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一
在這堂課中,我認為自己在設計的過程中抓住了幾個語言的重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幾個詞語比較難以理解,分別是:可惡、蚜蟲、盼望。在教學中,我現透過讓孩子們觀察棉花姑娘生病圖,然后引出“蚜蟲”一詞,在理解時,現讓學生自己說說蚜蟲是怎樣的害蟲,轉而理解“可惡”,再透過看蚜蟲的圖片,聽老師簡單介紹蚜蟲,再次鞏固理解“可惡”,從而理解“盼望”一詞。
課文的2~3自然段中,我將重點放在了朗讀棉花姑娘的話“請你幫我捉害蟲吧!”上,透過反復朗讀,理解“盼望”之情。
在整體教學上,我透過學生自己朗讀,要求學生完成填空,復現生字,鞏固課文理解。
總體說來,本堂課能抓住課文的每一個語言訓練點,能抓住文本,以識字、朗讀、語言訓練為課文主題。但整體性不夠,問題過多而細碎,平均使用教學力量,若能提出一個整體性的大問題,再以此展開,對學生放得更多一些,也許會更好。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二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身上長滿了蚜蟲,燕子、啄木鳥、青蛙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語言符合兒童特點。通過學文,讓學生知道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么地方的害蟲。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主動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靈世界,并從中了解不同動物消滅害蟲的本領。教學過程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識字教學。本課要求認讀的生字不多,我采取了集中識字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課題導入時,就出示“姑娘”兩個生字,先讓學生知道這兩個字分開與合在一起不同讀法,再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字,通過舉例明白姑娘是對女孩子的稱呼,所以都是女字旁。“棉花姑娘”是本文的主人公,輕聲“花、娘”是本課朗讀中的一個難點,一開始學生就能注意到拼音中有兩個是要念輕聲的,雖然有些學生可能念不好,但有了這么一個第一印象后,就方便了對輕聲的指導朗讀。后來,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了其他生字詞。其中,我抓住了“蚜”和“啄”兩個字,引導學生明白偏旁和字義的關系。另外,我還利用“班”來識記“斑”,組織學生有重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意。
2、說話訓練。我設計了三處,第一次是是初讀課文后,讓學生用上“棉花姑娘(),()、()和()來了,但是(),最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二次是在學生再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說說棉花姑娘請了誰、誰和誰幫自己捉害蟲。第三次是在細讀二到四小節之后,讓學生用上“因為所以”說說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為什么不能幫助棉花姑娘,并從中了解不同動物消滅害蟲的本領。
3、《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體會,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
在教學課文中重點語句:“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她多么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啊!”通過請學生看圖,體驗蚜蟲的可惡。通過談感受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讀中去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靈世界。在讀讀、議議中了解一些科學常識。比如,在指導學生讀好棉花姑娘的請求語氣時,我讓學生就把自己當作棉花姑娘,讓他切身感受到棉花姑娘急切求助和痛苦的心情,從而能夠更到位地讀出棉花姑娘請求的預期。然后通過提示語進行引讀,擴大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感覺去讀,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而在指導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的話時,分兩個層次,先讀懂話中的意思,再想想用什么感情讀。另外,由于本課的人物角色鮮明,對話較多,加上一年級孩子又非常愛表現,所以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感悟文本時,我為他們創設了一個情景,在口語交際中有效地指導朗讀,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但由于課堂容量太大,時間不夠,最后的寫字環節沒能得以很好地落實,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同時每個環節分配的時間過少,整個教學過程顯得過于倉促,目標落實不夠到位。好的課堂應該要有所舍棄,有所側重。想面面俱到最后只會落得個“面面不到”。
另外,我認為自己還有待改進的就是對學生的激勵語言比較貧乏而蒼白,如果更加生動,更加有針對性一點,相信課堂互動會更好。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值得我細細研究、探討。我要從上好平時的每一堂課開始,積累點點滴滴,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三
《棉花姑娘》一文選自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身上長滿了蚜蟲,燕子、啄木鳥、青蛙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通過學文,學生知道了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么地方的害蟲,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在《棉花姑娘》的第二課時,我主要想體現自己設計教案時的兩個想法:
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語文教材多數課文課后思考與練習的第一個作業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堂小學語文課,如果學生不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那就談不上體會意思、品悟感情。
在學習新課前,我出示了沒生病,笑呵呵的棉花姑娘的圖片,說說棉花姑娘的樣子,重點學習短語:碧綠碧綠的葉子,雪白雪白的棉花。接著出示生病的棉花姑娘,身上爬滿了蚜蟲,知道學生觀察棉花姑娘臉上那難受的表情,然后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學生讀好“難受”和“盼望”的語氣。
之后,用“棉花姑娘生病了,她會對醫生怎么說呢?”引出了“請你幫我捉害蟲吧。”指導孩子們讀好請求的語氣。
然后逐一出示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的話,每一樣有益的動物消滅的害蟲的類別都不一樣,所以我指導孩子重音突現出“空中飛、樹干里、田里”的害蟲,教給孩子重點詞重音讀的方法。為了讀得更有情趣,我指導孩子們壓低聲音用嗓子讀“青蛙”的話,用細細的溫柔的聲音讀“燕子”的話,“啄木鳥”因為捉得得是樹干里的害蟲,想著應該要比燕子的聲音稍洪亮。本來想借助分角色表揚更加活躍課堂的氣氛,并適當調節一下孩子的身心的。可惜孩子們都不在狀態,所以分角色表演亂了課堂的節奏,深思!
引出了“七星瓢蟲”后,我抓住“七個斑點”和“星星”知道孩子要通過自己的朗讀讓別人明白“七星瓢蟲”的特征。補充說明了“七星瓢蟲一天可以消滅130多只害蟲后”,又回來指導孩子讀出自豪的語氣。而“很快地就把蚜蟲吃光了”孩子們則加快語速,在朗讀中體會“七星瓢蟲”的本領高強。
最后出示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再次回到了“碧綠碧綠的葉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來了個前后呼應。“咧開嘴笑啦”課堂上,我的孩子也個個咧開嘴高興地讀起來。
當我覺得文本中還有很多的人文精神值得學習。
棉花姑娘請求治病時用上了“請”,我告訴孩子們請人幫忙要注意禮貌;當燕子、啄木鳥、青蛙,幫不上忙時,“對不起”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讓孩子們說說七星瓢蟲的心情,讓他們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棉花姑娘病好后,對七星瓢蟲那誠懇的致謝等等。
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做人”,是我一直所提倡的。
只是回顧自己的課堂,因為自己對孩子的強求,整個壓制了孩子們的表現欲望。提醒自己:在任何時候別低估了我們的孩子,更不可高估了我們的孩子啊!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四
《棉花姑娘》一文選自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身上長滿了蚜蟲,燕子、啄木鳥、青蛙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通過學文,學生知道了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么地方的害蟲,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在《棉花姑娘》的第二課時,我主要想體現自己設計教案時的兩個想法:
一、朗讀指導聲情并茂朗讀是語文課上常用的教學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語文教材多數課文課后思考與練習的第一個作業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堂小學語文課,如果學生不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那就談不上體會意思、品悟感情。
在學習新課前,我出示了沒生病,笑呵呵的棉花姑娘的圖片,說說棉花姑娘的樣子,重點學習短語:碧綠碧綠的葉子,雪白雪白的棉花。接著出示生病的棉花姑娘,身上爬滿了蚜蟲,知道學生觀察棉花姑娘臉上那難受的表情,然后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學生讀好“難受”和“盼望”的語氣。
之后,用“棉花姑娘生病了,她會對醫生怎么說呢?”引出了“請你幫我捉害蟲吧。”指導孩子們讀好請求的語氣。
然后逐一出示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的話,每一樣有益的動物消滅的害蟲的類別都不一樣,所以我指導孩子重音突現出“空中飛、樹干里、田里”的害蟲,教給孩子重點詞重音讀的方法。為了讀得更有情趣,我指導孩子們壓低聲音用粗嗓子讀“青蛙”的話,用細細的溫柔的聲音讀“燕子”的話,“啄木鳥”因為捉得得是樹干里的害蟲,想著應該要比燕子的聲音稍洪亮。本來想借助分角色表揚更加活躍課堂的氣氛,并適當調節一下孩子的身心的。可惜孩子們都不在狀態,所以分角色表演亂了課堂的節奏,深思!
引出了“七星瓢蟲”后,我抓住“七個斑點”和“星星”知道孩子要通過自己的朗讀讓別人明白“七星瓢蟲”的特征。補充說明了“七星瓢蟲一天可以消滅130多只害蟲后”,又回來指導孩子讀出自豪的語氣。而“很快地就把蚜蟲吃光了”孩子們則加快語速,在朗讀中體會“七星瓢蟲”的本領高強。
最后出示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再次回到了“碧綠碧綠的葉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來了個前后呼應。“咧開嘴笑啦”課堂上,我的孩子也個個咧開嘴高興地讀起來。
二、思想教育多管齊下課文的主題思想教育是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當我覺得文本中還有很多的人文精神值得學習。
棉花姑娘請求治病時用上了“請”,我告訴孩子們請人幫忙要注意禮貌;當燕子、啄木鳥、青蛙,幫不上忙時,“對不起”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讓孩子們說說七星瓢蟲的心情,讓他們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棉花姑娘病好后,對七星瓢蟲那誠懇的致謝等等。
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做人”,是我一直所提倡的。
只是回顧自己的課堂,因為自己對孩子的強求,整個壓制了孩子們的表現欲望。提醒自己:在任何時候別低估了我們的孩子,更不可高估了我們的孩子啊!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五
同學們議論紛紛,激動的心早已飛出教室了。
十一長假我要回老家,我的老家在湖南常德澧縣。10月1日,一大早,我們就出發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奔波,我們終于到家了。我這次回來,不僅要看望爺爺奶奶、走親戚,也是來體驗農村生活,比如摘棉花、掰棉花等,我這次的體驗正是摘棉花。
雖然我對棉花了解很少,但摘棉花卻是很有趣的事。農民伯伯除了種糧食、瓜果蔬菜,還會種植棉花,棉花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那你認識棉花嗎?如何辨別棉花是否成熟了?就由我來告訴你們吧。
一朵棉花桃一般有4瓣或者5瓣棉花,棉花長在棉桃最核心的位置,外面被一層厚厚的外殼包裹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風吹日曬,棉桃的外殼漸漸由綠變深,棉絨從中間爆出,將棉桃分裂為四五瓣的樣子,這種棉花就成熟了。棉桃中間爆出的白色軟綿綿的棉絨在風中異常好看。
那你知道該怎么摘棉花嗎?10月4日中午11點多,烈日當空,爸爸拎著竹筐,帶著我來到棉花地。這是我第一次摘棉花,爸爸給我做了示范,就讓我自己體驗。看著這些潔白如雪的棉花,我不禁生出喜愛之情,恨不能馬上全摘回家,可由于經驗不足,手剛伸出去,便被棉花枝扎了一下,爸爸教導我要耐心。不服輸的我,五指并攏,一只手拽著棉花枝條,一只手托著棉桃,使勁一拉,潔白的棉花就成了我的戰利品。看著竹筐里的棉花越來越多,我開心不已。
臨近中午的太陽,很快就讓我滿頭大汗,可我還沉浸在棉花的世界,爸爸就催促我回家。回到家,我們要將棉花與棉桃分離,然后在太陽下曬干,便可以賣給棉花商,做成棉絮。
通過摘棉花,讓我更加明白像爺爺一樣的農民伯伯們的辛苦,也讓我體會到,只有付出勞動,才會有收獲。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六
第二天,我的好朋友叫我一同去惠民去給棉花接花。我本來是不想去的,想在家里好好地玩一玩。可母親說出去鍛煉鍛煉也不錯,于是我便很不情愿地答應了。
好不容易熬到吃午飯的時間,可這時卻又沒了胃口。好歹地吃了點東西,便又要去干活了。午后的太陽更毒了,曬得我們的胳膊上都起了小白泡。我們身上的汗一直在往下淌。我多想這時能刮來一陣風,哪怕是微風也行啊!我多想這時能來一陣雨,就是小雨也可以啊!我多想這時能飄來一片云,給我們遮擋一下這毒辣的陽光啊!這時我想到了家。在家的時候要是這么熱,我早就吃上那冒著涼氣的雪糕了,還有電風扇吹著,啊,那該是多么愜意啊!我不敢再往下想了,如果再想下去,只怕口水都要淌到地上了。
好不容易太陽落山了,也稍稍地有了一些涼意。可是接著就是蚊蟲的叮咬。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的時候,身上早就被咬起了許多包。
沒想到一天的時間竟顯得如此地漫長。這次活動讓我懂得了許多,比如說我們要珍愛勞動成果,不要隨便浪費等等。當然,更讓我懂得的是父母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現在再回想起來,我真的應該感謝這次打工生活,正是這次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讓我真實地體驗了生活的艱辛。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七
《棉花姑娘》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童話,寓生物常識于形象的故事之中。通過棉花姑娘請求小動物給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紹了燕子、啄木鳥、青蛙和七星瓢蟲分別吃不同種類害蟲的科學常識。采用對話的形式推進故事的發展是本課的表達特色,對話內容口語化,句式不斷重復,符合一年級兒童的閱讀心理。
我教學的是第二課時,結合單元目標和文本,我把課時目標定為:
1、通過游戲,復習鞏固生字學習,會寫“星”、“病”兩個生字。
2、創設情景,積累abab顏色詞描述事物。
3、讀好課文中的對話,培養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了解更多自然衛士。教學重點是讀好文中祈使句請求的語氣,讀好對話和積累abab顏色詞。
我的教學環節分為5部分:鞏固生字、回顧課文;情感體驗,讀好對話;自我介紹,尋找真正的醫生;積累abab色彩詞;書寫教學。
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最有效的識字方式便是讓學生及時回憶,讓生字反復出現以加強記憶,課堂伊始,通過開火車的方式回顧上一課時所學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識記生字。接著,提問上節課棉花姑娘請了誰愛幫忙?通過提問,檢驗學生第一課時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出示板書,導入第二課時的學習。
通過角色扮演指導朗讀,促進語感的提升,進入課文情境。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尋找真正的醫生的環節讓學生通過讀書找出小蟲是什么并用橫線畫下來,讓學生真正地跟課文接觸,通過課文學習。通過七星瓢蟲名片的方式補充學生對七星瓢蟲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歸納七星瓢蟲捉哪里的害蟲逐漸加強學生的概括能力。
棉花姑娘病好了,給我們帶來一些顏色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多彩的形式有效地激發學生對abab顏色詞的積累和運用。
扎實的寫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兩個生字的書寫教學既注意了生字的結構又注意關鍵筆畫。
課后,張老師給了我很多建議,這節課還是有不少提升空間的:
1、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比如:齊讀,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指向,既達到了讓學生多讀多練的目的,又體現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與配合。
但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不僅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更應把著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教師不能將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自己閱讀文本的體驗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權利。而應努力運用多媒體、語言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文本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成為文本情境中的角色,進入文本,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喜角色之喜、憂角色之憂、急角色之急……真正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與角色產生情感碰撞,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豐富對文本角色的理解,以角色的喜樂憂傷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使生命的色彩彰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我的朗讀指導、角色扮演前如果能夠借助課文插圖,通過課件的形式展示,幫助學生梳理好棉花姑娘的感情線,一開始生病了,表情非常痛苦,非常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可是燕子、啄木鳥、青蛙都不能夠給她治病,她很失望。驚喜的是,一群七星瓢蟲把自己的病治好了,棉花姑娘非常感謝,給七星瓢蟲寫了感謝的話語。痛苦——盼望——失望——驚喜——感謝這5個關鍵詞,既把棉花姑娘的感情梳理清楚,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進而有自己的閱讀體驗,豐富了對文本的理解,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自讀自悟的話,相信學生的朗讀將不會僅僅停留在模仿的層次上,自然能夠在角色扮演時傾情演出,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另外,這條感情線也能夠讓整個教學流程的情境更加地水到渠成。
2、在七星瓢蟲的醫治下,棉花姑娘的病好了,此時,可以結合課文的插圖,再次回顧一下棉花姑娘的心情歷程,既回顧小結了課文,也可以更加自然地進行接下來積累顏色詞的環節。
3、引導積累顏色疊詞時,可以教會學生,由碧綠——碧綠碧綠這樣的變化,可以歸納為abab式的顏色詞。
3、書寫指導要重視讀帖的過程,這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過程。“星”和“病”都是合體字,一年級下學期不再適合書空一筆一劃地寫,合體字應該注重的是結構的指導。例如,反饋時應該是這樣:“星”字是上下結構,日字頭,上面是個“日”,下面是個“生”。“病”字是半包圍結構,病字旁,病字旁里面是個“丙”字(病字旁里面這樣寫橫、豎、橫折鉤、撇、點)
4、最后的感謝信可以換為給七星瓢蟲寫祝福卡。一年級上學期期末,學生接觸過給爸爸媽媽、好朋友等寫祝福語,這里可以作一個延伸,喚醒舊知。
學情不同了,方法一定要調整,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這次上課獲得的最大的感觸。本次設計,著力了教學反饋和評價語的導向設計,比自己以往的干巴巴的評價有了一點點的進步,每一次的準備過程都是不容易的,但也是在不斷地成長,身邊的伯樂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自己的思路一次次清晰,能夠對文本和學情、年段目標更加熟悉,這就是成長吧!
感謝青藍計劃讓我們相遇,取經的路上有強有力的后盾支持和助一臂之力讓我前行,感恩!
摘棉花心得體會篇八
style="color:#125b86">《棉花姑娘》教學心得體會1表演課文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活動,它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體現了低年級學生勇于自我表現的特性,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潛力與組織潛力。
《棉花姑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分主角進行表演,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在表演課文前,我先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確定每個學生扮演的主角;然后讓學生操練各自主角的動作和語言;最后進行小組的表演競賽。在表演課文時,每組學生十分用心。有些學生表演得形象生動。有個扮演棉花姑娘的學生演棉花生病時就蹲著身子耷拉著腦袋,讓人看到了一個生了病的小姑娘無精打采的神情。棉花姑娘最后病好時,她舒展手臂慢慢地站起來,還做了個開花的動作,將小嘴笑得甜甜的,多么開心啊!
但是,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表演要求過高,沒有充分思考學生的因素。表演要求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而定,不宜過高,只要學生能對課文進行必須的文字上處理,就應當及時予以肯定。
二、忽略對作為觀眾的學生的要求。低年級學生好動,不能專心地觀看其他學生的表演。教師應當在表演前提出對當觀眾的學生的要求。
三、忽略表演后學生的評價。如果讓小演員向老師、同學談談自己表演課文的感受與自我滿意程度;讓當觀眾的同學也來評評表演的同學表現得如何。這樣做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總之,表演課文這一形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能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