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而優秀的作文則是在表達中能夠令人信服和感動的,如同一首動人的音樂。閱讀下面的這些優秀作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優秀的寫作之美。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一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愿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著。
這個成語來源于《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么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p>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后,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只牛率裁磿r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節,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牛鼎烹雞”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有才的人使用不當,大材小用。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小汁則熬而不可熟。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里,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作更高一些的官?!北阌H自到何進家里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呵。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只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p>
這則成語的冠是帽子。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比喻極度憤怒。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壁,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并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p>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么辦?”
“秦王已經許了愿,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后,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后,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p>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二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三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艄庹莆粘髾嗨氖嗄?,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艄獾钠拮踊麸@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四
“南柯一夢”這則成語的南柯是南面的大樹枝。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醉后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后發覺原是一夢,一切全屬虛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夢”借喻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F在常比喻為一場空歡喜。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
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另有世界。車行數十里,行人不絕于途,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愿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
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親,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后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敵,屢戰屢敗;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連遭不測,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從此失去國君寵信。他心中悒悒不樂,君王準他回故里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余暉還留在墻上,而夢中經歷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
淳于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背荚唬骸熬瑢⑥蔀楸泵?”曰:“吾馬良?!背荚唬骸榜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背荚唬骸坝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呱啤!贝藬嫡哂?,而離楚愈遠耳。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
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姨嵝阉R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矣纸o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
”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鳥盡弓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鳥給打光了,打鳥的彈弓就被。
收藏。
起來。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越世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
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蔽姆N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
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五
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墒牵瑧赜陧椨鸬耐荩蠹叶疾桓疫`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并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松懈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于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么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币虼?,章邯對于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于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占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于這個歷史故事,后來形容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并達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陳倉”或者“陳倉暗渡”。
韓信這個計策,當初張良建議燒毀棧道的時候就曾向劉邦說過。劉邦見他們兩人先后所定的計策竟然完全一樣,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由此,后來又形成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所見略同”這句成語,和成語“不謀而合”(事先未經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態度完全一致)的含義相同。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六
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陵外圍修筑一道堅固的圍墻。
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枯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并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面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
陸抗明白羊枯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商。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了和好的局面。孫皓聽說那里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一鄉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枯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么損害。”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陸抗見軍隊不斷出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
“現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制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
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后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于被晉所滅亡。
初中生成語故事大全精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兩個宮人奉命把尸體裝在筐里,抬到宮外去埋葬。
正好,尸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了解情況后,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檐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p>
但是,晉靈公并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竟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殺害正宜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后,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于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于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畫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
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頒,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后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
米友仁問他怎么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笨墒敲子讶誓7鹿湃说漠嬈罚苌俦蝗税l覺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經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后,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擇。
由與他摹仿古畫的技藝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樣,主人往往把模本當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
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恥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用巧妙方法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為,叫做“巧偷豪奪”。后來的人又從此引伸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以不正當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扒扇 ?,騙取也;“豪奪”,搶占也。而用此種方法攫取財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志”)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七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八
從前有一個很兇的獵人,養了一只獵狗,但是每次都只給獵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實在大餓,偷吃了一點獵物。
沒想到被獵人發現了,獵人拿起獵刀要將其殺死。
不料,獵狗一時害怕,從園子的很高的圍墻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獵人驚訝極了道:“狗急還能跳墻!“。
領悟:獵狗東躲西藏,慌不擇路,被逼進高圍墻。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縱身一躍,越過高墻,終于死里逃生?!惫芳碧鴫Α边@個詞在詞典里也許是作為貶義詞而加以詮釋的,詞里含有譏笑狗。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激發了自我的潛能,救了自我一命,也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只不過咱們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九
戰國中期,有一個名叫孟子(又稱孟軻)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說,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后,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么辦?”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即望著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上面這段對話,在《孟子·梁惠王》有詳細記載。原文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p>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
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
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
“聞雞起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一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的邊城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塞翁”。
塞翁飼養了一匹壯馬。一天,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怎么知道這不是福呢?”幾個月后,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后還跟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塞翁說:“怎么知道不能成為禍呢?”果然,他的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鄰居們又來勸慰他。塞翁說:“怎么知道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十個有九個死在戰場上。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條命。
塞翁失馬,比喻壞事有時反而可以變成好事。
2、老馬識途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間一長,x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饼R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3、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他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他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伯樂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的故事。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二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后,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蘼暠瘋喑?,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于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后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梁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读凶印珕枴吩诿鑼戇@一情節時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贊歌聲或音樂的美妙,余音不絕,就常用“繞梁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p>
【釋讀】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三
戰國中期,有一個名叫孟子(又稱孟軻)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說,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后,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么辦?”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即望著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上面這段對話,在《孟子·梁惠王》有詳細記載。原文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p>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四
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
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正面臨“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
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模樣,連忙阻止侍衛,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
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于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
敵方的飛箭,像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
后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五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聞名鄉里。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賣身葬父
董永,少年喪母,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碑斔麄兺诳訒r,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狈蚱薜玫近S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拾葚異器
漢時有蔡順,少年喪父,非常孝順母親。因王莽之亂,(生產秩序遭破壞)收成差而糧食不夠吃。蔡順就每日出去采摘桑葚,采的時候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看到之后就問他為什么這樣做。順回答:“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酸,用來自己吃。”赤眉軍為他的孝行感動,就送給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嗚嗚”聲,二老大笑。
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劉恒統治下的漢朝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史書上將漢文帝與其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初中生成語故事(精選16篇)篇十六
從前,有一個人叫滿愿,他買到了一顆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經常獨自把玩,從不讓別人看。他的鄰居壽量從路上撿來一顆大“珍珠”,也珍藏起來。后來,他們倆得了同一種病,醫生說要用珍珠粉配藥。他們只得拿出各自藏著的珍珠。醫生笑著對壽量說:“你這顆不是珍珠,是魚的眼睛??!”
[注釋]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西晉時,一個叫樂廣的人請一位朋友來家里喝酒,朋友看見酒杯里有條蛇在游動,回家就病了。樂廣知道后,又把這人請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告訴他那條蛇是掛在墻上的一張弓的倒影。朋友如釋重負,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慮而引起驚恐和擔憂。
西漢時,有個叫義縱的官員,性格殘暴,心腸毒辣。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對關在當地監獄里的兩百多個犯人的處罰。那些犯人的親友來探監,都被他抓了起來。后來,他還覺得不夠,就將犯人和他們的親友全部殺死。老百姓知道了都渾身打顫,十分害怕。
[注釋]栗:發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傳說,古代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他決心帶領全家挖掉這兩座大山。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認為不可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山卻不會再長高了,終有一天會被挖平的?!?/p>
[提示]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張開貝殼,一只鷸鳥閃電一般撲過來,長長的嘴像劍一樣刺入貝殼。河蚌立即關緊貝殼,把鷸鳥的長嘴夾住了。在他們互不相讓地爭斗時,一位漁翁恰巧路過,很輕松地把它們倆都捉住了。
[注釋]鷸:鷸鳥。
[提示]比喻兩者相爭,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一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連用。
漢朝時,有個讀書人叫匡衡,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蠟燭和燈油,晚上無法看書。他發現隔壁富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里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墻壁上鑿了個小孔,光亮就從這個小孔里照過來??锖饩驮谶@光亮下刻苦讀書。他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注釋]壁:墻壁。
[提示]指想盡辦法刻苦讀書。
齊國的達子帶兵同燕國作戰,他請求齊王犒勞軍隊,齊王不答應。交戰以后,齊國大敗,達子戰死,齊王也逃到外地。燕國軍隊進入齊國的都城后,爭著搶取齊王的財物。人們認為齊王是“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古時候,有個齊國人叫毛空。他告訴一個叫艾子的人說:“有一塊肉從天上落下來,它長三十丈,寬十丈?!币姲硬幌嘈牛透目谡f:“那就二十丈吧。”看艾子還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說:“那就十丈吧?!卑訂枺骸叭獾粼谀睦锪耍俊彼鸩簧蟻砹?,只得承認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注釋]道、途:路。
[提示]指傳聞,沒有根據的話。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么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注釋]邯鄲: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學人的長處沒學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了。
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碑敶O聲r,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
[注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