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童年有感篇一
阿廖沙是一位遭遇不幸的孩子――父親早逝、祖父暴力、舅舅們自私……而唯一能給他帶來溫暖的,只有母親、外祖母和自己的小伙伴們,這些就是阿廖沙童年的全部。
他的童年被苦難填滿,毒打、自私、人性泯滅、愚昧落后,這些占據了他的童年。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里,阿廖沙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和正直的品行,逐漸成長為一個善良、堅強、勇敢的人――不怕困難、藐視一切丑惡。
阿廖沙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奇跡,正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頤所說:“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描寫的正是阿廖沙,生長在骯臟、黑暗的環境里卻不受沾染,努力成長。
這種的蛻變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他的信念支撐著他一步步走下去,使他變得優秀,使他走向新的道路。
生活的困苦并沒有使他退卻,也沒有讓他變得膽小,反而給予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追求,還有追逐光明的希望和勇氣,他堅信黑暗終會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當然,他追求光明的路上,得益于外祖母的引領。外祖母是一個心地善良、熱愛生活的女人。她是阿廖沙的指明燈,指引他向前,告訴他不能放棄,給予他支持與信念。
他是一個真正的追光少年,書中的他被外公毒打、被舅舅們恐嚇、被老師們打罵,卻依然樂觀堅強,堅信光明。如果換作是他人,絕不可能會有如此的毅力,最終會成為像書中外祖父、舅舅們的后果。
當我們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每當我們遇到挫折,哪怕是一丁點的困難時,就會果斷放棄,甚至還會有一肚子的抱怨,這樣我們什么都不會得到。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像阿廖沙那樣學會不放棄、堅守信念,就會收獲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也應該有一顆正義的心,輕視一切黑暗勢力。
讀童年有感篇二
暑假里,我閱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真是受益頗多啊。我由衷地對大家說,和阿廖沙,也就是高爾基,我們的童年實在是太幸福了啊!
阿廖沙出生在一個木工的家庭中。他三歲時,父親彼什科夫因霍亂而去世。阿廖沙家的生活更加的艱難了,他和媽媽就住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由于家庭貧窮,阿廖沙上學并沒有什么衣服穿,只好穿外祖母的外套和母親的皮鞋。破舊的外套,肥大的褲子,再加一雙女式的皮鞋,這樣一身十分不協調的裝束,常常引起同學們的嘲笑,有的調皮的同學還給他起外號。
而我們現在穿的全都是父母給我們買的新衣服,有的甚至還是昂貴的名牌衣服。每每想到這里,我都覺得很慚愧。父母為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我們卻不加倍珍惜,如一句俗語說的那樣身在福中不知福!還有的同學還常常嫌這嫌那,一件衣服穿了幾次便不愿意再穿了。
童年生活就結束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充滿活力的少年時代,讓我們抓住童年的最后時光,去努力奮斗吧!
讀童年有感篇三
有一個人,能在我們的童年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外祖母正是那個人。
外祖母出身貧賤,但她從小就勤奮而且有志氣。九歲時,她為了幫助乞討的母親養家糊口而學會了織花邊,并且在苦練后技藝精湛,譽滿全城。成家之后,她出生在一個野蠻混亂的家庭之中,她經常無緣無故遭到性格暴躁的外祖父毒打。她的兩個兒子貪婪,狠毒,他們曾將染坊里的伙計折磨致死,小兒子還大逆不道的用磚頭打折了她的胳膊。而她的女兒,也就是阿廖沙的母親,也是一個苦命的女人,丈夫去世后,不得不改嫁,最后也是早早的就離開了人世。丈夫,兒子們的殘暴,女兒的離世,還有當時社會上的苦難,都沒有使外祖母絕望,她心甘情愿,毫無怨言的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擔負起來。
每當看到外祖母為家人做的種種事情之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奶奶,奶奶做為一位五十年代的老年人,思想也是極其老派的,每次我和弟弟剩飯剩菜的時候,奶奶就會用她小時候的貧苦生活來教育我們。再者也是非常的勤勞。每天早上五點多鐘奶奶就會起床,燒水、洗衣服。如果時間還多的話就會掃掃地,然后再叫我們起床,送我們上學,空閑的時間,空閑的時間,奶奶就這轉轉、那轉轉,總會找到事情來做,一天到晚都手腳不閑的,因此,家里總是被奶奶打掃的干干凈凈,整理的井井有條。
書中的阿廖沙身世坎坷。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享受父母的關愛。因此外祖母十分心疼這個可憐的小外甥,每天晚上睡覺前,外祖母都會抱著小阿廖沙,給他唱童謠,講豐富多彩的小故事。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成長路上的養護神,指引著他一步步走向光明。
聽我奶奶說,她年輕時是個赤腳醫生,我和弟弟便纏著奶奶為我們講她過去的故事。奶奶很護著我們,記得有一次,爸爸不知什么原因對弟弟發火,眼看著巴掌就要落到弟弟的身上,這時,奶奶急忙撲上去,護著弟弟說道:“干嘛呀?天天就打,好好說不行嗎?”有奶奶護著,爸爸也不能下手,這件事只好作罷。
慈愛的外祖母使阿廖沙在黑暗的生活中重新看到了希望和光芒,而我的奶奶也用她的品質教育了我,讓我認識到了以前從未在意的小事。也許,等我長大成人,甚至步入社會,我都不會忘記曾給予我愛和關懷的奶奶。長輩的愛,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是多么重要啊。
讀童年有感篇四
近日,我閱讀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童年》。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可是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卻與眾不同,他的童年十分悲慘。他的父親在他幼年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將他送去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可他外祖父脾氣很不好,經常將家里搞得一團糟。因此,他11歲就離開家,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其實,文中阿廖沙的形象就是高爾基自己,這不僅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而且揭露了舊時社會下層俄國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
想到這里,我也不禁在心里暗暗地慶幸我并沒有出生在那個黑暗的時代,而是出生在了一個幸福的時代,既沒有失去父母,也沒有受過苦,與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
再看看我們,我們多幸福啊!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回到家,馬上就有一桌豐富的晚餐在等著你;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再看看高爾基,在那個年代,人們卻連肚子都吃不飽。
我們的童年是如此歡樂,如此幸福。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這些快樂的時光,不要虛度光陰。
高爾基這種堅強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由于童年的艱苦生活,他獲得了堅強的力量,最終成為一名偉人。他這種堅強不屈,敢于面對并克服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本書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用積極的態度來對待。這本書值得我們一讀。
讀童年有感篇五
這是我報名參加我們英才教育讀活動的第二個月,這個月我選擇了高爾基的《童年》來讀。上中學的時候只是簡單知道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但是都沒有好好的進行品讀,現在細細讀來,確實感受頗深。
作者阿廖沙的`父親因染上霍亂過早地離開了他和母親,3歲的他和母親一起到外祖母家生活。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人,她用愛溫暖著阿廖沙,但是外祖父脾氣暴躁,甚至對阿廖沙進行抽打,給阿廖沙的童年以沉重的打擊。兩個舅舅常常為了分家的事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給阿廖沙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因母親的去世使阿廖沙不得不離開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了社會。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到了我們孩子這一代,更是沒有吃過任何生活上的苦,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但是我們還是對現狀不滿足,埋怨社會對我們不公,埋怨沒有生在有錢人的家里,和阿廖沙一比,我們顯得多少的可愛。
書中我最喜歡阿廖沙的外祖母,作為阿廖沙的精神支柱,她把阿廖沙視為寶,給予了他無私的愛。我在想:如果當時,他的外祖母也像外祖父那樣地對待他,整天折磨他,那么,高爾基也許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就。所以,愛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正是因為有了外祖母的愛,有了他對生活的希望,高爾基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我小時候也是跟著我的外婆長大,因為和弟弟年齡差距小,一直也是在外婆家。
外婆給予我的童年歡樂的,她將我視為她的掌上明珠,不容得別人來數落任何的話語。上初中后因為要住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外婆家看望她,每當看到她那滿是皺紋的臉露出發自內心的笑時,我知道,外婆是想我了。每每想起這些,我就很思念我的外婆,永遠割舍不去的愛。
繁花落盡,敗葉隨舞,童年是多么的快樂,又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一去不返,只留下那美好的回憶。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多充實自己,多記錄她的一點一滴,等她長大后再回想自己的童年時,我想,一定也是充滿愛的!
讀童年有感篇六
《童年》是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他在艱難中長大,在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讀了《童年》這本書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腐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
正如故事中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
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
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同時教他做一個善良有美好品質的人。
眼看童年就快要溜走了,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因為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
讓我們抓緊童年最后的時光,留下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
讀童年有感篇七
瞧,在草地上一大群孩子正玩著“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小河邊,幾個小男孩正興致勃勃地釣龍蝦。以前,我一直認為這才是童年,童年就應該這樣,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可是當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才知道,并不是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是快樂的.,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知道因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經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經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四周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熟悉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希奇”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多彩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故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天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們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