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擺渡人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在書架里擱置了好幾個月,最近因為一些事情不愉快,就想起了這本書,看是否能從中找到答案。
迪倫再去看父親的途中失事,當她努力爬出隧道時,看到了一個小男孩(迪倫靈魂的擺渡人),他引她回家,她渡他成人;從一開始的不解困惑,到漸漸地了解交談,再至后來的相愛,一個靈魂愛上了擺渡人的故事躍然紙面,途中有一個個的關卡,途中有妖魔鬼怪,再“回家”的路上(與其說回家,不如說是追逐光明)也有各種各樣的誘惑,一切都是未知的。對于迪倫來說,未知是可怕的,對于我們來說,未知也是可怕的,但可怕的不是未來會發生什么,而是在你決心要走向未知的那一刻你的心理對于未知是害怕的,因為不確定,所以才有無限可能,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深知這一點,所以,做出選擇的那一刻才會如此糾結,因為你不知道你現在的選擇會產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因為害怕,所以才會覺得未知是可怕的。其實,世界上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吧,難得是我們是否有踏出自己的舒適區(安全屋)的勇氣。
一開始的迪倫是害羞,膽怯的女孩子,但是再途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所具有的打破常規的勇氣,在她到達邊界踏入舒適區的時候,還有勇氣重新回到那個可怕,凄涼,充滿危險的荒原,即使在沒有擺渡人指引的情況下,她勇敢地踏上了尋愛之路。她完成了自我救贖,她是她自己靈魂的擺渡人。而崔斯坦也在迪倫的救贖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無關名字,無關面貌,無關擺渡人身份,迪倫認識了不一樣的崔斯坦,他們二人相互擺渡,相互救贖。
若是愛情,兩人相互進步,聆聽內心,傾聽生命,一起成長。
若是生命,發現自己,找到生存的意義。
若是生存,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要被妖魔鬼怪侵擾。
人必有他的來處,也有他的去處,一切隨緣,順其自然,若不能改變世界,那就只有改變自己。
以愛之名,渡人之心。
唯有愛不可辜負。
等你來。
擺渡人讀后感篇二
人生就是一只小船,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微小,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道路在何方。
有時,大海上會風平浪靜;一片風和日麗的景象,還有時,甚至已經看到了陸地的方向。可是,滔天的巨浪會隨時隨地的撲來。怒吼著,咆哮著,無情地將你卷離陸地,吹至孤島,或迷失方向。消極的人,他們會徹底的絕望,石沉大海,不知去向。而那些奮力求生的人,既是在毫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們會收集破布織成帆,會砍斷樹木做桅桿,會削下灌木做船槳,向著日出,尋找大陸的方向。迎接猙獰的狂風,勇敢地面對滔天巨浪,與鯨魚做搏斗,與鯊群拼搏,最終穿過茫茫大海,登上陸地,成為人生的贏家。
還記不記得海倫。凱勒?幼年就得了猩紅熱,先天失明、失聰,聽力也有障礙,多么不幸的一生。可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說話,學會了寫字,為了殘疾人的福利,奔波了一生,戰勝了命運。她,就是人生的贏家。
或許,你面對失學的痛楚,或許你遭遇殘疾的苦難。朋友,請你拿出你的勇氣,拿出你的信心,拿出你全部的力量,去迎接挫折,去面對痛楚,去微笑著打倒苦難,那么,你就是人生的贏家!
擺渡人讀后感篇三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擺渡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很多時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我們很多人,就像文中那個15歲的小女孩迪倫,缺乏溫暖和安全感的家庭環境,煩惱害怕去學校和人相處的社交恐懼,唯一的好朋友也離開自己的世事難料,孤立無援的站在世界的中心,自我感覺像一株野草。那種蒼涼沒有后路,卻又要裝作輕松面對這一切的難過,讓人無力。你或許會說,這么多巧合怎么會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呢?你錯了。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還會難多了。
看如今,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不僅是中國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體成員,在這場黎明前的黑暗中堅持。擺渡者,是我們心中一直都不曾改變的堅定信念。我們會贏!我們會贏!我們會贏!冰雪中堅持巡查的警察,口罩勒出道道印子的`美麗臉龐,剪掉留了許多年的長發,家門口兩兩相望的深情夫妻……這么多以生命為我們抗爭病毒的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珍惜眼前人珍惜平凡時光。我們應該牢記,歲月靜好的背后,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縉云春草綠,珞珈櫻花開。共飲一江水,同盼春日早。我們都因為你們的需要而存在,所以不要害怕,千千萬萬人賞櫻花的時候,櫻花便也會笑看千千萬萬人。我們一直在你們身后!加油!
擺渡人讀后感篇四
《擺渡人》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多月,除了工作忙之外,整個人靜不下心來看書是最主要的原因。20__年,新的開始,希望這種惰性盡可能少的發作。
相較于《擺渡人1》,這本續集或者說“童話故事完美結局”后的真實生活展現的更為貼切,個人認為寫的不如第一部讓人舍不得放手,對比于第一部跌宕起伏、劇情環環相扣的緊張,這一部更為生活化和敘事化。書的最后十幾章,才仿佛找到了第一部的那種存在和力量感。
崔斯坦和迪倫重獲生命,開始新的人生旅程,生活對迪倫而言變得開始有些不同,枯燥、冰冷的世界,因為崔斯坦的出現,被開打了一絲裂縫,溫暖入駐。這一部新增加了三個人物:蘇珊娜、杰克和迪倫的父親(第一部只是片面文字性的存在),在整本書的描述中,采用了一種類似舞臺劇的展現手法,一章描寫崔斯坦,一章描寫蘇珊娜,如何為了穿越荒原到人間而與杰克周旋,輪回閃現的描寫,使得閱讀的連貫性和愉悅性弱了些,盡管每個章節都不是很長。
兩對人,前后相繼打破常規,從一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切以為相安無事,直到迪倫火車事故的隧道發生了離奇命案,我才知道,無論在哪里,能量守恒是不會被打破的,因為它總會用另一種形象,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出來。打破所謂“常規”,你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文章末尾,讀后感。兩對年輕人終于將安全漏洞堵上,也清掃除了惡魔,可結局卻完全是不同的。因為蘇珊娜與杰克之間的紐帶是邪惡的,源自貪婪;而崔斯坦與迪倫之間的紐帶是明亮、凈朗、閃著光芒,以至于來自荒原的冷面審判官也不忍將這光熄滅。
發自內心的愛,自帶力量,這力量足讓一切為你讓行。這充滿無私、向上、無害的愛,就像一盞暗夜明燈,給人溫暖與希望。
從利己出發,帶有不良動機目的接近“友好”,終將抵不過時間的考驗,當你面對生存、死忙時,你終將會被拋棄,終將仍是孤獨一人。
希望自己對愛的渴望一如現在,永不失真,永不失望,永不失信,耐心的等待,命運這條孤獨的路途中,終能遇到我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講述了迪倫和崔斯坦的愛情故事。
迪倫是本是出生在一個完美的家庭,可在她五歲那年,她父親離開了她。她的母親是一個焦慮且讀不懂她內心的人,在學校經常被嘲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她爸爸的聯系方式,決定去看望父親。在看望父親的途中,迪倫一直在想象跟爸爸見面的樣子,既高興又緊張。
可是在去前往見父親的火車上發生了事故,她自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走出了車廂,遇見了她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
她對崔斯坦的感情從陌生、好奇、厭煩,到理解和接納,甚至最后愛上了他。在靈魂擺渡的路上,他們倆經歷了各種磨難:被惡魔追擊、跌入湖中、被寒冷侵襲等。在經過一系列磨難后,迪倫發現崔斯坦竟如此愛自己,為了她甘愿身體被摧殘。在和崔斯坦一起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穿越了荒原到達一個所謂沒有痛苦沒有死亡的天堂時,才發現自己離不開崔斯坦。所謂完美的天堂在迪倫心里就是一間空虛的房子,她要的是和崔斯坦在一起。在詢問天堂的人后,不顧危險毅然決然的返回荒原,尋找崔斯坦。又面臨比之前跟兇殘的磨難。在最后,他們回到了人間倆個人都重新回到了人間,獲得了新生。
我很佩服迪倫的勇氣,她本可以在天堂等著她家人的到來然后安逸的過完一生,然而她偏不。她敢于挑戰前人未走之路,盡管成功的希望很渺茫。為了崔斯坦,她不再懼怕惡魔,不怕自己溺水;為了崔斯坦,她不怕路程艱辛,不怕道路險峻。在靈魂與崔斯坦之間,她選擇了前者,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啊。迪倫只是崔斯坦擺渡的千萬靈魂中的一個,而對于迪倫來說,崔斯坦是她的唯一。
這本書,它不光講述了迪倫與崔斯坦的愛情故事,同時,它也隱喻了眾多的道理。
在荒原,地形跟天氣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當心情愉悅時,荒原就會晴空萬里,心情苦悶時,荒原就會烏云密布,心情憤怒時,荒原就會狂風肆虐。在現實生活中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我們的世界是相同的,但在每個人眼里卻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某種事物的感情,來認知這個世界的。
在荒原,你越關注惡魔,越懼怕他們的時候,他們才給你帶來傷害。這些惡魔會想方設法的吸引你的注意力,當你不小心被惡魔拖走時,你就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但是當你不理會他們的時候,就算他們在你身旁盤旋,也對你造成不了任何傷害。在生活中,你越關注一些負面東西,它們就越影響你,有時候,看淡一切事物也是一種好事。
在荒原,即使有擺渡人的幫助,但有些靈魂卻依舊被拖走,這不怪擺渡人,而怪自己。在荒原,每個人都需要跨過崇山峻嶺,才能到達分界線。無論靈魂怎么抱怨,擺渡人依舊會讓他繼續行走,如果天黑前沒有到達安全屋那里,就會被惡魔拖走。有時候擺渡人可以背著你走,但不能把你傳送過去,因為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擺渡人就像老師,他會幫助著你,指引著你努力向上,但不能代替你。人生中有些路是必須經歷的,這段路是否走的順利,取決于你有沒有對你自己負責,只有正真意識到責任在自己身上,才可能走向成功。
擺渡人讀后感篇六
有的人將夢想折成一只小船,擺渡挫折后的痛苦;有的人將本能折成一只小船,將自己擺渡出絕望;有的人將希望折成小船,駛過黑暗。人要抵達成功的彼岸,我們要學會擺渡自己,不斷給人生定位。
夕陽知道終將上演落幕,它為自己擺渡,在黑暗來臨之際,展示出自己最美的色調;流水知道終將離開,它為自己擺渡,不再眷戀地離開溪邊的落花,潺潺地奔向遠方;花朵知道終將凋謝,它為自己擺渡,綻放出最嬌媚的容顏,散發出悠遠的`清香。
史鐵生二十歲忽然殘了雙腿,為自己折了一只船,這只船叫“寫作號”。他將自己從死亡中擺渡出來,重新給自己的人生定位。
史蒂芬·霍金攻讀博士學位時患上了運動神經細胞病。他為自己折了一條叫“思想號”的船,帶他遠離消極,駛向神秘的宇宙。
如果沒有黑暗的恐懼,怎能感到光明的可貴;如果沒有世間的斑駁,怎能看到自然的多彩。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在岔道口上為自己擺渡,正視自己的價值,也許世界就會少一點豐富。
即使我們經歷過失敗的打擊,也不能放棄自己。記住,我們需要做的,是擺渡自己的心靈。
擺渡人讀后感篇七
這個假期我讀了擺渡人這本書,這是一個很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時,遭遇了火車事故,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當她的靈魂跑出來時,世界已變成了一片荒原,而山坡上坐著的,是他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他帶領她穿過荒原,到另一個世界去。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他們互生情愫,難舍難分。最終迪倫違反規則,歷經艱辛和她的擺渡人成功回到了她原的世界。
“他聳聳肩,聲音聽起來很不安:‘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我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模樣。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的需要。’”這是崔斯坦說的話。我讀到這里真的想為他打抱不平。沒有自己的身份,甚至連自己的相貌都不清楚,是為了別人而活,只能重復一件無聊的事。引導,引導,還是引導,上天對他如此不公。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是自己,不為誰而存在,可以隨心所欲。
“她轉身就開始朝門沖去,她渾身熱血沸騰,決心壓過了恐懼感,只要分散惡魔幾秒鐘,他們就得救了。她可以辦到。”“她”是迪倫。迪倫為了素不相識的小孩兒不被惡魔所抓到,竟然以身試險,小孩兒成功得救。迪倫的這種精神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的話,“舍己為人”實在恰當不過了,這點令我十分敬佩。
“一天,他的長官命令他槍殺一個老人。那個老人沒有做什么,只是在摔倒時不小心蹭了這位長官一下。這個士兵不愿意殺人,于是跟他的長官爭吵了起來,他對長官說自己不能那樣做。所以長官先槍殺了老人,然后在同一天把他也槍斃了。”這是一位德國士兵。據書中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他負責看管猶太人。我非常同情這位士兵,不管他是不是一位德國士兵,我認為他是最可敬,最高貴的人。
這本書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跌宕起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人性救贖之作。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應該由自己做主,別人沒有干涉的權利,我們應該要為自己所愛的而努力拼搏,為自己想要的而挑戰權威,不要害怕前方等待著你的是什么,一定要去試一試,不要怕,不要悔。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見解,只是膚淺的,或許還擁有更高深的說法。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這是一個史詩般動人的故事,它令人激奮、恐懼、溫暖、回歸人性、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