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不僅是對作品的尊重和致敬,更是我們對自己思考和感受的表現和體現。以下是一些讀者和評論家寫的讀后感,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或許能給大家寫讀后感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一
我坐在窗前,窗外是望不見盡頭的雨簾。四遭都由迷茫的霧靄包裹著,望不見天日——現在是晚上也沒有天日。我顯然是孤獨的——高處不勝寒,其實能感受到甚是孤獨的寒氣在刺高樓的骨。然而我卻又不是孤獨的:我有無數的寒冷的靈魂陪伴。或許,孤獨與不孤獨,本是一種有無相生也長短相形也難易相成的存在。
什么是陪伴?我思索著……。
陪伴是真誠的映照罷,但我卻司空見慣了不真誠的陪伴:貪官污吏,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只是為了謀求更大量的暴利。恐/怖分子與邪教徒串通在一起,只是為了在幾千年滄桑的文化上添加一道傷痕。如果這些種種陪伴的陰暗還可忽略不計,而最為重要的是,一旦一個貪官污吏為真誠所蒸煮、逼問,另外一位“陪伴者”便只是惶惶然退卻,再也不敢來陪伴這為“小孩”的紗網所捕住的蒼蠅了。當這些不真誠的陪伴結束時,我們沒有看見任何一滴淚花落下,因而陪伴不一定是真誠的映照。
那么陪伴是何物呀!其真誠也罷,虛假也罷,都只不過是樹葉罷了,而它自身則是一片樹林,一片偉大而謙虛的樹林!我問到答案,答案卻渺無聲息;我問到過程,過程卻杳無音訊,我手中的樹葉零落成泥碾作塵了,香也不如故,但仍是,仍是杳無音訊。
我迷惘了……。
迷惘了必會明晰,天空現出一道光亮(因為打雷了),接著我的心也明晰起來。我望向天空,便知道了:陪伴必將是孤獨的,也必將是虛假、惡心、可怖、殘忍、滅絕人性的,但也是真誠、舒心、可愛、善良、閃耀著人類之光的。正如亂世出而有忠臣,大偽出而有智慧一般。這世界永遠便是如此:誰若不遵循此道,誰就得被滅亡。萬物皆是相對的,并沒有絕對的。
因而,一切陪伴你的人都是值得感恩的,因為在一般人的友誼和家庭中,是不存在所謂利害關系的:若存在,你的母親會為了一個按邏輯來說與她毫無一絲聯系的獨立個體而作出大于回饋數十倍數百倍的付出;你的友人會做出無哪怕一絲利益的完全為你考慮的選擇?我相信不會。因而感恩罷!你本就應當感恩。
萬物都是同源的,也就是說:你我是一體的。那么這么緊密得幾乎不可能分開的,與生俱來的陪伴,便是不應打斷的。那些愚昧的沖突為甚么要存在呢?本是不應存在的。
我們相互陪伴,只是因為我們是人類,是偉大的人類!
愈發離奇了。我也不愿多說,幸而明天中午雨便會停,我們便應當統統忘卻了這一夜的陪伴。
第二天中午雨并沒有停......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二
在十則里,我最喜歡的一條是孔子說過的:“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的意思是,教給你知與不知的學習態度!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聰明智慧的。我喜歡這一則的原因是他既強調了我們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也告訴我們思想品德的修養。
其實這也是告訴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與孔子說的這一句話一致,在學習中,我們學過的知識,知道我們就是學會去運用它,而沒學懂,不知道,我們就不能裝懂,要去認真學。有的人,老師交給他的知識并沒有學懂,因為怕老師或同學笑話而去裝懂。其實在生活中老師也多次提醒我們,沒有學懂的知識,我們不能裝懂,我們必須大膽提出來,學會,弄明白,這樣我們才是聰明的,如果你去裝懂我們既沒有弄明白也害了自己,老師也不知道我們學習的情況,所以要成為一個智慧的人,不知道,沒學懂,一定要問,不要怕別人笑話。
在十則中,不僅僅是這一條,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學,去讀,還值得我們去發揚,讓更多的人知道。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三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而論語導讀則是針對你在論語中不明白的,注意說明背景、說明用意,并對原義作適當的發揮和展開,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論語,并學會運用其。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那么在孔子眼里何為君子呢?
論語導讀中有很多話都體現了孔子對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認為家世國的基礎,治國之前必須先齊家,家齊而后國治。為什么呢?因為家就是人的調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調教好了,知道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了,到社會上去自然會服從領導,尊君愛上。知道服從與尊敬,也就自然能與社會和諧,恪盡職守。
孝順父母、善事兄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所以作為君子首先必須具備的基礎就是“孝順父母、善事兄長”。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說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論語導讀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學習,《論語》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課。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四
讀了《論語》,讓我以后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讀《論語》,知生活智慧《論語》道:圣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說: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跡;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特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讀《論語》,解學習人生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臺,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小小《論語》,給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錄著的不只是經典,更是精神與靈魂的結合體,讀《論語》,感世間百態,悟人生真諦。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五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鐘,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里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后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看墻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著寫著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里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為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周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里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著這件事,想著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么大的啟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六
學孔論孟思辨仁義禮智。參禪悟道感受禪宗道德。修身治企品悟易學人生。華夏五千年,中國國學常盛不衰,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四顧寰宇,華夏文化乍起,華商捭闔縱橫;溯本尋源,盡在道然,盡在文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孫子兵法》、《易經》、《六祖壇經》、《心經》、《金剛經》,人生真諦,萬物運行,事物發展,皆含其中;解讀,可領悟中和之妙道,可領悟道法之始然,可領悟起落之輪回。
“天不生仲尼,萬古無長夜”眾所周知,中國之教始于孔子,孔子所教收于《論語》。一部《論語》,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為開山扛鼎之巨作,享“東方圣經”之美喻,由歷代君王所推崇,承國文經典數千年,可謂傳統文化中的典范。
宋趙普曾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見《論語》的智慧之光。毋庸置疑,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里,《論語》憑借其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中的的深遠影響而大放異彩。可眼觀現下,紛繁社會,大千眾像,孔孟、老莊已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傳統思想的追求并不再是主流。《論語》這顆照亮了中國文化的璀璨明珠,照比先前似乎也稍顯暗淡。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精華。歷經起落,不曾湮滅。面對這樣的巨作,一直望而卻步,未曾觸及邊角,究其原因,覺得既是封建朝綱治世所需,為官從政的秘門典籍,必然陳乏學術,深奧枯燥。今有心重拾傳統,體會圣賢,便隨心走進《論語選讀》的課堂,不想竟得此一劑修身養心的妙藥良方。初看《論語》,通篇以思想、語言和典故為基礎,兼借古代行文的簡練精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其字里行間融匯貫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人生觀、世界觀等。即是選讀,解析必然不很全面,淺論其最常見的字詞,為中庸、君子、禮、仁。
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也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而最難做到的。孔子講中庸,即“執兩用中”,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無不過無不及”,但又絕不是沒有原則的折中主義,是一種非常高深的“做人做事”的度的把握。《論語》中有很多運用這樣思想分析問題的句子,直接說的有一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孔子覺得中庸這種至高的道德,在民間失去很久了。間接談到的也有一句:“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講的是:有個農夫問我問題,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個問題盡力來回答他。這便是孔子的中庸了,執兩端而用中,從而處理問題不偏不倚。
君子是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做人的目標,是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是最理想的“中庸”的人。在《論語》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君子的道德高尚:“坦蕩蕩”、“無所爭”、“喻于義”、“篤于親”、“務本”、“周急”、“不黨”等等。除此之外,君子還具有“文質彬彬”、“無適無莫”、“修己以敬”的品質。如此“君子”,文質兼修,宏闊志高。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也并非就是壞人,只是能力沒有君子高,德行沒有君子好罷了。《論語》里有相當一部分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也與小人相差甚遠。
禮這個字幾乎貫穿了整部《論語》,似乎在每一篇章里面都有涉及。《論語》中不止孔子一人講“禮”,他的學生也多次以“禮”為例。雖然有些許差異,但大體思想一致。孔子講“禮”,首先表現了其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擔憂。春秋末年,禮崩樂壞、動蕩不安,社會處于急劇變化之中,原有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諸侯國不守“周禮”,鬧得天下一團烏煙瘴氣。為此感到憂慮的孔子及其門徒,自然而然地以傳說中的崇尚上古禮制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關切。于是,孔子“正名”的思想應運而生。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其次體現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即“為國以禮”。眾所周知,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宗法為大。而“禮”的本意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級思想。所以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說。推“禮”作為治國的根本方略,下不犯上,幼不凌長,從而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這實際上也是后人慎終追遠的源頭。再次日表現在常生活的皈依。孔子的生活中處處有“禮”,語言、行動、器物等等,一定要合乎“禮”的要求,否則就是“非禮”。總而言之,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盡管如此,《論語》所承載的仁愛、大義的思想還是不變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簡單的言辭是可以引發人們無盡的聯想的。
比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又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再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孔子覺得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于此可見,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全面發展很重要。
除此之外,為政治學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其中表現的意愿廣闊,難能詳訴。總之,無論從哪一方面說,《論語》都有其傳世名著的流傳價值。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思想作為一種工具統治中國近。如今,這部多年前的學術經典依然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縱然,《論語》來至2000多年前,但《論語》思想并沒有過時,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被賦予新的意義。我覺得《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同時,它對于我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從《論語》中借到一雙眼睛,讓目光由外向內看,完滿自己的內心。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七
這個學期,我們背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叫:論語。俗話說,背一本論語,管理天下都用不完。當然,我雖然只背了半本,但卻讓我受益深淺。
給印象很深的是這一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中情誼,而小人看重利益。人不能總是看中利益,友情比利益更加重要,利益只為了自己,而友情卻可以和大家分享。
當然,這一句的道理也很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說話時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不要用自己的言語誤傷了別人,行動快捷對自己的好處也很多。
然而,還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做自省,反省自己,不讓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
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意思是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個人私利來行事,就會造成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所以做事之前也要為別人找想。
這就是在我背論語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幾則。
初中讀后感|讀一本好書讀后感|好書推薦。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八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扎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扎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文檔為doc格式。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九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后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后,能按時反復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后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么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的君子。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這句出自《論語》的名言吧。這簡短的一句話,卻包含了許多深刻的含義。這也正是古文的妙處。
首先,我最為喜愛的當然是孔子了。他不但能告訴學生許多道理,而他所教授給學生的道理都有一個特點——表面有一層理解起來很容易的道理,其實多多鉆研,才會發現它真正的含義。
其次,我比較欣賞顏回的作風。他好學勤奮,觀點明確,從來不把學習上的怒氣發泄在別人身上,不會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他也是孔子喜愛的學生之一,孔子曾多次評價他。這么令人敬佩的人,在生活上卻十分簡陋,住在陋巷里,每天食一簞飯食,一瓜瓢水,別人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他卻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不禁讓孔子感嘆道:“賢哉,回也!”
《論語》在主要方面還是以各種方式來告訴、告誡人們許多道理。如“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告訴人們,一天要多次反省,檢查。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力?有沒有欺騙朋友的事情?有沒有復習?如此多次檢查,就不會再經常犯同樣的錯誤了。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一
孔子是古圣先賢,他說古之學為已,今之說為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眾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愿的一種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成長。
里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后,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眾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系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二
《論語》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那么你們喜歡閱讀《論語》嗎?那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的讀后感700字,一起來看看吧。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受《論語》影響的社會中長大,從學習到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的標準無一不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讀了論語,更覺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其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學說的基石和支柱,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孔子學說中涉及到仁學、義利,禮樂智和、誠信、和諧、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學、志向、憂患、教育、德育、為政、用人、為官、飲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關于朋友方面的論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詞雖然淺顯,卻把朋友對于人生的意義說得很到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充分顯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當中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我非常認同一句話:親情是最讓人覺得溫暖的,愛情是最讓人覺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讓人覺得快樂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損矣。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治理強調我們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為自己和家人奮斗,然而在這奮斗的過程中,與自己共同度過的,更多的是我們的朋友,朋友之間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才會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單,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無論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朋友,而這種關系得以維系的橋梁就是信任與誠信。兩個人的相處,如果沒有信任可言,那么這樣的關系是不會持久的。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要盡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隨便答應。
讀孔子的《論語》,我更加深刻的領會了朋友對我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樣的朋友,一句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
八年一班汪澤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給我感受最大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走那么他們中一定有我的老師;第二則是告訴我們要敏捷而努力的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第二句話雖然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不恥下問”就不容易做到了。首先,你要放得下架子,虛下心來。真心實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多少事實證明能“不恥下問”的人是偉大的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徐特立同志。1920xx年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就已是湖南省教育家了。可是到了法國以后,這位40開外的“老學生”卻寧愿當小學生,甚至向在公園碰到的法國小朋友學法語。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寫好了詩,都要拿到鄰居家老婆婆那念給她聽,問她哪里不明白,要修改。我國西漢杰出史學家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在去各地游歷的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采訪史實。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把當地的人請來,詳細詢問那兒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是啊!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40開外的教學家知識淵博;“丁”字不識的老婆婆當然沒有白居易那樣的詩才;平民百姓哪有史學家見識廣;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哪有生物學家的智慧和才能!如果沒有這些平凡的人,哪能有這么多的名人出現。
朋友,讓我們拜能者為師又不恥下問吧!成功的大門向我們敞開著!
指導教師:張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我讀了《論語》之后,《論語》給了我在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啟示。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學習方法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寫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養的,還有的論語是寫學習態度的和寫人生哲理的,總之,論語如天上的一顆顆璀璨的繁星一樣多,也像繁星一樣指引著我們人生的道路,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
讀了《論語》,我知道了要溫故知新,勤奮好學,樂于助人,孝敬父母。
五年級:鐘藝函。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三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常見癌癥,周游列國的他據說一生有三千弟子。他對學生在教育方面的教導很多都是值得學習的。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抱以不滿足的心態。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與人歌兒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這體現的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態度。孔子尚能虛心地請教別人,把歌重復唱一遍,自己認真地去學習,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更加要隨時隨地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為了面子而羞于向別人請教。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柳州分類信息網: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這個50多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健將、象棋大師、書法好手,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山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是一個長久、艱苦的過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在此勉勵冉求知難而進,這樣才能得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難而上,無所畏懼,積極地接受挫折和困難,把挫折和困難當作磨礪自己的機會。在困難中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正如孔子所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經驗。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點。子路問:"聞斯行諸?"在這個問題前,孔子對于冉求和仲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冉求辦事猶豫畏縮,要多多鼓勵他;仲由膽大過人,要抑制約束他。在孔子的弟子問"仁"的問題時,他對弟子們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還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服務,但是如今,有些教師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對的學生,他們以為了解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了解學生的共性,課就能講好。人是有差異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記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育,這才是最大的公平。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愿意拿著十余條干肉為禮來見孔子的人,孔子都會樂意讓他接受教育。這一段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論語》對于為人處世也談到了不少觀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于別人生身上,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讀完《論語》,我不只是單單認識了一個誨人不倦、多才多藝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為之、迂闊率性的孔子,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更學習到了孔子內在的思想和精神。
論語的初中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四
《論語》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古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學琴這個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證。《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有一個故事,是古人從中領悟到的人生哲學,我們應當從中去領悟、學習做人的道理,發現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讀《論語》的過程當中,我映像最深刻的有這么幾句話。
第二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叫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要反省自己。這是我讀完這句話之后第一個想到的。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是否今天做到最好了?和朋友交往的怎么樣?老師教過的東西需不需要再次復習?今天沒有做好的,明天就一定要盡力把它做到最好。
除了前面兩句,其它的句子我也都喜歡。讀完《論語》,我獲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但是“溫故而知新”,所以我要再次的讀,多讀幾遍,收獲的東西也就更多了。
我明白了:我們不僅要學習,還要學以致用,堅持不懈的去做到最好,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要影響到身邊的人,讓大家都去學習古人交給我們的知識和道理,這樣才能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