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一
“我稱之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qiáng)力而雄的人而只是一些心靈偉大的人。”這是羅曼羅蘭曾說過的一句話,他這樣的一句話,充分表明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傳奇形象,一本《名人傳》讓我領(lǐng)悟到三位的境界,感受到三位的靈魂。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在這些英雄行列中,羅曼羅蘭把首席的位置給予堅強(qiáng)而純潔的貝多芬。魯特維克·范。·貝多芬,他出生在音樂世家,但他命運卻不像我們所聽到的“音樂世家”那么美好,從小喪母,而精神也一度錯亂。不過,他對音樂的喜愛卻從未改變,他思念故鄉(xiāng),熱愛祖國,當(dāng)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他懷愛國情緒創(chuàng)作了《行軍曲》和《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但上天賜于他的命運一次次捉弄著這位偉人,當(dāng)他開始對生活充滿信心之際,他聽力卻漸漸衰退,但他卻從未屈服。懷著耳聾的折磨,他創(chuàng)作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樂章,流芳于世。當(dāng)他在舞臺上成功演奏時,盡管他聽不見那歡快的掌聲,但他的靈魂在舞蹈。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由貧困、殘疾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世界沒有給他快樂,他卻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快樂。
然而,米開朗基羅的命運也并非美好,出生在脾氣暴烈的法官家中,與貝多芬同樣,年幼喪母。起初米開朗基羅熱愛美術(shù),但不久便厭惡。一次機(jī)會讓他接觸了古文化,熱衷了雕塑,從此他的雕塑生涯就此展開。但是上天一次又一次的捉弄他,社會的黑暗,宗教信仰,家庭的無理索取,敵人的擠壓,教皇的一次又一次命令,讓這樣一位固執(zhí),具有天才智慧的人備受折磨,但他依舊朝著自己的信念努力。
托爾斯泰也依然沒能逃脫“命運”,但他同樣以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作了一篇不朽的文章。
《名人傳》很快就看完了,感觸之深。“人啊,應(yīng)當(dāng)自強(qiáng)不息”羅曼·羅蘭用心靈的感情為我們講述三個偉人,從此一種精神環(huán)繞在我身上:堅強(qiáng),堅持,他們是自由與正義的奮斗者。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二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的合稱。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說家,各三部傳記都著重介紹偉大的天才,找人生的道路上,為創(chuàng)造真、善、美的杰作,現(xiàn)出畢生精力。
貝多芬創(chuàng)作樂曲,“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即使聽覺不斷衰退,他也沒有放棄,縱使遇上失敗的愛情打擊,也沒有使他消沉下去。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扭轉(zhuǎn)了維也納當(dāng)時輕浮的作風(fēng),創(chuàng)作了《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等偉大的曲目。
米開朗基羅留給后世的不朽的作品,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他勇敢的面對了痛苦的童年,在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的同時,他自己卻雕刻下世紀(jì)的杰作。
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也曾親臨戰(zhàn)場,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托波爾紀(jì)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在結(jié)婚之后,有寫下了:《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巨著。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名人傳》又被人們稱為““英雄傳記”。“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偉人都是在水深火熱中歷練出來的。不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jīng)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xiàn)實的明哲是卑怯。
當(dāng)今的我們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閱讀《名人傳》的同時,寄托對偉人的哀思,更多的是從中學(xué)到偉人的精神,學(xué)習(xí)“英雄”的腳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三
你只要打開《名人傳》,生命的烈火就會撲面而來。
英雄并不只是以思想或強(qiáng)力稱雄的人,心靈偉大的人也是英雄,羅曼·羅蘭在貝多芬身上發(fā)現(xiàn)的“英雄氣息”,是他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仍然保持著的不屈不撓的高昂斗爭精神,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道德標(biāo)準(zhǔn),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在他還不到三十歲的時候,耳朵就開始變聾,內(nèi)臟也有一些疾病,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第一次,他愛上了居麗艾塔居西爾第,她卻在兩年后另嫁他人。這大大加重了貝多芬的病情。但他卻沒有屈服,貝多芬以頑強(qiáng)的毅力投入創(chuàng)作,寫出了一系列輝煌的作品。
貝多芬戰(zhàn)勝了死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與一個熱愛著他的姑娘訂了婚,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但后來婚約解除,他又陷入無邊無際的孤獨之中,從此他以全部精力創(chuàng)作,無論是成功還是困窘,都無法阻擋他前進(jìn)的腳步,他熱愛自己的事業(yè)。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以無窮的精力來追求藝術(shù)盡善盡美。可是,他的精神卻很軟弱,他就已經(jīng)十分衰老了,而且對敵人、朋友、親人都產(chǎn)生猜疑,這使他很孤獨,他厭惡自己的懦弱,他不快樂,這位天才藝術(shù)家死于貧病和孤獨,死前一周他還在站著工作,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犧牲品”。
托爾斯泰擁有純粹的基督教徒的靈魂,盡管他有種種矛盾和弱點,但他有博愛精神。托爾斯泰是——如他在信中自稱的,“那個在一切名稱中最美、最甜蜜的一個——”我們的弟兄。
他們各有各自值得稱頌的地方。貝多芬的斗爭精神、米開朗琪羅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托爾斯泰的博愛是我們崇拜的恐龍精神。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四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xué)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qiáng)地與命運抗?fàn)幍木瘛X惗喾业耐晔峭纯嗟摹H松鷮λ麃碚f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fā)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xí)各種樂器。當(dāng)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nèi)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yī)生和阿曼達(dá)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后的歲月里,性格過于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關(guān)節(jié)炎、黃熱病、結(jié)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y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xiàn)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dāng)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yīng)該想到這些忍受并戰(zhàn)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五
這次,我要說一說另一位使我佩服的文學(xué)家列夫托爾斯泰。他的一生在苦苦地追求真理與自我懷疑中度過,但他的努力并不白費,在不斷地沖擊和求索中,終成一代文學(xué)巨匠。
托爾斯泰出生在貴族世家,他曾在高加索從軍,周游列國,這都為他積累了大量素材。在塞瓦斯托波爾保衛(wèi)戰(zhàn)中,他面對戰(zhàn)爭的殘酷,自由、博愛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這也是他創(chuàng)辦學(xué)校的原因。晚年的孤獨使他離家出走,一九一〇年托爾斯泰離世。
他的一生,為人類貢獻(xiàn)了許多佳作,是人類文學(xué)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筆。而且,他的一生主張博愛,盡管響聲寥寥,但他并不放棄,畢生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他為廣大的底層百姓呼喊,在他去世時,無數(shù)俄國民眾不顧阻攔,自發(fā)為他舉行悼念活動。
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俄國民眾。我們的社會缺的不正是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嗎?面對需要幫助而不伸出援手的人是多么冷漠!不過,勇接從十八樓墜下的小女孩的最美媽 媽,用她的親身行動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相信有一天,托爾斯泰的精神會成為人類生活的共同準(zhǔn)則。不只是在人與人之間,更是在國與國之間,希望這種精神能傳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讓戰(zhàn)爭成為歷史!
望著偉人的背影,踩著他們的足跡,我們走向未來……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六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校正時間的偏差。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的,是自我同無形的抗?fàn)帯T谕灰灾兴€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qiáng)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為人痛苦的心靈,把戰(zhàn)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biāo)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籍。他們是9世紀(jì)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fù)新時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轉(zhuǎn)》的結(jié)尾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確實,用痛苦換來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gòu)成了《貝多芬轉(zhuǎn)》內(nèi)在的緊張和動人心魄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quán)低頭的品質(zhì),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shù)個痛苦險峰,達(dá)到了人生最清醒的領(lǐng)悟。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留給我們永恒的精神光芒!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七
夢想永遠(yuǎn)都不是夢,但是夢想“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qiáng)的信念。”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卻失去了音樂的耳朵,但憑著超凡的毅力和奮斗精神,奏起了生命的《英雄交響曲》。
《名人傳》這一書在描寫貝多芬時全部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來展開描述,在刻畫主人公的性格時,從不同的側(cè)面來表現(xiàn)他不輕易向命運屈服的高尚品質(zhì)。有人說生活是一面鏡子,貝多芬在這面鏡中有著一臉粗野的,難看的笑臉,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身子削瘦而筆直,眉目深深的凹陷。
但在這猙獰的面目下有一顆對音樂炙熱的心。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身體上的背叛,遠(yuǎn)遠(yuǎn)比不過貝多芬無法用音樂全釋生命的,痛苦,但是他的信念卻支撐著他站了起來,成為“巨人”。
有人說,所謂的信念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沒有權(quán)力的現(xiàn)實生活,終究是沒有意義的;有人則說,成敗就在人的一念之間,只是擁有堅定的信念,腳踏實地努力,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而信念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人生心靈的歷練,歷練來自于生活中我們的自我挑戰(zhàn)和不斷的進(jìn)取;才能收獲堅定不移的信念。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jìn)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qū),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
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fēng)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員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了。這時,探險隊長拿出一只水壺,說:“這里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標(biāo)。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yōu)l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堅定的神色。
終于,探險隊頑強(qiáng)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jǐn)Q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緩緩流出來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在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們的,又哪里是那一壺沙子呢?不,支撐他們的是他們對生的信念。
土地上冒出一點淡淡的“綠意”,它終于從磚瓦泥土中探出腦袋,碎石在它身上劃出道道傷痕,但是,最終歷經(jīng)風(fēng)雨它終于成為了參天大樹,我們亦是如此。信念是種子,它在泥土中滲出希望之水,并在磨礪中成長;“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名人傳讀后感初中名人傳讀后感初中篇八
你只要打開《名人傳》,生命的烈火就會撲面而來。
英雄并不只是以思想或強(qiáng)力稱雄的人,心靈偉大的人也是英雄,羅曼·羅蘭在貝多芬身上發(fā)現(xiàn)的“英雄氣息”,是他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仍然保持著的不屈不撓的高昂斗爭精神,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道德標(biāo)準(zhǔn),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在他還不到三十歲的時候,耳朵就開始變聾,內(nèi)臟也有一些疾病,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第一次,他愛上了居麗艾塔居西爾第,她卻在兩年后另嫁他人。這大大加重了貝多芬的病情。但他卻沒有屈服,貝多芬以頑強(qiáng)的毅力投入創(chuàng)作,寫出了一系列輝煌的作品。
貝多芬戰(zhàn)勝了死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與一個熱愛著他的姑娘訂了婚,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但后來婚約解除,他又陷入無邊無際的孤獨之中,從此他以全部精力創(chuàng)作,無論是成功還是困窘,都無法阻擋他前進(jìn)的腳步,他熱愛自己的事業(yè)。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以無窮的精力來追求藝術(shù)盡善盡美。可是,他的精神卻很軟弱,他就已經(jīng)十分衰老了,而且對敵人、朋友、親人都產(chǎn)生猜疑,這使他很孤獨,他厭惡自己的懦弱,他不快樂,這位天才藝術(shù)家死于貧病和孤獨,死前一周他還在站著工作,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犧牲品”。
托爾斯泰擁有純粹的基督教徒的靈魂,盡管他有種種矛盾和弱點,但他有博愛精神。托爾斯泰是——如他在信中自稱的,“那個在一切名稱中最美、最甜蜜的一個——”我們的弟兄。
他們各有各自值得稱頌的地方。貝多芬的斗爭精神、米開朗琪羅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托爾斯泰的博愛是我們崇拜的恐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