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中的思考和領悟,形成個人的閱讀筆記。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閱讀的樂趣和啟示。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一
20xx年5月31日凌晨兩點,終于讀完了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這本《無人生還》。
最先知道這本小說是通過作者群里發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也正是這本小說的精髓所在,那是關于十個小瓷人的童謠謀殺故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弗南克·格林1869。
這本小說一開始讀起來平淡無奇,所以放在床頭快一個月了還未讀完。可是讀到一半的時候,島上的人開始一個接一個死亡,而且每死一個人就會有一個小瓷人消失。
其中有段文字描述的特別生動:這就是平靜——真正的平靜。萬物歸隱,不再繼續躲藏……對,這就是平靜。
從看上癮之后,大概兩天的時間便看完了,對于看書慢的我來說已經相當神速了。
本以為看到最后就能知曉結局,能夠找到最后的真兇,怎料結局都死完了,兇手卻不是最后一個死的人。我懷疑的人總是死得太早。后來才發現死得早的人是因為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比較輕,死也死得比較輕松。死的越晚的人罪孽越深,而且總是活在折磨中。整個故事有點像孤島求生的感覺。
網上搜了下,有人說法官是假死,最后的真兇就是他,他就是歐文……。
不得不說這本小說太刺激了,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它,有種看恐怖片的感覺,所以以后看這類小說最好還是白天看吧。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二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戲?”
刷一發我對愛情公寓的執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后,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里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里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里,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里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幸存著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盡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個人的時候發現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么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夸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里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獨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現。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三
一開始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記人名和身份,外國人的名字太難記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還一會兒用姓,一會兒用名。剛開始看著真是頭大!為了記清楚,甚至還做了人物筆記…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書我大約用了4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內容確實非常吸引我,看的過程中真的不想停下來(第一天看到晚上12點多,怕接著看會害怕的睡不著覺,所以就沒有往下繼續看。第二天一醒來就開始看,直接看完)。
再說說文章的內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無關聯的十個人被莫名其妙的約到了一起:他們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但仔細讀過后卻發現他們又有著微妙的聯系。一個人一個人緊緊相扣,誰都不能少。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處在法律邊緣的罪人——即雖然并沒有直接殺人犯法,甚至旁人看來認為他們并沒有什么錯,其實卻是間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兇手。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不為所知的、陰暗的角落。
當這些人被聚在一起時,我們更看出了他們個人的自私、懷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懷疑與不信任,加上各自內心的罪惡感,使他們在島上僅短短的一個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潰的地步,到最后竟是無一人能生還的悲劇。
在閱讀的時候,我一度覺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讀者的內心。當你覺得兇手就是某個人的時候,接下來作者就把他寫死了,你只好接著往下看。如此反復。只有看到了最后,通過作者的揭秘,才驚嘆:哦!兇手原來是他!原諒是這樣的手法!不可思議啊!
我覺得: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吸睛之處——猜不到的發展情節。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懸疑推理類小說,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對這類小說的興趣。期待!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四
關于這本書,我想,多年之后,我最為深刻的記憶應該是:
那家伙掏出一本書,說:我最近在看這個——《此地無人生還》。
我有點驚訝,說:不是這么巧吧。于是也把我的那本與他交換——《無人生還》。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帶來了一點點小巧合,小驚喜。
經過了《lost》《gsi》以及無數驚險懸疑故事的轟炸,大腦已經麻木,《無人生還》自然無法再帶給我高峰體驗。可是,阿加莎同學幾十年前就能編出這樣的故事,據說開辟了荒島殺人的經典故事模式,不得不令人脫帽致意。
阿加莎自己在序里寫道,這部作品所耗費的心里是空前的,我相當相信。如何按照一首童謠的模式逐個殺人,如何將十人的故事和心理逐個展開,如何將困境中的.猜疑、絕望逐漸推向恐懼的瘋狂,這功力,還是相當厲害的。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五
大概5個小時的時間終于收尾了這本書。我的感覺就是:偵探小說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讀的更仔細,發現更多疑點(雖然最后還是搞錯了兇手,不過最后幾個人的死亡順序我還是分析出來了滴。
這部書是很精彩的,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這部書不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運用大量對話,展現兇手的心理,也就是殺人動機;又不像《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樣分析殺人的手法(當然這部作品與以上兩部并不屬于同一個系列,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無人生還》在最終揭秘了兇手,并且讓我覺得跳進了一個坑,讀完才想到:怎么就不能假死呢?這部作品邏輯非常清楚,并且在具有邏輯性的同時展現了十個人十種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展現了罪惡與正義的'辯證關系:正義者是否應該始終秉承自己的正義之道,有時或許超過法律限制,去審判一名罪惡者的死亡?另一個角度說:罪惡者真的是有罪嗎?在這里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興趣并且覺得膽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偵探》的“恐怖童謠”和“又是漂亮惹的禍”這兩集加在一起就是《無人生還》。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六
我愿與誰也不爭。
《無人生還》阿婆的一本偵探推理小說,這本至所以能稱之為經典的原因,不僅僅是有新奇的手法,而是我看來更有精心設置的大背景,文中人物不少,時隔許久印象稍有模糊,先由一切的設局者“法官”說起在最后的陳述書中,他稱自己為了正義殺死了其他的“罪人”,但最后自己也成了手染鮮血的罪人,其中二個令我記憶深刻的女人,其中一個是嚴謹到有些刻薄的老處女,她厭惡一切不符合自己心中那桿秤自以為神圣的人和事,她不愛去海灘,因為有貌美女郎穿著比基尼,她認為這一切不堪入目,而后,得知自己的貼身侍女未婚先孕時,趕得她最后投河自盡,另一個是受過教育,聰慧又靈敏的少女,她因未婚夫的遺產被未婚夫的小侄子繼承去,心存妒忌,慫恿這8歲的小侄子自己流到海上礁石,導致了悲劇。
這三人代表了三類人,第一像法官,以自我的標準為標桿,嘴里說著病態的正義,第二,那老處女,以他人的`言論為自己的意志,覺得全世界都得一個樣,這二種精神方面過于強橫,不講理的讓他人遵從,第三種,那少女,出于私心或因物質或因自己的妒忌心,定要奪回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三個書中人物個性極端,當事與愿違時表現了極端的殘忍,最后落得下場凄慘。
其實,真正該與人爭的,不是這些俗物,而是永恒的藝術,自然,包容他人,堅持自己,與真實坦誠相對,不為外物期,讓心靜下來,只懷抱一片溫柔,讓暖陽入心,如此甚好。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七
即使在炎熱的一天看這本書,也感到身上涼颼颼。
看完之后我只是在想法官到底是不是對了。雖然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方向對錯也許不是那么明顯,可能有對有錯,但我還是認為法官這樣的人有些可怕了。
不論看小說還是看電影,看到殺手設計的“天衣無縫”的局或者游戲時,雖然很佩服這樣的頭腦,可終究還是害怕,只是期望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永遠也遇不上,永遠也不要認識。
有句話說壞人不可怕,有知識的壞人才可怕。運用高深的知識造詣去設計一些滿足自己非同于常人的刺激,或是布下完美的局去報復,這樣用別人生命填補的快樂實在是太可怕了,但盡管是你以為的天衣無縫,也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這本書里法官布下的一切,即使他不寫下漂流瓶我想終有人會解出來,但他也總想別人去瞻仰他的“藝術”,才自信滿滿地寫下所有。可我不覺得他對了,法律灰色地帶的案件或許還有很多,但這應該是促進它進一步完善的不是嗎?法官認為讓他們死在對所做之事的恐懼中是懲罰,可也正如將軍所說這何嘗不是等待的解脫。當每個人聽到自己日日精心掩飾的罪行曝光之后,恐懼頓時充滿了內心,他們時時刻刻的煎熬被放大,或許他們不死是一種更大程度的懲罰,我想害死別人還能心安理得的永遠開心的生活下去的人畢竟很少吧。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內心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永遠比刀劍更能傷人。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記起實習的時候老師講到的四不傷害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不讓他人被傷害,愛人比傷人更具挑戰也更有價值。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八
關于這本書,我想,多年之后,我最為深刻的記憶應該是:
那家伙掏出一本書,說:我最近在看這個——《此地無人生還》。
我有點驚訝,說:不是這么巧吧。于是也把我的那本與他交換——《無人生還》。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帶來了一點點小巧合,小驚喜。
經過了《lost》《gsi》以及無數驚險懸疑故事的轟炸,大腦已經麻木,《無人生還》自然無法再帶給我高峰體驗。可是,阿加莎同學幾十年前就能編出這樣的故事,據說開辟了荒島殺人的經典故事模式,不得不令人脫帽致意。
阿加莎自己在序里寫道,這部作品所耗費的心里是空前的,我相當相信。如何按照一首童謠的模式逐個殺人,如何將十人的故事和心理逐個展開,如何將困境中的猜疑、絕望逐漸推向恐懼的瘋狂,這功力,還是相當厲害的。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九
一、天上的大餡餅突然間砸中十個身份各異“幸運兒”,莫名的免費超級豪華知名孤島游,似乎熟悉的邀請人,想想這必是一次充滿歡愉,愜意的旅程!
二、遍查全島,除其十人外,完全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藏身之處!不具備任何案后逃生的條件!近乎完美、巧妙的殺人設計——十個故事人物悉數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議中發生…給警方留下一個“嵌套死循環式”的懸案!
思路設計、框架提綱。
2、由一碟審判錄音公訴,十個故事人物的接連神秘離奇死亡,映射小詩,彼此猜疑!(室內擺設的布置、死亡方式、人物即時,事后的心理入微的描寫)。
4、警方第一次陷入一個自立自破的兩難困境,這注定又是一個千古疑案…。
5、罪犯漂流瓶解疑,真相大白,喔!原來如此,好一個殺人于無形的副本!
跟隨子吟掘亮點。
二、精彩的情節設置,生動的對白描寫,極致的心理捕捉。
同時這部作品已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有興趣的親們可以自己下載觀看,改編得還是可以的!相信加上影視的音效,圖像,劇情銜接等技巧的搭配、結合,一定能給你不同的視覺感受與沖擊,幫助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精髓!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
看的還是挺仔細的,結局最開始就告訴讀者了,“無人生還”。但情節確實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結局,人名確實蠻多的挺難記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抄下來,一個一個對著看,一群逃脫法律自裁游蕩在法律灰白地帶的人,最后還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雖然所有情節都在那首詩歌里,但內容以及邏輯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還是一部蠻不錯的懸疑小說,結局真的出乎預料,猜不出最后的兇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一
《無人生還》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滿意的一本小說,也是讀者評價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偵探女王”的稱號享譽全球。這一王冠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偵探系列作品被翻譯成130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億冊,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亞和《圣經》。這本《無人生還》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質量毋庸置疑。
小說中,阿加莎將兇殺場所放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一幢豪華莊園。通過故事人物的反復探索,作者告訴讀者,小島是一個封閉空間——一個巨大的“密室”,外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這是一個“完美謀殺”的故事構架,即蓄謀已久,無懈可擊的高智商謀殺。——直到最后,也沒人偵破案件,是兇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一首童謠“十個印第安小男孩”。童謠中一個“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對應一件謀殺。十句歌詞,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對應島上的十件謀殺。“印第安小男孩”的死法各有不同,也依照順序各自對應十種謀殺方式。
島上的十個人通通被“謀殺”,最后無人生還,包括兇手。誰是兇手?作案動機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沒有打算讓讀者解開謎題,這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特征,文字給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誤導讀者。最后由作者抽絲剝繭,揭露謎底。
這是一部構思精妙的小說,體現了阿加莎高超的敘述技巧。作者創造了十個人物,每個人物性格各異,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們的背景故事和被謀殺密切相關。十個人在謀殺接連發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反應,猜疑,對策。這些信息不是簡簡單單地堆積,而是彼此交織。它們存在邏輯關系,相互作用。它們有主次,輕重,既要條理清晰,又要讓讀者接收到適量的信息。既要迷霧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對本書評述道:“我比任何評論家都更清楚這本書創作歷程之艱辛。”
故事中的十個人,每一個都有罪,都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島上全部受到了懲罰。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僅要面對死亡,還有對死亡的恐懼,良心的折磨。
上島以前,對于過去的罪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他們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將罪惡的秘密掩埋心底,繼續生活。他們或許會受到良心譴責,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償命,正義才能得以伸張。——十個人住進莊園不久,留聲機的宣判已經揭示了兇手的作案動機:為法律的缺位伸張正義。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認可。現實中,沒有人愿意做壞人,他們永遠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時接受自己。人都有陰暗一面,有時候會在無意識中實施犯罪。人性的陰暗并非與生俱來,它們大多產生于生活,反映的還是社會的陰暗面。
讀者也應從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個人都做過有愧良心的事,同時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話術。許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逃脫審判。但他們的良心未必總能饒恕自己,除非他們已經成為真正的壞人。
小說也有缺憾。從故事的邏輯上,兇手對受害者的預判過于精準,與他所能夠收集到的信息不對等。此外,推理小說對文學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對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顯得吹毛求疵。(汪磊)。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二
這應該是我看的第一部偵探推理小說,在閱讀的世界里,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感性派,不愿意看一些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燒腦讀物,這本書一直被束之高閣,偶然心血來潮才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較有趣的是開篇的一首古老童謠《十個小士兵》,童謠唱的是十個小士兵如何接連死去: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其實看到這里大致已經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個主角并且結局都會死去,接著是一封封邀請信把主角們接連請上場,說實話看到這里我還是對這部小說很無感的,直到第一個小高潮——馬斯頓的突然死亡,讓我抱著這本書一直到夜深閱畢,情節張弛有度,扣人心弦,停不下來,只想快點知道誰是兇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兇手掌握之中,每個人都相互猜忌卻又不得不勞抱成團,每個被懷疑為兇手的人只能以死亡來證明自己。
那個老小姐,布倫特,看似桀驁不馴,憤世嫉俗,實則是對自己內心恐懼的掩飾,因為自己的無情與武斷,女傭自戕而死;麥克阿瑟將軍,嫉妒的火焰“燒死”了自己的部下,這筆賬,總會讓錚錚鐵漢不堪一擊;沉著冷靜的維拉,又何嘗不時時刻刻回憶起淹死西里爾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務周到、老實盡責的羅杰斯夫婦,誰會想到為了一筆財產也曾親手弒殺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經驗豐富、專業老練的阿姆斯特朗醫生,也曾因一時酗酒而葬送了一個女孩年輕的生命。
每個人都有不愿提及的過往,每個人都有想要毀滅的曾經,曾犯下的罪孽與過錯,無論怎樣滄海桑田,終逃不過正義的判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道好輪回,欠下的,總得還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爾是倒數第三個死亡的,其實當布洛爾死亡之后,隆巴德和維拉應該已經能夠想到島上要么有第十一個人,要么前面有人假死,我認為當隆巴德對維拉說“你聽我說”的時候已經想到了,但是處于半瘋狀態的維拉沒有想到這些,她開槍打死了隆巴德,崩潰的神經也把維拉自己送上了絕路(之前維拉房間頂部出現的黑鉤,也暗示了維拉將是最后一個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沒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這應該是一樁沒有答案的千古謎案,真正的兇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實現了自己“捍衛正義,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愿。
其實我對整部小說有兩個疑問,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劃一切的兇手,那么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請信那么像一回事,是否顯得過于刻意?就為了掩飾他的兇手身份?回頭讀第二遍時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請信就有點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時候說是在額頭抹了一小塊泥巴偽造槍擊頭部,可是泥巴和血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吧!當時島上的人再沒有常識應該也能發現,除非他們都已經處于神經崩潰邊緣了。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三
《無人生還》(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愿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仆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后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里都掛著寫有關于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弗蘭克·格林一八六九。
隨后,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兇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風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尸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類型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欲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兇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后投河自盡。
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時業務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臺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于是讓下屬執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
上校隆巴德:干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杰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病時拖延治療,隨后占有其財產。
后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并制裁。小說里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已。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四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后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布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后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里感受和節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人游戲,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變態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布置這場死亡游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么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后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幸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布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現,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后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五
這本書號稱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經典的推理小說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周才把娛樂至死和nologo看完,終于可以換換口味了。
這篇小說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雖然有點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感覺,還是想談幾點:
1、該書不能算是推理小說,如果不看結尾那封信,讀者無法根據文中的情節推斷出兇手是誰。說是驚悚類更合適些,殺人的過程很玄乎,導致看到太投入,被門鈴嚇了一跳。
總之還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滿意度。
熱門無人生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六
一座士兵島,十人被審判,這是一場迷局卻也是無人生還的慘案。起初被推薦看《無人生還》時,便又好奇又心驚,是怎樣的故事結局如何悲慘,無一人生還,亦或是隱藏了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氣呵成地把這本書由頭到尾細細品讀了一遍,心中更覺震撼,同時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小說里,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畫,深刻描繪出十個人在島上共進第一頓晚餐時不可告人的齷齪被公諸于世的羞愧、憤怒,也描繪出每死去一個人,活著的人心中的不安與猜忌,還有臨死前撕扯著神經的恐懼,細致入微。環境優美的小島與罪惡猜忌心理交織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說情節一環扣一環,設置了很多的懸念,根據童謠你知道下一個死的是誰,但卻總探究不出兇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誰才是真正的兇手。不得不說,兇手很聰明,他利用假死來掩護自己,按照古怪童謠的順序實施犯罪,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更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記錄竟被兇手自己寫好封入瓶中,丟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連上島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發了關于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惡真的很難被制裁,或是因為缺乏證據,或是因為職務便利,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些罪惡也許是法律的手臂觸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法官決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給予這類人應有的懲罰,于是才有了這一場精心策劃的謎局。被邀請來的十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犯了違背道德,但法律又難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說十人中有一個醫生醉酒幫病人做手術,手術失敗但把它歸結為醫療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傳統觀念較強,無法忍受行為不檢點的女傭并將她趕出家門,女傭后來因為這件事而自殺了,等等。這種結果正義不可謂不美好,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視角以非常規手段對他們進行審判,但誰給的他這樣的權利?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方式去聲張正義,世界必將陷入混亂。
在我看來,人性之悲哀莫過于做事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種罪惡感會一輩子困擾著你不得安寧。從兇手的角度出發,他是法官,他懂法卻不能執這些人的法,有些無奈,只好自己動手,但這不是縱容此等正義的理由。今天你可以為了真正的正義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為了個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將權利約束在法律的牢籠里,才能確保法律的真正正義。面對法律存在的漏洞,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不斷的完善法律和提升辦案技巧。
惡是困于心的囚籠,私即是公正天平傾斜的引。為了處罰所謂的惡而主張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無人生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