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時,應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文字的流暢性,以便于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心得體會的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方面的參考。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一
我把《培根隨筆》讀了好幾遍,因為這確實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讀的書,從這本書里面,我收獲良多,下面,僅以個人的淺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培根隨筆》為英國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二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學家,其代表作《培根隨筆》也散發著智慧、理性與藝術的光輝。品讀其文字,有如與一位跨越時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談,優美華麗的文筆中無不蘊含深刻的哲學道理。
雖說是隨筆散文,但全書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備嚴禁的邏輯性,作者針對時勢,對美德、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全面的眼光評古論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在《談真理》中,他鄙視謊言與虛偽,將其喻為“吁請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后鐘聲”,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則是作繭自縛,是對其的一種褻瀆。真理并不是絕對,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為這樣能掩飾他們那過去的愚昧,博得虛假的歡悅。真理只不過是人們在認知上與道德達成的一致,只是一種心靈的依托罷了。
“幸運的好處令人向往,厄運的好處叫人驚奇。”在《談厄運》一文中,培根與歷代哲學家一樣,賦予“厄運”光明。他認為厄運孕育奇跡,厄運造就堅忍,厄運是一代偉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運中的安慰與希望,如同陰暗的底子上繡上明快的圖案,更加鮮明刺目,惹人喜愛。“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為幸運最能揭露惡性,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為厄運的存在,人們的覺悟才得以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總有進步,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運。
不僅是哲理,培根在藝術方面也頗有研究,對造物之美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談園林》與《談建房》中,他作為設計師的才能可見一斑。只是他的這些文字是寫給王公貴族,文中的設計方案也頗費資力。培根也屬于新貴族,也喜愛園林這種散心場所,但他并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用來顯示身份的標志。那個時代已被功名利祿污染,許多貴族盡管擁有萬貫家產,卻還是郁郁寡歡或者整天算盡心機。園林、宅邸,他們所有的這一切,有多少是本著最純樸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其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這才被稱為“藝術”,也是藝術家注定孤獨的原因之一。
雖是跨越世紀,卻字字警人。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三
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說不盡的道理;沒有動人的抒情,卻有令人深思的魔力。《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整本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五十八篇隨筆。每一篇都有一個論點,充滿睿智的語言,使讀者不禁為之贊嘆。
《論時機》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于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僅僅一句話,讓我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回憶起成長的過程,有多少磨礪我、讓我成熟的機會卻都被我甩掉,要么請人幫忙,要么置之不理,從未鼓起勇氣去抓住時機,去拼搏去努力一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的一幕幕,哪一幕不是因為抓住了時機?《論時機》讓我懂得要時時做好準備,準備迎接困難,準備抓住時機,準備面對成與敗。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就是這樣一本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四
《培根隨筆》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結晶。在這本書中,培根幾乎談遍了人類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見解獨到,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觸這本書的,當初是因為朋友的極力推薦,其實我當時很不以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為實在無聊,才讓它重見天日。不知不覺中,我竟然迷上了這本書。每個章節我都要看許多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死亡》中的一句:“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足以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獻身死亡,悲痛之心會奔赴死亡,恐懼之心會預期死亡。”
對此,我深有感悟:一個人在仇恨的驅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為了報仇,就連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當兩個人相愛,并且愛得很深的時候,死亡便在他們心中變的微不足道;人為了獲得贊賞,為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為了讓別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時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死亡;一個人在極度悲痛、傷心之時,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而自殺什么的;人在因為什么東西而擔驚受怕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命運而擔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因為這些東西而投向死亡輕柔的懷抱,因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這并不妨礙我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卻不甘于平庸。
雖然我現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經能明白死亡的含義了,死亡意味著離別、痛苦,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家人,如果爭氣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但我覺得能為別人作出貢獻的死亡才是有意義的,像普通人一樣,碌碌無為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盡頭,當走馬燈放映時,像看一場爛片一樣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每當我吟誦李清照的這句詩時,就會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覺得我好高騖遠,都還沒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覺得這是對人生的一種不滿,是一種拒絕平庸的表現。
培根的每句話都蘊藏著做人的道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三觀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隨筆》中,他的每一句話都更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看完這本書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個語言正中紅心,但同時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倫紳士的形象。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享受與它相伴的時光。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五
窗外一片傾盆大雨,雷聲轟響,屋內我又品了一本好書《培根隨筆集》。知識與理性之光照耀在淡薄的靈魂之上,我感到十分平靜,仿佛空靈的山谷里出現一個純潔的少年,無比單純。
《培根隨筆》一書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由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和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全書至今共59篇,至今暢銷不衰。
近日是中國人民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我們便來探討本書中的其中一篇《論強國之道》。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也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準確,實在是一種更加“華麗”的語言魅力。
“沒有運動便沒有健康,對個人和國家無不如此。一次正當體面的戰爭,是國王或共和國極好的鍛煉。”這是培根所述的一句話。戰爭既能鍛煉士兵素質又能積累經驗,無不是國家富強的良藥。然而這一切皆是需要條件的,可見,國家想要強大,關鍵要驍勇善戰之民。若民氣卑弱,百姓無力,這一切也不過是夢幻之景罷了,這便又將條件往后推了一步。
那么,國家富強要集合哪些因素呢?其一是能干的大臣,能處理國事,使國家擺脫困境免于禍患;其二是國家領土以及城鎮的多少。有的國家雖然領土狹小,猶如細枝,卻不失為強大君國的基石;其次是人民必須擁有勇敢好戰的素質。若士氣低落,就算有再多的戰車槍炮,諸如此類也不過是披著獅皮的羊。總結了前面幾點,最核心的因素便是不可讓紳士貴族繁衍過快。
回望歷史不難發現,貴族紳士的風度豪氣影響著人民,蔚成風氣,人民也自然好勇尚武;若貴族腐敗封態,國家也必然不振。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一貴族汪精衛便被恐日情緒所圍困,只看到了日本的強大卻看不到中國的優勢,成了怕死懦弱之人并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各類協定。
誠然,汪精衛自然有著一段灰色可悲的漢奸歲月,卻也為國做了不少貢獻,怕是屬于。
民的氣節,對此我沒有什么輿論,但正是如此,我更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他的功績與“灰霾”。
強國之道,亦是強民之道;強民之道,更是強力之道。這些都算是國家一路行來的經驗,是實用的,寶貴的。作為祖國的花朵,學生便是強國的未來。也就是說,在強國之道上,學生要認真學習,勤奮向上,長大后為國效力,也是能做出一番大貢獻。
培根隨筆,耐人尋味;強國之道,亦是如此。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六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里》一齊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里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資料,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了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于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里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云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著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七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對于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八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篇就可讓人受益匪淺,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據說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么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著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于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臟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并寫下來讓后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九
導語:《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下面小編為您推薦培根隨筆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里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里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了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于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里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云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著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對于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對于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正因,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因此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發奮,你要堅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潛質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因此,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因此要把握你的生命,發奮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一
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爲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作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二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范,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于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三
船是注定要在海中顛簸的,而棟梁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閱讀《培根隨筆》,獲益匪淺,會發現自己曾經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許是很多很多吧。培根筆下的優秀品質,如果全部匯集到一個人身上的話,那將會是一個美妙的人生。
這些都是我在書中學到的!
人是注定要在人生中顛簸的,而生活的強者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四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當我翻開他的隨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么短的文章能寫出些什么道理來呢?可當我耐心讀下去的時候,一點一點的驚奇慢慢蔓延在我的心頭: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好像有著自己的價值,每句話都好像在訴說著一個哲理。
在他的隨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和《談友誼》。
美,是自古至今人們談論的永恒話題之一,而每一個人對于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培根也寫了一篇《談美》。培根把美分為了內在美和外在美,他說:“論及美,容貌美勝過膚色美,文雅得體的舉止美又勝過容貌美。”我想,在培根心中,外在美勝過于內在美,當一個人雖容貌不如人意的時候,他的德行舉止卻位于人上,那么,他就是美的。而現在更多的人只注重于外在美,用形形色色的化妝品把自己的外表包裝的光鮮亮麗,但卻不注重于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文明,那么即使他的外在如同仙子般美麗,那他也稱不上是美的,所以,讓我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也注意提升我們的內心修養,讓我們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培根隨筆》如同一杯值得讓我細細品味的好茶,讀熟它,讀透它,對我們的人生將不無裨益,也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五
隨筆,亦稱雜文,為散文之分支,為議論文之變體,兼議論抒情之特性;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常借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之見解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歐美隨筆,自法國蒙田始,情感生活、天地萬物,談笑之中,無不涉及。然十七世紀英國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培根,位高權重、目標宏遠,其《隨筆集》雖名從蒙田,而寫法卻與傳統迥然不同,凸顯縝密思維、大家風范。
所以讀完他的隨筆,我聽不到他靈魂深處的絮語,也不想再和作者猶如朋友般談心,到好像是在聽一名高人賜教、一名法官判案。
培根隨筆的題材,既沒有“論悲傷”、“論口才”這種個人化的色彩,也沒有“論宇宙萬物”、“論靈魂永生”這種飄渺唯心的色彩,他熱衷的是人、社會、國家的利害關系。工作之余創作創作隨筆,談談國家真正強大的方法,談談宗教統一的利弊……隨筆竟成為了他抒發個人建樹的平臺。培根,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新興貴族,一個才華橫溢的政客,對治國處世都思考出了一套體系與說法。可惜的是,在文章中宣揚節儉的他,卻過著連母親都看不過去的闊綽生活,又因受賄從大法官權力頂峰跌落,這個理性的人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糾纏。或者說,他其實是一面論述,一面提倡利己主義,大有中國古代法家的氣息。因此,讀他的隨筆,我也讀出了不少對底層人民一貫的冷漠,以及一個政客有些令人討厭的圓滑。
正如培根所說:“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并可永遠得到翻新。”對于一本書,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不得不感謝培根,他的集子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培根,分享了他來之不易的人生智慧,并在無數人的理想中傳承。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六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七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于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于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于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礦”。
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已經充分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么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這永遠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每當一個人迷茫時,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必定是他的朋友。只有朋友才會時刻幫助你,保護你,讓你走出黑暗的地方,一起欣賞陽光的燦爛。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八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培根隨筆的讀后體會(通用19篇)篇十九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里面說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么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并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戶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盡管作者并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后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于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于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于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