿足。家鄉的南翔小籠包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