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一
《歲月如歌》寫于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于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于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于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庇诶蠋熕挥性娨獾恼Z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扎實越好!”于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于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每一個做教師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書中于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師對鐘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每個現如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
工程公司:路冰峰
2013年6月28日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二
我們平時在教學中,較為注意教學過程的設計,完成教學的任務。而在教學語言常是不經錘煉的,而良好的知識素養和語言技巧又是一個好老師所必去具備的。于漪老師在規范教學語言,提高語言質量上,追求著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造口頭語言。她寫下上課的每一句話,自己修改,背下來,再口語化。每天都要將上課的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每堂課心中都很踏實,絲毫無漂浮感。一步一個腳印,打造自己的語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學中的這方面也時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顏呀!
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于漪老師最感人的是她對事業的真誠。因為,唯有真誠,才能通身潔白、光明。我們應該學習于漪老師的為人之道。于漪老師用蠟燭比擬自己,不過,她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她說,一支蠟燭,通體透亮,既照亮別人,也實現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們每一位教師也應首先樹立崇高的信念。這樣才能夠抵抗誘惑,安貧樂道,在三尺講臺上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師用四個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過“教文”達到“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為了上課而講讀課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事業是真善美的事業,學校應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教師應是學生的榜樣。一身正氣,為人師表,不為物質所累,保持心境的純正與安寧,抗誘惑、拒腐蝕,守護社會正義,守護社會道德,守護歷史使命,守護教育者的尊嚴,為培育學生成長、成人、成才作出無私的奉獻,才是教師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三
《歲月如歌》寫于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于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于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感受一、于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蔽以洈荡温犨^于老師的報告和與老師的錄象課,于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扎實越好!于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個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三、書中于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梢韵胂蟮皆谟诶蠋煹恼n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師對鐘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四
讀完于漪的《歲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觸是學無止境,教育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而教師的成長首先需要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書中,于漪老師的一些觀點讓我有切身的體會。
她說:“我總覺得別人分析教材寫的資料,是別人潛心研究所得,對我來說,總隔了一層,只有經過自己獨立鉆研,所得體會才是真切的。猶如不知名的小花,雖不名貴,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潑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體會指導學生學習,就不會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話、套話,學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師主張備課必須一絲不茍,把教材吃透,要獨立思考,對于語文的每一篇文章,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解讀,都要親力親為,毫不含糊。確實,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老師必須先充分讀懂教材才能上課堂。由于初為人師,經驗不足,備課時必須參閱大量教案,七拼八湊,終于對課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上課堂教學,總會發現有時候力不從心,偶爾會被學生問到的一些問題卡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是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因而,備課一定要充分鉆研,理解教材,了解學情。
但是,我總覺得獨立鉆研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經驗豐富,文學素養高的老師來說,獨立鉆研再好不過。但是,對于新老師來說,完全依靠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來指導學生未免太過草率。前人研究的成果的意義就在于為了讓后人少走彎路,一定程度的借鑒是必要的,問題在于不盲從,在于借鑒而不照抄,要始終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時,對于“父親是靠什么來解決他所面臨的道德難題”這個問題,我總覺得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應該沒有學生會不理解,但課本卻把它當做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我參考了許多老師的教學設計,直到老師的設計里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這位父親,面對正在成長的兒子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可是,庫伯是有錢人,我們家窮?。〈藭r,你會做出何種選擇?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文章除了父親的心情變化之外,也貫穿著作者的情感變化,因此,我認為父親最后歸還汽車除了他自身擁有的誠信的品格外,應該也受到了兒子這句話的影響,父親不僅是個有信用的人,更是一個言傳身教的好父親。所以,當在課堂上呈現這個問題時,也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最終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評價父親。對于孩子來說,雖然較難,但總是有了一定的收獲。這個實踐,讓我更加確定了解讀教材的重要性,而前人的經驗應當是很好的借鑒的素材。
此外,于漪老師在《歲月如歌》的“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一章中還提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一定要非常明確,只有把文道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進行教學,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學生在弄懂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受到啟發與感染?!?/p>
于漪老師的文道指的是語言文字以及思想內容,緣文釋道,因道解文,要把文道統一起來進行教學。讀完這句話,讓我想到的是“語用”這個詞。除了讓學生理解文,理解道,還應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原本總以為課堂上的“練筆”就是語用,直到聽完林友深老師的一個講座后才恍然大悟。平時上課總會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但卻從沒意識到教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常常讓學生談談“你從這個人物的動作、語言等行為,你能體會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卻忽略了根據實例強調閱讀、寫作時可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有了這個意識后,我就在課堂上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和指導,例如,在教學《尊嚴》一課時,引導從年輕人和杰克遜大叔的語言、動作、外貌等來體會他們的性格特征,同時也強調了平時在閱讀文章時可從人物的這些方面來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在寫作時也可從這些方面來刻畫人物。聽課過程中,同學們頻頻點頭,而當學完整篇文章,問孩子們,“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時,舉手回答的五、六個孩子竟都只從“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這方面來回答,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提到學會了閱讀文章及寫作的方法??梢?,“語用”必須有意識地貫穿在教學活動中,且不僅是老師要有意識,還要讓學生有意識。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五
近期拜讀了于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書,可以說是醍醐灌頂,感觸頗多。書中詳細記載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數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從教經歷,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斷成長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師的“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边@一句話。“作為一名新入職的年輕教師,這句話真的是深深地觸動到了我,它不僅體現于老師對教育事業強烈的責任感,也傳達于老師對我們這些新老師的殷切期盼。這也是我們這些剛剛步入講臺的年輕教師所要理解、領悟并且要付諸行動的。
于老師認為:在自己的教育歷程中,留下的痕跡有濃有淡,有深有淺,有傷痕有快樂,有失落有收獲,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與遺憾,每想到此,總對學生心懷愧疚。自問當時確實盡了力也盡了心,可悲在就那么點認識水平,那么點業務實力,那么點文化底蘊,用不出力氣。
這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我們常說”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滴水“,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沒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沒有寬廣的知識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師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應該是站在語文教學的角度上的,但我想這句話也適用于任何學科。
作為一名新的美術老師,當我讀到這段話時,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基本功到底如何?美術學科不同于文化課,我們的專業劃分的特別多,從大的方面可以籠統的分為美術技能和美術理論。美術技能里包括了國畫、油畫、水粉、素描、速寫、剪紙、雕塑、纖維、還有各類設計等等,而美術理論當中包含了各類美術形式的發展史,藝術學的概論以及各類美術學界最新的論文理論研究成果等。這其中隨便一項都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的時間去練習,想要在我們大學這匆匆幾年的時間里將這些繁多的美術種類一一吃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平常雖然都有接觸,但說到底更多的是個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導師說的那樣,大學期間只是大范圍粗淺的學習了一下,讓我們了解整個美術學,之后需要你們花費一生的時間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去精進。
我想,我們有一生的時間去修煉自己,但學生在我們的手中學習只有短短的幾年,對于我們而言,他們或許只是我們漫長從教生涯中的一兩屆,我們沒有教好,還有其他,可對于學生而言,我們就是他們的全部。作為新老師,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級的七個班,說實話,我一直是戰戰兢兢的,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一年級的美術課程內容很淺顯,很容易。但我覺得不是這樣,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這350位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一位美術老師,孩子們對美術認知的起點或許就是從我開始的,多年以后,當他們想起美術這門學科的時候也許腦海里會浮現的就是我給他們上課的情景。在開學前的那幾天,我腦補了各種教學的畫面,努力地讓自己平靜,但當我真的站在講臺上的時候,第一次面對講臺下五十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時,說實話我的內心很震撼,他們安靜地看著我,目光齊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覺得我的職業不同于社會上的任何一種職業,因為它有著無可代替的重大意義,我們承擔著育人的責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譽教育界的那句經典名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我的第一節,我用自己簡單的語言告訴了孩子們美術是什么,它不僅僅是畫畫。晚上放學后,我寫了一篇自己的教學心得,我們總覺得美術技能很重要,但其實美術理論也應該每時每刻的得到關注并加以運用。我也在想,未來等我教高年級的時候,或者孩子們再大一點的時候,他們提出的問題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夠做到在每一節美術課上都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獲。我想這應該就是于漪老師要求我們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的原因吧。
這樣的想象,往往令我無地自容,同樣為人師表,同樣熱愛教育事業,為何我達不到這樣的一種境界,這樣一種高度?我想,或許僅僅有熱愛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還要有無私、執著與堅持不懈,這些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就像于老師在上海師范大學講座上談到的那樣:”要把教學視為“精神成長的過程”,學做人師,首先要不斷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講臺無論高低,思想必須要有高度,在教學相長中與學生共同成長。“點點滴滴、匯聚往事悠悠,交織歲月如歌。于漪老師的人格與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肅然起敬。她那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熱情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終身學習。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六
本站后面為你推薦更多歲月如歌讀后感!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時間讀了于漪老師的《歲月如歌》,深有感觸。
《歲月如歌》這本書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寫的。了于老師無私奉獻的教學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教育,她堪稱是人民教師的典范。讀《歲月如歌》,于老師告訴我太多太多為人師的真諦。
于老師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扎實越好!”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于漪老師每備一篇課文,總要查清時代背景,推敲詞句,理清作者思路,腦子在課文里來來回回走。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追根尋源,弄清三個問題:這篇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三言兩語能夠準確地拎出來,毫不含糊。哪怕是一個詞一個句,也要反復推敲,咀嚼,從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鉆研教材的精神讓我欽佩不已。以此對照自己,感到有著極其遙遠的距離。同樣身為語文教師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崗位后,很少再去讀書;備課時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書”,所以課堂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對于語文的教學很少能靜下心來認真反思。
每逢備課,我只是看兩遍課文,然后把能夠找到的教學參考書仔細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屬于自己的備課思路,確定本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我備課時很少能帶著“學生意識”,想著學生面對這篇課文的時候,會是怎樣的認知狀態和情感態度,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
于老師告訴我:身為語文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一個老師除了舉手投足、衣著服飾等外在或清新、或端莊、或時尚、或雅致的風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實的文化底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老師一定能引領學生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開合有度。20xx年省優質課一等獎《馬》的授課者但小梅老師,年紀尚輕,但鼓勵的眼神、得體的舉止,生動的描繪,課堂的結構都給人春風拂面之感?!肚f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的授課老師方燕平,讓聽課的老師都為她的課堂品味、豐富學識、獨到理解而深深折服。這些老師授課如此獨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們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于老師告訴我:用語言粘住學生。
“好什么?。克v了一百五十多個‘這個’,其他我什么也沒有聽到”,這是一個調皮的男孩子在聽完一位著名專家的報告回答于老師的一句話,這句話讓于老師敏銳地感覺到了教學語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學語言,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于是,于老師從自己教學語言的不足出發,努力克服了羅嗦、詞匯貧乏、語病。教學語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師的語文教學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教學語言也同樣是面臨的問題,太過于專業化的術語,肯定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語文老師的語言要力求精煉,這點我還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師告訴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感謝于漪老師,感謝《歲月如歌》,讀完此書,讓我一清如水,心無旁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漪老師,一路笑著走來,一路書聲,一路陽光,她的教育教學生涯正如她說的“生命和使命同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會以于老師的名言為教學的準則和范本,不斷地認清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學生共同成長。
讀了于漪老師的書后,我所感悟到的不是我用語言所能表達得完的。我將在實際工作中用心體會,細細品位,以于漪為坐標,一輩子學做教師!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七
一、于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經數次聽過于老師的報告和與老師的錄象課,于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扎實越好!于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
二、于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個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
古稀之年,于漪老師對鐘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個現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綠葉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八
《歲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于漪獻給20xx年教師節的一份厚禮。翻開扉頁,是于老師的手跡:“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發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于老師幾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體驗。
閱讀的感覺真好,捧著《歲月如歌》,一頁頁往下讀,我仿佛在傾聽一位長者的獨白,娓娓道來,時而激越,時而平緩,時而低語,感覺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
隨著“歲月如歌”這個生命故事長卷的逐層釋放與展開,我不斷地被觸動,被震懾。如今的教育專家、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經經歷了那樣的苦難:喪父之痛;病魔纏身,差一點奪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間,她又遭到了怎樣的欺辱……一樁樁、一件件都沒有壓垮這位倔強的女性。在于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堅強,怎樣叫師愛,什么是責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語文教學之路,是尋求教育真諦之路。
求知——明燈伴我過午夜
于漪老師說:“我當了一輩子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深深地體會到永不滿足是必須遵循的信條?!庇阡衾蠋熒狭?0xx多節公開課,可自己卻認為沒有一節是十全十美的,雖然每次開課前都考慮周全,但每節都存有遺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師謙虛好學、永不滿足,才會有她那每節都有遺憾的說法。作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劍”,常常是“明燈伴我過午夜”。這種付出,這種努力,一定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有一種謙虛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在鼓舞著她。從教至今,于漪老師就是這樣邊教邊學走過來的?!叭绻麑W而思,學一點,消化一點,即使時間零碎,日積月累,真才實學也必大有增進?!庇阡衾蠋熯€告訴我們:重要的理論反復學,緊扣一點深入學,拓開視野廣泛學?!叭朔巧摺?,沒有誰天生就可以做教師,于漪老師都在“一輩子學做教師”。讀到這兒,敬仰之心蕩然升起。
求教——夢里尋它千百回
于漪老師一生與語文結緣,終于破解“人的語文能力是從哪里來的”?!耙粋€人的語文能力只能從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得來,在優秀范文的閱讀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隨著所感、所悟、所得的潛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個性的語文能力。因此,大量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潛移默化是語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規律?!?/p>
“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庇诶蠋熞婚_始就認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打好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底子,為此,她首先自學高中語文教學涉及的各種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為標桿,迅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于老師積極向實踐、向同行和學生學習,用10小時、20小時準備一堂課,《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備30多個小時,反復鉆研數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規范的語言寫成教案,把課上要講的每句話背下來,再脫開教案講課,課后寫教學后記;再次結合自修語文的深切體驗,關注當時語文教育思想的論爭,留意教學改革的動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師說““聲情并茂的朗讀、講解,旁征博引的議論、評析,眼神、手勢、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我常頓然有所悟:這就是語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學,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原來特級教師是這樣“煉”成的。
求真——一輩子學做教師
無需我在此嘮叨,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書中的一些話吧:
“做人有基本準則,貪欲最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沒有,還談什么師德?
《蘇武牧羊》“這首歌不斷在我胸中激蕩,構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為書中的故事激動不已,那種對祖國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執著、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大無畏精神常縈我腦際,有時難以入睡?!?/p>
“當時我執著地想:在一個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國家是不可能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的。學生只有一個青春,不能耽誤,希望他們早日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薄敖逃聵I真正是遺憾的事業,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
書中有這樣一個事例,讓我讀過之后久久不能釋懷——
“……兒子患敗血癥,天天高燒,嘴唇都發焦,頭上用冰袋冰著。……一天半夜,醫生找我們談話,說明病的嚴重性和藥效的甚微……我哭了,誰沒有親子之愛?懇求醫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時,我正好教高三畢業班,復習十分緊張。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時,孩子總哭著不讓我離開……說老實話,當時思想斗爭很厲害,兒子這邊舍不得,要照顧,學生那邊是關鍵時刻,耽誤不起。咬咬牙還是去學校上課。我不是醫生,不會治病,可我是教師,關鍵時刻不能離崗。此時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它雖無血緣關系,但它寄托著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托,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培養他們成長?!?/p>
面臨選擇,于漪老師是怎樣的一種痛苦與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懷只有一個字——真!
歲月曾經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壯歌,升騰的是她對教育事業無限忠貞,成就的是她對語文教學不懈追求的情懷,唱出的是激揚飛越的歡歌。
感謝于漪老師,感謝《歲月如歌》,讀完此書,讓我一清如水,心無旁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歲月如歌讀后感篇九
《歲月如歌》寫于老師“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于老師的悲歡和酸甜,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于實踐、誨人不倦,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昂蛯W生的心弦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感受一、于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泛起漣漪,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蔽以浡犨^于老師的錄象課,于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扎實越好!于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三、書中于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師對鐘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個的老師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