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衡傳讀后感篇一
??????????????? 十六、張衡傳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敘述、說明事物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虛詞“于”,復習意動和使動用法。
3、了解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學習張衡刻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詳略的剪裁。
2、難點: 區別虛詞“乃”、“于”的用法。
三、教學時數:
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后漢書》。此書內容充實,對考核史實有參考價值。文筆簡練生動,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文氣流暢,既具史學識見,又有較高文學價值。
本文節選自《后漢書·張衡傳》,作為一篇科學家的傳記而節選,對原文有大量的刪節。
課文串講:
屬:連綴。
通、貫:同義,精通,貫通。
從容:舉止行動,作名詞。?
奇:以其才為奇,形作意動。
累召? (之)不應。
聘請(他)? 應召
公車:官署名?????????????????????????????? 陰陽:指日月運行。
《算罔論》(10),言??????? 甚? 詳? 明。
語言道理更加詳細明白
慕:羨慕,趨附。
輒? 積年不徙。? 自? 去? 史????? 職,? 五載? 復還。
往往多年? 升遷? 自從離開太史令的職務??? 年后重回來(任原職)
(儀器的)? 直徑長
尊同樽:酒杯。?????????????????????? 都:大。
挨著放置? 根桿?? 設置關鍵(用來)撥動機關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8),????? 合契? 若神(9)。
有學問的人都? 它沒有驗證? 過了幾天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到了
西(13),于是皆服? 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所從方起(14)。
多? 豪右(1),共? 為? 不軌。衡下車(2),治? 威嚴(3),整? 法? 度,陰? 知(4)
禽同擒:逮捕。
事(6)三年,上書乞骸骨(7),?????? 征? 拜??? 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第 二 課 時
小結:
一、關于人物傳記:
1、傳記的特點: 作為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敘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傳記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 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2、傳記的種類: 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
本文屬評傳: 既記敘人物的事跡,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
注意: 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二、結構提綱:
1、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1自然段)
2、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2--4)
(1)、張衡的潛心科研。(2)、張衡的不慕名利。(3)、張衡的重大發明。
3、介紹張衡杰出的政治才干。(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征:
1、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不行、不就、不應。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也無所謂,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風氣,經過十年苦思而寫成《二京賦》以諷諫當世。一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對奸黨“一時收禽”。這些都反映了他的“從容淡靜,不慕當世”的品德。
2、“無驕尚之情”
年少時“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這些都反映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只有這樣,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獲得象“候風地動儀”那樣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當,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本文全面地記敘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在科技方面,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張衡為人,詳寫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他“上書氣骸骨”,避害全身,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敘述以時間為經,以張衡事跡為緯。寫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為主,以敘述為輔。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候風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按以下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采用的表達方式是說明): 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這一段可看成典范的科學說明文。
作業?: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張衡傳讀后感篇二
內容感知
《張衡傳》選自《后漢書》,原文較長,課文只截取了其中的幾節。
文章首先介紹張衡青少年時代的經歷、為人和文學才能。按照傳記體例,文章先介紹了人物的姓名、表字、籍貫。接著記敘了張衡的求學歷程,作者用“通五經,貫六藝”六個字,高度概括了張衡考察、求學的成果,然后從創作動機、創作過程和作品在當時的影響三個方面介紹了他寫作《兩京賦》的情況。
文章主體記敘張衡在科技史上的杰出貢獻。文章先概述他的特長,擅長制作,尤其精通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學問,并簡略地介紹了他的科技成果。作者集中筆墨介紹候風地動儀,對其制造時間、材料、大小、外形、構造,直到作用和征驗等都作了具體、細致的描繪。文章同時還穿插介紹了他的宦歷情況。“不慕當世”是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的根本原因。這既說明他始終不改自己的操守,也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社會現實。
末尾記敘張衡的政績。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又被宦官排擠出京師,出任河間相。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屈服,而是與豪強作了堅決的斗爭。他任職只有三年,卻把河間治理得“上下肅然”。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西鄂(è)???屬文(zhǔ)???連辟(bì)
傅會(fù)???鄧騭(zhì)???璇璣(xuán jī)
算罔論(wǎng)??蟾蜍(chán chú)?骸骨(hái)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通假字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傅會”同“附會”)
員徑八尺(“員”通“圓”)
形似酒尊(“尊”通“樽”)
一時收禽(“禽”通“擒”)
如有地震,尊則振龍(“振”通“震”)
2.一詞多義
公
關
征
3.詞類活用
時天下承平日久(時:名詞用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于)
妙盡璇機之正(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研究透了。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4.文言虛詞
乃
5.特殊句式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判斷句)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介詞結構后置句)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詞結構后置句)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介詞結構后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省略句)
6.古今異義
常從容淡靜(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舉孝廉不行(古義:不去應薦。今義:不可以。)
公車特征拜郎中(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古義: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覆蓋周密無際(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振聲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尋其方面(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
上下肅然(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義:大,音dū,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范圍的副詞,音dōu。)
7.相關成語
融會貫通:參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
下車伊始:指官吏初到任。
四、文學常識
1.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后漢書》。
3.《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志未作完,范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為一書。
五、名篇名句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剖析:本句記敘了張衡的求學經歷,作者用“通五經,貫六藝”六個字,概述了張衡的勤于學業和博聞強識,其中包含著作者由衷的贊嘆之情。這就為下文重點寫他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打下了基礎。請注意積累句中三處文化知識:①三輔,漢代首都長安周圍的三個地區;②太學,古代設于首都的全國最高學府;③五經、六藝,“五經”是儒家的五種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六藝”是古代讀書人必修的六種學問技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包括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樂包括舞蹈、音樂等,射指軍事武功方面,御指駕車,書指文學及歷史方面,數指科學方面。
句中的“游”“觀”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游覽參觀,而是古代讀書人的學習方式,即游歷、考察、學習。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剖析:這里涉及漢代的“征辟”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詔聘召在社會上頗負聲望的人物,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征。“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調某人為掾屬,漢時人也稱為辟召、辟除。此句以“不行”“不就”的具體事例印證上文的“從容淡靜”,表現了他清凈高潔的品質。
3.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剖析:這里介紹了他寫作《兩京賦》的情況。文章從創作動機、創作過程和作品在當時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介紹,條理清楚,語言簡練。《兩京賦》突破了西漢以來的“賦頌傳統”,比較真實地描繪了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某些側面,詳細生動地記敘了許多民情風俗,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作品充滿強烈的批判精神,因而受到后代的贊賞。正是這篇著名的大賦,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他“精思傅會”的創作態度和“十年乃成”的堅韌精神,一直成為文壇佳話。
4.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剖析:先概述了河間一帶嚴峻的形勢:劉氏宗室驕橫淫逸,不遵法令,又與豪門大族勾結,為非作歹。這為下文作了鋪墊。接著寫他到任后所采取的措施:面對這樣的局面,他毫不畏縮,而是一到任便“治威嚴,整法度”,深入調查,將奸黨一網打盡。這不僅表現了他政治家的氣魄,也表現了他的才干和經驗。
二、重點語段
1.“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剖析:記敘張衡在科技史上的杰出貢獻。文章先概述他的特長,擅長制作,尤其精通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學問,并簡略地介紹了他的科技成果。這樣寫既與上文呼應,又為下文重點寫候風地動儀作了準備,使這件歷史上罕見的重大發明更加突出。文章同時還穿插介紹了他的宦歷情況。因為“不慕當世”所以“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這既說明他始終不改自己的操守,也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社會現實。這段話寫得十分含蓄,作者頗有“微辭”,正是史書筆法。
2.“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至“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剖析:作者集中筆墨介紹候風地動儀,對其制造時間、材料、大小、外形、構造,直到作用和征驗等都作了具體、細致的描繪,寫得條理井然,語言精練,生動形象,可以說是一篇出色的科學說明文。如寫外形,“合蓋隆起,形似酒尊”,極為形象生動。再如“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僅寥寥數語,就把這樣一個精巧的儀器介紹得詳細、具體、準確,真可以說達到惜墨如金的程度。北京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復制品,就是根據這段記載才把這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精妙無比的儀器再現在人們的面前的。尤其是用具體事例說明其征驗的一段文字,更是寫得搖曳多姿。先用“咸怪其無征”,造成懸念,使文勢陡起小瀾。后面一“果”字,使疑惑頓釋,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其靈驗與神妙。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果,眾人“皆服其妙”。“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皆服其妙”,作者的欽佩之情溢于言表。
結構圖解
主旨探討
有關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全面地記敘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反映了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
2.本文通過記敘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上的突出成就,表現了張衡的文學天賦、科學精神和政治才干,全面反映了張衡的才能。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順序進然 語言質樸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這部分順序井然,按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來寫,充分展示了候風地動儀的精致靈巧: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致,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復制還原。
本文語言質樸通俗,讀來朗朗上口,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二百余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之簡潔;用“酒尊”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問題探究
導思: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對這個問題的探究,能引導我們注意文章剪裁的詳略、結構的安排等特點。
探究:(1)認真閱讀文本,對每一自然段的內容加以概括和分析,注重文章記敘的角度,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2)張衡傳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詳略得體地記敘了張衡的一生。文章開頭先按照傳記體例,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接著介紹張衡的文學才能、不平凡的求學經歷以及淵博的知識。然后介紹張衡的為人。再介紹他在科學方面的貢獻和政治方面的才干。這樣就將張衡各方面的成就都涉獵到了。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也就明確了。
(3)我們再仔細研讀文本,可以發現,文章的主要部分是介紹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這是其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令后世敬仰和稱贊的方面;但文章始終貫穿著他官職和政績的情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后漢書》在記敘張衡的事跡時,并沒有遺忘他是一個政府官員和一個政績卓著的臣子。這樣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張衡就全面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張衡傳讀后感篇三
授課時數:第一課時
2. 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重點:? 1. 記人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2. 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3. 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難點: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一、導入
二、解題
比較“傳”的不同含義:
《張衡傳》????????????????? 《左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詩集傳》
(傳記)????????????????? (傳記)
張衡,作為一個偉大的學者,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學與自然學諸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他在書法、繪畫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實驗科學的研究和發明創造,其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儀要早 1700 多年。他的這一偉大成就,至今為世界所公認。課文節選自《后漢書??? 張衡傳》。
三、導讀全篇,掌握內容、結構、寫法
1. 逐段閱讀
②博通經典,才學非凡。用“遂”連續上下句道出其中原因。
游三輔、觀太學?????????? 通五經、貫六藝
因──??? ──??? ──???? ──??? ──→果
③謙虛、踏實??? 治學精神。這是他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雖然????????? 然而??????? (轉折復句)
⑤關心國事,文學才華杰出。
作《二京賦》:因以諷諫(關心國事)
精思博會(文才出眾)
⑥小結:才能奇特,品質高尚。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累如不應
(側寫其才之奇)?????????? (正寫其品之高)
此段有概括,有實例,敘事簡明而不空泛。
他應如入仕途,為的是有方便條件從事科學研究。
文中兩個“善”和“尤致思”表現其特長。
(3) 寫張衡不慕官場名利。簡要敘述官職變遷情況。
“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
(4) 著重介紹張衡制作的候風地動儀。
①制作時間和儀器名稱。
③儀器的機關構造。說明內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龍的作用。
④覺知地震的道理,從內外結合上說明動儀的作用。
⑥儀器正式投入使用。
(5) 寫張衡在政治上的作為。???
①政治才能。交代河間地區的險惡環境,用以反襯其才干。
③逝世時間。
2. 分析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寫張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 寫張衡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 ( ②③④ )
(3) 寫張衡的政治才干 ( ⑤ )
四、小結
1. 了解全文的內容和結構,掌握明段意分段法。
2. 了解文章的詳略安排。
五、作業
1. 書題二、三、四
張衡傳
授課時數:第二、三課時
2. 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重點:? 1. 記人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2. 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3. 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難點: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一、??????? 查講評作業
二、?????? 文化常識
1. 文史專名
(1)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 六藝:
①禮、樂、射、御、書、數。 ( 學問和技能 )
②五經十《樂》。(說經的經文和傳文)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5)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國志》。
(6)史漢:《史記》、《漢書》。
(7)《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9)通史;斷代史。(例如:《史記》;《漢書》)
2 . 官職專名及相關用語。
(1)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3)大將軍:位比三公。鄧騭位在三公之上。
(4)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征召事務。設公車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國史。
(7)河間王(劉政)的相,類似太守。
(8)國王:指河間王。國,諸候國。
(9)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10)? 舉:推薦。(被)舉薦任官。(“舉孝廉不行”)
(11)??? 行:去應薦。
(12)??? 辟:征召,召來授官。(被)召。(“連辟公府不就”)
(13)??? 就:就職,任職。
(14)??? 召:召請來授官。(“累召不應”)
(15)??? 應:應職,接受官職。
(16)??? 拜:任命,授給官職。(“拜為上卿”)
(17)??? 遷:調動官職。(“再遷為太史令”)左遷,降職貶官。
(18)??? 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
(19)??? 徙:調動官職。(“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20)??? 出:離京去外地為官。(“出為河間相”)
(21)??? 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下國伊始”、“衡下車”)
(22)??? 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
(23)??? 除:拜官。除去舊職任新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24)??? 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上書乞骸骨”)
3 . 其他
(1)年號紀年。
①永元中 ②陽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豐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2)地名。
③河間相????????????????? ④京師(京城)
(3)學校。
①太學(最高學俯)(“今諸生學于太學”)
②觀、游(指游學,考察學習)
③庠、序(學校)(“俾人邑癢”)
④國子監(明清最高學府,入監讀書稱監生)(“老監生”)
(4)姓名。(“名”和“字”有對應關系)
①張衡字平子????????????? ②屈原名平
③韓愈字退之????????????? ④蘇軾字子瞻
⑤蘇轍字子由????????????? ⑥諸葛亮字孔明
⑦劉備字玄德????????????? ⑧關羽字云長
⑨張飛字翼德????????????? ⑩趙云字子龍
辛棄疾字幼安????????????? 班固字孟堅
4 . 課堂綜合拓展練習。
解釋加點詞語:
(1)李將軍廣者,隴西成記人也。
(2)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
(3)徙為上谷太守。
(4)后廣轉為邊郡太守。
(5)遂造太學受業。
(6)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舉為孝廉。
(7)除蘭臺令史。
(8)后遷玄武司馬。
(9)永元初,太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
(10)??????? 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
(11)??????? 時人為人語日:“《五經》無雙許叔重。”
(12)??????? 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
三、語言知識
1 . 副詞
(1)表示全面、概括的副詞。
①皆:皆隱在尊中。/于是皆服其妙。/皆出營立觀。
④畢:群賢畢至。
⑤俱:船、糧、戰俱辦。/待吾客與俱。
⑥悉:悉使羸兵負草填之。/悉府庫以賑之。
⑦舉:舉家慶賀。/殺人如不能舉。
⑧勝:刑人如恐不勝。/不勝枚舉。
⑨備: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2)表示長久、經常的副詞。
①常: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常痛于骨髓。
②雅: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③素:榮祿遇足下素厚。/素疾大戶兼并。
(3)表示否定的副詞。
③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④弗:行道之人弗受。
2 . 多義詞
⑴觀
⑤啟窗而觀(看)
⑵征
⑶因
⑷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于是)
⑸公
①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與私相對,屬于國家的)
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③殘賊公行(公然、公開地)
④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⑤腳著謝公屐(對人的尊稱)
⑥便可白公姥(稱丈夫的父親)
⑹辟
⑤辟邪說(排除,駁斥)????? ⑥“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⑺制
3 .? 句式
⑴被動句(①—③無被動詞,④—⑧有被動詞)。
③兵(被)挫地(被)削???????? 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⑵倒裝句(否定句賓語前置)
【附錄】
板書設計
無驕尚之情
舉──不行
一、品格文才??? 不慕名利??? 辟──不就
召──不應
敢于諷諫
善屬文
善機巧──作渾天儀
善術算──著《靈憲》、《算罔論》???? 略
二、科學成就?????????????????? 時間、名稱
造候風地動儀??? 構造、功能???????????? 詳
效驗、使用
三、政治才干???? 為何河間相
稱為政理
張衡傳讀后感篇四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1/3]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于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并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于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張衡擅長機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歷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后又升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制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于歷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后又恢復原職。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1/3]
《張衡傳》節選
2002/10/05
張衡傳讀后感篇五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文化常識。
(3)掌握敘述、說明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處理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準確朗讀,從而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2)結合語境分析語句,從而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語境意識。
(3)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從中體會傳記詳略剪裁作用。
3.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
(2)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語句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分析評價張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學策略】
1.設計藝術:以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全面發展”的人為切入點
2.重難點突破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計劃】兩課時:*課時主要以誦讀法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整體感知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初步了解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第二課時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礎上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課時
【教學內容】
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認識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從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說起。
二、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后漢書》,起于劉秀起兵*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于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三、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句讀、圈畫誦讀疑難點。
2.范讀
正音:善屬文(zhǔ)連辟公府(bì)鄧騭(zhì)璇璣(xuán)算罔論(wǎng)
傍行(páng)河間相(jiān)乞骸骨(hái)
準確句讀
四、問題設置
討論明確:(1)品格(2)文學(3)科學(4)政治
2.理清提綱:
明確:*部分(1節):介紹張衡品格和文學才能。
第二部分(2-4節):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
第三部分(5、6節):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
3.學生結合注釋梳理文句(*段)
4.質疑、點撥
實詞:屬、貫、辟、奇、就
虛詞:乃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5.分析評價
結合語句,分析張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確:雖才高于世,而無矯尚之情。
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討
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1)、廣泛學習
(2)、不要驕傲自滿
(3)、從容淡靜
(答案多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
以“人性與才華”為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
八、板書設計
張衡傳
一、品格、文學(1節)
二、科學成就(2-4節)
三、政治才干(5、6節)
九、學科組長點評:
這節課注意了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落實,通過教與學的過程,滲透給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堂課圍繞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進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讀方式新穎,讓學生在理解中讀書,在讀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教師的泛讀。這種形式,避開了教師感染影響,實現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計劃,教師的泛讀只起到訂正作用。
多元解讀的環節調動學生思維,豐富學生頭腦,實現課堂資源共享,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長期堅持利于課堂的操作,利于思維的培養,利于成績的提高。
九、區縣教研員點評
十、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共安排了兩課時,按一般的教學設計,*課時疏通文句,整體感知。第二節課進行內容分析。我考慮到那樣設計會割裂文句與內容的結合,所以做了一下調整,本節課沒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疏通并分析理解*段,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開始擔心時間緊張,教學目標完不成,因為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朗讀和整體閱讀又較為容易,所以一節課下來,時間夠用。
本節課我圍繞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進行,學生通過自己朗讀,討論探究,多元解讀,完成了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培養了學生學的能力和閱讀習慣。在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時,我時刻注意教師引導的方式,有預設的問題,也有應變的問題,這一點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不過,指導的語言有待錘煉,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重點文言詞句,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結構,了解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才能,這節課我們繼續了解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問題設置
1.張衡在科學上有哪些成就?
討論明確:
(1)作渾天儀。
(2)著《靈憲》《算罔論》。
(3)鑄造地動儀。
(1)質疑、點撥:
實詞:雅、征、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征
虛詞: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句式: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2)明確:第二段寫張衡善機巧,拜郎中,遷太史令,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以記敘為主。
第四段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這樣詳略得當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1)質疑、點撥
實詞:損、疾、目、出、不軌、下車、乞骸骨
虛詞: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句式: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2)明確:
一是《思玄賦》的由來——“政事漸損,上疏陳事,諷議左右,閹豎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表現了張衡憂國憂民、小心謹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作斗爭一事。“治威嚴,整法度”表現其治理嚴厲,“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
4.選擇恰當的詞語對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給予評價。
明確:(板書)
三、深入探討
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舉孝廉”“連辟公府”,“作《二京賦》”方能“鄧騭奇其才,累召”,“善機巧”“善術學”方能“拜郎中,遷為太史令”方能“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其特長與其官職二者互為因果。
另外,其科學發明、理論著作也與其“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這種性情利于潛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方能將從政的感觸“宣寄”而作《思玄賦》。
2.從全面發展的,提高綜合素質的角度談,言之成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本文用錘煉的語言,從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四個方面介紹了張衡,重點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層次清晰,從中讓我們充分認識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五、作業
1.結合課本,積累有關古代官職變遷詞語。
2.自選角度,用一副對聯評價張衡。
六、板書設計
可貴的品格輝煌的科學成就
\/
張衡
/\
卓越的文學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
(全面發展)
七、學科組長點評:
聽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就是“實在”,整節課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關于這節課的設計理念,一是三個維度目標的落實,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立。本節課既重視了文言詞句的積累,又兼顧了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師生合作融洽,學生動腦思,動口說,活動充分,從中獲得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課堂上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并通過作品人物的價值感化學生。這一切目標都是師生通過共同解讀文本,研究討論完成的,實實在在,沒有“花招兒”。
另外,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容易產生懼怕或厭煩心理,關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立很有難度。本節課學生沒有絲毫畏難情緒,課堂很是活躍,這與教師設置問題的梯度有關,先疏通文句再設疑思考,由篩選信息到討論概括,由淺入深,由易至難。
這節課對文言文如何教的問題做了一下探討,那就是語言與內容結合的問題,如何結合緊密的問題,這也正是語文教師所關注的事,應該說這節課對文言文的教法起了提示作用,但有許多需要商討的地方,如課文內容分兩節課理解是否可行。
八、區縣教研員點評
九、教學反思:
新課程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注重學生的主體活動,強調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學生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基礎,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力求將文言文閱讀課上成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的課型,不搞串講,疏通文句也是要學生自己進行,教師只起點撥作用。然而,這種課型給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要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還要考慮學生情緒的調動。教完這一課,感覺學生確實是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創新閱讀、個性閱讀、拓展閱讀的開展。
十、精彩片斷
集體的智慧,才是長河流水
——《張衡傳》的精彩片段
生:(齊)作渾天儀,鑄造地動儀。
師:大家說得很準確,請再列舉一些例證。
生1:善機巧,善術學。
生2:我認為他說得是特長,不是成就。
生:著《靈憲》《算罔論》。
(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了,大家也都讀完了。現在是我們共同質疑解疑的時間,哪位同學在詞語、句式方面有疑問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師生互動,質疑解疑,歸納重點詞句)
生(6人):實詞:雅、征、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征
生(1人):虛詞: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生(4人):句式: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生:詳略不同。
師: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生:作者介紹作渾天儀和著《靈憲》《算罔論》,用的筆墨較少,寫得較為簡略,而介紹候風地動儀較為詳細。
生1:表達方式。
生2:第二段記敘,第四段說明。
師:這兩位同學說的精煉得當,不過我覺得還不夠完美,你認為呢?
(生思考,不能回答。)
師:第四段僅用了說明這一種表達方式嗎?
生:還輔以記敘。
生: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
師:請大家結合文句概括。
(生讀相應語句)
師:作者為什么做這樣詳略的安排?
生1:因為候風地動儀是張衡在科學上*輝煌的成就。
生2: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師:張衡憑借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為我們樹立了學習榜樣,而他的刻苦專研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于進取的研究風格。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