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夏天的腳步聲篇一
;我走過湖畔山林間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鳥尚未歸巢,松濤也因無風而暫時息怒……突然間聽到自己的身后有腳步聲,這聲音不緊不慢,一步一趨,緊緊地跟隨著我。我暗自吃驚,害怕在荒無人煙的叢林間碰上了剪徑。回過頭來一看:什么也沒有,那聲音是來于自己的腳步。
老師的教導我終身不忘,多少年來我在黑暗的曠野中行走時從來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給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過,這種擔心近年來也淡忘了,因為近年來我很少在黑暗的曠野中行走,也很少聽到自己的腳步。
要想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好像必須是在寂寞的時候,在孤苦的時候,在泥濘中跋涉或是穿過荒郊與空林的時候,這時候你才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腳步聲:那么沉重,那么遲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憊;躑躅不前時你空有嘆息,無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種腳步聲能夠清楚地告訴你:你在何處,你是從哪里來,又欲走向何處?那腳步聲還會清楚地告訴你,它永遠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囂聲中,凡夫俗子們不可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你一出門甚至不出門便可聽到整個的世界有一種嗡嗡的轟鳴,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爭吵不休還是舉杯共飲,分不清是胡言亂語還是壯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來者是哪個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腳在走路,而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向前推。很難聽得見自己的腳步聲了,只聽得耳邊呼呼風響,眼面前車輪滾滾,你不知道是在何處,忘記了是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行動就是一切。
心中的目標雖然難以達到,腳步卻也沒有白費,每走一步都是有收獲的。痛苦是一種收獲,艱難是一種收獲,哭泣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體驗,要不然你怎么會知道歡樂、順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總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邊的巖石上坐下來,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陽從不擔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處,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邊。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見有一條金色的光帶鋪在平靜的湖水上,從日邊一直鋪到我面前,鋪到我腳下的巖石邊,像一條寬闊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腳,就可以沿著這條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邊,走到天的盡頭,看起來路途也不遙遠,走起來也十分方便。這種景象我見過多次了,它是一種誘惑、一種人生的暢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條金色的路,躍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盡頭,走到你心中設想的目的地。可你別忙,你只需呆呆地在巖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陽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沒有金光大道可走,還得靠那沉重的腳步老老實實地挪向前。
相關熱詞搜索:;夏天的腳步聲篇二
在音樂活動中,聲音的聽辨 是很重要的教學內容。運用孩子喜歡的游戲的方法來引導幼兒學習聽辨,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是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音樂元素進行體驗、經歷和掌握。
小班的孩子在音樂的聽辨上,需要完整的學習,包括聲音的高低、音量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等。這節音樂活動中,運用到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圖譜教學法,用孩子能看懂和理解的圖形和符號,將聽到的音樂元素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將各種符號用于表現他們聽到的音樂元素。讓孩子們從聽覺到感受,從感受到思考和體驗,在將這種體驗轉化為表達。
1.聽鼓聲來分辨不同的聲音。
2.學習看圖譜念兒歌。
3、能分辨兩段不同的音樂,并隨音樂進行表演。
聽鼓聲來分辨不同的聲音,學習看圖譜念兒歌。
能分辨兩段不同的音樂,并隨音樂進行表演。
1.師帶幼兒演唱《小老鼠上燈臺》并做律動穩定情緒。
2.師表演并提問:
(1)師學小貓的動作問:
(2)師學小老鼠的動作問:
3.出示鼓,進行聲音的聽辨,并引出兒歌。
貓來了
(1)出示鼓演奏兩種聲音,幼兒聽辨:
在鼓上輕拍三下。“這是誰的腳步聲?”(小貓)
在鼓上用手指頻繁的輕擊并劃圈。“這是誰的腳步聲?”(小老鼠)
師邊演奏鼓邊說兒歌一遍。
(2)引導幼兒創編動作,和老師一起說兒歌。
師:“小貓從遠處走過來,距離越來越近了,那它的三次叫聲“喵喵喵”有什么變化?(越來越響)請小朋友創編一個動作來表現小貓的叫聲。(注意要突出一次比一次聲音大)
師:“快點躲起來”做一個什么動作來表現呢?
4.帶幼兒在地板上演奏并說兒歌。
1.出示圖片,請幼兒仔細觀察這些圖片。
師:老師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下小圖片,給小朋友一分鐘的時間仔細看一看它們。
2.引導幼兒選擇能表現兒歌內容的圖片。
師:“小 貓 走 過 來”我們從這些圖片中選出一個來表示小貓來了,選哪個?(將孩子所選擇的圖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師:“老 鼠 嚇 得 團 團 轉”用什么樣的圖片來表示呢?(將圖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依次來選擇老鼠逃走時“吱溜”的圖形,適合小貓“喵喵喵”叫聲的圖形。
最后,請孩子們根據兒歌的順序,將小貓圖片、小老鼠圖片、以及老鼠洞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師帶著幼兒看著圖譜來念兒歌。
1.播放兩段音樂幼兒來聽辨貓和老鼠的主題曲。
師:請小朋友聽聽這段音樂是快還是慢?(第一遍音樂)
請小朋友聽聽這是小貓還是小老鼠?(第二遍音樂)
2.引導幼兒隨音樂進行表演。(第三遍音樂)
師:“聽小貓在干什么呢?大家一起來用動作表現一下?”
“聽小老鼠在干什么呢?大家一起來用動作表現一下?”
3.分組進行角色表演。
請幼兒分為兩組,進行表演。聽到貓的音樂時,小老鼠不動,小貓表演。聽到小老鼠的音樂時,小貓不動,小老鼠進行表演。
夏天的腳步聲篇三
我一向膽小,而卻有著非凡的想象力,這樣的人,在黑夜,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聽見了十分細微的聲音,總能想象成一些可怕的東西。我就是這樣,而其中我最害怕的聲音,就是腳步聲。
“咚、咚、咚……”
“咚、咚、咚……”腳步聲又來了,我仔細聽,是從樓梯那邊傳過來的!這么鬼鬼祟祟的,一定是抓的人!是誰呢?憑我的直覺,我覺得好像……不,絕對是那個同學。
“咚、咚、咚……”哎呀,又來了!希望他沒發現我,希望他沒發現。
“咚、咚、咚……”不好,聲音很近了!他發現我了,快跑!
“咚、咚、咚……”還在!過來了!一定是另外有個人“承包”他們了,你看,他們都跑了!
“咚、咚、咚……”哎呀,近了,又近了!
這時,傳來一句讓我吃驚又奇怪的話:“嗨,我不是抓的,別誤會。”回頭一看,不是抓的!我頓時愣住了。
等我反應過來,我想,在我后面追的根本不是抓的!
“咚咚,咚咚”正在房間里埋頭寫作業的我忽然被走廊響起的一陣腳步聲打斷了思路。是媽媽回來了嗎?我放下手中的筆,抬頭看看鬧鐘——5:05分,這個時間媽媽還沒下班呢,不會是她!那會是誰?難道是小偷?不會的!樓下有保安叔叔堅守著大門,小偷不敢進來的。到底會是誰?想到這,我不由地緊張起來,手心也開始冒出冷汗來了。桌上有支尖尖的筆,我隨手抓過,悄悄地移到門邊,耳朵緊緊地貼著門縫,仔細聽外面的動靜,這腳步聲越來越近了,而且我還聽到有人掏鑰匙串發出碰撞的叮當聲,“難道真的是小偷來開我的家門?怎么辦?怎么辦?”我死死地緊抓著那支救命的筆,腦門上擠出了冷汗,要是“不明分子”進入我家怎么辦?這時,腳步聲突然停了,緊接著是一陣熟練地鑰匙開門聲,門開了,進來的是媽媽。
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媽媽說她今天外出開會,回來的比平時早了點,卻意外地讓我誤以為是小偷來了,嘻嘻嘻!
我們班的老師常常忘課,有時那些沒有老師上的課成了我們的“玩耍課”。
有一次,鈴聲響了,我們先等了五分鐘,然后開始玩耍,不過常常有同學搞惡作劇,每次都是大喊“老師來了”,但沒一次是真的,我們只好不再相信這個“老師來了”,只能聽腳步聲。
有一節課,我們玩耍時,聽見了一位老師的腳步聲,我們一聽就連忙端正的坐在位子上等著,不過經過的并不是上這節課的老師。后來,我們又聽見一陣跑步聲,我們想:“老師應該不會跑步吧,因該不是,但,遲到了那么久因該會跑步吧……不管那么多了,先坐好。”結果,是一個上廁所的同學回來,我們松了空氣,想站起來時,發現他的背后竟然是這節課的老師!老師看了看四周,以為沒怎么吵鬧,老師既沒有說明為什么遲到,又沒有批評我們,就開始上課了。
我聽過很多腳步聲,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因為老師這次過了十五分鐘才來,以前要么是一直不來,要么是早早到來。
寒假,我跟老師去斯里蘭卡玩。一個晚上,我跟一個朋友在賓館房間里看電視,吃零食。當我們吃的正高興時,突然聽到了一個女人在喊叫,好像很慌張,感覺在呼救似的。接著聽到了跑步聲,好像是兩個人,一個是那個喊叫的女人,另一個應該是個男的,估計就在我們房間門口,挨得近,所以最后還聽到了兩條項鏈碰撞的聲音。
這些聲音讓我很害怕,而大人又住在樓上的房間,心想:會不會是一個搶劫的人在搶項鏈、珠寶。也有可能是小偷,會不會來偷我們的東西,我越想越害怕。
我跟我的朋友連忙把靠近門口的燈全部開起來,讓小偷以為房間里有很多人而不敢進來,再把貴重的物品都藏起來,讓小偷找不到。
第二天早上,我檢查了一下東西有沒有少,結果一個都沒少,小偷沒來。現在一想到這件事,我就害怕。
夏天的腳步聲篇四
;竇鳳霞出生于甘肅寧縣的一個梨園世家。清光緒28年即1902年,一個叫竇廣來的寧縣人,創辦了名為三勝班的秦腔班社。這個三勝班,在隴東董志塬上和陜西的一些地方活躍了十多年。竇廣來對秦腔藝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把所有的家產都投入到了戲班建設上。由于辦班非常艱辛乃至傾家蕩產的緣故,竇廣來沒有讓孩子再從事戲曲演藝事業,而是棄藝經商,家業漸漸恢復。竇鳳霞的父親竇付民就出生并成長在這個由辦戲班而衰,又因經商而漸漸興盛的家庭里。
竇付民的父親雖然不唱戲了,但竇付民深受爺爺竇廣來的影響,自小喜歡秦腔。當時,寧縣縣城部隊上有個秦腔劇團。竇付民每天晚上去看戲,認識了劇團的馬生娃,教他學會了《別窯》里“窯門外拴戰馬”一段戲,他就在老鄉家里唱“影子”戲給家里換雞蛋。
父親以“農本思想”為立家之本,想收住付民唱戲之心,買了三百畝地,十五只羊,讓付民老實務農,繼承家業。可竇付民就是一心想唱戲。有一天在放羊時,他把羊趕到溝里讓羊吃草,自己跑到縣上劇團報了名,憑著“窯門外拴戰馬”的唱段被錄取了。團里給他發了中山裝、運動鞋、黃背包,當上了“吼娃”。父親滿山去追他,從東山追到西山,從西山追到東山,追來追去追不上,看娃鐵了心,索性依了娃,給娃把鋪蓋送到了劇團。從此,竇付民便開始了自己的秦腔藝術生涯。
誰能知道竇付民的這段傳奇經歷,多年后被女兒竇鳳霞奇妙地復制了!
竇付民不僅自己走上了秦腔藝術之路,還締造了一個秦腔藝術之家。竇鳳霞回憶說:“在隴東厚厚的黃土塬,一道溝壑邊的半坡上,有幾孔破舊的窯洞。那就是我小時候的寧縣老家。每當夕陽西下,勞累了一天的鄉親門,拎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地來到我家窯洞前窄小的院子里。幾盞煤油燈,照亮了被男女老少擁擠得水泄不通的小院。鄉親們圍坐在一起,等待著我的爸爸媽媽和姐姐給大家唱戲。這種情景深深地刻印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爸爸飾演《紅燈記》中的李玉和,媽媽飾演李奶奶,姐姐飾演李鐵梅。一家人就是一臺戲。掌聲和歡笑聲,為勞累了一天的鄉親們解除了疲勞,帶來了歡樂”。就這樣,姐姐穿著戲服表演,她的一念一唱,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讓坐在鄉親們中間的小鳳霞也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長大要當一個像姐姐那樣受觀眾歡迎的演員的想法,已經在竇鳳霞這個小姑娘的心里萌生了。
小鳳霞和父親的想法有不一致的一面,但骨子里卻有著出奇一致的一面。父親沒有走爺爺給他設想好的人生之路,而是違背了爺爺讓他放羊種地的意愿,13歲時背著爺爺考進了縣劇團。鳳霞又沒有按照父親的想法選擇人生之路,違背了父親讓她當醫生的意愿,在12歲時考進了縣劇團。這真是有趣的重復!奇妙的復制!竇鳳霞雖然沒有讓父親有一個女兒當醫生的愿望實現,但她忠實地繼承了父親熱愛戲曲、熱愛秦腔的藝術志向!忠實地繼承了父親自主選擇人生之路的堅強性格和執著精神!
演戲唱戲是一個極為辛苦的職業。正式進了縣劇團后,竇鳳霞常去農村演出,晚上睡在草鋪上,或者睡在學校教室里硬邦邦的課桌上,有時候在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下還要下鄉演出。化妝用的油彩,凍成了冰塊,要用自己臉上的溫度慢慢融化了,才能抹上去。用樹皮制成的貼片,要用自己的體溫化軟了,才能貼在額頭上、鬢角上。
1992年,甘肅省隴劇院院長來到寧縣。一曲《南泥灣》和一段秦腔唱段,院長被竇鳳霞的嗓音“征服”了,當即表示想調她去蘭州。老院長至今仍記得竇鳳霞當年的決心——哪怕是當臨時工也要去蘭州。可竇鳳霞已經組建了小家庭,孩子剛剛滿周歲,有太多的割舍不下。
這時的竇鳳霞,是一位23歲的年輕母親,是選擇繼續以母乳喂養一歲的寶貝兒子呢,還是給兒子斷奶,離開寧縣上省級劇團發展呢?臨走時,她躲在門外,悄悄地看著父母沖奶粉喂小外孫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酸楚時時涌上心頭。
到了省上,依然歷盡艱辛。有一次下鄉演出到甘谷,晚上住在破舊的民房里。股股冷風鉆進屋,陣陣寒氣滲透身。五個人沉默在凄涼的小屋里,蜷縮在冰冷的被窩里。這段時間,竇鳳霞自己感覺在戲曲藝術之路上,一度出現了迷茫和彷徨,也冒出了想放棄唱戲的念頭。
竇鳳霞這時的迷茫和彷徨,讓人想起了戲劇低谷的時期,想起了劇團演職人員工資低、待遇差的歷史。竇鳳霞曾經聽一位老師給她說,我們當演員的一定要有“寧讓牛掙死,不讓車翻過”的精神。這里的“牛”就是我們演員,“車”就是要演的戲。車里裝的是什么?是正義,是先進文化,是真善美,是時代精神。老師的教導讓她經受了一次次考驗。有一次,在慶陽西峰演出《楓洛池》時,竇鳳霞意外受傷,頭上血流不止,疼痛難忍,走路不穩。但當天晚上的演出節目單早已公布,方圓數里的鄉親們都趕來要看她的戲。同事們心急如焚。竇鳳霞不負眾望,堅持原定的演出。此時的她,覺得“戲比天大”就是“觀眾比天大”,決不能讓觀眾失望。于是在縣醫院經過緊急處理,在她頭上縫了四針。竇鳳霞忘記受傷,忘記疼痛,完美地演完了全劇,贏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在卸妝時,大家看到她頭頂上厚厚的紗布,已被鮮血浸透,無不感動和欽佩。
在排練隴劇《死水微瀾》時,苦練基本功和一些高難度的動作,竇鳳霞出現了椎管狹窄的狀況,住了半個月醫院,出院后繼續練。她是劇院里練功極為認真的人,也是常年從未停止過基本功訓練的人,更是排戲演戲特別一絲不茍的人。終于以她雕琢時間最長的隴劇《楓洛池》為申報劇目,于2015年獲得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竇鳳霞曾經說過,“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得風雨兼程”。這個遠方有多遠呢?她風雨兼程走了三十五年啊!
竇鳳霞吃苦最多的是在藝術造詣的磨練提高方面。多在苦其心志,難以詳盡言傳。她對角色內心探尋的深度,表演的細膩性和層次感,及其音色的豐富感,處理高中低音拖腔收韻換韻的技巧都非常高。她塑造了鄔飛霞、鄧巧姑、蘇三、姜氏等三十多個栩栩如生、極具光彩的舞臺藝術形象。她對角色的塑造,做到了任意拿捏、游刃有余,演技自如嫻熟、爐火純青,“從必然王國漸漸邁入了自由王國”。除梅花獎外,她把省上及全國的諸如現代戲突出貢獻獎、戲曲演唱大賽金獎等,都一一收入囊中。她是秦腔隴劇“兩門抱,兩門精”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在寧縣米橋鎮演出時,她拉著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大娘走上舞臺,為老人獻上了一段《龍鳳呈祥》。“我清楚地看到老大娘淚光閃閃。她是在替我驕傲。為她能看到這樣一場演出而感動。所以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群眾對我們的認可,和他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一些滿足,讓我感到能為他們表演是我的榮幸。”竇鳳霞這樣敘說她從未有過的感動。
她帶團在甘谷縣大莊鎮城子村演出時,有一位癱瘓老人,被兒子抬著放到車上,坐在椅子上觀看演出。兒子為老娘盡了一回孝心。老娘了了一生能看上一回省城劇團演出的心愿。在正寧縣山河鎮演出時,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抱著一束很大的紅花。老奶奶把能看到這樣一場演出,當作她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所以她要懷抱鮮花看,看后要把鮮花送到演唱者的懷里!還有一位癱瘓了的老大娘,坐著輪椅被女兒推到現場。竇鳳霞蹲在老人旁邊,拉著老人的手,為她深情演唱。老人很高興,她的女兒在旁邊連聲說“謝謝”!
文藝輕騎兵在一次冒著大雨演出時,有位老人,一手撐傘,單膝跪地,而且是跪在已經積水的地上,神情專注地觀看演出。顯然,在老人看來,臺上的演出精彩而且非常神圣。在竇鳳霞眼里,那老人以及那拖著殘疾之身坐輪椅來看演出的人,他們更為神圣。
這大量的事實,感染著竇鳳霞,激勵著竇鳳霞。讓她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群眾對優質精神文化的需求,真是如饑似渴。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堅定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她寫了《當人民的好演員,演老百姓愛看的戲》的文章。她說:“我們給群眾送來了藝術享受,群眾給我們送來了深情的感動,從未有過的感動。我們和老百姓相互感動,精神融匯在一起,水乳交融。演員真正接了‘地氣’,演出成為真正‘接地氣’的演出。演員和觀眾,激動在一起,感動在一起,快樂在一起,幸福在一起。”這就是竇鳳霞的高尚情懷、藝術擔當和社會擔當。
在泰昌的演出,整場演出大雨不停。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的小孩,有的穿著雨靴,有的一手撐傘、一手用手機照相。有的兩三個人頂一塊遮雨布。有的小孩、老人,穿著布鞋蹲在積水的地上。他們個個情緒激動地看演出,竇鳳霞深受感染,為大家深情演唱。有個觀眾上來給她打傘。這種演員和觀眾水乳交融的“雨中戲情”,怎一個“情”字了得!
竇鳳霞的擔當精神,還表現在她在省政協會上的提案,要加強對全省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和建設;她還用了許多心血,宣傳推廣我省獨有的隴劇藝術,深入大專院校給師生們講解隴劇聲腔藝術和人物形象塑造。從竇鳳霞身上,我們看到了甘肅戲曲人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勇于承擔書寫新時代、塑造新人物的責任感。
責任編輯 趙劍云
相關熱詞搜索:;夏天的腳步聲篇五
在我們教室的門前,有一條長長的走廊,每當老師走過,都會有腳步聲傳來。最近,我有了一個新的發現,每位老師的腳步聲都是不同的。
儲老師是我們的體育老師,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體育老師的腳步聲應該比較重,但我們這位體育老師,比較特別,她的腳步很輕,輕得像只貓在走路,還像只羚羊在草原上跑來跑去。她的性格像她的腳步聲一樣溫柔,她從來不對我們發火。只要外面下一點雨,她就讓我們在室內活動,還經常讓我們自己玩。
劉老師教我們數學,她的腳步聲很重,像一面大鼓,“咚!咚!咚!”同學們都怕被鼓槌敲到自己。假如你不認識她,聽她的腳步聲,準會以為她是個男老師,或者是一個大胖子。當她站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才知道,她是個中等身材的女人,不胖不瘦,頭發卷得很好看。她進來以后,放下課本,會用眼睛向我們每個人掃一眼,那目光像探照燈,嚇得我們像小兔子一樣,大氣也不敢出,劉老師的數學課紀律是最好的。直到下課了,“咚咚咚”的大鼓聲漸漸遠去,教室里才會變得像大老虎離開后的森林。
一口飯,你們就一擁而上,搶著裝飯盛菜,你們懂不懂尊敬老師?怎么會這樣?”說得我們都低下了頭。有同學偷偷告訴我,老師昨天氣得飯都沒有吃。
老師的腳步聲千奇百怪,但是從他們的腳步聲里,我都聽出了對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