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西湖篇一
馬可波羅曾贊嘆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華貴之城”。而西湖則是杭州一顆璀璨無比的明珠。
從少年宮出發,漫步到北山路口,就來到了有名的斷橋。走上斷橋,西湖的全貌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遠處若隱若現的山連綿起伏,給西湖鑲上了淡雅的“墨”邊。湖面朦朦朧朧的,似云霧繚繞其間。近處,荷葉的綠映著荷花的粉。它們在微風中搖曳,別有一番風情。
翻過斷橋,便來到了白堤。白堤兩岸種滿了桃樹和柳樹,風兒輕拂,柳枝便飄蕩起來,平添了一分生機。枝頭還時不時傳來鳥兒的歡叫。許多松鼠也在樹枝間歡悅,好不熱鬧。走在白堤上,會看到湖面上蕩漾著各種游船,有的是自動船,船尾漾起的波浪像起伏的旋律。有的是手劃船,人們揮動著船槳,使鏡子般的湖面有了一圈圈波紋。
走過白堤,再沿著北山路一路往前,就來到了蘇堤。漫步在蘇堤上,就會經過六座單孔拱橋,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吊橋,它們的名字都很有詩意: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跨虹橋。沿著坡道慢慢走上橋的頂端,你會發現這兒的湖面波光閃動,漾著金光,如鏡子一般。湖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見湖底青綠色的水草。鴛鴦、天鵝正在湖面上悠閑自得地曬太陽。就這樣,一邊欣賞美景,一邊翻過這六座起伏的小橋,享受到蘇堤的獨特魅力,真不愧是“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的美,的確無與倫比。
游西湖篇二
西湖,春的美麗,情意悄悄,陶醉!夏的風采,情意濃濃,追尋。我喜歡夏天的西湖,用蘇軾贊美過西湖的詩句一點也不為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早晨,微風吹過,水光瀲滟,波光粼粼,好不美麗。從山上俯視西湖,碧綠的湖面像一塊無暇的翡翠,湖倒映著山,好平靜啊!
中午,步行在斷橋上,聞到淡淡的清香味!哦,原來是湖里的荷花芬芳醉人。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剛綻開花瓣,有的像在跳舞的少女長得亭亭玉立。還有湖邊高大的柳樹像士兵一樣在守護著荷花。小鳥在枝頭歌唱,贊美著這荷花,這西湖。
夕陽西下時,西湖與群山都被火熱的光焰也變成血般的余暉灑遍。此時此刻,碧水青山映襯之下的雷峰塔也顯的格外絢麗多姿了。
我無法想象西湖的夜景會是如何的神奇美麗,真遺憾!徐徐的列車讓我回歸了家鄉。回想白天的美景,我心中已設想了無數個西湖夜里的景觀,我想我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西湖的夜景會更可人,更神奇,更美麗。
夏天的西湖太美了,西湖我愛你!
游西湖篇三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如果說杭州是一片草地,那么西湖就是草地里的唯獨的一朵紅花;如果說杭州是一條項鏈,那么西湖就是最耀眼的鉆石。西湖一年四季都是杭州最璀璨的明珠!
春姑娘帶著春天的問候悄然無息的來了。她喚醒了世上萬事萬物,給大地披上了綠裝,讓世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暮春的風挾著輕微的涼意,吹在臉上身上,分外舒適。山坡上迎春花的`枝條亂蓬蓬的垂掛著,明艷艷的金黃色耀人眼花;山桃花盛開著,向上撐著火一樣美麗的傘。春天的西湖果然名不虛傳!
春去夏來,站在湖邊,乍看西湖,猶如一潭誘人的陳年老酒,那么清亮,那么柔和,輕盈盈的;細看,則宛如一面翡翠上嵌著的寶鏡。金色的陽光照在湖面,碧綠的湖水閃閃發光,蕩漾起粼粼波紋。一陣風吹來,頓時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夏天在空中飛來飛去的蝴蝶,現在已經回窩睡覺了。可是,又有一些“蝴蝶”活躍了起來,它們代替了真正的蝴蝶。秋天哪有蝴蝶呢?有,那就是被秋風吹落下了的樹葉,它們在空中盡情飛舞,有黃的,有綠的,有紅的,還有半黃半綠的。它們雖然不像真正的蝴蝶那樣色彩繽紛,花樣繁多,但也頗具一番情趣呢!落下的樹葉在地上積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厚厚的一層“地毯”。孩子們踩在這上面,跺得“地毯”吧唧吧唧地直響,他們嘻嘻哈哈地下著、跳著,為西湖增添了生機。
冬,一個無聲無息的名字。雪靜靜地下,誰也沒有發覺。雪,白皚皚的,又松又軟;樹上蓋得是雪,積雪把樹枝壓彎了腰。太陽照在白雪上,發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們睜不開眼睛。冬天的西湖真美!
如今,西湖已經成為了非文化物質遺產,因此,西湖必定成為杭州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
游西湖篇四
最佳答案朋友們,你們看見過西湖嗎?如果沒有見過,那就讓我來告訴你西湖有多美吧!西湖里有許許多多的魚。魚的顏色美極了,種類也很多。我看見最多的是金魚,有紅色的、橙色的、黑色的、白色的……西湖的水也很美。那碧藍的湖水是人們很少看見的,藍地讓你分不清哪里是藍天哪里是湖水。我坐著船在西湖上游覽,我靜靜地聽著船漿激起的水的聲音……在陽光下,西湖的水亮晶晶的,美極了!我還知道一個關于西湖的'傳說:相傳古時候,天河兩岸各住著一位仙子,東邊的叫玉龍,西邊的叫金鳳。他們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一天早晨,他們起了個早。玉龍鉆進河里,金鳳飛向天空,游呀,飛呀,不知不覺來到一個仙島上。
“玉龍,玉龍!”金鳳忽然叫起來,“你看這塊石頭多漂亮呀!”果真是塊光亮奪目的石頭!玉龍高興地說:“金鳳,我們發現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顆圓珠子,我肯定它會變得更加光彩照人。那時,它也許會成為天地間最寶貴的寶物。”于是,玉龍、金鳳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一顆滾圓的珠子。他們又找來天河里的水,把它洗得更亮,使它變成了天地間最美的東西。這件事被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一個心腹,在一天夜里偷走了那顆寶珠,并把它鎖進深宮。
一天,王母娘娘做壽。席間,她把寶物拿出來給眾仙開眼界,眾仙無不稱奇。玉龍、金鳳這天沒有參加宴會。但是,正在仙島上對坐垂淚的他們,忽然發現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過來。他們覺得那道光與寶珠放出的光芒像極了。于是,他們順著光芒來到仙宮,發現寶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他們氣極了,沖上去要搶寶珠。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拼命去護。這一來,寶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間。玉龍、金鳳急忙去追,可惜晚了,寶珠已觸地,霎時間,它變成了晶瑩碧透的湖水——西湖。玉龍、金鳳舍不得離開它,就變成了西子湖畔兩座山峰——玉龍山、鳳凰山,日夜守護著嵌在神州大地上的明珠——西湖。
這就是關于西湖的傳說,你們知道嗎?宋代詩人有詩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就是這么美,美地與眾不同。
游西湖篇五
夢回宋朝,我只見一個老爺爺撐著一把傘泛著小舟,喝著葡萄酒,滿臉春光地吟誦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景色真美!”我不禁心中贊嘆道。
我便雨中泛舟,我欣賞到奇妙的山色。雨中山色,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如果說它有,它隨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蒸騰的霧氣;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闔之間露出容顏,倍覺親切。
我好想浮在了湖面、浮在了天空、浮在了宇宙,我拋開了牛頓萬有引力的原理,我浮起來了!這感覺,曾似乎感受過,但又想不起來,這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我輕盈的身體好像再一次被給予了生命。
雨停了,我被燦爛無比的陽光照在我濕透的身上,如同母親那溫暖又溫馨、美麗又舒服地撫摸在我的身上的每一寸肌膚。風兒輕輕吹過,當它觸碰到我時,我這被重給予的生命“醒”了起來,這感覺十分清新,我仿佛到了另一個星球。
這星球,太陽十分大,還紅彤彤的,我飛到了太陽上,我向它擁抱,金光鋪成了一條道,我迷失在了這里,但太陽又似乎也喜歡西湖。我和太陽慢慢沉入湖底,湖水紅透了,我也紅透了,又有一絲熱,我將在這里“融化”。
西湖讓你“夢”一場。
游西湖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麗,激發寫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西湖秀麗的景色,抒發了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字詞:“掠、堤、垂、初、素”的讀音;“華”在本文“華燈”中念第二聲是裝飾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寫法;“猶如”的意思。
2、重點句子/比較難懂的句子:
(1)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2)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
3、段: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整體把握。
教學準備:課件,圖片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2、學習生字詞。
3、學習第一自然段。
一、談話導入:
老師說句子: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說兩遍)
2、你們知道這個天堂是哪里嗎?(杭州)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數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聞名天下,贏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西湖的秀麗,不僅表現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現在環抱她的群山;不論從哪個角度來遠眺、近詳,西湖總是那樣的秀麗,令人流連忘返。現在我們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課題:西湖
二、憑借想象,指導初讀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
2、學生自瀆課文。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音。
(2)畫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想想他們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西湖的哪些美麗景色?
三、檢查自瀆
1、出示詞語:
(1)自己先讀一讀。
(2)誰愿意來讀一讀?(開火車讀)
(3)誰來說說容易讀錯的字,給大家提個醒?
(州、碩是翹舌音,凈是后鼻音,巒、掠是邊音)
(4)齊讀
我的十分鐘
你覺得哪些詞最難寫?容易寫錯?
在這些詞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嗎?誰能幫助他?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連綿起伏:接連不斷。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襯。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6)指名讀: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2、讀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在書上畫出來,指名回答)
板書:山巒??? 湖水??? 湖堤??? 小島??? 華燈
學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素來”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來說一句話嗎?
4、指導朗讀(這一小節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
四、作業設計
1、生字描紅。
2、比較字形組詞:
棉(??? )? 優(??? )? 掩(??? )?? 淡(???? )? 般(??? )? 令(??? )
綿(??? )? 猶(???? ) 淹(???? )? 談(???? )? 股(??? )? 今(??? )
3、選字填空
顆?? 棵
印? 映
4、拓展閱讀。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顧復習,鞏固生字。
一、檢查復習:
1、復習檢查生字詞。
誰來為大家讀一讀。
3、指名朗讀,讀中作答(回答時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景色來朗讀)
4、啟發想象:聽了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山巒,湖水,湖堤,小島,華燈)
5、是啊,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山,那些句子寫出了山美?(自己在文章中找一找)
二、學習課文第二小節
1、指名回答(出示第二小節第一句話)
2、西湖的山美在哪里呢?從文中找出形容山美的詞語。
指名回答(層層疊疊,連綿起伏)
3、你能看出山的顏色嗎?找出描寫顏色的詞:青、綠、濃、淡
指名讀(多個,注意讀出山的美妙意境)? 齊讀
6、西湖的水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像一面碩大的銀鏡,一閃一閃的湖面)
碩大是什么意思?作者把湖面比做什么?這面鏡子是靜止不動的嗎?
我的十分鐘
7、自己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西湖湖面的景色,仿佛自己就站在西湖邊上,用自己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西湖的美麗景色。
8、真美呀!誰來讀一讀書上的句子(指名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學習課文第三小節
1、十里西湖中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說它是人間仙境呢?
自己去讀一讀,找一找。指名回答(朗讀相關的句子)
3、出示:
讀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四人一小組互相讀一讀,要讓你的小伙伴感覺到真的仿佛進入了仙境一般。選出最好的,在班上讀一讀。
指名讀最后一句話(最后一句反問句加重語氣)
4、指導朗讀(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西湖仙境,看誰能帶我們進入仙境)
過渡:迷人的月下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四、學習第四小節
1、學生自由讀第4自然段。想想這一段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
2、作者把月下的西湖比做什么?又把華燈倒映在湖中比做什么?
指名朗讀兩個比喻句。
指導朗讀最后一句
五、總結全文,朗讀品味
1、我們循著“遠眺西湖——近賞湖中——月下游賞”的線索,細讀了課文,我們又領略了西湖人間仙境般的秀麗景色。這樣的好文章,我們應該反復地讀一讀,品一品。
生朗讀練習。
2、教師總結:從大家的朗讀聲中,從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們已經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
板書設計
山巒湖水(遠眺)
湖堤小島(近賞)
華燈琴聲(夜游)?
智慧瞬間:
游西湖篇七
每當看到淡雅這個詞時,腦海中便掠過一幅景象:幾絲柳絮飛揚,幾波湖水蕩漾,幾彎回廊旋繞……細想,這便是西湖。
記憶中的西湖是柔美的象征,佇立在西湖旁,會因西湖的美而震驚,那種感覺與面對大海的感覺截然不同,就像面對著一個亭亭玉立的羞澀少女般,為她的美貌和氣質所吸引。曾有詩說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只有淡雅才能裝飾西湖,又或者,只有西湖邊,看著楊柳飛風拂起,水面濺起點點漣漪,白塔倒影在水中……從橋上走過,微風掠過臉頰,呼吸著青草的氣息,回憶著白娘娘與許仙的相遇,好不愜意!
西湖的美不在于表面,而是面對它的心如止水,無比的平靜。此時此刻,可以把世間萬物拋在腦后,把時間拋向虛無,只是,一個人,帶著淡淡的思緒,去看這片富有浪漫氣息的土地。人群在眼前穿梭,他們已習慣了這西湖的存在,于是,西湖在他們腦海里留不下半點痕跡,那樣的人好悲哀,眼里只有世俗,這些美他們從未留意……因此,他們可能從未有這樣的思緒,從未有這樣對美的體驗。
靜望西湖,感嘆于它的淡雅,感嘆于它的靜謐,感嘆于它的詩意,更感嘆于它的唯美。
西湖,一座橋,便是整個世界。
游西湖篇八
我的家鄉在杭州,這里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公園,那就是——西湖!
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美麗的地方!讓我來介紹一下它吧!
春天,一陣陣清風吹來,湖面微波粼粼。岸上,垂柳的枝條掛到了水面,好像在與湖水握手呢!一些樹上布滿了青苔,它們的開關可有趣了,如放羊,如小孩,如彩霞……你可以去摸一摸。還有小魚,小蝦,螃蟹都出來了。那些美麗的花,綠油油的草,都為西湖編了一下五顏六色的花環。
夏天的湖邊,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們在這里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荷花的顏色有白色,紅色,粉色……好看極了。那荷花香是清香四溢,游客們都很喜歡在這里休息、拍照。因為有了那些荷花,這個夏天才有了生機。
秋天,那火紅的楓葉落了下來,看到那火紅火紅的楓林,我不禁想起來《山行》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那桂花千里飄香,好聞極了,滿城盡是桂花香。
冬天,潔白的雪花從天空中落下,好看極了!不一會兒,世界就成了粉妝玉砌的了。西湖的斷橋殘雪特別有名,這里流傳著《許仙白娘子》的動人傳說,我特別喜歡冬天!
我愛這個西湖,這是我們杭州的一顆璀璨的珍珠!
游西湖篇九
23課古詩兩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編排可見編者的用心。課前特意把這兩首詩歌洋洋灑灑寫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開教學。
首先請學生先來學習這兩首詩,經過一番品讀,學生很快發現這兩首詩歌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們先來找找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吧!學生的興趣一下來了,細心的同學首先從詩題入手,題目中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事件。題目很長,不會斷句的,現在也都讀得很好。同在夏季,同在西湖。都是七言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不同呢?學習的氣氛更濃了!1、時間上略有不同,一是早上,一是下午;2、景色不同,前者寫了8景,后者只有1景。3、天氣不一樣,前者寫了雨天,后者寫了晴天。
既然有這么多的不同我們來細細的讀讀吧!
時間上怎么不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曉” 就是早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人不會一大早就喝醉了吧!景色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了8處景色,分別是云、雨、風、水、山、船、地、天。怎樣的云、雨、風、水?云,如“翻墨”,像潑翻的黑墨水一樣仿佛讓我看到了烏云不斷加濃不斷翻滾不斷擴散的情景;雨,如“跳珠”,讓我想到一個個小雨點好像在歡快的跳著舞。 “亂入船”,一個“亂”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雨的變化:忽而急,忽而緩,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更像個頑皮的小孩了!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場狂風驟雨,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望湖樓下水如天”!水天一色!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真美呀!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只寫了1處景,荷花蓮葉的美。水上的蓮葉一片碧綠廣闊無垠,一直延伸到與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盛開的荷花在太陽的照射下更加的紅艷了!怎一個美字了得!這首詩重點字詞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氣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了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了晴天,“映日荷花別樣紅”最后一起誦讀這兩首詩,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談學習這兩首詩的感受,一同感受西湖美!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這首詩應該是對前兩首詩歌的一個最好的總結吧!
游西湖篇十
《夜過鑒湖》是宋朝詩人戴昺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寫其乘坐篷船夜過鑒湖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而《夜泛西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關于《夜過鑒湖》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夜過鑒湖》《夜泛西湖》閱讀原文夜過鑒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連空,一片蒲帆正飽風。
山際白云云際月,子規聲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蘇 軾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過鑒湖》《夜泛西湖》閱讀題目(1)《夜過鑒湖》中“推蓬四望水連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夜泛西湖》前兩句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3分)
(3)兩首詩寫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夜過鑒湖》《夜泛西湖》閱讀答案(1)(4分)交待觀景的立足點;展現鑒湖廣闊的水面;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鋪墊。(每點1分,答對三點得滿分)
(2)(3分)視覺嗅覺結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疊詞”給1分)
(3)(4分)戴詩表達回鄉心切;蘇詩表達對西湖美景的喜愛(期待)。(每點2分)
《夜過鑒湖》閱讀賞析本詩作者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飾,真實地描繪出鑒湖夜色的天然風采,引人人勝。
詩題即點明人物、時間、地點:作者黑夜過鑒湖。
首二句寫在船中的詩人伸手推開篷頂四面一望,只見四野天水相連,茫茫無垠。自己乘坐的這只船設備簡陋,那“飽風”的“蒲帆”推動著輕巧的船身飛速地前進著。“推篷”二字說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開頂篷,動作情態活現;“蒲帆”二字說明船的設備簡陋、船身輕巧;“飽風”二字把船帆擬人化,描繪帆承風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見船行速度極快。這三個詞用得準確精當,十分傳神。
末二句寫小船離湖岸已經不遠了,岸邊的山也隱隱約約地浮現在作者的視線之內。再一細看,“山際”白云繚繞,“云際”明月高掛;風吹云移,山巒起伏,月色時明時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鑒湖清幽多變的夜景,令人心曠神怡。如箭的“蒲帆”繼續飛馳,子規鳥的啼聲刺破夜空,傳人作者耳鼓。這跡象說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聲仰視,原來子規鳥隱藏在白云深處,在朦朧的夜色中可聞而不可見。
全詩多層次地勾畫出鑒湖月夜揚帆的情景。“水連空”的湖面、“飽風”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動的白云,出沒于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際傳來的子規啼聲,這一切構成一個“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的立體空間。整個畫面形象猶如放電影,隨著“蒲帆”的移動而變換,既有可觸性,又有流動感。
全詩二十八字中,“際”字和“白云”二字各兩現。文字的復出,造成回環的聲韻、輕快的節奏,從而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夜泛西湖》閱讀賞析這組詩是作者應邀陪同朝廷監察要員攜妓夜游同宿湖上時所作。第一首的隱喻之跡非常明顯,“新月”之“未安”,實為人的履跡和心情不安的映襯,月之“盤桓”,是游歷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繼續“吐艷”?而“半璧”實為“破璧”之隱語,這兩個所謂“游人”三更時候還要看“半璧吐艷”,意在何為,不言自明。
第三首寫深夜西湖漁人盜魚。王十朋《分類東坡先生詩集注》引:“蒼龍,角、亢之宿,夜半而沒。”因此,“蒼龍已沒”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說:“月沒參橫,北斗闌干。”闌干,橫斜貌。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可見“牛斗橫”亦寫“更深”。長庚星有芒,李渷《酬詞》:“長庚冷有芒,文曲淡無氣。”故長庚升指天將明。一二句都是通過星宿的升沒來寫夜已深,天將曉。三四句寫漁人趕在未曉之前盜魚。“船過惟有菰蒲聲”是以有襯無,一個“唯”字,說明除船穿行于菰蒲之中發出的聲響外,已沒有任何聲音,進一步寫出了夜深人靜。蘇軾自注說:“湖上禁漁,皆盜釣者也。”蘇軾作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長官,夜泛西湖,碰上漁人“盜釣”,違反“禁漁”規定,卻不予過問,這是因為他本來就反對官府與民爭利。這組詩主要是寫夜泛西湖所見之景,但這后兩句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兩句寫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于這樣的荷花叢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圣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詩中的“漸見燈明出遠寺”即寫此,“漸”、“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進中。以上所寫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組詩中的后文寫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詩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內容是極不明的,確詩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這一充滿理趣的現象,提供了可供讀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寫月落之后的湖光,給人以變幻多端、神秘莫測之感,《嶺南異物志》說:“海中遇陰晦,波如然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復見。”這是說海波似火。江波也有類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游金山寺》)這幾句幾乎可作這一首的注腳,說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總寫湖光的奇異;第二句是寫“月黑”之后,風平浪靜之時,湖光清晰可見;第三句寫隨著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動,然后跟著進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說船來到寺廟之下,卻根本看不見剛才仿佛“兩兩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種神秘的氣氛。
組詩中每首之間,作者采用了蟬聯格(這種詩格始創于曹植《贈白馬王彪》),每首的結尾都是下一首的開頭,而又略具變化:二、四首的開頭是一、三首結尾的五、六兩字;第三首的開頭四字是第二首中結句的第三至第六四個字,但變“西沒”為“已沒”;第五首的開頭二字是第四首的結尾二字。這樣,既珠聯璧合,又錯落有致,讀起來輕快跳蕩。在風格上,這首一組詩與蘇軾其他描寫西湖的詩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樓醉書》很不同。那些詩以氣勢磅礴勝,而這一組詩卻給人以清新、雅淡、恬靜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