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親子誦讀表演 弟子規親子閱讀讀后感篇一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而最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規》雖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卻僅僅是位秀才。《弟子規》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生于康熙年間,死于乾隆年間。李夫子是一個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認為,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園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認為李夫子活了六十歲,但是,也有人說李夫子活了八十三歲。這兩個數據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的社會對他沒有什么明確的記載,如果李夫子是為大人物,史書上一定會清清楚楚地記錄著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學位僅僅是秀才,從此以后他便再也沒有高中過,什么狀元拉、榜眼拉、探花這些學位,壓根都跟他沒一點關系。在當時,一個秀才只能教書。秀才不是舉人,舉人老爺有的時候可以當官,進士也可以當官,而秀才呢,卻只能夠教書育人,還教不了什么好書,也當不了什么書院的院長,頂多只能開個私塾。然而這位沒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會寫出《弟子規》這本現在家喻戶曉的書,是因為李夫子畢生努力研究《大學》、《中庸》,雖然李夫子學位不高,學歷也不高,但是,有時候好多科舉不成功的人卻恰恰學有所成,這位李夫子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
雖然在科舉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敗者,但是在研究《大學》、《中庸》這一領域里,他卻頗有建樹,算得上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學者。后來,李夫子創建了一所學校,叫做敦復齋,起了一個齋號講學。李夫子講學講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聽課,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稱為李夫子了。所以,人們稱李夫子為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學者,這個稱呼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而這個稱號,李夫子也是擔當的起的。
除了《弟子規》外,李夫子還根據傳統對蒙童的規范方面的要求,結合自己多年教書實踐的經驗,寫了一本教育孩子,啟蒙孩子的書,叫做《訓蒙文》。李夫子在鉆研《大學》、《中庸》這樣的著作之余,還堅持寫詩,出于對水仙花的喜愛,李夫子曾經寫了上百首贊頌水仙花的詩,后來集結為《水仙百詠》。
我本以為,能夠寫出《弟子規》這本著作的人一定是個擁有狀元、榜眼這樣的學位的人,所以說李夫子只是位秀才這一點出乎了我的意料。現在的我們認為,李夫子是位成功人士,他雖然沒有有高等的學位或宏偉的家世,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成功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達到的。
弟子規親子誦讀表演 弟子規親子閱讀讀后感篇二
弟子規這本書是之一,少兒誦讀經典是古代圣賢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的含義,他會使你受益匪淺。《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的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就要將最好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能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立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副優秀作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色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定有一些原則,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受到了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要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了《弟子規》就要把圣人教會貫徹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要想更多的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話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他相處,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